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故事演绎】
  不让父亲知道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陕北时曾经把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告诉给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中讲述了他对父亲的一些反抗。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脾气有些暴躁。因为没有多少文化,父亲对毛泽东有的时候免不了打骂。 。 想看书来

不可不谏诤—谏诤章第十五(2)
1900年,毛泽东满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送去念书,当时的私塾老师是邹先生。毛泽东读书很聪明,虽然私塾老先生很严格,经常打学生,比如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但是毛泽东从来没有被打过。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毛泽东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毛泽东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毛泽东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就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毛泽东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回来看到了。他非常生气,把几个学生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毛泽东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毛泽东转身就跑了。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旁边一根楠竹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毛泽东打去抽去。毛泽东一躲,回头又跑了。毛顺生也追上他,急得直跺脚,当着很多人的面把毛泽东骂了一顿,毛泽东受不了就回敬了父亲一下。结果怕爸爸打,毛泽东夺门而出,不敢回家了,转了三天才回家。但是,毛顺生见了面还是要打他,毛泽东一看要挨打就跑,毛顺生就追,毛泽东对父亲说:“你先停下来,你再打我就跳下去了,你就没有儿子了。”父亲说:“你跳下去你不孝,我们俩都退一步。”毛泽东给父亲和老师单膝跪下认个错,从此以后父亲就不怎么打毛泽东了。
  还有一件事毛泽东故意不让父亲知道,在毛泽东上私塾的时候,母亲经常给毛泽东带些吃的,但是毛泽东每次回到家中以后,还像没吃一样,吃得很多。母亲就问:“我帮你带饭了啊。”毛泽东说:“我分给同学吃了。”当时他的同学有的家里穷,吃不饱饭,他便把吃的送给同学了。母亲说好,明天你带三份吃的去,但是千万不要告诉你的父亲。
  正是由于没有事事顺着父亲,毛泽东培养了自己的反抗精神。他自己也说过,如果反抗还有一丝希望,如果不反抗那么就没有一点机会了。正是因为这样,最后他才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成功。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经言札记】
  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做人子女的、为人部属的、为人臣子的,都应当敢于直言,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其实这也是忠诚和愚忠的不同。
  【故事演绎】
  和协二母
  陈武,三国时庐江松滋(今湖北松滋县)人,字子烈。他与儿子陈修英勇杀敌,一同战死在战场上。朝廷为了悼念他,追封他为乡亭侯。他的另一个儿子陈表,是他与小妾所生,后来也做了督尉。
  父亲和哥哥死后,陈表的母亲不愿意与陈修的母亲和睦相处。于是,陈表就劝说母亲说:“哥哥本是想成就一番事业,但却战死沙场,所以只能由我当家。可是,我心里其实是非常难受的。这一大家子,事务繁多,担子沉重,家庭和睦是很重要的。所以,敬奉哥哥的母亲也是我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做好。否则,别人就会说闲话。如果您希望儿子能成大事的话,就和嫡母好好相处吧。如果您做不到那我只好搬出去住了,请恕儿子不孝!” 。。

