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寻找回来的记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西方世界“言之必称希腊”的文化冲击全球的时代,我们不妨把希腊神话与中华民族的神话做一个比较。希腊神话与我们中华民族神话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神人同性同形,尤其在祖先神身上更能体现这一点。唯一不同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神像人一样还得娶妻生子、生老病死,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神就没这样幸运,他们形体强健、长生不老;而且,希腊神的统治地位是可以取代的,形成的是诸神地位基本平等,我们的神就是有严格等级观念,完全像一个人间的统治官僚等级制度在天庭的再现;希腊的神主在奥林匹斯山,与人居住在一起,而且还与人发生战争,中华民族的神可是住在与人间隔离的天庭或者地下,也与人间发生一定摩擦,甚至出现人神互配,神可以向往人间的冷暖亲情,人也可以去神的世界去过安静、祥和、衣食无忧的生活。希腊神与人交配后,生下的后代往往具有超越人间的力量和权威,但中国神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他们往往违反了天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法律法规,不但后代无法继承他们的神力,而且往往因为来路不正而被人间和天庭遗弃,生活相当贫困,甚至连性命都无法保存。这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连男欢女爱的爱情也会打上门当户对的烙印。所以说,希腊神是自由的、平等的,中国神是受限制的、有秩序的。
在阴阳学说发展到祖先神、自然神统治的时代,阴阳学说就变成了用神、斗神、驱神、祭神的行为当中,神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恐惧。祭神,是人们对神完全的一种被动行为,是神在主导着人们;驱神,是人们对神的一种主动态度,虽然只是一种本能的驱赶,并没有加害神的意思,但也算是一种进步了;斗神,是人们对神的一种进攻姿态,把神杀死斗败,洒洒脱脱地体现了人的力量和尊严;用神,那就是一种更高的姿态,用神者完全在玩弄、驾驭神,为其功利目的服务,或者说是利用神争名夺利。在这样的外衣下,阴阳学说其实就像是在创造与破坏的循环中,这恰恰也是阴阳学说中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应用。
但,任何一种学说一旦进入这样的循环中,它自身的发展就必然带来致命的弱点,阴阳也是一样,它被统治阶级利用了,虽然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也是很广泛地利用阴阳学说,但在接受被统治的地位这样一件大事上就变得无能为力,尤其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统治思想已经阻扰社会进步的时候,在人们意识当中形成的阴阳思想很难突破记忆的桎梏,就是在现在也是一样,“君权神授”思想还是我们民族无法突破的障碍。
在周朝中后期,其他思想产生后,很顺利地接受了阴阳学说的思想,虽然阴阳学说还是很独立,但毕竟不是完全独立于其他学说的理论,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兵家学说都已继承了阴阳学说,阴阳已经根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当中,以至于我们无法找到纯粹的阴阳学说。阴阳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到一起,这也就是我们还能维持民族传统的根本。
进入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时期,阴阳也就变得面目全非。在思想演化推进中,阴阳学说的继承人只能从《易经》《易传》中寻觅答案,有一大批学者成为专门从事预测、卜卦、图畿的职业,在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下令禁止传播“天文、图畿”,遭受来统治阶级第一道封杀令。但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著称的阴阳学说已经深入民心,再也无法根除。
阴阳学说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任何禁令只是消除不利于学说的内容和流派,它不会因为有禁令而消失,因为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彼此间交流的最直接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共同心灵。 。 想看书来
世界只有一个真理——九九归一
欧洲最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应该是一个幸运者,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是一个很光辉的里程碑,就像是一个巨人从公元前四世纪高举着火把,照耀着我们人类前进的光芒,但是,他与我们的祖先相比,还是迟到了三百多年,他的所有思想产生的年代大概与庄子、孟子他们一样的时代(公元计时),在我看来他仍然只属于后来人,就像我在探讨儒家思想时一般不谈论孟子一样。我对中华民族最早的思想认识一般的看法是只观察那种思想的奠基人,也就是说之谈论最原始的思想基础,不去看后来的改良主义,孟子就是儒家思想的改良主义者。曾经我这样对别人说:“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就好像是一个瞪眼闭嘴堵心的老人,老子和他的道家思想就好像是一个迷眼闭嘴敞开胸怀的老人,而法家思想就好像瞪眼堵心开嘴的老人。儒家思想是不会允许任何人来疑问的,有的只是教您怎样怎样;法家思想也不会允许任何人来怀疑,只是站在那里舞动鞭子;道家却不同,他只是告诉您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您怎样猜想都无所谓,所以道家理论实质上是被篡改最多的思想意识。”
