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何成为带头大哥-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我们对照这四个因素,来一一分析郭靖所处的状况。
郭靖自幼随母亲来到蒙古草原,亲眼看着铁木真的部落由小变大,由弱转强,逐渐统一了蒙古,而且对强敌……金朝和宋朝也逐渐占据了战略优势。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组织,显然拥有美好的远景。这种发展的趋势,即便是战略感觉不很敏锐的人,也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来。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蒙古最终灭金吞宋,成就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所以,郭靖所处的组织,可以说是任何人梦寐以求的处在上行通道的组织。
组织的领导者铁木真从底层起步,历尽千难,聚拢人才,日趋强大,成为万众归心的成吉思汗。在这个过程中,铁木真过人的领导天赋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试举一例。
哲别本是敌对部落的一员猛将。在双方激战中,曾射杀多名成吉思汗的部属,甚至连成吉思汗本人也被射中颈部,差点成为哲别箭下之鬼。成吉思汗的部下恨不得将哲别碎尸万段。但成吉思汗精通激励之道,以博大的胸怀收服了哲别。后来,哲别屡立战功,成为成吉思汗部下独当一面的万夫长。
连敌对者都能收服,为己所用,所以,把成吉思汗归结为有能力、有魅力的领导应该是毫无异议的。
郭靖为人忠厚仁义,再加上武艺超群,深得众人景仰;郭靖的师父哲别在成吉思汗帐下深得重用,一直对他照顾有加;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自小是玩伴,也是生死之交的安答;成吉思汗的爱女华筝对郭靖一往情深,也是多方维护,关爱绵绵;成吉思汗本人对郭靖恩遇之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也难望其项背。他不但将爱女华筝许配给他,还封他为金刀驸马。
当然,郭靖在组织中也不是没有对头。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就对他极不友好。但综合比较而言,郭靖在整个组织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郭靖自得到《武穆遗书》后,对定谋、审事、攻伐、守御、练卒、使将、布阵、野战,以及动静安危之势,用正出奇之道,无不详加研习,成为了行兵布阵、攻城略地的大行家。这对雄心勃勃、想要征服天下的成吉思汗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郭靖在成吉思汗的组织中屡获升迁。在西征花剌子模之际,更是被任命为“那颜”(万夫长),统率一个万人队。“那颜”是蒙古最高的官衔,非亲贵大将,不能当此称号。显然,郭靖已经突破了异族人上升通道中的玻璃天花板,占据了组织中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成吉思汗不可或缺的高级干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成吉思汗为什么留不住郭靖?(2)
总之,从以上四个因素来看,郭靖所处的组织远景美好,领导者英武无双,人际关系和谐,个人也获得了非常有利的位置,拥有广阔的平台,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学。
郭靖虽然是汉人,却自小在草原长大,能够为这样的组织和领导者效力,应该是不可多得的良好际遇,但成吉思汗却终究留不住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成为自己征服宋朝路途上的拦路强敌。
成吉思汗精通激励之道,能够收服本是敌人的哲别,却留不住自小在本部落长大的郭靖,这是为什么呢?
