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和沙龙做邻居-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指着官邸大院的废墟说:“以色列恐吓不了阿拉法特,但我们无法容忍以色列的侮辱。”
  2002年以军撤离官邸后,愤怒的巴勒斯坦人在官邸废墟上竖立起一个“自由女神像”,但“女神”手中的火炬则是倒置的。巴勒斯坦人告诉我,这是在讽刺美国对巴勒斯坦和所谓民主自由的伪善。“如果他们真关心自由,为什么就不给我们自由?”
  “以色列说阿拉法特是和平障碍,究竟谁是障碍?今天我们来这里,只想说:驱逐阿拉法特就是杀死阿拉法特,杀死阿拉法特就是谋杀和平。”说到激动处,一位叫穆罕默德的三个孩子的父亲对我叫喊,由于情绪太过激动,他一度哽咽。
  一位巴勒斯坦官员说,人们在这里###,说明阿拉法特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和威望,也显示了巴勒斯坦人关键时刻团结一致的民族气节。
     “他们可以用炸弹炸死我,但是我不会离开。”
  2004年9月13日是《奥斯陆协议》签定10周年。十年了,和平如昙花一现,鲜血却在到处流淌。
  就在外面“以鲜血保卫阿拉法特”的呐喊声中,阿拉法特在官邸会见了包括中国驻巴代表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
  “这是10年来,巴勒斯坦面临的最困难时刻……我们要感谢所有国家在过去的帮助,但我们仍需要你们的帮助。”他一字一顿地说。
  以色列的威胁,激起的则是巴勒斯坦民众的仇恨。哈马斯和“阿克萨烈士旅”等组织都宣称,如果以色列敢驱逐阿拉法特,那就是“全面宣战”,他们将展开“无情的报复”。阿拉法特新任命的安全事务顾问拉朱布则表示,驱逐阿拉法特“这一愚蠢的决定只能给以色列人民带来灾难”。
  在阿拉法特官邸的示威现场,我也不止一次听到了“以血还血”的呐喊。
  “为了保卫阿拉法特,我愿意杀死所有侵略我们的犹太人,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小女孩对我的回答。幼稚脸蛋上的这种决绝,让人震惊感慨。仇恨带来更多仇恨,鲜血造成更多鲜血,也许这正是巴以冲突连绵不绝的根源。
  夜幕降临,秋风萧瑟。由于行动太急,我没带外套,站在残破的官邸内,冷风吹来,凉意让人无处躲藏。
  局势越来越紧张,涌入官邸的巴勒斯坦也人越来越多。逐渐地,热浪替代了冷风,呐喊代替了清净。
  “为了你,我们愿付出鲜血和生命!”晚风中,上千名巴勒斯坦支持者高声呼喊,群情激扬。
  “为了巴勒斯坦,我们愿付出鲜血和生命!”阿拉法特出现在沙袋工事遮挡的大楼门口,大声回答。他右手用力向前挥去,眼角含着热泪。
  高音喇叭将阿拉法特的话拉长,在空气中回荡,下面是雷鸣般的掌声,然后是欢呼。
  由于是记者,巴勒斯坦人也很客气,让我就站在阿拉法特旁边拍照。喉咙已有些嘶哑的哈桑说:“你看,这就是巴勒斯坦人的力量和呐喊,阿拉法特是我们的领袖,不是以色列所能左右。”
  与一年前以军坦克围困官邸时相比,阿拉法特气色明显好了许多。在夜晚灯光下,他脸色格外红润,讲话中气十足,伴随着自己的说话节奏,他的右手不停向前挥出。
  他告诉人们,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他,他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问候。
  “我们要告诉世界自由的人们,我们听到了他们的支持,我们将一直向前,直到耶路撒冷。”随着他的手势,人群中登时响起“直到耶路撒冷”的呼声。耶路撒冷,一直也被认为是未来的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虽然是面对没有组织的群众,但阿拉法特收放自如,牢牢控制着节奏。在带领民众呼喊完口号后,阿拉法特一时兴起,微笑着向民众飞吻。喧闹的人群则停止呐喊,抱以强劲而有节奏的掌声。阿拉法特然后又高高举起右手,作“V”字胜利姿势,并用力向前挥动。
