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此法国-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全年的一半。几年前三个东北同胞来巴黎出公差,出国前他们在京每人购置一套中法合资的皮尔·卡丹西服,4000元人民币一套。后来他们发现这儿的皮尔·卡丹卖价折人民币只有3000多元,离开法国还可退税13%,算下来比国内便宜1000多元,而且打着“法国制造”的标签。东北同胞不甘心,每人又买了一套。  夏季大减价的巴黎“春天”百货公司  欧洲著名的巴里皮鞋,国内卖2000元左右一双,大减价时在巴黎只卖几十欧元,在个别工厂商店还能买两双送一双。再拿高档香水化妆品来说,法国香水逐渐为国内消费者熟悉,北京燕莎和赛特的法国香水柜台与巴黎百货公司的香水柜台设计得一样,只是在巴黎买便宜多了,所以国内来的朋友没有不买香水化妆品带回去的。这使中国人在法国消费市场中异军突起,成了重要的旅游消费群,巴黎那些香水化妆品免税店高兴得不得了,纷纷雇佣讲汉语的华裔小姐。  吃的方面,以相对价格讲,收入中食品消费所占比例,巴黎比北京便宜。一个巴黎人如不去餐馆,用收入的百分之十几吃就够了,在北京则用掉一半以上。从绝对价格上,有些食品巴黎也比北京卖得便宜,如天天吃的两尺长的棍子面包平均0·8欧元1根,柑子1欧元1公斤。一次我在北京小摊上买几只柑子,摊主说这边国产柑子8块钱1公斤,那边美国柑子30块1公斤,比巴黎贵了好几倍,我说我就不买国外的,只吃国产的。巴黎还有一样比国内便宜的好东西是活的海螃蟹,个大肉多,一只就1公斤,只只精力旺盛地动来动去,产卵季节肚子里有大块蟹黄,有时4欧元1公斤。有来访的代表团不仅买了吃了,临走还买几只拎回国,因国内没这么便宜。  所以巴黎如何不是购物天堂!  普通商品贵  世界上最有名的箱包叫路易维登,只在自己的专卖店卖。这个牌子在全球许多城市设有专卖店,但在巴黎卖得比较便宜,毕竟是产地,外国人买又可退税。路易维登采取特殊的销售方式,虽不至象英国罗尔斯·罗伊斯手工打造的汽车那样查明卖主身份,却限量供应,多买不卖。这个牌子在日本很红,日本人常排队购包,想多买几只得多排几次队。几年前曾发生这样的事,一个有黑道背景的日本商业集团通过在巴黎买路易维登箱包,带回日本卖,以此方式洗钱。他们雇了好多在巴黎的日本学生、台湾学生排队买包,付辛苦费。后被警方发觉,在他们巴黎的临时仓库搜到堆成小山的路易维登包,尚未来得及发运。  所以巴黎怎么可能不是购物天堂!  另一方面看,巴黎价格又贵得不得了,像汽油是欧洲最贵的地区之一。油价中82%是政府税收,你加一箱油,五分之四的钱交了税。在美国1美元买1加仑汽油(1加仑等于3·785升),在法国1美元连1升都买不到,就是说,在法国加一箱油的钱在美国能加三箱多。3美元在美国能吃顿快餐,在法国只能吃一个便宜的三明治。看场电影,在法国花在美国两倍的价钱。连街头自动投币孩子玩的转马,美国25美分坐一次,在法国得花2美元,是前者的8倍。烟也如此,万宝路香烟,法国一盒卖4欧元,是国内的三四倍。与汽油一样,烟价中大部分是税收,而且提烟民税似乎引不起抗议浪潮,法国政府就一个劲儿提高烟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烟价从平均1欧元一盒涨到几欧元,远高于非欧盟国家。旅行的人开始从国外购烟带回法国,机场也开始检查旅客带烟入境是否超出限量,这一两年我们开始听到原来在别的国家才听到的海关人员语气严肃的声音:有没有要申报的香烟? 所以巴黎怎么可能是购物天堂!  '返回目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移民法国(1)
法国20世纪60年代教科书上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一个是他出生的祖国,另一个是法国。意思讲法国是包容外国人最好的国家,好到外国移民把它当成第二祖国了。60年代是否如此我们没有切身体验,不得而知。90年代的状况恰恰相反,移民在法国受到的是不平等待遇。  西欧移民大国  法国是西方国家接受移民最多的大国之一。目前法国6000万左右的人口中,除去那些已入法国籍的移民,还有外国侨民360多万。其中100多万是欧共体的侨民,欧共体以外的有200多万。欧洲国家的侨民以葡萄牙人为多,有六七十万人,其次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大致以拉丁语国家为主。欧洲以外的侨民阿尔及利亚最多,有60多万,其次是摩洛哥和突尼斯,以法国的前殖民地为主。  移民的潮流有其流向。以地中海沿岸国家为例,北部人口日趋老化,南部人口快速增长,加上经济水平低下,使得南部人口移向北部不可避免。