郭靖绝对不是个见异思迁的不义之徒。这从他在黄蓉和华筝之间的痛苦挣扎中可见一斑。尽管他与黄蓉真心相爱,但却和华筝有婚约在先。郭靖为了重义守信,宁愿委屈自己的真实情感,宁愿深深伤害黄蓉,也要信守这份婚约。可见他离开成吉思汗,也不是背信弃义之举。
而且,郭靖回到大宋,不过是一介平民。大宋根本不可能给他任何的平台和待遇,远不是成吉思汗的高官厚禄、远大前景所能比拟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价值观的冲突,个人和组织的价值观的冲突。
对于蒙古人来说,吞并宋朝是天经地义的,和攻占金朝、花剌子模没有任何区别。蒙古人和蒙古汗国之间个人和组织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
但郭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宋之人。他可以为成吉思汗进攻金朝、花剌子模效犬马之劳,却不能进攻自己的父母之邦。这就是郭靖的个人价值观和成吉思汗组织的价值观的冲突之处。
英明过人的成吉思汗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对郭靖的恩宠可以让郭靖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他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他假借灭金之名,却行攻宋之实,就是为了欺瞒郭靖。等到大军兵临宋朝城下,成为既成事实,郭靖就是一身万死也难以挽回了。另外,成吉思汗还扣押了郭靖之母作为人质。一旦郭靖反水,势必害了母亲性命。
成吉思汗这两手确实厉害,郭靖差点中计。幸得郭靖之母李萍拆开锦囊,偷看密令,才获悉成吉思汗的阴谋。李萍为了不拖累儿子,自杀身亡,郭靖伤痛之余,更是少了牵绊,也更坚定了离去之心。
再好的待遇、再好的激励也不能消除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对立、对抗。个人和组织价值观的一致,是个人和组织能够良性互动、互促发展的根本性前提条件。这是每个领导者必须牢牢记住的铁律。
反过来说,领导者只有深入了解下属个人的价值观后,才能决定是否委以重任,重点培养,否则就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成吉思汗的教训是:只有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一致的人,才是组织真正能够长久依赖、委以重托的人。而忽略价值观的差异,甚至想要强行抹灭价值观的行为只能是适得其反。
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就是现实版的郭靖。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远在美国的游子钱学森顿起报效国家之心。尽管美国所能给钱学森的优渥的平台、良好的待遇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所不能提供的。美国政府深知钱学森的价值,百般阻扰,但终究留不住钱学森的思归之心。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扰,也深深伤害了钱学森。此后,钱学森再未踏上美国的国土。由此可见,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后果是何等的严重。
顺便要提及的是,郭靖的价值观是从何而来的呢?郭靖自小以草原为家,本应培养出蒙古人的价值观。但其母李萍始终不忘大宋,屡屡教诲儿子勿忘故国,勿忘父仇。再加上郭靖的师父江南七怪也是宋人,言传身教,郭靖就始终没忘了自己的根本。反观郭靖的反面……杨康,同样是宋人之后,却因自小在金国长大,母亲包惜弱未加教诲,师父丘处机也未加提醒,所以杨康就形成了金国人的价值观。最终,也是这样的个人价值观酿成了杨康的个人悲剧。
由此,这给了领导者一个提醒:要想了解下属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考察其成长、教育的经历和过程而得知。这是用人和激励之始。
慕容复为什么会众叛亲离?(1)
慕容复似乎是个天之骄子,所有的幸运都集中降临到他头上。他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在武林中赢得了鼎鼎大名。他以事业为重,但容貌冠绝天下的王语嫣对他一往情深,非他不嫁,收获爱情也是毫不费力。
但是,慕容复内心真的感到快乐吗?
慕容复少年老成,旁人不大容易看出他的心事。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他在西夏银川公主招婿面试时的回答一窥他的内心世界。