  人潮中,随即欢呼声响起,然后是一片“V”字手势冲天……
    和阿拉法特共进午餐
  在两年的巴以记者生涯中,阿拉法特的命运是我报道的一个焦点。在我被邀与他共进午餐之后不久,外界就有传闻这位“生存大师”病情急剧恶化,从此,阿拉法特再也没有这么长时间在公开场合露面,直到他最终离开人世。
  看到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突然变得如此憔悴。我心里总不免有一些失落。
  我能参加这次午餐会,可以说是一次意外,我本来是进不了这个午餐会的,因为除了我和另一位记者外,其他都是誓死捍卫阿拉法特的“人体盾牌”。用一位“人盾”的话说:“刘,你完全是沾了我们的光。”
  我笑,不管是不是沾了他们的光,能进去就好。无论是那里的记者,在国外,尤其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方,要采访到新闻,也需要自己的智能。
   txt小说上传分享

4。与阿拉法特共进午餐(4)
能进到这个午餐现场,还得感谢日本青年中村植人。当然他也得感谢我,正是在我的指点下,他不仅在阿拉法特官邸住了好几天,而且还见到了阿拉法特本人。最重要的,他还出了名,日本媒体专门采访他,他的名字一时间为许多日本人所熟知。
    进入“人体盾牌”阵营
  我是幸运的,但和我同去的摄影记者高学余因穿着摄影背心、背着相机,目标太明显,被卫兵很礼貌、果断地拦在了外面。
  当然,在残破的阿拉法特官邸,“浑水摸鱼”者肯定不只我们几个。据阿拉法特卫兵讲,官邸内往来人员或记者中,肯定有犹太人间谍。不然,沙龙怎么能这么清楚掌握阿拉法特的一举一动?
  日本的中村植人就是另一个“瞎打误撞”者。他自称是日本的音乐人,到这里“来开阔一下眼界”。因为他是难得的来自东方的“和平人士”,于是阿拉法特在邀请“人体盾牌”时顺便也把他邀请上了,尽管这位小伙子之前还不大知道阿拉法特长什么样子。
  受到这样的邀请,小伙子受宠若惊,一再邀请我进去,目的是给他拍一些照片,这样他回日本也有宣传的资本。这也正中我下怀,如果凭记者身份采访这次会见肯定难如登天。
  有一个麻烦是,刚刚我还采访了许多巴勒斯坦卫兵及“人体盾牌”,他们都知道我是记者。有一个中村担保肯定是不行,我找到正准备给阿拉法特表演歌咏的意大利和平人士。
  这些刚刚抵达拉姆安拉的远方来客也确实好说话:“带你进去没问题,但有一点,如果士兵问起来,千万别说自己是记者,我们就说你是我们一起的,如果你到时吐露自己身份,那我们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果然,穿过层层关卡时,马上有士兵把我叫出来:“你是记者,不能进去。”
  “我是他们一起的,请你不要误会。”阿拉伯语我不会,英语我装听不懂,甩过一句话,随后就往里面闯。旁边的意大利人也帮腔,“他确实是和我们一起来的,你们可能搞错了。”
  卫兵似信非信,但最终放行。幸亏这是在阿拉法特官邸,安检还是要松懈许多;说实话,如果在沙龙官邸,警卫虎背熊腰,枪口黑森冷酷,就是有十个我,都无法混进去半个。
  在现场照相时,阿拉法特朝我微微点头。他曾数十次见过我,他明白我的身份,但作为领导人他却没有点破。接下来他邀请“人体盾牌”们共进午餐,我这个“冒牌货”也顺理成章成为客人之一。
    犹太“人盾”:我们被当作异类
  我的一位朋友在离开巴以时说:在这个地方,永远没有不危急的轻松时刻。但当时,情况更为紧急。就在我们到达阿拉法特官邸当天,以色列空军突然袭击了叙利亚纵深地带。以色列的理由是:叙利亚支持了哈马斯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这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第一次如此大胆地攻击叙利亚腹地。
  让巴勒斯坦人警觉:不按常理出牌的沙龙很可能铤而走险。因为袭击叙利亚目标,以色列是在冒发动战争的危险。
  残破的阿拉法特官邸内,人体盾牌源源不断而来。巴勒斯坦官员也迅速行动起来,给他们准备床铺,就安排在阿拉法特办公室旁边的会议室。一人一个毯子。
  “我们挡不住飞机、坦克……但我们来这里就是提醒以色列政府,只有和谈才是出路。” “人体盾牌”领袖阿维纳里慷慨言道。
