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娘娘庙-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嗨,我这么大岁数了,不光着露着就行了。瞧你自己这条裤子,也是两层补丁,找刘三婶子的时候顺便给自己做条裤吧,都说她手艺不错哩。”

  方英想了想,说:“要不,给小文做吧,说不定哪天去相亲,没件新衣裳哪行?”回头看看大娘的破褂子,眼圈一红,赶紧走了出去……

  第二天上午,方英忙完活就拿着布料去找刘三婶。

  娘娘庙小学放学了,学生们唱着歌,排着队往外走。

  “方英婶,等一等,你家小文的文章上省报了!”一位女教师举着报纸高声喊道。

  方英一怔,马上跑过去:“是吗?俺看看。”

  兴邦媳妇走过来,笑着问方英:“”嫂子,看啥呢,这么专心?”

  方英激动地指着报纸上“杨小文”的名字,对兴邦媳妇说:“快看,俺小文写的,上报纸了!”

  兴邦媳妇:“看把你喜的,这回不愁儿媳了吧?”

  方英:“先不说这个,俺得回家让他爷爷奶奶看看去。”说完回头就跑,把布掉在地上。

  女教师拾起布喊道:“”方英婶,布掉了。”

  方英接过布,朝二人笑笑,一路跑去。

  兴邦媳妇对女教师说:“瞧人家这后娘当的,跟她大娘一样疼人。就是脾气暴点……”

  “杨小文的文章上报纸了!”这条新闻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娘娘庙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放飞
(二十五)

  又是一年芳草绿,大沙河里重分到户的桃、杏、梨树花满枝头,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小苗顶着露珠,显得格外精神。

  一大早,张大山就敲开杨家大门,说有要事相告。杨兴祥放下自行车,陪大山叔走进大爷屋里。

  杨佃泽一边系衣扣一边问大山:“啥事?这么急。”

  张大山:“好事!陈局长刚来电话,说县文化馆准备招聘两名搞创作的,让小文今天就去报名,明天参加考试。我想,凭咱小文的本事,一定能被录用。正好兴祥没走,你一家人商量商量,去还是不去。”

  杨佃泽高兴得直拍大腿:“这还用商量吗?去呀!”

  杨兴祥刚想表态,又紧皱起眉头:“对小文来说是好事。可俺大爷大娘上岁数了,还有这么多地,眼下正缺人啊!”

  杨佃泽说:“地里的活可以慢慢干,大不了少收入点。只要他娘愿意,别看我老了,在干个十年八年的还没问题。”

  “我也没意见。”方英从西屋走来,对大山叔说:“年前我就跟他爹商量着,想再要一处宅基地,好歹给小文盖上两间屋,好娶媳妇。如果小文真能考出去,俺不用操这份心了,他自己也有了前途,干嘛不去?”

  杨兴祥看看大爷,再看看大娘,轻轻叹了口气:“唉,你俩这辈子,养大一个放走一个,辛辛苦苦图个啥啊!”

  一直没吱声的杨李氏,这时把话接了过来:“图啥啊?就图你们有出息,让衔坊四邻看的起!他大山叔啊,我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让孩子今天就去报名,俺老俩口不用他们惦记。”

  张大山动情地说:“像你们这样的老人,当晚辈的可咋报答呀!”

  杨李氏坦然一笑,说:“啥报答不报答的。俺没事的时候也常琢磨,人这一辈子到世界上走一遭,该担的就得但,该放的就得放。自己多吃点苦,多受点累,多受点委屈,那又能咋的?”

  杨小文躺在炕上,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麦收时节,打麦场推起一座座金山,娘娘庙的老少爷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杨佃泽和方英把家里所有盛麦子的家什都用上了,后来干脆就往小文炕上倒。

  杨李氏也乐颠颠的跟着忙活,不一会儿就坐到地上光喘气了。她一边擦汗一边说:“这么多麦子,咱三年也吃不完啊。”

  杨佃泽就逗老伴:“这一下,你那破筐头就没有用喽!”原来,过去因为麦子少,逢年过节才吃上顿白馍馍,杨李氏每次就给小文或者小武留下一两个,放到小筐头里挂起来。有时放久了,馍馍上长了绿醭也舍不得扔掉。

  杨李氏白了老伴一眼:“甭叫唤,等下来棒子,看你往哪儿存放!” 

