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后发生的情况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绝大多数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没打听一下他是谁,就自动给他回寄了一张。
  这个实验体现了心理学中的“互惠效应”,就是我们总觉得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在生活中,我们正是不知不觉地按照“互惠效应”去行事的。例如:如果一位同事送给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会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物;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会组织一个聚会,并且邀请他们参加;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于互惠原则的影响力,当我们收到恩惠、礼物和邀请后,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将来予以回报。因为对恩惠的接收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有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俗话说,“欲取必予”,不无道理。因为相信并且服从互惠原理,是我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违背这个准则的人可能会遭到无情的唾弃,被戴上乞讨赖账、忘恩负义等帽子。一个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如果只知索取,却不懂得为别人付出,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和他继续交往,他将陷于“孤家寡人”的境地。
  即使在动物界,也存在这种“互惠效应”。在非洲,有一种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科学家发现,蝙蝠在饱餐一顿后,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濒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有趣的是,蝙蝠们优先回报那些曾经向它馈赠过血液的个体,而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1)
在一些咨询调查公司,工作人员也发现,如果在寄给人们调查问卷时也附带寄去一些礼物,而不是承诺在回答问卷以后再寄去同样的礼物,可以明显提高问卷的回收率。有研究表明,在问卷调查之后寄去50元钱作为答谢,不如在寄问卷时附上5元钱作为礼物,因为后者的效率是前者的两倍。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有过这样的经验,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人,例如那些不请自来的推销员,或是令人讨厌的点头之交,只要他们在提出要求之前送给我们一个小小的人情,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就失去了抵抗力。
  互惠效应是人们在参与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正是由于互惠效应,人们间的交往才有取有予,有来有往,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人与人之间才能有融洽和谐的关系。
  小故事
  贝利从小就爱踢足球。10岁那年,他和小伙伴组成了一支“九七”球队。可一帮穷孩子,连球都买不起。母亲给他出主意,让他带领“队员”,到市中心捡拾香烟头,取出烟丝,卷成香烟,一根一根地叫卖;顺带沿路收集些废铜烂铁、空瓶烂罐,卖给废品站。终于,攒够了买球的钱。
  在一次比赛中,贝利的“九七”足球队获得了市少年足球组冠军。因为他是队长,进球又最多,他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些奖金。他把钱拿回家,兴冲冲地交给母亲。但母亲却严肃地说:“没有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你能独立赢得比赛吗?你怎么能独占这些钱呢?”贝利愣住了。是啊,在球场上,如果队友们不齐心协力,相互助攻、拦截、传递,就算自己是一个天才,也未必能将球踢进对方的球门呀。贝利的脸发烫了,他把钱分给了小伙伴们。
  后来,贝利被推荐给巴西国家队。作为神射手,他在赛场上经常遇到对方的侵犯和严密防守。他一边刻苦训练,用更高的球技带球过人,躲避对方的抢铲。他更加注重和队友的默契配合,他顾全大局,从不吃独食。教练放心,队友也放心,每次比赛他都是场上的核心。
  有一年巴西队在第三次夺得世界杯的比赛中,贝利接到队友一记妙传,在后卫队友的“掩护”下,带球强突过对方两名后卫,起脚劲射,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擦柱入网……那一刻,全场沸腾了,世界为之沸腾了。因为这是贝利足球生涯中踢进的第1000个球。他创造了足球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球员。
  接受媒体采访时,贝利拥着他的队友们说:“我不是天才。天才一个人创造不出美丽的神话。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这是我母亲从小就教给我的道理。”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周围人的情感有相应的反应,如果旁边有人哭,他也会跟着哭;稍大一点时,孩子看到别人哭,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些都是孩子人性中善良与爱心的自然流露。
  但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同情心就会逐步消失。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人考虑。例如在吃饭时,总是独占最好的菜;看电视时把遥控器操纵在手里;甚至不容许妈妈把食物送给客人分享。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同情心教育。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2)
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人捧着护着,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也就缺少互爱互让的品质。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长辈会千方百计为他弄来。此外,有些父母本身的道德品质就不高尚,喜欢与人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为人吝啬、刻薄,没有爱心和同情心,父母的这些不好的品质也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同情心,而变得冷漠、自私。因此,父母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对别人付出,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要对他人有同情心。
  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对逆境中的人表示自己的关心,并给予必要的帮助。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帮助他人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一个人在他人遭遇困难时袖手旁观,或是避而远之,就不会赢得人们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在自己遇到难处时,也不一定会有人帮助,因为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冷漠的人打交道。
  作家法狄曼说:“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独处,便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我们只能用极抽象的方法去爱整个人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不漠视他人。我们可以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常常用各种方法和他人产生联系。文明究竟是什么?当然是指人们努力要脱离原来冷淡、漠不关心的孤立状态。”
  父母要提醒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再微不足道的善事,都能给他人带来好处和帮助。一个人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那些受到我们恩惠的人,会对我们心存感激,这样,在我们有困难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小故事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虽未曾念过书,但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时,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
  毛泽东有个堂叔,家道中落,生活日渐困难,甚至吃饭断顿,愁得不行。父亲毛顺生想乘机将他的水田低价买下。但是,文七妹坚决反对,她说:“水田是一家人生存的根本,没了水田,他以后生活更难。”此后,文七妹经常带着毛泽东偷偷去接济这位穷本家,使他家慢慢度过了难关。母亲的这种美德对年幼的毛泽东影响极深,使他从小就对弱者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并像母亲那样经常帮助别人。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很高兴,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而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晚饭食量还很大。她以为儿子得了什么怪病,便叫来儿子,盘问起来:“伢子,告诉妈,你哪儿不舒服?”
