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困惑问庄子-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呢?庄子的建议很简单,如果你勉强,就不要做。就这么简单,我对于自己的老我不能接受,我要设法去美容一下,保养一下,那你就做。如果哪一天终于想开了,就知道人的青春到最后真的是留不住的。我也观察到了,有些人到一个年纪之后就放弃了,知道再也不能够把皱纹去掉了。接受之后,反而有接受之后的美。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到了中年之后,满头白发,就去染发,染了之后,人们发现,哎呀,你年轻十几岁了。后来发现,每个月都要染,太麻烦了。有一次就没有染,别人说,你这个头发特别有男性的魅力,从此以后他就不再染发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命阶段,要接受它,你自己喜欢自己生命的状况,别人就会喜欢。别人看你,表面上看了之后,立刻就会发现,你内在有没有自信。你觉得自己不是靠外表的,你这样一想,就没有问题了。很多人常常对我说,怎么头发越来越少了。我开始听了都不太好意思,我后来想到,重要的不是头发,是头发底下的东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面对生老病死(4)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得非常的有意思,那么这样说来,其实在面对衰老的时候,您所作的那个决定,顺应这个决定也是一种道。那么,说完了面对衰老,我们要来面对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疾病。前面我讲的那个故事,在现实当中发生很多,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个说法,说人本身抵抗癌症等其他一些绝症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当你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身体的机体抵抗力非常之强,但是很多人恰恰问题就出现在,当你知道自己是身患绝症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你身体抵抗机能下降的时候,是不是这样?
  傅佩荣:确实如此。所以现在西方的医学强调身心医学。一般讲医学只有谈身体方面,动手术,吃药;现在则强调身、心配合。就是说,同样生病的两个人,一个人如果说心理比较健全,意志比较坚定,求生的勇气比较够,他可以撑过去,说不定可以多活好多年;另外一个人,像你刚才所说的,他放弃求生的意志,觉得自己大概没有希望了,这个念头一出来,那比什么都更有杀伤力。不仅是有关生病的问题,人生的任何问题都是一样,你有困惑,你陷入低潮,就要看你心里面是不是有一种意念在说,我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它。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且不说生病,讲我最困苦的时候,我在美国读书四年,每天读书十来个小时,当时苦得不得了。我就心里想,我小时候书念得很不错,我念完学位之后回老家也很有希望,我把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及对将来的憧憬联合起来,用以抵抗我当时读书的压力。生病也是一样,哪一个人生病的时候不想到说,我以前没病,我以前很健康,然后再一想,很多人病了以后都好了,那我将来病好了之后,我要做这个,我要吃这个,我要怎么样。你把过去跟将来的能量设法拉拢起来,对付现在的挑战,这是心理上的一种方法。
  主持人:在上海有一个癌症患者俱乐部,都是一些身患绝症但是又乐观向上的人在一起的一个俱乐部,他们在一起,每天都提醒对方要笑,提醒别人要笑,要乐观处世,以此来相互鼓励。据说在这个俱乐部当中,有的人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干脆就战胜病魔产生了奇迹,那么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一种现象?
  傅佩荣:我想就跟我们刚刚所说的,心里面产生一种求生的意志有关系的。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有身有心还有灵的部分。庄子说,身修炼得像槁木一样,槁木就是枯槁的木头,代表你身体不要太多的欲望;心的修炼要如死灰,死灰就是这个木材已经烧完了,死灰不能复燃了。身、心要尽量排除外界的干扰,这个时候就出现一种新的状况,叫做精神。精神是什么,很抽象,没有人能够讲得清楚;但是你不能否认,当一个人已经在其他方面看似都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他本身说不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发出来。人的生命是很神秘的,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现象,他还有一些我们很难解释的部分。像刚才所说的,癌症病人互相鼓励。我们常常想,为什么癌症病人愿意互相鼓励,珍惜每一天?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期限,至于身为癌症病人,互相鼓励多活的那个期限,说不定胜过很多很健康、到处跑的人的生活的期限;因为他们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很落实去做他想做、该做的事。而我们一般的人呢?常常想,来日方长,不急,慢慢做。有一本书提到一个问题:你要常常想,如果人生还剩下三天,你要做什么事?那可不得了,每天珍惜,要对谁说什么好话,要去关心一下谁。而平常则想,将来再说,像这样就浪费了生命。所以我觉得,癌症病人或者其他的病症患者都有类似的情况,他们会因为生命有极限而特别珍惜,我们现在希望每一个人都要感觉到,人生下来就好像带着病一样,准备将来要走,你要把健康的时候,当作有病的时候,然后你珍惜每一天,这样一来,说不定生命的品质可以全面提升。
  主持人:对别人鼓励也好,对自己鼓励也好,给自己打气也好,实际上归根结底,有心理暗示的成分在里面,庄子的很多所谓道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成分存在?

