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战中国-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北京的李自成38岁,有农民军30万,刚打下北京城,来势汹汹。

  四、南京的南明朝,比较混乱,暂时没有力量参加这场战争。

  李自成拿下北京之后,对明朝旧臣实行“助饷追赃”。助饷和追赃是分两步进行的,助饷是派饷,就是按指定的对象(将明朝的旧人分为臣子、王公、太监、豪绅四个阶层),规定了数目来进行饷银的分派,规定哪些人在指定的时间内交纳规定的金额,不过,助饷没有多久就迅速发展成为了追赃,那就是不分对象,没有数目,无限度的追要,甚至随时追,随地追。由助饷到追赃,是由尚有几分理性到全无理性的过程。

  李自成手下第一大将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将“助饷追赃”进行到底。对于这些曾经受尽官僚欺负的贫民,可以任意捕捉殴打那些以前令自己高山仰止的权贵们,还可以从他们身上榨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李自成的大顺军,经过一番“助饷追赃”之后,很多人有了富足还乡之心,勇往赴战之气则低沉下来。

  总之,“助饷追赃”并没有提高大顺军的战斗力,反而令前明臣子彻底绝望,同时使大顺军严明的军纪、良好的军队作风和和谐的环境被彻底破坏。

  在金钱与残虐中寻求最大*的大顺军,到后来已经完全失控了。他们榨完了权贵的钱,开始任意捕捉富户和平民百姓,大白天,店铺和居民经常遭受抢劫,而在刘宗敏的纵容下,抢掠变成了淫掠,强抢民女的事件也多有发生。而最著名的淫掠事件就是刘宗敏把吴三桂宠妾陈圆圆掠来,占为己有,这个事件可能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关键事件。

  一个月的时间,大顺军由一支劲敌开始堕落,战斗力开始下降。农民起义军的弊病就是没有战略眼光,自以为打下北京就可高枕无忧,自以为打了胜仗就可以为所欲为。

  北京城是这样一番景象,那么山海关呢。山海关已经成为孤城,吴三桂处境艰难。

  3月28日,吴三桂为殉难的崇祯帝及其后妃治丧,全军缟素举哀。吴三桂对明朝还是有感情的,他在恩师洪承畴和舅父祖大寿都投降了满清,能扛到如今不投降满洲人已说明了这一点(满洲人已经劝降了好几年)。

  李自成拿下北京后,派明朝降将唐通等人赴山海关劝降,当然不是空手去,他们带去了黄金数千两,白银数万两,同时还带去了一个承诺,即只要吴三桂投降,立即封侯。

  此时的吴三桂,北有满洲人,南有大顺军,他的友军在南方帮不了他。虽然拥有当时最猛的4万关宁铁骑,但没有粮草供应,铁骑也是要吃饭的,绝对不可能为明朝独撑危局。因此,投降是唯一的选择,只是,投降满洲还是大顺朝,它还可以选择一下。

  焦虑的吴三桂在接到了父亲吴襄的亲笔信之后,做出了选择,投降大顺军。吴襄的这封信,当然是李自成派人先拟好的稿子,吴襄照抄而已。吴襄的信中说投降李自成,不仅保全一家生命财产,而且不失荣华富贵,更可贵的地方是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前明朝,都是汉人,天下依然是汉人的天下。

  吴三桂帅军前往北京请降,行至永平(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时,父亲吴襄派来得家丁带来了父亲的信,这次是吴襄的真实想法,信中说父亲被追赃勒索,家人也都没有幸免。家丁告诉他,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吴三桂大怒,从凳子上跳起来,拔出剑大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逆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冲冠一怒”。

  4月4日,吴三桂返回山海关,将守将唐通部杀得人仰马翻,这是吴三桂表明态度:向李自成宣战!

  随后,吴三桂写了一封给父亲的绝交信,痛斥父亲吴襄苟且偷生,有辱前朝,并表示自此信后就此断绝父子情义,即使李自成将其千刀万剐,火烧斧劈,也不会稍动凡心,而他亦会追随前朝帝王脚步,与李自成斗争到底。这封信,措辞激烈,感情充沛,名义是针对父亲,但实际是警告李自成,表明了与大顺政权彻底决裂的决心。

  唐通一败,李自成就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了,他马上安抚吴襄,并责令刘宗敏释放陈圆圆,为此特派两名使者前往山海关,劝说吴三桂。吴三桂直接斩杀来使,并写下告示,昭示李自成恶行于天下。  

  李自成拿下北京,远在关外沈阳的多尔衮紧张了,他们满清跟明朝打了几十年的仗,一个山海关始终都拿不下来,而大顺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国北方,最终拿下北京。从今往后,满洲人又多了一个劲敌闯王李自成,而李自成大顺军的战斗力至少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

  多尔衮发布全国动员令,征调兵马迅速集结准备进军山海关。这是满清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男丁70以下,10岁以上,全部从军。另一方面,多尔衮加快招降吴三桂,命令吴三桂已投降的亲朋好友都给吴三桂写信。

  4月9日,多尔衮的大军从沈阳出发,穿越辽河平原,向山海关进军。多尔衮此次征调兵马的速度非常快,只是行军却慢,此时的多尔衮,并没有决定打山海关还是打绕过山海关打北京。