  杨佃泽点点头,说这还真是个大问题,看来,咱家也得盖粮仓了。

  
  小文被录取了。眼下正在省城学习,难得回来一趟。

  杨李氏先涮锅洗碗,再喂猪喂羊,一忙到半晌。接着又端起木盆洗衣服,洗一会儿站起来直直腰想去取水,见水缸已空,叹了口气:“小文这一走,水也稀罕了。”

  刚满13岁的杨小武放学回来了,放下书包就对奶奶说:我去挑水。

  杨李氏看看小武说:你行吗?小武说跟着哥哥挑过两回了,没事。

  杨李氏就说,要去奶奶跟你一块去。小武说不嫌累你就跟着,看你跟到多咱才放心。

  走到半路上,小武忽然对奶奶说:“刚才忘了,俺大山爷爷让告诉奶奶,明天文化局来人,给俺哥办手续,俺哥转正了。”

  杨李氏顿觉眼前一亮:“转正了,小文转正了!武啊,快去告诉你爷爷和你娘。”

  小武说:“奶奶,看把你急的,等他们回来再说也不晚。”

  杨李氏点点头,对小武说:“记住,往后好好念书,长大了跟你哥一样,进城当干部去。”

  小武有些不耐烦:“奶奶,怎么老说念书呀,烦死了!你还是让我挑水去吧。”说完直奔井台而去。

  杨李氏叹了口气:“如今条件好了,孩子们反倒不愿念书了。小武,,不听话看你爸爸回来咋治你!”

烛泪
(二十六)

  杨小文结婚了,第三天要带着媳妇张婷回来探亲。

  杨李氏吃完早饭就开始忙活,屋里屋外拾掇得有条不紊,然后就开始择青菜。孙子媳妇头一回进家,如今鱼呀肉的都吃腻了,青菜更受欢迎。

  方英也跟着大娘一起忙活,小春请了一天假,特意在家陪嫂子。

  门外传来自行车铃声,小文和张婷走进门。

  小文:“奶奶,娘,我们回来了。”

  小春赶忙跑出去,拽着张婷就往屋跑。

  杨李氏和方英也放下菜,站起迎着。

  张婷:“奶奶,娘,你们挺好的?”

  杨李氏:“好,好,你妈也好吗?”

  杨小文告诉奶奶:“她妈高血压,还有关节炎,身体一直不好。”

  杨李氏嘱咐张婷:“常回家看看,这病可不能耽误。”

  方英说:“蹬了三四十里路的自行车,累坏了吧。快坐下说话。”

  杨李氏把一杯水放在张婷面前:“你们结婚那天让我去,你娘和小春也让我去,我也愿意去。可又一想啊,这城里跟咱农村不一样,去了光给你们添麻烦。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弄不好还让亲戚朋友笑话,不去了,让你们回来看我吧。哈哈……”

  张婷说:“眼下交通还不方便,等以后有了条件,俺一天往家跑一趟,奶奶愿意不?”

  杨李氏:“那敢情好!等你们有了孩子,俺还要带重孙子哩。”说着又大笑了起来。

  小春对张婷说:“奶奶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这么高兴呢。”

  方英朝大娘一努嘴:“小文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又取了个好媳妇,能不高兴吗?”

  杨李氏故作嗔怪的白了方英一眼:“就你会说话!”

  一家人又笑了起来……

  
  玉米除草的季节到了。

  杨李氏在地里拔了一会儿草,快晌午了,就牵着羊,抱了一捆青草往家赶。

  刘三婶走在大街上,见到杨李氏忙打招呼:“嫂子,还这么恋财啊!你家兴祥、兴花、小文都给你钱花,不在家享清福,还到处跑啥?”

  杨李氏笑了笑说:“趁眼下还能动弹,给孩子们再忙活几天。如今都奔机械化了,抽水机、小四轮、摩托车,那样不得花钱?”

  说话间,琉璃球一瘸一拐地推着独轮车走来,见到两人慌忙往胡同里躲……

  刘三婶大声喊道:“琉璃球,见了俺嫂子还不快认错!这缩头王八你打算做到啥时啊?”