不可不谏诤—谏诤章第十五(3)
母亲听后,深受启发,于是主动和陈修的生母言归于好。后来,陈表也为国家立功,被任为偏将军,死后也被追封为乡亭侯。
  父母的行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作为一个孝顺的子女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言听计从。在他们犯糊涂的时候要耐心劝诫,做父母的哪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只要是委婉真诚地劝诱,每一个父母都是深明大义的。
  谏母护兄
  王览,字玄通,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王祥的异母弟弟,名声也仅次于王祥。东汉末年出生,经历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晋,在西晋官至光禄大夫。
  王览品行优秀,和哥哥感情深厚。他的生母朱氏对他的哥哥王祥非常刻薄,甚至为了怕王祥长大分了家产,总是伺机加害,要致王祥于非命。王览生性善良,同情哥哥,每当母亲鞭打哥哥时,他都要拦着母亲。如果母亲让哥哥去干活,他总是帮着哥哥去干,替哥哥分忧解难。哥哥王祥成家之后,王览的母亲对王祥的妻子也是百般刁难。后来,王览也娶妻成家,并向妻子说明情况。于是,王览的妻子也像王览帮哥哥一样,主动帮助嫂嫂干活。后来,王祥经过努力学习,声名远扬。王览的母亲心生嫉妒,就让人偷偷地给王祥的酒中下毒。王览得知后,总是先端起酒杯去喝喝,母亲怕自己的儿子被毒死,就赶紧夺下酒杯。从此,只要王览的母亲让王祥吃饭菜,王览就先尝一口。这样,母亲就打消了毒死哥哥的念头。
  王览对哥哥呵护,赢得了当时人的称赞,也继哥哥做官之后,被征召入仕。其子孙中多人为官,有的还成为了影响朝政的三公之臣,如后来的孙子王导和王敦。
  对于父母的过激行为,如果劝说没有效果,就不妨用实际行动去证明你的决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呢?总有一天,他们会被你的真诚所打动的!
  为佣悟兄
  郑均,字仲虞,东汉河北仟县人。年少时喜欢黄老学说,他对朋友很仗义。他的哥哥是县衙里的官吏,经常收受他人的贿略。郑均多次劝阻,但丝毫不起作用。于是,他就离开家到外地去给别人做佣。
  一年后,他把挣来的钱带回家全部交给哥哥,并对哥哥说:“财物用完了,可以再挣回来。但是,名声失去了,是永远也找不回来的。你做官贪赃枉法,这会被人一辈子都瞧不起的,更要被后世人所唾骂的。哥哥你好好想想我的话有没有道理?”
  哥哥听了,很是感动,放弃了以前的不齿行为,重新做人,后来竟然以廉洁著称于世。哥哥去逝世后,郑均又悉心照顾嫂子和侄子,不敢有一丝怠慢。人们对他的品行都称赞不已,官府知道后也特召其为官。到建初年间,他还担任了尚书一职。汉章帝非常敬重他,他因病告归后,章帝东巡专门到他家赐他终身享受尚书俸僚,当时人称他为“白衣尚书”。
  孝不是一味地顺从,孝是建立在走正途的前提上的。哥哥一意孤行,郑均非但没有效法,反而常常良言相劝,最后以自己的行动来打动哥哥,使其醒悟。这种孝心孝行已经完全超越了自我,起到了引导亲人道德取向的作用。让一个人迷途知返本身的可执行性难度就很大,何况是自己的至亲,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和顾忌也就更多。故事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其内涵的无限性是不可用言语尽表的。
  魏征谏诤唐太宗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诤谏之臣。他们君臣一个是善于纳谏,一个是勇于进谏,君臣相得益彰,在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626年,唐太宗因征兵较难,为扩大兵源,决定征召十六岁以上的健壮男子。魏征便屡次进谏,认为这是“失信于民”,他几次抗旨拒绝签署命令。太宗质问魏征为何说他“失信于民”,魏征对说:“您即位时下诏宣布,全部免征原来拖欠国家的财赋,但是有关部门还继续催交;您出敕命令,已经服役、已经交纳租调的,从明年开始免除,现在不仅不免除,又要征兵,这不是失信于民是什么?”唐太宗同意了不征不到年龄的兵,说:“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从,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贞观初年,汉州刺史庞相寿贪污被告发,受到追赃撤职处分。他是唐太宗做秦王时的老部下,请求太宗原谅他。太宗认为他贪污是因穷,便赐他一百匹绢,叫他以后不要再贪污,仍让他继续当刺史。魏征知道了上书反对,指出太宗枉法徇私的错误,并说:“你过去为秦王时部下很多,他们贪污都得到原谅,那影响不就坏了。”太宗不得不对庞相寿进行惩罚。
  唐太宗自己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正是因为太宗严于律己,不放纵自己,敢于纳谏,最后才迎来了初唐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也使得自己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圣贤明君之一。
   。 想看书来

孝可感天动地—感应章第十六(1)
经文释译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①;事母孝,故事地察②;长幼顺,故上下治③。天地明察,神明彰④矣。”
  【注释】
  ①事天明:天子祭天,能够知道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
  ②事地察:天子祭地,能够察明大地生长万物的道理。
  ③治:整饬,有条不紊。④神明彰:彰显神明的意思。是说神明感其至诚,而降福佑,显现功能。彰,彰明,显现。神明显现功能,指阴阳调,风雨时,人无疾疠,天下安宁。
  【译文】
  孔子说:“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要同样地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太阳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员和广大老百姓,都会被感化而能自治。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一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了。”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①;必有先也,言有兄也②。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③也。宗庙致敬,鬼神著④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⑤于四海,无所不通。
  【注释】
  ①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所以,虽然是贵为天子,但一定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就是父亲。
  ②必有先也,言有兄也:一定有比他先出生的一个人,那就是兄长。
  ③辱先:辱没祖先的名誉。辱,羞辱,侮辱。先,祖先。
  ④鬼神著:祖先的神灵显现,前来享受子孙诚挚的祭祀。著,显现。⑤光:照耀,这里名词作动词用。
  【译文】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那就是父亲。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那就是兄长。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能自以为尊,还要尊他的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因为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表达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做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丝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就会高兴地来享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什么能大过他呢?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如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合一,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方法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①。”
  【注释】①无思不服:没有人不服从。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译文】《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泽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解读运用
  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经言札记】
  长孝都顺于礼节,就能够得到神明的庇护。长幼有别,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一方面,兄友弟恭也是儒家文化提倡、重视的。 。。

