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康国殇纪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常胜军的一步步壮大,郭药师已经成为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常胜军差不多成为了他的私家军队。史书记载:“药师本凶狡,叛归难久……日肆暴横,渐露逆节,议者谓必复叛去,不可独任。”
  燕山府的前任知府王安中恐怕将来郭药师叛变危及自己的安稳生活,在张觉事件后要求辞职。蔡靖当上知府后也无法控制郭药师,只知道一味地姑息养奸,只要不危及自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中的有识之士对于这种局面很是忧虑,规劝宋徽宗想办法解除他的兵权。宋徽宗采取统治者惯常采取的手段“明升暗降”,下诏书把他召回朝廷拜为太尉,也就是宦官童贯的职位,下的本钱可真的不小。
  但是郭药师已经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再加上宋朝君臣杀掉张觉之后,已经对宋朝怀有戒心。再说目前的实力已经不小,已经尾大不掉头了,宋朝廷短时间内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摆出了各种理由就是不去上任。宋朝廷拿他也没有办法,在金军入侵前的几个月,派遣童贯前去巡查,想去掉这块朝廷的心病,必要时可以借机拔掉这颗钉子。
  郭药师远远地在易州(今河北易县)迎接,那是荆轲刺秦王的出发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他见到童贯就下跪,估计郭药师有这个习惯,也不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的道理。童贯赶快避开了,说你也是太尉,和我是同一级别,哪里用得着行此大礼!郭药师大言不惭地说,您就是我的父亲,我这里不是拜太尉,而是拜见我的父亲。童贯一听有理,也就大模大样地接受跪拜了。 。 想看书来

第 七 回 二敌酋分路取大宋  郭药师反水献燕京(11)
这个郭药师脸皮真是厚呀,你认人为父是你的自由,管谁叫爹都可以,但是你认一个宦官做父亲,那么你是从哪里蹦出来的?人可以无耻,但是也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呀!
  老奸巨猾的童贯也不是那么容易欺骗的,心里也知道郭药师这样是权宜之计。郭药师邀请童贯阅兵,到了旷野之上没有一兵一卒,童贯正在纳闷,郭药师把手中令旗一挥,只见四下里伏兵骤出,刹那间就杀到了童贯大人的面前,童贯大惊失色,连连称赞郭药师治军有方。郭药师又不失时机地给童贯狠狠地送了一份厚礼,童贯更高兴了,把本来要捉拿郭药师的想法忘得一干二净。估计在那个时候,他也没有这个胆量捉拿,反倒怕自己被捉拿了去。
  童贯在燕山府检阅完了以后给宋徽宗上奏折,大大夸奖了郭药师一番。收了郭药师礼物的人不敢怠慢,也随声附和。这样,宋徽宗就“谕以药师忠义,必不负国”,放弃了撤换郭药师的想法。并且黄河以北河北地带只有郭药师率领的常胜军,其余州县只有少量的地方军队驻扎,可见宋徽宗对郭药师的忠诚度还是认可的。
  北宋政权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在如此关键的防御地段,只把希望寄托在郭药师不会反叛上。对于这样一个无能的政权来说,这似乎已经是唯一的无奈的选择。
  这个郭药师,别看打仗不是很在行,见风使舵的本事却是不错。看到大敌当前,抵抗到底肯定只能是烈士了,并且这样的烈士还不一定被政府承认。因为北宋军队的光荣传统,就是打仗如果胜利了就互相争夺功劳,但是如果失败了就把责任都推到死去的将领身上。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宋太宗伐辽,西路军作战失败,主帅潘美就把失败的责任一古脑儿全推给了以身殉国的杨老令公。如果不是因为杨业功劳很大,并且还有很大的威望,估计也很难昭雪。
  郭药师本来就不是忠义之人,加上金兵确实来势凶猛,立即反戈一击,阵前起义,整个燕山府领导班子都让这个宋朝叛徒给一窝端了。这也真应了那句名言——“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既然决定了投降,就不要再遮遮掩掩的了。郭药师于是大模大样地开城投降,见了宗望之后颇有“认爹恨晚”之感,立即跪拜了下去。
  燕山所属各州郡见大势已去,并且守军大多数都是常胜军的各部属,主帅都投降了,自己也扛不住呀,无不望风而降。到了十二月十日,金军兵不血刃占领燕山所属全部六州二十四县。燕山府的十万宋军或被收编,或被缴械,被缴获的甲胄有五万副,战马有一万多匹。这在当时可是能装备将近十万人的正规军的,却都成了宋朝送给金人的第一批战利品。
