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姚明行动-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92年,姚明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徐为丽想说服大方把儿子送到全日制的体校接受正规训练。但是大方并不想让儿子去把文化教育放在次要位置的体校,也不怎么舍得让姚明投身到艰苦严格的体育事业中——尤其是姚明的学业已经受到了影响。“他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篮球训练的影响,”大方说,“他的分数处于中等水平,作为父母,我们希望他能从书本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章 机器上的齿轮(5)
大方不仅拒绝了徐为丽提出的送姚明去全日制体校的建议;她还把姚明送到了徐汇区之外,一家享有盛誉的,以教学严格著称的全日制中学念书。这所中学(从初一到初三)有各自年级的篮球队——这也是成绩平平的姚明能被他们接受的原因之一——这样姚明就能在下午进行训练,但仅仅是在他完成学校的功课之后。“大方下定了决心,”徐为丽回忆说,“她只想姚明能好好学习,并不在意姚明以后会不会再打篮球。”
但是大方的计划仅仅几个月后就遇到了问题。姚明的第一个学期刚开始一半,他就感到了困难。姚明的老师并没有忽视他的努力或者挑剔他的智力。这个十一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看关于外国地理和中国历史的书籍。但是姚明这个学期开始得太晚,很难跟上学校的课程。他的成绩差不多落到了全班最后。
学期快结束时,徐为丽又来了。大方很难再找到反对的理由了。一周内,姚明被送到了全日制的徐汇区少体校,他想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试验很令人失望地失败了。“姚明很喜欢学习,”一个和姚明很亲密的上海朋友这样说,“为了打篮球而离开学校,是他最大的遗憾。”大方只能安慰自己,打篮球也有可能让儿子进好学校,甚至可能进大学。根据政府新的政策,低级别的运动员在参加高考时有二十分加分;国家最好的运动员能有二百分的额外加分,那就几乎保证了进大学的可能。大方还是不相信姚明能变得足够好,好到能进入上海队。某些方面讲,她甚至希望儿子进不了上海队。那样,他就能像普通的年轻人一样进大学读书。
在徐汇区少体校,徐为丽努力按照自己的承诺照顾好姚明。不同年级的孩子们每天早上被安排到教室上文化课——姚明是个子最高的,所以总是坐在最后一排——不过老师总是给他特殊的关照。姚明则以打扫教室来作为回报。下午的训练,徐为丽不让姚明和别人一起搬运动器材到球场——篮球,放在场边的挡板,训练运球用的绕桩——尽量减少他背部出现伤病的风险,因为他母亲的运动寿命就是因为背伤而缩短的。
体校的其他运动员对给姚明这样普普通通的球员那么好的待遇有点不满。“孩子们看到姚明受到这样的特殊照顾,他们就想,‘我比他要好得多,为什么我就没有受到一样的照顾?’”教练王齐敏这样说,“这些孩子对此从来没有明说过什么,但至少我们中的一些人知道姚明是有些不同一般。”
从姚明还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国体育最高领导层的注意。1992年,国家“大球”项目的主管领导——杨伯镛,前国家队教练,并且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篮球明星——来到上海拜访姚明和他的母亲。作为国家主管体育项目的领导,杨伯镛一般不会中断自己繁忙的工作日程,来和一个只有十一岁的孩子见面。但是徐为丽关于姚明的极其引人注意的成长报告激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赶到上海,在上海体育馆附近新建成的奥林匹克宾馆和大方还有她的儿子见了面。他们到那里之后,杨伯镛让姚明在大厅里走了几个来回。这个来自北京的性格直爽的领导,轻轻地摇了摇头。姚明的臀部太大了,他说,对一个运动员来说他看上去过于笨拙了。
尽管似乎有些失望,杨伯镛说那天他还是在姚明身上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可能。徐为丽在报告里提出了给姚明提供经济补助,杨伯镛同意给徐汇区少体校每年增加一万元的预算。其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用在姚明身上,包括每天五元的午餐津贴。这听上去似乎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已经是一般小运动员的津贴的三倍了。姚明仅午餐费一项就快要赶上他母亲的薪水了,并且每天有两瓶牛奶和足以满足他需要的肉。在体校这种从饮食水平就可以看出一个人享有的地位的地方,姚明的位置可以算是最高了。
不过那天在酒店的大堂里,杨伯镛没有对姚明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他很快和大方聊起了另一个话题。“大方,你还记得以前在国家队一起打球的任焕贞吗?”
