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何成为带头大哥-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家老六被大卸八块,密封在大箱子里由温家子弟自己送回家。箱子中安放了毒箭,打开的时候毒箭当场射死温老六的妻子。金蛇郎君从不公开露面,只等温家的人一落单,就会下毒手。温老七和温老八死在赶来增援的路上。大房的温仪的三哥和五房的九弟被溺死在池塘里。有一段时间,接连十来天,宅子里天天有人毙命。石梁镇上棺材店做棺材也来不及,只得到衢州城里去买。全镇都人心惶惶。温家宅子里日夜有人巡逻,轮班巡守。女人和孩子都聚集在中间屋里,不敢走出大门一步。但四房里温仪的两个嫂嫂还是被金蛇郎君掳去,卖到了妓院。就在温仪被劫持到一个山洞成为人质的当天,金蛇郎君还杀了她的一个堂哥。此时,金蛇郎君已经累计杀了温家三十九人。
温仪悖论(2)
所以,温仪落到金蛇郎君手里后,不能不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前,落在金蛇郎君手里的人无一幸免,恐怖的手段和导致的结果叠加在年幼单纯的温仪心中,自然不可避免地给她造成了一种绝望的情绪。这里,导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前两个条件已经满足。
温仪想起那两个被卖到妓院、受尽凌辱的嫂嫂,不胜恐惧,就想与其受到这种凌辱,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她一头撞向山石,却被金蛇郎君拉住救下。这在温仪也是个意外,她想金蛇郎君肯定还有更加厉害、不堪忍受的手段来对付她。不料,等来的却是金蛇郎君对她的精心照料和种种恩惠。
金蛇郎君怕温仪再寻死,日夜都守着她,跟她说话,还煮了东西给她吃。温仪不吃,也不理不睬。金蛇郎君怕她饿死,忽然抓住她,捏住她的鼻子,把肉汤往她口里灌,强迈着她喝了大半碗汤。金蛇郎君手一松,温仪就将一口热汤喷在他脸上,意在激他生气,宁求一死,以免受他侮辱。但金蛇郎君不但没有恼羞成怒,还唱小曲儿给她听。他还下山给温仪买了许多首饰、脂粉。温仪不要,拿起来都抛到了山谷里。他可也不生气,晚上又唱歌给她听。他又带了好多小鸡、小猫、小乌龟上山峰来,整天陪温仪逗猫儿玩,喂小乌龟吃东西。
总之,温仪被劫持的一个多月中,金蛇郎君从未侵犯过她。温仪觉得,他始终很温柔很和气,就连爹爹和妈妈都没他待自己这样好。
而最关键的是,当温仪的父亲连同两个江湖好手闻讯追来,金蛇郎君杀了那两个江湖好手,却因为温仪的一句话饶了温仪父亲的性命。
金蛇郎君对温仪的种种施惠,和他先前对温家人的种种毒辣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温仪放松了警惕。这样,第三个条件也满足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个条件。我们来看看金蛇郎君都告诉了温仪哪些信息。金蛇郎君说:“我前后一共已杀了你家四十人,本来还要再杀十人,看在你的眼泪份上,就此罢手不杀了。你家的女人我也不害了,等我伤好之后,送你回家。”金蛇郎君被温家打伤后,不停地呕血,有时迷迷糊糊地老是叫“妈妈”。有一天他整天晕了过去,到了傍晚,眼见不成了。温仪哭得两眼都肿了。他忽然睁开眼来,笑了一笑,说道:“不要紧,不会死。”他还对温仪说,那天中了这一杖,本来活不成了,但想到他死之后,温仪在这高峰绝顶之上走不下去,温家的人又怕了他,不敢来找,那她非饿死不可。为了温仪,他无论如何要活着。
金蛇郎君跟温仪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他爸爸妈妈怎样疼他,哥哥姐姐又怎样爱护他。有一次他生病,他妈妈三天三夜没睡觉,守在他床边。哪知一天晚上,温仪的六叔竟把他全家杀了。金蛇郎君拿出一个绣花的红肚兜来给温仪看,说是他周岁时他妈妈绣的。
显然,金蛇郎君是选择性地告诉了温仪他和温家之间恩怨纠缠的由来。关于他自己在江湖上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以及和其他女人的感情纠葛(五毒教的何红药)却只字不提。这些故事软化了温仪的心灵,让她淡忘了两家之间的深仇大恨。如果他把全部的信息和盘托出,温仪对他还会是这样的感觉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第四个条件也满足了。
瑞典的研究表明,只有少数人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具有天然免疫力。那么,温仪一个年幼柔弱的女子,又怎么能够幸免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温仪悖论(3)
既然只有少数人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具有天然免疫力,那么温仪悖论应该具有普适性。我们进一步来探索领导者如何在组织中运用温仪悖论来进行管理。
在《管理生死符》一文中,我们详尽论述了恩威并施、宽猛相济是最好的管理方式。但那篇文章还是留下了一个没有展开的问题。那就是在具体实施中,恩与威、宽与猛的具体比例问题。是平均分配?还是有所侧重?如果有所侧重,那么是“恩”比“威”多,还是要“威”比“恩”多?