  燕山府回归宋朝,仅仅三年的时间。为了得到燕京地区,宋朝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又是联盟金国出兵攻打,又是贡献岁币,还有赎买燕京的一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最后只是得到了金兵洗劫后的空城。三年以后,金军又得意扬扬地打回燕京来了,并且没有花费什么力气,还得到了很多的战利品。燕京没有组建起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这样窝窝囊囊地丢失了!只有那块宋徽宗命令建造的“复燕云碑”还在风雪之中傲然肃立,仿佛在嘲讽人世间的可笑事情。
  宗望领导的东路军之所以十天之内平定燕山府,并且获得大量的辎重粮草,都是因为郭药师出卖燕京有功。金太宗也对郭药师毫不吝啬,给予极大的恩宠,任命他为燕京留守。反正在当时完颜这个姓氏也不怎么值钱,金太宗还赐其国姓完颜氏。原辽将领郭药师在投降宋朝后又投降了金国,终于完成了“三姓家奴”的所有法律手续,功德圆满、货真价实了。
  郭药师这个人其实还是很敬业的,投降之后立即向宗望献计,将宋朝各地虚实全盘托出。他认为宋朝北方精兵均由童贯统领驻于河东,如今被宗翰的西路军所牵制,无暇他顾,若此时南下,汴京指日可下。郭药师表示愿意带领常胜军为先锋,给金兵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但是宗望这个人还是爱憎分明的,打心眼儿里面看不起这个善于卖主求荣的家伙,我把常胜军给了你,你再次反叛我怎么办?于是只给了郭药师一千人的骑兵,并且是以女真人为主的。郭药师人在屋檐下,也不得不低头了,只能带领着一千人的队伍,作为东路军的先行部队,继续向南进攻。
  小帅在此有诗一首献给郭药师:
  石贼称儿献燕云,
  三桂为情引清军;
  药师辗转求富贵,
  千古骂名流到今。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这样一个人,不过这个人后来还为人民立了功,这个人就是吴化文。吴化文在抗日战争前是冯玉祥的部属,“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但是由于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杂牌军,很不受重视,在抗日战争时期投降了日本人,做了可耻的汉奸,担任了伪军第三方面军的上将总司令。
  这位先生打日本人很差劲,但是打起中国人来很卖力气,跟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打过很多仗,还在苏北等地区搞出了“无人区”,很受日本人的赏识。抗日战争结束后立即投降回归了国民党的队伍,担任整编八十四师师长。在解放战争的济南战役中,看到解放军攻势太猛,立即阵前起义,投入了人民军队的怀抱。国民党济南的守将、抗日战争时的著名将领王耀武(曾任著名的七十四军军长,也就是后来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御林军”)反而没有聪明到随便投降的程度被解放军抓获,做了十几年的“人民战犯”后才释放。吴化文阵前起义后,接受了人民军队的改编,继续担任军事主官。
  据说,南京解放中第一个攻进总统府的军队,就是吴化文领导的军队。建国后,吴化文担任过某江南大省的交通厅长,安享晚年。看来,及时的阵前起义对于一个人的命运来说是很关键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礼义廉耻之类的根本没有必要考虑。
  宗翰的西路军起初进展很顺利,但是受阻于太原城下,在燕京的东路军已经准备实施第二阶段作战了,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北宋的东京城。宗望准备倾尽全力闪击北宋,争取在两个月内攻占东京城,根本不打算让宋朝的君臣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1)

  十二月十四日,天寒地冻,北风凛冽。宗望率领金东路军自涿州倾巢南下,开始了对北宋首都东京的长距离、大规模、大兵团的进攻作战。在华北大平原上,由六万余骑兵和五万余步兵组成的军队冒着严寒开始向南方疯狂地进攻。平定了燕山府后,遭到金军打击的便是河北三镇了。
  在澶渊之盟后,位于河北中部的中山(今河北定州)、真定(今河北正定)、河间(今河北河间)这三座军事重镇,就是双方的军事分界线了。这三个重镇犹如一个等边三角形,其顶端是中山,两个底端便是东面的河间与西面的真定了。这三个战略要地是驻有重兵的堡垒,另外还有一个“水长城”的防线。