  琉璃球把车放下,低着头慢慢挪到杨李氏面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下,羞愧地对杨李氏说:“婶子,那几年我混蛋,我昧良心,我……” 

  杨李氏扔下草,赶忙把琉璃球扶起来,说:“快起来,让人家看见笑话。”

  看看四下没人,杨李氏语重心长地对琉璃球说:“立秋啊,都这么多年了,别老这个样子。谁年轻不兴犯个错误的?更何况在那种形势下,也不全怨你一个。往后啊,要把心放到正中间,赌个志气好好做人,大伙儿不会小看你的。”

  琉璃球抓着杨李氏的胳膊,失声痛哭:“好心的婶子,你的话俺一定记到老死,放心吧!……”

  刘三婶站在一旁,也悄悄落下泪来。

  
  娘娘庙村原本没有种棉花的习惯,可看到周围村种棉花发了财,也开始跟着种。可种棉花不同于小麦玉米,需要不断修株整枝,一遍一遍地喷农药,相当费工,人们比过去更忙了。

  方英气盛,不顾丈夫和大爷的说劝,一下子种了四亩。

  杨佃泽和侄媳虽然一起干活,可地仍是按两户分的。他虽然不同意种棉花,可既然种了还能丢着不管?所以像喷药、追施化肥一类的活,杨佃泽还是抢到前头。尽管身体没啥病,可毕竟快70岁的人了,一天下来累得够呛。

  这天吃罢晚饭,杨佃泽喝了一会儿茶,抽了几袋烟,就想上炕睡觉。

  杨佃泽和方英起早贪黑靠在地里干活,家里的事就全成了杨李氏的了。等他涮锅洗碗收拾好,再把杨佃泽的衣服洗出来,就已经十点多了。

  “别忙活了,快去拿尿盆准备睡觉吧。”杨佃泽说。

  杨李氏应一声就去了院里。忽然“咣当”一声响,是尿盆落地的声音。杨佃泽就喊:“黑灯瞎火的,慢着点。”没人吱声。等了一会儿还没动静,杨佃泽就披上衣服走到院里,一看杨李氏倒在地上,赶忙喊小春:“快来看看你奶奶咋着啦!”

  小春和方英很快跑去西屋,三个人把杨李氏抬到北屋炕上,小春就赶快去请村医。

  不一会儿,杨李氏就睁开了双眼,说没事,就是一阵儿头晕,好几回了,歇会儿就好。

  村医赶到了,经过检查说是心衰、低血糖,需要静养,不能太劳累了。

  杨李氏笑笑说:“都放心吧!好日子刚开头,我还没活够呢,哪能说死就死啊?”

  方英说:“反正地里的活你不能去干了,家里的活能干多少干多少,别再逞强了。”

  杨李氏点点头,慢慢坐了起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惜别
(二十七)

  1988年春,杨小文的女儿出生了。杨李氏对丈夫说:“张婷她妈有病,方英忙,我去伺候月子吧。从春节到现 在,小文他俩也没回来过,怪想他们的。”

  杨佃泽说:“”就你这身体还想伺候别人?别给孩子去添麻烦了。等几天你过70大寿,张婷来不了,小文也一定回来。到时候问问小文,实在不行你再去不迟。”

  杨李氏说:“你说的倒也在理,那就等等吧。”

  奶奶过70大寿,杨小文早有准备。他事先给张婷母女雇好保姆,一大早就赶回家来。

  堂屋迎门桌拉开,桌上摆满酒菜,还有两个大蛋糕。杨佃泽和杨李氏坐上座,兴祥、方英、小文、小春、小武围坐两旁。

  方英先站起来,笑着对老寿星说:“大娘,今天是你70大寿。除了小文他姑和张婷以外,你的亲人都到齐了。按时下的兴法,开席前你得先讲两句,大家说对吧?”

  一家人都说“对”,小文、小春、小武使劲儿鼓掌。

  杨李氏有些难为情,她看看丈夫,再看看在座的其他亲人,说:“俺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会说啥啊!反正俺觉得一家人坐在一起,俺就高兴。看看前村后道的,谁有俺命好啊?活到今天这个光景,俺知足啦!”

  杨小文站起来给奶奶敬酒,请奶奶谈谈这几十年来的最大感受。

  杨李氏笑笑说:“小文光欺负俺老太太没文化,俺不懂啥叫感受,就说感觉吧!这些年最让俺赞成的就是共产党,别看*俺遭过罪,可那是四人帮闹的,后来不是都改正了吗?尤其是这十来年,庄户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富裕,不都是共产党的功劳吗?”大家都鼓掌,杨佃泽也用佩服的眼神看着老伴,不断地点头称是。

  杨李氏扒开一个大虾,放到小武面前,擦擦手接着说:“最让俺满意的是,小辈人都给杨家争气,没一个走邪道的。活着你老爷爷的时候就常说,啥叫好啊,一家人平平安安、不丢人现眼就叫好。那些有钱的,钱再多临死也带不去。如今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可得好好爱惜,不能忘本!这当老人的,不图你们当官发财,跟你们享多少福;只要你们正正当当的做人,安安稳稳的做事,把下边的孩子教育好,比请俺上天堂都强!”