温仪悖论给出了接近底线的答案。
温仪悖论为*型领导的存在以及畅通无阻提供了理论基础。领导者之于下属的统御,难度远远小于金蛇郎君让温仪爱上他。所以,领导者更不必花费很多心思对下属示好。
从而,恩威配比的天平严重倾向于“威”。领导者尽可以大施淫威,独断专行,只要在*的缝隙中露出一丁点儿的“恩惠”,就足以让下属甘之如饴,深感“皇恩”浩荡了。
仅以金庸小说为例,就可以举出多个例子来。比如神龙教的洪教主、日月神教的东方不败、灵鹫宫的天山童姥等等。这几位大*者,几乎从来不把下属当成人看待,颐指气使,动辄施以酷刑毒药,下属均噤若寒蝉,唯命是从。并不是这些大*者的下属天生奴性,而是他们的职场环境太多凶险恶劣。*者自始自终对他们的生命形成了严重威胁,而下属们也处于无处可逃的绝望境地。只有无条件地服从,才是唯一可能的活命之途。如果碰上领导者开恩了,赏赐一颗解毒的药丸,被毒药(豹胎易筋丸、三尸脑神丸、生死符之类)牢牢控制的下属们势必是感恩戴德,歌功颂德不已了。
或许,有读者会认为,这样的*领导仅仅是小说家笔下才有。但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暴虐到极点的统治者,甚至比武侠小说里的*者还要残暴。
仅举五代十国时的一个小例子以作证明。
苻生是前秦的第三个皇帝,他对杀人有超乎寻常的爱好。在他的皇宫里,到处摆放着铁锤、钢锯和刀斧之类的杀人工具。一言不合,就要杀人。苻生身体强壮、精力旺盛,喜欢亲自动手杀人。史书载:“即位未几,后妃、公卿以下至于仆隶,凡杀五百余人”。处死的方法有截胫、拉胁、锯项、刳胎等。真是匪夷所思,骇人听闻。而苻生却乐此不疲。苻生在位两年间,“勋旧亲戚,诛之殆尽,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
五代十国时期,皇帝在位时间大都极短。苻生在位两年,就算不长,可他手下的大臣武将们却逆来顺受地坚忍了两年地狱般的日子。这足以证明“温仪悖论”的可怕威力。
温仪悖论的存在,对下属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对领导者来说,同样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就短期而言,*是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上面的例子已经给出了有力的证明。但*就像吸食可卡因一样,是会上瘾的。一旦领导者采用了*,并在温仪悖论的作用下,一时间内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效率极高。领导者的*瘾就此养成,断不肯再放弃,并一定会在*的路上变本加厉,愈行愈远。
但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是颠扑不破的辩证真理。小说中的洪教主、东方不败、天山童姥都激起了部属叛乱。历史上的苻生也为同族人苻坚所杀,取而代之。
*者一定能够迅速取得短期的辉煌,但最终总是没有好下场。
所以,尽管“温仪悖论”足可恃赖,领导者还是要对下属好一些,在调配“恩威比例”的时候,少示些威,多施些恩,千万不要逼得下属走投无路,一反了之。
程灵素之死与“锦囊式管理”(1)
在《飞狐外传》中毒手药王的关门弟子程灵素为了相救情郎胡斐,不惜舍身以代,用嘴吸出碧蚕毒蛊、鹤顶红、孔雀胆三大剧毒。
毒手药王在《药王神篇》里写道,身中这三大剧毒,无药可救,因为世上没有一个医生,肯不要自己的性命来救活病人。程灵素为了爱情,却这样做了。这样的情怀让人叹息不已。但我们如果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探究程灵素的死因,还是能得到一些管理方面的教训,从而给今天的领导者以有益的提示。
胡斐和程灵素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一个组织的微缩模型。因为程灵素是使毒解毒的大行家,所以,在与此相关的武林争斗中,可以把程灵素看作领导者,而胡斐则是她的下属。
程胡第一次去执行任务是程灵素要和自己的师兄师姐相斗。在胡斐对该任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程灵素和他约法三章:第一,不许跟人说话;第二,不能跟人动武,放暗器点穴,一概禁止。第三,不能离开程灵素三步之外。换句话说,就是无须多问,一切行动听指挥就可以了。