  在宋辽对峙的一百多年,双方的边界线大致以海河沿岸为界,因此海河在当时又有“界河”之说。在宋朝时,河北的气候还算是比较湿润的,水系也很发达。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为了抵御辽国骑兵的突袭,宋朝在界河的沿岸部署了很多军队,并且开挖了许多池塘和湖泊,然后利用这里地势低洼的特点,把这些河流与湖泊池塘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水长城”。这个防线大约长九百里,深的地方不能够行船,浅的地方也不可以徒步走过,可谓是煞费苦心!
  三镇都有河流作为防守的屏障,这样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不好发挥作用。但是到了秋天和冬天,河水减少或者冻结起来,就失去了屏障。所以北宋的军事当局在秋天就要做好战斗准备,防止敌人趁着河水冻结的时候进攻,在当时这叫做“防秋”。
  在北宋建国相当长的时间里,三镇都属于宋辽边境城市,边境贸易发展得也不错。白沟是当时最大的交易市场,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白沟的人都很会做生意。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丧失,河北平原大地无险可守,宋朝君臣一直认为河北三镇乃国之长城,无三镇则无法立国。自宋朝初年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经营,这三座互为犄角的军事堡垒城市,它就像是三根钉子牢牢地钉在河北中部,朝廷一直派遣禁军负责把守。
  一百多年来,三镇承受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军事压力,三镇防线实际上是赵宋王朝在华北平原上的一道国防生命线,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这三镇,向南到达黄河北岸,都是一马平川的土地,没有任何的险要地方可以防守。
  金兵十二月十八日开始攻打保州(今河北保定)与安肃军(今河北徐水),这里可是宋朝固有的地方,还是赵家皇帝的祖坟所在地,也没有驻扎常胜军之类的伪军,因而遭到军民的顽强抵抗。宗望看到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战斗,不愿恋战,留下部分兵力围城,金军主力绕保州南下,二十一日进围中山。中山知府詹度一面向朝廷上奏金兵入侵的消息,一面组织全体军民御敌。中山城军民众志成城,金兵数次攻打不成功,遇到难啃的骨头就不啃了,于是绕城而走。
  金军折向西南于二十二日攻陷真定(今河北正定),随后几天时间又攻陷了庆源(今河北赵州)、信德(今河北邢台)、邯郸等战略要地,华北大平原上的大城市已经基本被金兵占领了。
  自从涿州出发以来,金军充分利用骑兵在广阔的华北大平原上的优势,快速向南推进。金军遇到坚城不恋战,边走边打,并且还抢粮食补充军需,完全实现了开战初期宗翰提出的“无后方作战”的目的,北宋在这些战略要地堆积的粮食够这几万金军吃几年的。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2)
金军前锋占领邯郸以后,未被攻占的保州、安肃军、中山等地就像“飞地”一样,孤独地停留在金兵的后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率领的陆海军对于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各个防守据点就采用了“跳岛战术”,对于不容易攻打下来的,只是派遣小规模的兵力进行监视,等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英勇不屈的中山军民,此时仍在坚持战斗,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三年漫长坚守的开始。中山这座英雄的堡垒城市一直坚守到北宋灭亡以后,被俘后的宋徽宗劝降都没有起到作用。不过对此时准备渡过黄河的金军而言,它已经失去了任何拦阻的作用,最多也就是牵制了一些金军兵力。
  金东路军主力攻占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以后,听到宋徽宗已经禅位给宋钦宗的消息,也觉得心里没有底,准备回师撤军。急于立功挣表现的郭药师虽然知道宗望不是很信任自己,但是也要努力地争取信任,这时候又跳了出来,灭亡北宋他比金人还着急呢。他立即对宗望说:“宋朝即使皇帝换了也没有关系,新皇帝我以前也见过,也是一个谨慎懦弱之人,难成大器。况且,由此地到东京,宋朝不一定有准备,不如我们继续进攻,万一对方有准备再退兵也不迟。”