我不要求任何人必须承认我的这种观点,但道家只给了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思想意识形态,这是一个不用争论的的事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以及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因此,对于《老子》一书以及老子本人历来都有很多争论,中华民族古代文人基本是以儒家传人为主,这样的争论我道觉得很正常——维持儒家思想的正统和远源,建立自我陶醉的学术环境。
老子,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一种说法是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问礼于他,后退隐,著《老子》。另一种说法是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他并没有著书立说,但承认孔子曾问礼于他。从这两种说法和我们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惯,我还是比较相信第一种说法,这是因为《老子》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这样的命题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渐渐被证实,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人们怎能不对他产生怀疑,怎能不怀疑老子本人的真实存在,“比孔子的思想还有生命力,而且还是孔子的老师,还了得?”这明显与孔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不一致吗……
还是看司马迁怎样来评价道家思想的吧。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俊,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史记——太史公自序》
我无法说到底是先有思想家还是先有哲学家,反正现在的人看老子与孔子总是说:老子是哲学家,孔子是思想家。但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是一个不用怀疑的事实(于丹会跳出来的,千万不要着急,心急是孔子徒子徒孙的特长,但我却不会给您任何解释,历史就让他归于历史,这应该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心态)。“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什么是道?也许谁也说不清出,但道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充实,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连接相随——这就是永恒的。人们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尊崇的依然是圣人们的“礼”。(这儿的圣人就不会包含孔子这样一位不知稼穑的读书人)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公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下事,其实道理就是如此,他就像张弓射箭一样,既不能高一点点,也不能低一点点;既不能左一点,也不能右一点。只要失之毫厘,就会远远离开目标,飞得无影无踪。
天道高深莫测,在老子的思想里,他是怎样知道天道?其实原因很简单,老子是一个善于学习和观察,并且善于思考的一个人,他用学习来的指示再加上自己对世间万物规律的思考,就形成了他的“道”理论。一般我们将人的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理性、数理分析;另一种就是形象、直觉、模拟的。越是深奥的道理,精巧的逻辑数理就越是没有办法,必须靠抽象感悟能力。但不能因为精巧逻辑数理思维描述不了就假设这些道理根本不存在。现实的存在就是最正是的答案。
你看,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了催生万物,所以春天就悄悄来了。上天珍惜生命,为了万物生长的好一点,于是夏天就紧接着悄悄来临,雨水充足,气温适宜,好好的繁衍生长吧。但是,夏天带来的雨水丰沛后,就会让万物过渡生长,那么就来点秋天的萧杀,抑制一下,在紧跟着来点寒冷的冬天,令万物得到休眠,以便清除一些不健康。长期的冬天是不利于生命生长的,天太寒冷,长久以往会让生命灭绝的,于是春天就又悄悄来了。一枯一荣,一阴一晴,一涝一旱,一冷一热,这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真正含义。一年之内,白天约十六时,夜八时左右,夏夜短而冬夜长,以冬至为界满满的阴阳推移,自然黄金分割。其实,我们中国的“数”的理论来源很早,而且都是自然天成,源于客观自然的数量比例关系,非人为的数字化。推而广之,国人的“数”就演变成“术”,成“道”,成“理”。
由于在统治阶级中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而且国人自古就有道不同不想为谋的说法,尤其在思想界更尤胜,我们在观看电视剧《汉武大帝》时就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其实,封建统治阶级的领导核心——皇帝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经常采取的麻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手段,他为统治阶级考虑的是怎样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极其有限的,统治阶级占用的多了,劳动人民当然就会减少,即使目前也是同理。儒家思想就会从意识的根源创造了美好的愿望,也会产生像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可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陶渊明这个儒家思想的酸儒却把世外桃源的统治方式描写成了“道”的天堂。因为世外桃源本来就是逃避战乱,也就是逃避“兵家”的祸害,而且聚在世外桃源里居然不知道外面已经经历过很多朝代,皇帝换了很多茬。“马上当皇帝”,这是世界上通用的真理,萨达姆如果有强有力的军队,他会走向断头台?会让美国人在伊拉克横行霸道?会让美国大兵强奸自己的同胞?就在前几天,我去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会上有人就提出“反日情绪”,而且仅仅是因为这家企业有着日本资金的背景,也就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国力遵循了经济发展的“道”,变得强盛起来,如果没有枪杆子利透露出的实力,“反日情绪”其实也是一场空谈。这些都是老子教给我们的。