但是,不明就里的胡斐虽然答应得挺好,具体执行上却很差,一条也没有遵守:不但说了话,还自报了姓名;不许动武,却连打了两人;不得离开程灵素身子三步,却离开十步也不止。胡斐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看到程灵素的师兄师姐三人很凶狠,只怕伤到程灵素,心中一急,就忘了约法三章了。其实,这是胡斐对程灵素不信任的表现。两人毕竟是初识,江湖险恶,有了一定行走江湖经验的胡斐不会太轻易全盘相信程灵素“束缚自己手脚”的约定对自己有好处。更重要的是,他不太相信程灵素这样一个柔弱女子,能够对付得了三个如狼似虎的师兄师姐。所以,他没有简单听从程灵素的事前安排,而是根据自己对情势的判断,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组织中的相互信任是何等的重要啊。
程灵素约法三章的本意是为了保护胡斐,胡斐没有听她安排,结果自然就中了毒,最后还是要靠她妙手解救。程灵素良好的意图没有得到胡斐的领会,但责任确实不在胡斐身上。如果程灵素事前将约法三章的内在含义一一说明,即使胡斐担心程灵素的能力,他也不会非常鲁莽地强行出头。
就程胡这个两人组织来说,这一次的任务可以说是失败的。虽然因为程灵素能力强过其师兄师姐太多,胡斐才有惊无险,未受毒害。但程灵素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进,从而也为第二次致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程灵素再次和胡斐约法三章是在面对败类师叔“毒手神枭”的时候。“毒手神枭”可比她的师兄师姐强得多。程灵素还是老方一贴,如法炮制。但是情势的变化却出乎了她的意料。她的师姐使诈让她束手就擒。胡斐再次根据自己对情势的判断,出手相救,也再一次违背了约法三章。最后虽然救下了程灵素,胡斐自己却中了剧毒。程灵素只能舍身相代。
如果程灵素能够早一点向胡斐说明这个两人组织面临的严峻情况(天下掌门人大会中程灵素的败类师叔“毒手神枭”已经露面,这一场大“毒”战,已经势不可免),并传授给胡斐一些和“毒”相关的技能技巧,胡斐即使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如何使毒,但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学会一些自我防范的招数还是可能的。这样的话,在“以毒攻毒”的时候,胡斐至少不会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而成为程灵素的累赘。要知道,胡斐的武功远胜常人,这也是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能改善他在使毒用毒方面的软肋,程胡联手,对付“毒手神枭”自不在话下,程灵素也许就不用搭上卿卿性命。
程灵素之死与“锦囊式管理”(2)
从程灵素大包大揽的所作所为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锦囊式管理的影子。诸葛亮在分派任务时,下属从来无须多问前因后果,一切自有锦囊作主。锦囊式管理实质就是领导者的绝对控制性管理,其前提和基础就是下属对领导者的绝对信任。这种信任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下属对领导者人品的信任,相信领导者的决策是秉公而做,不会有害于组织和下属。第二,是对领导者能力的信任,相信领导者的决策一定能够克敌制胜,赢得竞争。这两层含义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让下属心悦诚服,严格遵照执行。
当然,这种信任不会凭空而来,要靠领导者用优良的业绩说话。诸葛亮刚一上任,手下关张赵等下属也是不太买账的,如果不是刘备的疏通,诸葛亮也很难取得良好业绩。只有等到诸葛亮取得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以及赤壁之战的胜利后,诸葛亮的威信才建立起来。他也才得以自如运用锦囊式管理。程灵素也是如此,胡斐亲眼见了她的妙手神技后(包括斗败师兄师姐、解救金面佛苗人凤等),才对她心悦诚服。
但是,领导者的威信一经建立,锦囊式管理生效后,其弊端也显露出来。