  宗望这位同志还是很谦虚,也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立即接受了郭药师的建议,命郭药师率两千精锐骑兵组成先遣队南下。郭药师兵团用两天的时间疾驰三百里,宛如在华北大平原上刮起了一阵飓风,向黎阳(今河南浚州)方向高速穿插,这种速度即使在当代的进攻作战中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至十二月三十日,骁勇的女真骑兵已经打到了黄河岸边。
  读者看到这时不禁会问,繁荣的北宋为什么军队却如此的不堪一击?即使是大兵团作战能力差一些,但是防守坚固的堡垒还是不困难的,怎么这么快就一溃千里了呢?这是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北宋的军队数量不少,可以说几倍于辽金,装备的质量也不差,并且也率先应用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单项的优势并不能在战场上整合为胜势,战斗力衰弱,对外屈膝,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窝囊的背影。
  宋朝后来被人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的朝代。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的两倍多,都城汴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普通老百姓的衣着都比原来的朝代的士大夫们穿得好。“四大发明”中宋朝占了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北宋也是历史长河中文星璀璨的年代,苏洵、苏辙、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柳永、李清照等,文豪出现的密集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首屈一指。
  富裕文明使大宋成为当时世人仰慕的国度,就好像几百年前的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样。可惜的是,唐朝在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中都胜利了,但是宋朝几乎都失败了。
  针对宋朝的褒贬往往是由视角差异决定的,贬者关注的是军事实力虚弱和民族利益受损,褒者关注的是综合国力很强,尤其是文化成就十分辉煌。国家富强,但是军事实力很弱,这一切都是起源于“陈桥兵变”起家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3)
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大将,在后周世宗柴荣刚刚去世的时候被部下所拥戴(或者说有胁迫的因素在内),借出征契丹之际在京师汴梁城外的陈桥驿发动兵变,继而登基顶替了后周柴家孤儿寡妇的皇位。
  由于自己不光彩的“篡位”经历,出于做贼心虚的心理,宋太祖对于将军拥有军队的实际控制力这一点非常忌惮。如果说“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为避免再次发生“黄袍加身”而做出消除隐患的“措施保险”,那么后来宋朝政治体制的高度僵化,则是宋太祖为了后世子孙不再面对下一个赵匡胤而设计的“制度保险”,用来彻底结束五代十国军人频频政变控制政治的局面。客观地说,这些制度确实防止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整个宋朝没有出现唐朝末期的军阀割据,但是也播下了宋朝军事失败的种子。
  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过分崇文抑武,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宋朝在军事上长期积弱。宋朝定都东京汴梁后,由于此地无险可守,宋太祖只能通过强化兵力驻守来形成一个人为的武力堡垒,那就是大量在都城驻扎禁军。但如果在都城驻扎太多,一旦都城不幸被人控制,外地的勤王军队无法打胜,那同样会是一个灾难。
  为了防备这种局面,宋朝统治者又暗中留了一手,那就是保持都城的兵力和其他各地的兵力大体上各占一半的比例。
  同时,为了防范其他武将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一幕,统治者实行的是兵将分离制度,使“兵不识将,将不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