银川公主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一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是快乐逍遥?这问题慕容复曾听她问过四五十人,但问到自己之时,突然间张口结舌,答不上来。他一生营营役役,不断为兴复燕国而奔走,可说从未有过什么快乐之时。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强,名满天下,江湖上对之无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满,但他内心实在是从来没感到真正快乐过。他呆了一呆,说道:“要我觉得真正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
旁人以为慕容复与吐蕃宗赞王子等人一般的说法,要等招为驸马,与公主成亲,那才真正的喜乐,却不知慕容复所说的快乐,却是将来身登大宝,成为大燕的中兴之主。
银川公主的第二个问题是:“公子生平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
慕容复一怔,沉吟片刻,叹了口气,说道:“我没什么最爱之人。”那宫女道:“如此说来,这第三问也不用了。”慕容复道:“我盼得见公主之后,能回答姐姐第二、第三个问题。”
由上可知,能够让慕容复唯一感到快乐的事情就是兴复大燕。只要这个目标一日不实现,他就一日不会快乐。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组织中的人是有两重属性的,一种是人性,一种是组织性。组织是建立在对人和人性的束缚压抑基础上的,组织的要求与人的个性需要是不相协调的。
所以,组织性和人性是对立的。但一般而言,即便是身处再苛刻冷酷的组织,组织中的人也会想方设法满足自身部分人性的需求。若非如此宣泄,组织中的人势必崩溃或造反。
但慕容复则与众不同。他自小被灌输教育的全都是如何兴复大燕,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所以,组织目标已经融入他的血液,化成了他全部的个人目标。但凡对兴复燕国有一丁点好处的事情,他都不遗余力去做。任何时候都不忘记把遇到的各种资源、机会和兴复大业联系起来。
在慕容复的身上,只有组织性,而没有了人性。他把所有的一切,包括时间、精力、感情都主动献给了组织。
为了兴复大燕,他会去应征西夏国的驸马。为了兴复大燕,他会去破解聋哑老人的珍珑。当他路遇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组织万仙大会,聚集谋反时,立即想到这是一个延揽人才的好机会。
同样,只要能兴复大燕,什么都可以牺牲。
慕容复率领手下四员大将以及王语嫣和万仙大会引发冲突后,王语嫣受制于一个头陀时,慕容复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对他一往情深的表妹王语嫣的性命,而是想到“姑苏慕容”这四个字尊贵无比,决不能受人要挟,向旁门左道之士投降,从此成为话柄,在江湖上受人耻笑。慕容复已经是一介平民,他所能凭借的也只有“姑苏慕容”的名声。如果连这点名声也没有了,兴复大业当然更是无从谈起了。若非段誉急切间使出了“六脉神剑”,王语嫣早已死于非命。
当慕容复前往西夏应征驸马之际,王语嫣伤心欲绝,自寻短见。慕容复知她要去寻死,伸手想拉住她手臂,口中想呼:“不可!”但他心中知道,只要口中一出声,伸手一拉,此后能否摆脱表妹这番柔情纠缠,那就难以逆料。王语嫣温柔美貌,世所罕有,得妻如此,复有何憾?但拉住她势必不能再成为西夏的驸马,兴复燕国的大计就要大受挫折了。一念及此,慕容复嘴巴张开,却无声音发出,一只手伸了出去,却不去拉王语嫣,任其赴死。
慕容复为什么会众叛亲离?(2)
这一切,都是源自其父慕容博对他的所谓教诲。慕容博曾不断叮嘱慕容复,除了中兴大燕,天下更无别般大事,若是为了兴复大业,父兄可弑,子弟可杀,至亲好友更可割舍,至于男女情爱,愈加不必放在心上。
这直接造成了慕容复过分沉溺于组织目标。在他身上,组织目标过度甚至完全侵占了个人目标,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完全混合,其个人生活已经没有任何的空间。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慕容复可以放弃王语嫣的爱情,甚至也可以放弃王语嫣的性命。
而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必定是连做人的尊严都可以放弃。
慕容复在少室山前被段誉打得丢盔卸甲,正要横剑自刎,却被其父慕容博阻挡。慕容博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强化教育,从而把慕容复推向了组织性畸化(亦即人性化的彻底湮灭)的极端。
此后,慕容复为了兴复大燕便不择手段。
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也正在图谋复辟大理国的王位。慕容复为了借力于他,决意先助段延庆登上大理国王座,然后再借兵一万,兴复大燕。
慕容复用“悲酥清风”将段延庆制住后,却屈膝跪倒,磕了四个响头,说:“在下的心愿,殿下早已知晓。但想兴复大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今日我先扶保殿下登了大理国的皇位,殿下并无子息,恳请殿下收我为义子。我二人同心共济,以成大事,岂不两全其美?”