面对生老病死(5)
傅佩荣:对于心理暗示,庄子好像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悟道的人,能够悟道的话,他的生命就变成是鱼没有离开过水,他就不觉得需要跟自己说,我需要水,我需要水。所以在这里我做一点点补充,如果你问,怎么样让一滴水不要干涸、被蒸发了?只有一个办法,把它丢到海里去,这一滴水丢到海里面去。就没有干枯的问题,永远不会干枯了。通常人的生命像一滴水一样,人过中年了,滴水慢慢干,超过一半了。很多人都一样,年轻时这一滴水很饱满,但是随着岁月蹉跎,将来一定有干枯的时候,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你就要问自己:我怎么样让我这一滴水不要完全干枯呢?把它丢到海里去,如何把它丢掉海里去呢?就是庄子所说的“悟道”,常常感觉到我的生命基本上没有什么缺陷,也没有什么欠缺,要常常感觉到我的生命充实,接受自己的情况。像我现在自己有什么毛病我都知道,血糖高,血压高,现在很多男子到这个时候“三高”,什么都有了。知道之后没有关系,面对它。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总觉得说自己运气不好,其实不要相信运气,到一个时候怎么样,就接受它,重要的并不是你有没有,而是你怎么样跟它相处。这是迟早的问题,所以有关生病、衰老以及最后面对死亡,庄子都有类似的一种态度。
  主持人:再问一下,为什么人人都怕死?
  傅佩荣:说到怕死这个问题,有很多专门的研究。在西方来说的话,就认为怕死往往是害怕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因为死亡跟生病常常联在一起,生病又带来痛苦,所以很多人怕死。但有些人怕死是因为什么呢?他这一生积聚的各种名利、权位要放下了,舍不得。第三种怕死,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走了之后,所有人际关系全部瓦解。如果一个人走了,是你的很好的朋友,你经常跟他说“我们、我们”的,到最后这个“们”不见了,因为他走了。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建立各种深刻的关系,在死亡的时候全部都要放下,关系等于是网络,每一点都不能少,少一点的话,整个关系网统统要瓦解了。然后最后一种怕死是宗教界的。相传在唐朝,画家吴道子画过一个地狱图,十八层地狱,画在长安挂出来之后,一个月之内没有人犯罪,为什么?大家看到地狱图都吓死了,上刀山下油锅,太可怕了。但是一个月之后,人们又忘记了,做坏事的还是照样做坏事。所以这个怕死有时候牵涉到各种心理上的状况。如果你要问一些哲学家,哲学家没有怕死的,像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何必在意死亡呢?你珍惜自己活着的生命。庄子更是如此。他对于死亡,认为那是一个自然界的变化,就好像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春天夏天就有秋天冬天一样。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主要是一个人对自身生命关照的态度的问题,但是,一个人真的去世了以后,他已经没有什么感知了,可是却把很多的痛苦留给了自己身边的亲人、好友,痛苦的却是他们,其实我觉得面对生老病死,他们也是其中之一部分,庄子的道对他们有什么帮助?
  傅佩荣: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个人的经验。我的母亲在医院卧病十个月,就在她临终之前,我们兄弟姐妹平常不太来往,因为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那么这个时候,每星期一定见一面。后来我母亲走了,我才知道,她之所以拖延这么久,是为了让兄弟姐妹之间恢复过去的情感。每一个人的死亡给亲人带来痛苦,但也不要忘记,也给亲人带来一种对生命深刻的思考,让你去珍惜你应该珍惜的情感。留给我们的是痛苦吗?我相信不只是痛苦而已,也留给我们一些教训,要我们珍惜还活着的时候。所以有时候我们想,人走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恐怕是无尽的思念,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痛苦在内,但是一定要从痛苦里面学会另外一些启示,这样才能让我们更珍惜彼此之间,像手足的情感,兄弟姐妹也好,还有朋友之间的情感。
  主持人:既然生命就是从生到死的这么样一个过程,无论哪位哲学家如何去解释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今天我们听了庄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之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平静看待自己生命的生老病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与他人相处(1)
主持人:刚才我们讲的是《庄子·人间世》当中的一个故事,孔子为什么要对颜回那样说呢?
  傅佩荣:因为孔子想考验一下颜回准备好了没有,你说你到卫国去,想帮助他的国君,但是你了解什么是国君吗?那个国君的性格他的想法你知道多少呢?颜回只是一片好心,好多读书人稍微有点学问,就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又不了解实际的情况,到时候恐怕是白白浪费性命。
  主持人:有那么严重啊?照孔子看来,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卫国国君,那会是什么后果?
  傅佩荣:这段话在原文中很长,后面就是孔子问他,你准备得怎么样?颜回提出三种方法:第一种我设法跟自然学习,跟自然学习就是说我是自然的孩子,国君也是自然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是来自大自然,所以大家都不要有心机,等于是从头开始;第二种,我是设法按照人的规矩,该跪下就跪下,该请安就请安,国君也不能说我不合礼仪;第三种,我用古人的话来教训国君,不是我在说他,而是古人在说。
  主持人:我觉得这三套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傅佩荣:是啊,但是孔子很不满意。他说,这样还是不够,那三套方法用在卫国国君身上都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因为孔子知道,国君也是一个人,万一哪一天他心情不好,一念之间,他不会对从鲁国来的一个颜回讲客气的。他如果不信赖你,你以为自己直言进谏,话说多了,他认为你诽谤他;如果话说少了,他认为,你的话说得不太中肯。就是说怎么样做都不好,叫做动辄得咎,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了。
  主持人:那么在这个故事当中,孔子最后给颜回的建议是什么?