  大家认真听着,屋内一片肃静。

  “好了,别光听俺白话了,咱都喝酒吃饭。武啊,愿吃啥跟奶奶说……”

  一    家人有说有笑,又热闹起来……

  
  临近傍晚,杨小文推着自行车要回县城。杨李氏和方英跟在后面一直送到胡同口。

  杨小文:“奶奶,娘,你们回去吧。”

  杨李氏走到小文近前,给他系上最后一个扣子,恋恋不舍的说:“走吧,好好写,到时候出本书带回来,给奶奶看看。”

  小文笑着点点头,说:“等张婷出了满月,我就来接你。现在县城的马路拓宽了,楼房一幢接一幢,跟你十年前去那会儿大不一样了。”

  杨李氏点点头,说我一定去。

  杨小文骑上自行车,到村头又下来,往后看了一眼。

  奶奶仍在胡同口,雕像一般站立着。

  
  麦子发黄了,娘娘庙村又将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

  杨李氏早年闯关东的弟弟来信说,老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打算叶落归根,先打发儿子回来安排一下,这几天就动身。

  如今娘家的老屋还在,侄儿回来后,有堂兄弟们照顾,不会受啥难为。杨李氏最担心的是眼下蚊子多了,她得赶紧给侄子缝个蚊帐,回来好睡个安稳觉啊!

  杨佃泽将陈麦子卖掉,把粮仓清理干净,又和方英拾掇拾掇,准备麦收。

  这天是星期日,小春、小武都跟爷爷和娘去麦场了。

  杨李氏昨晚缝蚊帐一直到深夜,杨佃泽连催三遍才停下针来。今天收拾完毕又接着缝。忽然,她头一歪,昏倒在炕上……

  杨佃泽和方英、小春、小武回家吃饭,见杨李氏脸色蜡黄嘴发青,倒着一动不动,就赶紧去请村医。

  “奶奶,快醒醒!奶奶,快起来呀!”小春和小武使劲喊着、摇着。

  “奶奶不行了,快去叫大叔和小文吧。”男村医摇摇头说,”太晚了,心衰加上劳累过度,早就没脉搏了。”

  方英扑到杨李氏胸前:“大娘啊,你再睁眼看看俺……不让你这么累,你不听,你走了俺可咋办啊?!”

  杨李氏嘴角动了动,眼里流出最后一滴泪水……

  一家人哭声一片……

哦,女神!
(二十八)

  杨家院内搭起灵棚,众孝子跪倒两侧。

  前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悲切的唢呐声与哭声交织在一起。

  堂屋内停放着一口紫红色的木棺。棺前木桌上摆放供品,杨李氏遗像安详、坚毅。

  灵棚一角,杨佃泽倚仗而立,眼里饱含泪水,人明显苍老了许多。

  杨兴祥从灵棚站起来,走到杨佃泽身边,哽咽着说:“大爷,上屋里坐会儿吧,别老站着了。”

  刚从北京赶来的杨兴花,哭成了泪人儿。此刻,又抱着爹的腿失声痛哭……

  哀乐再次响起,杨李氏的侄子李志泰哭着走进灵棚,在遗像前长跪不起:“姑啊,我就晚到一天,你咋不等等我呀?……”

  奶奶去世第三天,杨小文还没回来,杨兴祥急得直跺脚。

  老太太一过世,刘三就立即给文化馆打电话。对方说小文去省城送稿了,明天才能回来。昨天中午再打,文化馆说几个单位都问了,不知住哪家旅馆,他们已派人去找了,只要找到就直接让他回家。

  灵棚外,张大山和刘三夫妇也在焦急等待着。

  张大山:“这么热的天气,嫂子的遗体只能存放三天,不能再推迟了。”

  刘三婶:“奶奶突然去世,对小文打击太大了。回来后连个木头也见不着,他不疯了吗?”

  刘三:“如果下午三点小文仍赶不到,咱就出殡,先不埋土,这个办法行吧?”

  张大山:“只能这样了。”

  
  下午两点多钟,杨家院里院外就围满了前来送葬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