  这位80岁的老人并且表示,他绝不认同沙龙的威胁政策,“危险一天不解除,我就一天不离开阿拉法特官邸。”
  如果你认为这些“人体盾牌”都是亡命之徒或热血青年。那么你错了。他们很多都是非常普通的平民,很多还是妇女。
  来自特拉维夫的苏珊女士就是一个说话非常和蔼的母亲。她告诉我,前一天海法发生爆炸后,由于担心沙龙政府马上采取行动,她当天夜里11点即赶到了阿拉法特官邸。为抢时间,她甚至都没来得及带上替换的衣服。
  “许多人把我们当作异类,犹太人总认为巴勒斯坦人该杀,巴勒斯坦人总认为犹太人可憎,大家都像被洗脑了一样……确实有一些人在杀人,但绝大多数人仍在期盼和平。”她说。
  “海法爆炸必须谴责,暴力只能带来更多仇恨,我们来到这里,是想告诉世人和巴以所有民众,驱逐阿拉法特并不是以色列人的普遍呼声,还有一批以色列人正在高声呼喊和平。”
  和平的呼声,充斥着残破的官邸。站在阿拉法特官邸大楼水泥工事前,一位以色列妇女朗诵了一首“我们和你们”的诗:
  “我们和你们
  阿拉伯人的母亲和犹太人的母亲
  也许今天我为我的丈夫哭泣
  明天你又要为你的儿子悲伤
  太多的流血
  我们心中充满苦痛
  我们和你们
  应该走到一起
  带着良知,带着爱
  架起一道通向和平的桥梁
  。。。。。。
  她后来向我介绍,这是一位巴勒斯坦母亲写给一位犹太母亲的信。“我从小目睹了战争,够了,暴力;够了,冲突……作为母亲,我只想说,别再让我们哭泣了!”说这话时,老人眼眸中泪光闪现。
  

4。与阿拉法特共进午餐(5)
以色列官员严词恫吓的同时,以军则在不停做出试探性动作。就在我们在阿拉法特官邸时,两辆以色列军车突然进入拉姆安拉市中心。来自瑞士的“人盾”摩西告诉我,当时他们正在市中心外面一餐馆喝咖啡,突然听到以军车辆进入了拉姆安拉。他们来不及结帐就赶回官邸,准备保护阿拉法特。但结果是虚惊一场!
  以色列确实在蠢蠢欲动,当天深夜约12时,又有一辆以色列军车快速驶过阿拉法特官邸。
  摄影记者高学余介绍,他当晚前往官邸打探情况时,四名巴勒斯坦士兵即持枪以战斗队型对他进行检查,足见他们对任何可疑车辆的警觉!
  士兵命令他立刻离开。用他们的话说,这是出于对他的好意,因为这里非常危险,战斗随时可能发生。以防万一起见,高学余随身带着防弹背心。
  “人盾”领袖阿维纳里也承认,他也感到有些恐惧,因为以色列很可能发动进攻。“大家都知道形势的紧迫,沙龙政府已制定了各种对付阿拉法特的方案:绑架、驱逐、隔离、暗杀……”忧虑溢于这位和平人士的言表,“确实,沙龙本人没有说要行动,但他做了暗示,按照过去的经验,暗示有时就是他的决定。”
  现在看来,沙龙迟迟没有动手,或许是一直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时机。但在当时,威胁却是空前的。没有人敢保证,阿拉法特会安然无事。就像亚辛,之前许多媒体也说,沙龙不敢对这位哈马斯精神领袖下手,但最终沙龙在忍了十年后还是下达了攻击命令,亚辛倒在了血泊中。
    辞世前最长时间的公开露面
  会见“人体盾牌”之前,阿拉法特染病传闻已闹得沸沸扬扬。连日来的闭门谢客,更使传闻满城风雨。这样一个难得的长时间见面机会,我正好可以近距离观察事实的真相。
  确实,与以前见到的精神矍铄的阿拉法特相比,这次的老人面色疲惫,明显憔悴许多。在两名助手的搀扶下,他颤巍巍地朝前挪动着。如果不是他那特有的头巾和淡黄军装,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叱咤国际数十年的革命领袖。这种状态,或许正是阿拉法特不愿让记者进来的理由。
  “人体盾牌”们向心目中的英雄鼓掌,然后则是歌咏。中村唱了一首日本的传统民歌,表达和平。然后是意大利的歌咏队,其中的一首歌曲是“永别了,爱人”。一位意大利人现场翻译给我的歌词大意是:
  永别了,爱人,
  我的爱人,我必须离去,
  去为自由而战
  假如我不再回来
  请将我轻轻掩埋
  上面撒满鲜花
  人们远远看到花朵
  就知道我是为自由而倒下。
  歌曲悠扬而有一点悲怆,我不知道阿拉法特是否能听懂意大利语,但也许他明白——这种基调,何尝不又是他的心境!