第三章 机器上的齿轮(6)
“当然。”大方回答。
“嗯,她和王维君有一个儿子,那确实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孩子,”杨伯镛说,“他的名字叫王治郅。”
姚明听得很专心,那是他第一次记住王治郅这个名字。
“王治郅比姚明大三岁,”杨伯镛说道,“但是已经有2米11的身高,而且显示出了巨大的天分,已经进了八一青年队。从发展上来看,他要领先于姚明。”
姚明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在内心,一丝妒忌刺痛了他的心。“那是我第一次把目标对准王治郅,”他后来对记者徐济成这样说,“我想变得和他一样好。”
不管杨伯镛是不是故意的,他点燃了年轻球员心里那根竞争的导火索,那是姚明父亲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和他母亲用哈林篮球队的球票都没能达到的效果。姚明对篮球的热情还不是很强,可他突然有了一种驱使自己去提高篮球水平的理由:在北方,一个神秘的男孩比他所能想像的还要好。
自从王治郅在那个冬夜里离开家,来到北京郊区的八一队基地,已经两年过去了。从那个晚上开始,大郅的童年其实就已经结束了,现在这个十六岁的小将正要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能从青年队毕业,进入中国最强的篮球队。他的身体协调性很好,身高也长了不少——已经长到了让人惊讶的2米13——而且没有失去当初最吸引教练眼球的速度和灵敏性。
大郅已经习惯了有些孤独的军营生涯,灰色的军营和运动场,从外表看和那个颇有些浪漫意味的名字——红山口搭不上界。这个基地仍然带着一些神秘色彩:中国最好的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就坐落在这里。不过对王治郅来说,红山口这个名词笼罩的光环,更多和这里创造出的优秀的运动成绩有关。他经常带着一种对那些创造出优异成绩的同志的崇敬心情,走在基地宿舍楼里。那里有世界冠军和奥运金牌获得者,从体操队到游泳队、乒乓球队和排球队。篮球选手,就处在一群这样的优秀运动员里。
小时候大郅曾经坐在家里制作模型军舰和坦克,并且假装自己是个战士,那好像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他并不怎么想念以前读书的时候,不过他曾经养成了和父亲一起骑车从球场回家的习惯,一个小时的车程,让他们有时间聊聊人生,聊聊篮球,或者母亲会在家里准备什么好吃的。现在他每年只能和父母见三次面,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很短,以至于还没有找到和家人在一起聊天的感觉,王治郅就要准备回球队报到了。父母非常想让一切维持原样,可儿子在离家的那段长长的时间里总是长得飞快,以至于下一次回来他又让人觉得不一样了,一种距离感就这样产生了。每次王治郅在回家短短地过上几天后准备回部队时,他的父母总是会千叮咛万嘱咐,为他准备吃的,准备新的袜子,还有一些他很少有时间去读的书籍。很久以后,他们才明白大郅很早就明白的现实,儿子已经不仅仅属于他们两个人了。部队已经成了他真正的监护人,他要遵守部队钢铁一般的纪律。
八一队已经确定选拔大郅去他们那里打篮球,不过和其他任何一个部队的新兵一样,他首先要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花上几周时间,在新兵营穿着军鞋,练行军队列,负重跑,在泥地里匍匐穿越铁丝网。解放军部队里最高大的新兵经受了和所有其他步兵一样的艰苦训练,不过有一个项目,不出军训指挥员们的意外,他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在射击上的表现和他在球场上的中距离跳投一样致命。
后来几年里,大郅和八一队的年轻队友们一起,每年都会到郊区进行几周的军事训练。其余时间,他们会每周穿一次军装,有时候次数还要少一些,和普通战士们一起行军。军训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变得强壮,首要目的是提醒他们,自己是一个解放军战士——运动员们很容易会被比喻成运动场上的战士。八一队的教练们用这样的训练课,让运动员们在每一场比赛、每一次训练、每一个动作里都记住要保持军人的精神。如果不这样努力,他们怎么能有权利称自己为战士呢?