  “妈,我好好的呀。”
  “不对。你每天中午带那么多饭还不够吃,是怎么回事?”
  毛泽东这才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餐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好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
  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对儿子说:“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我知道了,会替你想办法的。以后,你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3)
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
  一直到毛泽东成为伟人之后,他仍旧继承和发扬母亲的这种乐于助人的美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生活相当俭朴。
  让孩子懂得感恩
  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就是说,做人要懂得感恩。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知感恩为何物。例如,有的孩子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他们一味向父母索取,从不体谅父母,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出种种令人伤心的事。有媒体就曾报道:
  某地一位父亲为了挣钱供儿子上学,弹着土琵琶挨门挨户卖唱。儿子在大街上遇见后,竟然绕道而行。当父亲去学校给他送钱时,他对同学说,父亲是自己的老乡……
  一位男生为了与女网友约会,竟然把一向疼爱自己的奶奶准备拿去看病的钱偷走,很快便挥霍一空。患了眼疾、行动不便的奶奶只好终日在家叹息……
  学会感恩,并懂得关爱和回报,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长大后有可能变得自私,甚至会失去人性中的一切美德。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更好的做事。一个自私、不懂得回报的人,很难与人和谐相处,也不会受人尊重,在事业上自然难以获得成功,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父母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要让孩子明白“忘恩负义”对成长的负面影响,使孩子认识到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抱有感激之情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时,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对家人心怀感恩。在家庭中,父母为孩子付出的最多,但是很多孩子却不曾对父母表示过感谢,有些人是认为父母抚养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些人是对父母心存感激,却因为太过熟悉不曾表示出来。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被感恩,即使是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⑵对老师心怀感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来自家庭的教育外,更多的来自于学校。因此,教育孩子对老师心怀感恩与教育他学好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居里夫人曾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在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上,居里夫人就曾寄去机票,邀请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并且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⑶对身边的人心存感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孩子的成长除了家庭、学校的教育和支持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周围的人。因此,教育孩子对他人要心存感激,也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
  ⑷感激竞争对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竞争对手,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对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明智的父母要教育孩子感激对手,因为对手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斗志,还能促使孩子的心胸更宽阔,而这些都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关键因素。
  小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去应聘一家大公司。面试结束后,公司经理突然看着他的脸问到:“你为父母洗过脚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的回答。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4)
“那好吧,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为父母洗过手脚,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洗一次。能做到吗?”
  青年听了,虽然心里觉得这要求有点奇怪,不过还是答应了。
  青年出身贫寒,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靠母亲为人打工挣钱养家。他也很用功学习,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很优异,如愿考进北京一所名牌大学。一直以来,母亲毫无怨言,辛苦打工供他上学。
  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为母亲洗脚。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自己洗脚,感到很奇怪。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为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棍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经理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经理。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让她受苦了。”
  经理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0。 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
  中国有句古训:成由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在任何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都不会过时。
  由奢入俭难
  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提出一种经济观点,认为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
  针对这一观点,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由于后者的影响,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这个理论叫做“棘轮效应”,又称为“制轮作用”。这一理论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而一旦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对于欲望,我们没有办法禁止,但一定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话,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成了必然,就必然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5)
在西方国家,很多成功企业家虽然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
  这些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朴和自立。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小故事
  婷婷上小学三年级了,花钱大手大脚。
  一天,父母带着婷婷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