  傅佩荣:这个建议,我们在谈庄子的时候会经常谈到,叫做“心斋”,那就是一种特别修养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跟别人相处”上面来看。孔子认为颜回还不够,因为他还需要某些修炼。孔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就是说我自己先修养到一个时段,我再来要求别人;否则光说做得不好,应该如何、如何,谁都会说,说话很容易,但是请问,你说的就算是对的,我为什么要听呢?因为你自己也不见得做得好。人与人相处最怕的就是由于缺乏信赖而说了过多的话,到时候反而造成误会。
  主持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话听着有点怪,为什么呢?我们从小就听着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听的是这种教育,说别人的事情总是比自己的重要,可是庄子为什么要提出先己后人呢?
  傅佩荣:他的理由你从今天来看也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所谓的“人”是天下人,天下人这么多,从父母亲开始,到亲戚朋友,到外面一般不认识的人,都是天下人。如果说你先考虑到别人,考虑谁呢?光是考虑到别人这两个字,那就排不完顺序了。所以你自己本身如果不能先站稳,你能帮得了谁呢?儒家对于人我关系,注意到人我互动,构造一个网络,但是也强调,“己欲立而立人”,自己站稳就要帮助别人站稳。像这样的话,说明儒家也是从修身开始,也是先从自我要求开始;在道家思想里,它不管你能不能帮助别人,而是先保住生命的真实的情况再说。对于生命的真实情况,其实要求很少的;平常我们跟别人来往,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往往是希望别人给我们某种回馈,道家就是设法把这些因素放开,珍惜自己的生命,自己觉悟自己有什么样的潜能可以开发出来。
  主持人: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一个人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那还能做什么事情呢?自己还爬不起来,那就没办法去扶别人。您刚才说儒家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还是第一位的,庄子提出的这种所谓先己后人的处世方法看来还不是另类,而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傅佩荣:是的。但是也有人批评庄子,说庄子这种想法和孟子批评的杨朱一样,杨朱的有名的做法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他们认为庄子也是宁可保护自己,不愿意伤点脑筋去保护天下人。事实上这并非庄子的想法,庄子如果可以做一点事帮助别人,他肯定愿意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做这点事也不见得帮得了别人。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能帮别人,你帮了现在,说不定害了将来。所以我们常说,如果你对一个孩子过度溺爱,你以为你爱他,他将来反而不能够独立,这反而变成在未来有困难。作为庄子,他喜欢从长远来看,所以他说,我自己先站稳,我的生命我先珍惜,如果别人都跟我一样,珍惜他各自的生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他基本的观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与他人相处(2)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那个杨朱的理论,后世很多人认为庄子的理论带有类似的色彩。其实不然,我觉得可能是庄子提出的下一个原则,那就是他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傅佩荣:这段话出于《庄子·养生主》,他里面讲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有人把他讲成:做好事不要接近到出名的时候,做坏事不要接近到惩罚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你可以做点小坏事,不要做大坏事,做大坏事就要被惩罚了。这样讲,等于说好事先做一半,坏事再做一半,都没有事儿。这不是庄子的意思,庄子的意思是,善于养生的,不会赢得长寿的虚名;不善于养生的,也不会走到伤残的地步。如果你善于养生,假设我现在养生很好,今年八十岁,脸色红润,别人都问我养生的道理,我一天到晚就跟别人讲养生的道理。说实在的,你不要因为养生而出了名,反而累得要命,违背了养生的原则。
  主持人:这一点,还真有实例。江苏南通的如皋被称为长寿之乡,那里出现过好多寿命超过一百岁的老人。据说有些老人本来还可以活得更长一些,但是就因为他们活过了一百岁以后,不断地有外界的媒体来询问他们养生之道,最后他们就给“累死”了,没有再继续长寿下去,这说明可能也是违背了养生这个道理。
  傅佩荣:对,这正好是庄子的想法。那么倒过来,“为恶”并不是做坏事,而是说,你不善于养生,就不要走到伤害自己的程度。譬如,我吃喝玩乐,不注意到身体的需求,结果导致中风,身体残疾。这才是庄子“为恶无近刑”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单独抽出来看,难免容易造成误解,离庄子的原意就很远了。
  主持人:看来庄子不是怂恿人家去做坏事的。
  傅佩荣:不是的,这跟前面的正好联起来,前面说先己后人,“先己”就是要先珍惜有形可见的现实的身体、生命,你才可能开发起心智方面以及其他层次的境界。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疑惑,庄子提到这么一个看法:“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什么意思呢?受到人情的驱使,这个人会容易变得虚伪;受天道和自然的驱使,这个人就不会变得虚假了。这好像说周围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