  阿拉法特勉强保持着微笑,很快,微笑被凝重所代替。作为一位领导人似乎从不可能有的动作,他胳膊肘支在桌子上,两手张开,托住自己的脑袋。憔悴一如一恹恹欲睡而又努力支撑的学生。
  尽管如此疲惫,作为对这些铁杆支持者的奖赏,阿拉法特最后还是微笑着邀请大家共进午餐。我因为“人体盾牌”拍照,也被邀请参加阿拉法特的午餐。这是阿拉法特辞逝前最长时间的一次公开露面。
  午餐很简单,阿拉伯大饼,一点橄榄果,杏仁炒的白饭,最后是巴勒斯坦传统的甜点。阿拉法特的胃口显然不好,整个午餐过程中,他只很缓慢地喝了几口汤。这似乎印证了他已数日不能很好进食的传闻。
  或许是帕金森综合症的缘故,他在喝汤过程中,嘴唇和手指不停地颤抖,很多次,汤水都微微溢到了外面。在旁边服务的巴方官员赶忙上前擦拭。
  午餐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坐在阿拉法特旁边,我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位老人。与其说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领袖,还不如说他是一个慈眉善目却又憔悴的邻家长辈!
  这次午餐后,外界随即传闻,阿拉法特已由小恙转为重病:急性胃病、心脏病、结石、肠癌、胃癌。各种说法都有根有源,言之凿凿。当然,巴方每次也都澄清,说阿拉法特已痊愈。但一个明显事实是:这次午餐后,阿拉法特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即使有重要活动,他也仅仅三五分钟即离开。
  一位坐在我旁边的意大利人就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阿拉法特主席,但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
  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阿拉法特绝不是一个轻易放弃者。在午餐快结束时,一位和平人士讲道:“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应该成为好邻居、好兄弟。”
  正托腮倾听的阿拉法特以颤抖而模糊的声音补充道:“我们,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我们本来就是兄弟,更应该友好共存。”
  人们鼓掌,阿拉法特微笑,对着我凑上前去的相机镜头,他作出那个习惯性的“V”字手势,手指微微颤动。兴许是认出了我,轻轻地点了下头……
  在我离开巴勒斯坦的几个月后,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旅途,病逝于法国巴黎贝尔西军医院,享年75岁。巴勒斯坦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5。谁是犹太人的朋友(1)
      偌大世界,谁是犹太人的朋友?美国自不必说。欧盟?俄罗斯?关系太淡了。以色列现在最看重的一个伙伴,就是中国的邻国印度。随着以色列将本准备卖给中国的“费尔康”预警机转给了印度,印度和以色列的军火交易进入了空前发展,印度军力出现飞跃,一个针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轴心的联盟正浮出水面。
    关注印度,老沙龙抱病访印
  沙龙行伍出身,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行动敏捷,是一个标准的将士风采。但及至老年,进入政坛,身材变得极度臃肿,身体也经常欠佳。
  因此,与世界绝大多数领导人相比,他都属于最不喜欢出访的领袖之一。一有空闲,他即回到南部沙漠中的农场,闭门谢客,看看奶牛,除除杂草,享享人间野趣。别小瞧沙龙的农场,据以色列农业部门说,他的奶牛平均产奶量据说是世界第一,比我们中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三四倍。
  沙龙坐镇以色列,轻易不踏出国门。另一个原因,是他不善言辞,不出口则已,一出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让他的助手疲于救火,不胜烦恼。外交场合,最出彩的就是言谈,最必须的就是记者会,这一点过不了关,自然还是少走为妙。在这点上,倔强的沙龙是很听劝的。
  另外,以色列弹丸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