好一个两全其美!殊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段延庆心道:“此刻我身中毒药,唯有勉强答允,毒性一解,立时便将他杀了。”便淡淡地说:“如此你却须改姓为段了?你做了大理国的皇帝,兴复燕国的念头更须收起。慕容氏从此无后。你可都做得到么?”他明知慕容氏定然另有打算,只要他做了大理国君,数年间亲信遍布要津,大诛异己和段氏忠臣后,便会复姓“慕容”,甚至将大理国的国号改为“大燕”,亦不足为奇。此刻所以要连问他三件为难之事,那是以进为退,令他深信不疑,如答允得太过爽快,便显得其意不诚、存心不良了。
慕容复沉吟片刻,踌躇道:“这个……”其实他早已想到日后做了大理皇帝的种种措施,与段延庆的猜测不远,他也想到倘若答允得太过爽快,便显得其意不诚、存心不良,是以沉吟半晌,才道:“在下虽非忘本不孝之人,但成大事者不顾小节,既拜殿下为父,自当忠于段氏,一心不二。”
两人正在勾心斗角之际,对慕容复忠心不贰的部下包不同却无法接受自己昔日玉树临风、*倜傥的上司这般无耻下作的模样,忍不住出言力阻。
包不同说:“公子爷是大燕国慕容氏堂堂皇裔,岂可改姓段氏?兴复燕国的大业虽然艰难万分,但咱们鞠躬尽瘁,竭力以赴。能成大事固然最好,若不成功,终究是世上堂堂正正的好汉子。公子爷要是拜这个人像不人、鬼不像鬼的家伙做义父,就算将来做得成皇帝,也不光彩,何况一个姓慕容的要去当大理皇帝,当真是难上加难。”
慕容复心下大怒,但包不同是他亲信心腹,又正是用人之际,不愿直言斥责,淡淡地道:“包三哥,有许多事情,你一时未能明白,以后我自当慢慢分说。”
包不同摇头:“非也,非也!公子爷,包不同虽蠢,你的用意却能猜到一二。你只不过想学韩信,暂忍一时胯下之辱,以备他日的飞黄腾达。你是想今日改姓段氏,日后掌到大权,再复姓慕容,甚至于将大理国的国号改为大燕;又或是发兵征宋伐辽,恢复大燕的旧疆故土。公子爷,你用心虽善,可是这么一来,却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不免于心有愧,为举世所不齿。我说这皇帝嘛,不做也罢。”
慕容复怒极,大声道:“包三哥言重了,我又如何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了?”
包不同道:“你投靠大理,日后再行反叛,那是不忠;你拜段延庆为父,孝于段氏,于慕容氏为不孝,孝于慕容,于段氏为不孝;你日后残杀大理群臣,是为不仁,你……”
一句话尚未完,慕容复手出一掌,冷冷地道“我卖友求荣,是为不义”,将包不同击毙。包不同万没想到这个自己从小扶持长大的公子爷竟会忽施毒手,邓百川、公冶乾、风波恶三人也是万万没有想到,待要施救,已经来不及了。
慕容复此举,显示他的人性已经彻底泯灭,也彻底冷了邓百川等三人的殷切效忠之心。这几人曾经曾向慕容博立誓,此生尽心竭力,辅佐慕容复兴复大燕、光大慕容氏之名,但此时却背誓伤心而去。
慕容复就此失去了最为得力最为亲信的部下,众叛亲离之后,更是独力难支。段延庆自是不会上他的当,慕容复无可排遣,失意之极,精神错乱,最后只能头戴纸冠,靠撒几块糖果哄骗乡野孩子,过一过“皇帝瘾”了。
慕容复这颗曾经的巨星,却划出了诡异的人生轨迹。如此下场,确实是没有人可以想到的,但这也是组织性全面战胜人性的必然结果。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纠葛最终表现为组织性和人性的割裂与背离。慕容复是慕容氏复国战略的牺牲者,其教训在于过分痴迷于组织目标,精神生活长期处于极不和谐的状态,只有组织性,没有人性,只有组织目标,没有个人目标。他一生蝇营狗苟,只是为了组织目标奔走,又何尝有一丝一毫的自我乐趣可言?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和谐的成功,符合人性的成功。如果在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要寻求所谓的成功也只能是南柯一梦。
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即使你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工作,也不一定能够确保成功。退一步说,即使在工作上做出了很大成就,却换来亲情疏远,家庭破裂,身心疲惫,又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呢?
。 想看书来
灭绝师太的个人目标(1)
灭绝师太在安排好身后大事,与弟子周芷若诀别之际,曾经说过:“为师生平有两大愿望,第一是逐走鞑子,光复汉家山河;第二是峨嵋派武功领袖群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