南部人口许多属于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没有能力全部吸收他们,还有当地政治制度的混乱、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恶化更增加了北方国家的吸引力。 旅居法国的外国人分布很不均匀,总的说来外国人喜爱在大都市生活。巴黎大区就集中了40%,12%生活在罗纳———阿尔卑斯地区,8%则在普罗旺斯———蓝色海岸,即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在乡村生活的外国人很少,总数不到2%。据法国经济暨统计研究所的资料,巴黎市1/6是外国人,大部分住在市中心,如巴黎10区、11区、18区和13区。  外国人喜居城市,原因之一是这些地方工作比较好找。对外国学生来说,这是学府集中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来欧洲出公差,在德国、法国、北欧等国走一圈发现,许多外国人在做那些室外的工作:印度人卖报,黑人扫街,阿拉伯人做建筑工人,亚洲人开餐馆。90年代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在法国的印度人本来就不多,街上已很少看到了,看见白人扫街了,法国人开始接受以前不爱做的工作。 社会学家克洛德·瓦朗丹·马利分析到:“每当法国经济需要重新组合而带来某种冲击时,外国的合法劳工与非法劳工总能以最低的代价,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差距时提供最佳解决办法。”这句文绉绉的话实际指明这样一个现象:在法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劳动力相对缺乏,外国劳工肯接受法国人不愿做的工作,既维持了经济增长,又使工资成本攀升的趋势不至过快。而经济衰退的时候,外籍劳工又是首先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阶层。他们实际成了西方劳动力市场的活塞,不仅能在数量上及时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还能在劳动力结构上迅速适应经济的变化。外国劳工如此重要,以至于过去历届政府所许诺的打击非法劳工的措施如果真实行到底的话,经济运行本身就会发生问题。  20世纪60年代是法国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在法国还没有非法移民的说法,只是“自发性移民”。非法也好,自发也好,这种称呼当时并无贬义,移民们也都能很快将身份合法化。但是随着战后经济发展的结束,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外国劳工成了大批裁员的第一批牺牲品。1973~1988年,移民的职位减少了40%,移民失业率是法国人的两倍。而且法国企业解雇了50万外国劳工,付出的社会保险和解雇补助费用比起解雇法国人来少得多。70年代初期合法进入法国的劳工高达每年10多万人,到1974年7月3日被冻结,移民人数以后逐年下降,1994年减少到每年2万名,法国最终目的是达到零移民这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零移民就是说一个外国移民都不接受,法国的前任内政部长就鼓吹这一政策。但是当代开放的经济中,人口流动是一个自然现象。经济大国中,零移民根本不存在。除非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  反移民造成的问题  反外国移民倾向越来越严重,在法国的外国人突然发现他们无法安静地继续住在这个国家了。幻想再出现一次大赦的非法移民绝望了,还有一些原本合法住在这里的外国人一夜之间发现他们成了不合法居民了。法国政府防范移民的措施不仅越来越严厉,还存心制造非法移民。  法国政府发明了一个新词汇,“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这些人包括非法进入法国的人,也包括本来住法国符合规定的外国人,后来由于法律变了,不给他们延长居留证,就成了不符规定的移民。  成为“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是很容易的事,有些外籍孩子已在法国生活了六七年,18岁前他们不需办居留,到了18岁,申请居留的法移民法国律变了,他们就成了“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有被遣送原籍的危险。