锦囊式管理需要的是全能全知的领导者。但事实上领导者不可能永远英明正确。退一步说,即使领导者能做到永远正确,不犯任何错误,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需要领导者做决策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所以,领导者承受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精神和体力的付出也越来越透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实际上只用过三次(第一次是给赵云三个锦囊,护送刘备过江成亲,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次北伐时给姜维、廖化一个锦囊,大败魏兵;第三次是给了杨仪一个锦囊,斩了叛将魏延),但锦囊式管理却贯穿了其一生,军政大事,全盘操纵。从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英年早逝五丈原,是过劳而死。而一旦领导者判断失误,就会全盘皆输。就象程灵素那样,一切都在她算计之中,可偏偏疏忽了师姐薛鹊的使诈,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见,诸葛亮和程灵素的死因尽管并不相同,但背后都有“锦囊式管理”的影子在作祟。
而且,采用锦囊式管理的领导者的表现越好,下属对其的依赖性就越强,一旦情况紧急,需要下属自己做决定,就往往因疏于历练而犯下大错。这种历练少了,也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诸葛亮死后,蜀汉人才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得就是这种状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下属对领导者的能力过分信任会造成一种错觉。比如,胡斐上次没有遵守约法三章,却只是有惊无险。这固然让他对程灵素的能力产生了信任。但他可能也有理由相信,在用毒方面,没有程灵素摆不平的事情,从而得出哪怕再次违背约法三章也没有关系的错误判断。这显然是相当危险的。
锦囊式管理也很容易造就盲从的下属。现代的组织提倡的是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的是有着自己正确判断力的员工。胡斐就是这样一个不盲从的人,他有自己的主见。尽管他的主见让程灵素陪上了性命,但我们还是提倡组织中多一些像胡斐这样的会根据情势的变化而作出自己判断的成员。而组织的领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尽快放弃锦囊式的管理,和下属保持沟通,提供和任务相关的足够信息,特别是要着力培养训练下属独立自主、作出正确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吉思汗为什么留不住郭靖?(1)
一个人愿不愿意长久地为一个组织效力,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决定。
第一,组织是不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欣欣向荣的组织,置身其中,个人的发展当然也是“水涨船高”了。反过来,如果一个组织前景黯淡,根本不可能发展壮大,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维持,朝不保夕,即将分崩离析,怎么还可能留住人心呢?所谓“树倒猢狲散”,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组织是不是拥有一个有能力、有魅力的领导者?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有具备卓越领导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带领组织成长壮大。也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死心塌地地为组织效力。
第三,与团队成员的关系是否融洽?这种关系包含上司、平级同僚、下级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关系不够融洽,或者各个方面综合起来不够融洽,都可能让人心生去意。
第四,个人是否在组织中拥有施展才能的平台?这一点十分重要,即便前面三条都非常不错,如果个人没有合适的岗位,那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组织飞速发展,同事们奋勇争先,建功立业。那不是一般的无奈,没有人甘于只当一个旁观者。更何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呢。
接下来,我们对照这四个因素,来一一分析郭靖所处的状况。
郭靖自幼随母亲来到蒙古草原,亲眼看着铁木真的部落由小变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