第三章 机器上的齿轮(7)
中国的体校和训练中心都是效仿解放军的体育训练模式。但是八一队是最早开始的也是最艰苦的。在红山口这样的部队驻地,运动员在早上五点半起床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跑上四五千米,投上几百次篮——这都是在早饭前完成的。这就是军人特有的生活。“我们真正的优势并不在于我们拥有中国最好的运动员,而是我们有最强的精神。”性格开朗的范斌这样说。这位经验丰富的控球后卫在没能长到预计身高的不利条件下,顽强地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八一队(教练估计他能长到1米93,可他只长到了1米79)。“别的球队也有天才球员,”范斌说,“可没有人能和我们一样吃苦。”
八一队的训练每天都要进行,一年里从不间断,只有大概两周的时间用来参加比赛,还有一周休假。和其他小队员一样,大郅也和两个老队员合住一间宿舍——他们是他的“临时监护人”——这样能让他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运动员。这位中锋最早的两位老师都是战功赫赫的老后卫:来自新疆的有点早谢的组织后卫阿的江和范斌。“在八一队,我们被教导要用军人的态度来对待所做的每一件事。”范斌说,他总是戴着护目镜参加比赛,这让他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二战时将要投入战斗的轰炸机投弹员。“大郅急切地想证明他自己。但和其他人一样,他要遵守纪律。”
几年后,当被问及在八一队的训练对他有什么改变时,王治郅耸耸肩回答:“能把圆的变成方的,把方的变成圆的。”意思就是:什么都能改变过来。
对这个生性活跃的年轻人来说,最难学的一件事情是保持克制。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紧张的比赛,裁判的吹罚,奇迹般的压哨胜利——八一队的队员都被要求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场下,大郅的情绪会随着比赛的胜利和失败而变得兴奋或者郁闷;但一上场,他学会了给自己戴上一副不动声色的面具,不让人看出他是高兴还是愤怒,已经竭尽全力还是神游物外。这样貌似木然的外表让他的很多精彩表演看上去似乎毫不费力,也使他有时显得有些懒散和孤僻。
克制还不仅限于隐藏自己的感情。中国的运动员,尤其是八一队的部队运动员,常常被期望能够战胜伤痛去参加比赛。这种期望部分是来自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没有任何事——即使是很严重的伤——能够打败一个忠诚的军人所拥有的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最生动的例子是刘玉栋,这位留着平头的2米03的前锋队员,有着顽强的精神和勇士的意志。他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得分手,有一个赛季刚开始,他的膝盖就受了伤,但是八一队需要他为球队带来又一个全国冠军奖杯,于是刘玉栋靠一双受伤的膝盖打完了整个赛季。他的擦板投篮依然精准无比,每场能够得到30多分,可刘玉栋一直忍着巨大的痛苦,蹒跚着在场上跑动。当赛季结束的时候——八一队夺得了冠军奖杯——刘玉栋终于接受了关节内窥镜手术。从他伤势严重的膝盖取出了十块碎骨,部队的医生捧着这些碎骨就好像是捧着从战斗英雄身上取出的炮弹片。“普通人在这样的伤痛下几乎已经不能走路了,”医生说,“这些勇敢的运动员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大郅相信自己能成为刘玉栋那样的明星,虽然没有人公开地说过他是球队重点培养的对象。可那时还瘦得像根筷子的大郅,已经比成年队的任何一个球员都要高了。每个人都知道,八一队最高层的教练们都在期望能有一个既能在场上奔跑又能投三分球的大个子。最后一个在中国篮球史上留下印记的,是出自八一队的中锋穆铁柱,一个身高2米28的站桩型中锋,他的移动步伐非常差,以至于教练会开玩笑说他整个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都花在了在篮下种树上。八一队的同城对手北京队,有两个杀伤力巨大的中锋,包括身材魁梧、来自内蒙古的身高2米12的巨人蒙克·巴特尔。但是王治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类型——行动敏捷的大个子——八一队很急切地想让他尽快成材,填补球队的空缺。1993年,王治郅在十六岁生日后不久,成为历史上进入八一成年队的年纪最小的队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试验(1)