孝可感天动地—感应章第十六(2)
【故事演绎】
  随鹿得人参
  阮孝绪,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今河南省)人,目录学家。长年隐居,不去做官,写成目录学著作《七录》。他从小时候起,就非常喜欢学习,熟读并精通《五经》。
  阮孝绪小时候曾经过继给他的堂伯父做儿子,照理来说,他可以得到伯父遗留下来的百万家产,可是他把继承来的这些家产全部给了伯父的姐姐。
  他还十分孝顺。有一次,他在钟山听人讲经说法,母亲王氏在家里,忽然生了病,兄弟们就要去把他叫回来。他母亲说:“不必去叫他,孝绪有孝心,心里会有感应的,他一定会自己回来!”果不然,阮孝绪觉得心惊肉跳,想到可能是母亲有病,果真不久就回到了家里。邻居和村里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医生说,他母亲的病必须用一味新鲜人参。阮孝绪听老一辈人说,钟山上出产这种人参。于是,他就亲自到山里去寻找,可踏遍了幽僻和危险的地方,都没有找到人参。
  数天后,他忽然发现了一只鹿,他就跟着走那只鹿。不久那只鹿不见了,前面则出现了母亲需要的新鲜人参。他母亲的病,用了人参后不久,也就痊愈了。
  所谓“母子连心”,如果你真的牵挂一个人,冥冥之中就会有一种力量将两人连在一起。这种奇妙的心理现象是无法解释的。然而那种无形的力量有时却可以感动天地,产生奇迹,这就是孝产生的威力!
  神泉洗目
  杨朝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是一位生性至孝的大孝子。他的母亲牛氏得了重病,很难医治。杨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向老天祈求保佑,他每天焚香膜拜,祈求母亲的病能够早日康复。可能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母亲的病竟然真的奇迹般地好了。可是,好景不长,母亲又双目失明,行动十分痛苦。杨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遍寻神医,可是于事无补。一次,他不经意间听说只有太白山的神泉水能治眼疾,就二话不说地启程去往太白山。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太白山,找到了神泉,并取回神泉水。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擦洗双眼,从不间断。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母亲的视力恢复正常了。后来母亲去世了,那时家乡正天降大雨,许多地方都被淹没了,可是唯独杨
  母亲的墓地前后数里范围内只有乌云笼罩却不降雨。人们对此感到很惊奇,认为这是杨用孝心打动了天地,他用孝心守护着母亲。虽然故事带有某种虚构的神话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孝心是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治愈父母的疾病。我们无需感动上天,只要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无私地孝敬父母就足够了。
  雪天得瓜
  王荐,元代福建福宁人。他的父亲体弱多病,而且病得严重,王荐每天晚上都向上天祈祷,期望父亲早点好起来,并且许愿,宁愿减少自己的寿命,以延续父亲的生命。
  父亲在病入膏肓时突然醒过来,告诉朋友说:“在我生命最危险的时候,来了一位穿着黄衣服、手拿红帕于的神仙,告诉我:‘你的儿子非常孝顺,所以上天赐你再活十二年。’”此后,父亲的身体恢复了健康。十二年后,父亲果然就去世了。
  后来,王荐的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口干舌燥,非常想吃西瓜。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根本没有瓜可吃。王荐想办法,求助乡亲也是毫无结果。他便一人来到深山野岭,在树下避雪的时候,想到母亲吃不到瓜病就不能好,心里非常难受,就仰天长叹,痛哭不已。忽然,他看到对面的岩石之间冒出了几根青色的枝蔓,上面结着两个西瓜。他非常高兴地拿回家供母亲食用。母亲吃后,病很快好了。 。 想看书来

孝可感天动地—感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