道家会是“无为而治”吗?其实不然,老子没有教给我们任何“无为”的东西,“无为而治”只是后来者强加给老子创立的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人人可为尧舜,众生即是没有觉悟成佛,而佛则是觉悟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一个人都不能拉下。这也就是老子心中的“道”。任何社会精英的成长都离不开广大劳动百姓,表面上,社会精英成就了,但从根底上,他们却脱离了生长的土地,愈来愈孤立无援。(以上内容并非全部是个人观点,有参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失街亭非马谡之过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可多得著名古典文学,它的成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更是毛泽东的床头必读书,我也喜欢读它,找来不同版本读,对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段我反复读过多次,这是因为“马谡拒谏失街亭”是诸葛亮一出岐山的转折点,在一统中原的大好形势下却仅仅是因为马谡失街亭一场不大阻击战的失利,而使诸葛亮统帅的二十万大军退回汉中,匆匆结束一出岐山,并且一出岐山是诸葛亮是受托孤以来最辉煌的战役,也是距离统一中原最近的一次出岐山,真可谓是蜀国自建国以来(除去被刘备带去复仇的大军)兵多将广的阶段,一出岐山之后蜀国就变得一促不振、无将无兵的苟延残存的阶段,虽然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扶持,但蜀国的走下坡的趋势已定,任何人都回天乏术。所以,我关注诸葛亮一出岐山,说白了就是希望在这一出戏里找到拯救大汉之道,然而我很失望,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依然是用平生所学来挽救偏安一方的刘备建立的蜀国王朝,但无济于事,大汉王朝大势已去,就算诸葛亮有超人的才华也无法更便历史推进的步伐。
马谡因为失街亭一事变成了千古笑话,造就了“纸上谈兵”的又一个杰出代表。
其实,在一出岐山后,诸葛亮作为人臣已经感觉到来自“主弱臣强”的压力,倘若一出岐山便取得辉煌的战绩,那么蜀国数十年来的养兵便变得无足轻重。作为段兵鏖战的时代,养马就是为了在战场上驰骋,养兵就是为了挥戈四野、保国安邦,就是为了把对手放倒在荒野,如果没有马谡失街亭一事,诸葛亮他将失去用武之地。而且,就从现在的地形地势来看,街亭即使丢了也可采取防御措施,并不一定非要撤兵,只是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守即可,再加上当时诸葛亮将可用赵子龙、魏延等,并不一定由于马谡请战就把守护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的,在马谡、王平走后,诸葛亮又让高翔、魏延两人去接应,而且还让蜀国第一大将——赵子龙出箕谷作疑兵。赵云作为诸葛亮手下的第一大将在这儿却不做重用,仅仅当做疑兵用之,可见,诸葛亮对一出岐山的战果早有预料,只是对于失败还的有一个说头而已,更不要说在挥泪斩马谡之后突然想起刘备遗言的话。照此观之,诸葛亮其实对蜀国的命运如何早已掌握在弹指间,就在刘备逆天而行出兵东吴开始便知道蜀国最好的结局就是偏安一隅,可是刘备死后,他执掌政权要给自己一个政绩,出兵岐山,统一中原就是最好的政绩,就像现在政府要员总要找一个最好的借口为自己花纳税人的钱,否则自己就会三年清知府,到头来还是原样封存交给别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铁定规律。其实,我这样说诸葛亮我也是于心不忍,毕竟,诸葛亮是我敬佩的古人之一。但读史就会发现许多自己也不愿知道的事,就像我眼中的赢政、武则天一样,我只能辩证的去看,否则我们只会读死书,也就是去读书的意义。
再回头说失街亭一事,马谡并非无才,作为诸葛亮帐下首席谋士,能让草木、地理、天气皆为兵的诸葛亮赏识,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谋略一定也是很非凡的,但即使这样他必须承担战争失利的后果,即使在出战之前他没有请命出行,结果还是诸葛亮兵退岐山。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一出岐山给养全凭蜀道,这样的道路是不会长时间用兵的,也不在曹芳以谁为帅,即使是曹真继续为帅,诸葛亮的大军必回汉中,这是定律,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不过马谡把蜀军回归的日子提前罢了。
做人臣,我欣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臣之道,也欣赏诸葛亮的成竹在胸的未行之前先算定的谋略。但,失街亭非马谡之过亦,实则是战争的需要,是战术的必须,就像在贞观之治必须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失去武则天的强权政治,肯定没有开元盛世一样。 。。
桃园结义不可取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是千古佳话被人们流传。本来,几个自认为交情不错得人拜把子原无可厚非,但像刘、关、张一样以一生的喜怒哀乐都给予拜把子身上对自己实在无益。具体原因如下:
1、刘备误导关羽、张飞反叛朝廷。刘备他本来是汉献帝的皇叔,按照皇厅的规矩,皇帝在那儿他本来应该在那儿,为朝廷效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刘备在皇帝最需要他的时间离开汉献帝,而且还开辟疆土,最后自封为皇帝,这是不忠。
2、关羽为谁而死?答案很肯定——为刘备。刘备这个小人窃取荆州后不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