当那些穿着实验室制服的人来到徐汇区少体校的时候,姚明和其他年轻的篮球选手们已经准备要去健身房继续训练了。那里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取暖设备,一阵阵的冷风从一排破败的窗户吹进来。因为那是惩罚性的训练,所以当李章明教练宣布训练取消时,每个孩子都松了一口气。能有一天从严格的训练中逃脱出来,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实在太美妙了,以至于都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了。
不过他们的幻想,在李教练解释推迟训练的原因时破灭了。他说,今天体育科研所派医生来体校,打算为这些小选手做一次体检。男孩们发出了抱怨的声音。如果说有一件事情和额外地绕着健身房跑上二十圈一样让他们感到害怕的,那就是这些突如其来的身体检查。在上海,有些运动员会开玩笑地把这些医生称为“老怪物”。
姚明和班上其他的男孩子一起爬到学校的行政楼楼上。在二楼走廊的尽头有一间教室,那是所有不同年龄、不同体型和不同训练项目的运动员每天早上都要集中上物理和政治课的地方。在另一头则是学校领导们的办公室,包括党委书记徐为丽。不过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是靠近楼梯的一个仿佛消过毒一般、不怎么引人注目的小房间,门上的钢印标牌上写着几个字:天才选拔办公室。
孩子们在走廊里显得有些坐立不安,而医生每隔一段时间打开门喊出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是另一个。最后,轮到了姚明。
如果是和一般小选手的体检过程一样,姚明会很快赤裸着站在天才选拔办公室里,接受两个医生的全身检查。他们严密地跟踪姚明的身体发育状况已经好几年了,而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长得比他们两人都要高了。姚明那时十二岁,身高1米88,他的体格看上去仿佛是把两个不同的人的躯干拼在了一块儿:两条腿很粗壮,而支撑着的上半身却瘦得连肋骨都凸了出来。
这两个为运动员做体检的医生算不上是陌生人。在姚明那天步入天才选拔办公室的时候,他们对这个孩子的成长已经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汇总了过去整整三年里所有检查的结果。事实上,甚至可以说医生们在姚明生下来之前就已经认识他了。作为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医学专家,他们和姚明的母亲其实是同属一个工作单位。大方1980年怀孕的时候,引起了研究所职工们巨大的好奇心。当她把自己体格超大的婴儿带进办公室,同事们把孩子传来传去,争相逗弄着他。不过对后来来看姚明的运动学医生来说,那就不是普通礼节上的拜访了。这个婴儿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试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一个具有天生遗传特性的孩子变成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篮球选手。
中国的体育系统相信,依靠现代科技和古代智慧的结合,他们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世界冠军级别的运动员。国家的领导人很清楚,成功不可能仅仅依靠资金、设备和不断重复的训练,还需要大量基因方面的筛选,在未来之星们还很小的时候就能把他们选拔出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教练和负责选拔的人员就走遍了全国各地,依靠随身携带的诸如《运动天才的鉴定法》和《选拔运动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的手册寻找有潜质的运动员。即使到今天,人们还能在徐汇区少体校“天才选拔办公室”的玻璃桌面下,看到一张列表,上面是中国的科学家们为七岁和七岁以上的小运动员们制定的选拔标准,包括身高(坐高和站立高度)、体重、臂展、垂直摸高、跳跃能力(向前和横向的跳跃)、奔跑速度(全速跑和长跑)、反应时间和心率。
一个运动员是否拥有理想的潜质,要根据不同的运动来决定。比如,选拔有天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