移民问题上,法国社会快成了一个警察社会,到处有告密者。巴黎18区政府官员1995年曾向检察官检举一个海地人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入学时没有家长的合法居留证,通过孩子查到父母属非法居留。根据法律和有关教育的规定,6~16岁住在法国的孩子都有上学的权利,可是不少非法移民的孩子无法入学,因为办注册手续家长至少要出示房租单、水电费单以证明确实住在哪个地址。这两张证明对他们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无合法居留证者无法取得任何纸张和证明。他们都住在亲戚朋友家里,而这些收留者是不会给非法居留者提供证件的。甚至连专门为流浪家庭子女开列住址证明的巴黎社会服务处也说,他们只服务本国人,无合法居留证的外国人不是服务的对象。  '返回目录'  

移民法国(2)
社会上排外风潮又起,没有居留权是最先遭打击的目标。民间出现一种新的公民精神,邮局职工看到一名非洲人的护照上签证过了期,会通报警察局。一名产妇没有身份,医院行政处就会报告警方。有的省政府通知外国人前去办理证件延期,警察等在窗口将人收押。1995年初,5%无居留证的移民是在办手续的窗口被捕的。这时执行法律的行政机关和监督法律执行的警方的界限便消失了。  不仅无证居留遭歧视,就是那些在法国生活很久,学业有成,有份不错工作的外籍人,也都各自有不愉快的经历。比如说,无论在法国呆多少年,只要没入法籍,就没有投票权。投票是公民对政客的表决,这个权利可大可小,大的能将总统推上宝座,小的微不足道,没人重视。法国人对政治厌倦,有投票权利,却不认真行使。总统选举、议会选举或民意测验,过半数的人投票就不错了,法国人在浪费他们的政治资源。而那些渴望投票的人却得不到这个权利,投票权毕竟是一种象征。由此可见,在政治上外国人没有地位。美国可以出现黑人市长、州长、三军总参谋长,而法国本土至今没出现过亚裔的议员,更不用说市长了。实际上亚洲人在法国数量并不少,仅巴黎地区的中餐馆就有1000多家。我们认识的一些朋友,不少是大陆来的留学生,都是在国内经过层层考试考出来的,个个聪明能干,但他们在法国企业最多当个小经理之类的职务。他们有时谈起来很有气,有些无能的、比他们资历浅的都爬到他们头上去了,成了上司,只因这些人是法国人。他们讲宁可到在法国的外国企业工作,因为在外国企业中大家都是外国人,老板就是外国人,法国人在里面比起外国职员来没有什么优越的地方。  经济现状决定政策  移民问题在法国与其是一种文化现象,倒不如说是一种经济现象。从文化角度讲,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比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移民更不友好。在北美和澳大利亚,移民的地位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大家都是移民的缘故,白人也是移民过去的。而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国人始终有排斥的现象,法国在这些国家中,移民政策本来是比较宽松的。法国是强调人权的国家,正是法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立国精神。另外,从历史上看,它对于自己的海外领地和前殖民地的人民有无法推卸的道义责任,而外来移民在溶入法国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法国文化。到目前为止,仍有少数法国有识之士在为移民辩护,讲公道话。前总统密特朗夫人就指责最有名的反移民法《巴斯嘎法》是在制造非法移民。  社会党的前国防部长谢维尼蒙说,打击外国人要比在巴黎、法兰克福和布鲁塞尔打击金融市场的独裁者容易得多。移民问题10年来争论得越来越激烈,和法国经济同时期的越来越衰退有直接关系。外国人被认为抢了法国人的饭碗,为了自己的生存权和工作权,法国人从容忍转为排斥移民。社会上排外的倾向成为主流,排外最凶的政党是勒班领导的法国民族阵线,他不止一次地说法国没有义务收容地球上不幸的人,否则法国社会就会被犹太人、北非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甚至中国人所占领。他的煽动性言论每逢大选就产生刺激性和挑拨性效果,移民成为代罪羔羊。  法国的高失业率是因为移民抢了饭碗吗?美国的学者有不同见解。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贝克和前总统里根的经济顾问拉佛分析道,造成大量失业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相应的保护雇员的各种福利政策以及最低工资的实行。这些对劳动力市场的税收、对社会保险的分摊和政府的有关规定使得企业难以承受。他们指出欧洲人可以不工作在家坐享政府的各种待遇。而最低工资简直就是一个经济中的异端现象,它保护了落后生产力。所以欧洲患了一种奇怪的病,病因是那么多聪明人却选择用复杂而错误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结果就是,限制了企业自由雇工,企业只好不雇,失业就无法解决。至于移民是否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恶化呢?美国的例子正相反,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地亚哥是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它同时是加州失业率最低的地区,可见失业与移民抢饭碗并没有直接关系。失业与新兴的工业国,如亚洲一些国家的强力竞争也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移民法国竞争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发达的市场,法国国际收支多年来持续出超,年年外贸盈余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和法国一样,保守的西欧纷纷制定限制移民的政策和法律,德国和英国都开始限制政治难民和经济难民的申请。欧洲毕竟不是移民的国家,他们有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移民政策左右摇摆,移民对他们来讲既是经济上一个劳动力市场的减压阀,又是政治上争夺选民的筹码。需要移民的时候政策就宽松一下,不需要时就严格控制一下;经济好时容忍一下,经济不好就极力排斥;左派上台时对移民的政策比较人道,右派上台后移民就成了洪水猛兽。当政者也需要借此转移一下公众视线,掩饰政府的无能。法国1993年右派上台后,对“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的驱逐排斥愈演愈烈,他们热衷于抓大量的非法移民,在报纸电视上大肆宣传,而且出动飞机将移民遣返原籍。据说法国有20多万非法移民,如果全用飞机遣返的话,需几千架次,费用都出自政府预算,而政府预算又来自老百姓的税收。加上处理遣返前后行政上的手续和法律上的诉讼等,这些费用算起来可能是天文数字。就是说法国人花几亿、几十亿的钱做没有效益的事,从而加剧财政上的负担,事实上法国政府根本花不起这些钱。现行政策已造成大批法律上无法驱逐,行政上又无法给予居留权的移民。  '返回目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移民法国(3)
法国变了,它20世纪60年代可能也不是移民的第二祖国,现在却真是让他们幻想破灭的地方。法国人不会善待移民,尤其不会善待已经住在法国的外国人。  '返回目录'  

法国看中国(1)
从社会文化往来层次上看,法国人是西方国家中对中国了解最多的民族。他们既有好奇心、肯学习,又愿去亲自看看。从商业往来层次上看,他们对中国心有余而力不足,虽能认识到与中国商业往来对他们的重要性,但做法往往与其大国地位不相适应。从政治往来层次上看,法国人表现得最矛盾,一方面它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另一方面有跟着舆论跑的广大社会阶层。  唐三彩与法国总统  法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也有相当的知识。记得第一次来法国出差,一切都很新鲜,坐在出租车里和司机聊了一路。那司机挺健谈,和我谈起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关系为什么恶化呢?他认为是中国向苏联要原子弹制造技术,苏联不给,毛泽东说我们自己干,以后与苏联就疏远了。观点挺新颖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不论对错,他能把20世纪60年代中国那段历史理出线索,作为出租车司机也是难得的。  后来在法国工作,一位电话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