  吴三桂向李自成宣战,使得李自成决定攻打山海关,在出征之前,他把前明原内阁首辅陈演等一批大臣杀掉,以绝后患。

  李自成大军浩浩荡荡前往山海关,他带着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亲吴襄,这几个人是李自成手上最有价值的王牌。特别是吴襄,李自成要用他警告吴三桂,如若不降,屠刀就会落在父亲头上,而另外三王,则是要彻底断绝吴三桂之念,如若不行,一并杀之,让他的复辟计划不能实施。

  吴三桂得知李自成要来打他,紧张了,要想打败李自成,只能向清军借兵,借清兵,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满清不会白白帮他,此后,他就要受满清挟制,那就会有人说他是投降了满清。这些年来,他们家族的飞黄腾达与对抗清军有关,要是没有满清这个敌人,他哪能有如此成就!此次投清,不但是做了汉奸,更会令以往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

  清军对投降的明朝将领如何呢?洪承畴松山大战,杀掉满清很多将领,可是如今他投降了,成了人人敬仰的洪先生,他的家人安然无恙;还有舅父祖大寿,当年宁远之战,他与袁大帅一道,用红衣大炮炸死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那可是皇太极、多尔衮的父亲,此仇不共戴天,但满清是如何做的?他们招降了祖大寿,锦衣玉食,封妻荫子,清室对待降将,竟优待如此!吴三桂不禁想起了皇太极,此人生前极爱我之才,我若投降,后人想起前大汗之言,谁能动我?

  吴三桂写了一封信给多尔衮,2个事情,一是借兵,但是以 “亡国孤臣”的名义,以图明朝“中兴”为大帽子,请多尔衮出兵共剿李闯;二是提出划疆而制的方针,提倡成立南北政权,山海关还是归明朝,以山海关为界,清朝为“北朝”,与“明朝”独立。

  吴三桂的这封信颇费苦心,他在信中一再申明,此次是借兵不是投降,他自作主张划疆而制,但仍然把住山海关不放,其意图还是为着北京的,他对清军仍有忌惮之意。

  吴三桂虽然在信中给自己留了后路,但多尔衮却是何等之人!吴三桂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讲当然是个好消息,但中外的政治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多尔衮来讲,行进路程只有一条,那就是攻下山海关,直捣北京。

  多尔衮深知,自明与清交战以来,因为山海关的存在,自己的先祖们数次进犯北京不得不要绕道费很多周折,也因此数次无功而返,这一切实在是因为山海关的位置太重要了。此次难得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有投诚之意,此刻夺取山海关就是进攻北京的最佳捷径,不趁机下手,还待何时?

  多尔衮还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这封信中许诺将来吴三桂投降后,一定加官晋爵,恩泽子孙,是一封安抚之信。

  4月19日,李自成的军队到了山海关附近。李自成的军队从北面的燕山到南面的渤海排成一列,绵亘二三十里,由山海关向下望去,军队旌旗招展,军马嘶鸣,气势惊人。

  吴三桂很着急,李自成军队是自己的数倍,武器也很先进,北京最高级的火炮都被李自成给运了来,要想守住山海关,几乎没有可能。吴三桂派人去李自成军营诈降,以拖延时间。

  4月20日,吴三桂发现多尔衮的清军并无实质性的突破时,发出了第二封信,还是2个事情,一是借兵,这次把清军称为义军,帮助明朝“救民伐暴”,二是划疆而制,成立南北政权,以山海关为界,清朝为“北朝”,与“明朝”独立,山海关归北朝。

  多尔衮收到信后很高兴,按照吴三桂的说法,山海关归满洲人,等于是说满清王朝的疆域历史性的开拓到了辽东以外,并且随时可以入关南下。多尔衮由慢行军变急行军,4月20日抵达山海关北面,将军队驻扎在北门30里外。同一天,李自成的军队抵达山海关南面。

  李自成的先锋部队到达山海关南门,迎接他们的不是投降的吴三桂,而是4万关宁铁骑。他们如一面屏风,堵在南城墙外,大顺军先锋部队刚一靠近,箭如雨下,炮声隆隆,山海关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吴三桂是这么部署的,山海关里6万将士,2万当地民团组织的乡勇和士绅们组织的地方武装负责守城,4万关宁铁骑到城外轮番出战。乡勇和地方武装毕竟不是正规军队,守城还勉强可以,主动进攻时不行的。关宁铁骑相对于大顺军以步兵为主的部队,机动力和杀伤力都是有优势的,一定要把关宁铁骑放到城外才能充分释放这些优势。

  于是4万关宁铁骑到城外轮番出战,城外的关宁铁骑保持在2万左右,而大顺军一共有20万。2万对20万,虽然关宁铁骑单兵作战能力强,但敌不过大顺军人多,激战一天损失几千号人,但顺军伤亡则上万。

  4月21日,双方全面开战,城里城外,两军以炮相攻,隆隆炮声,久久不绝,而地上尸骨累积,双方损失,都非常的大。大顺军的一些部队甚者登上了山海关的城墙,但还是被赶了下来。4月21日晚清点人数,4万关宁铁骑伤亡过半。

  4月22日凌晨,多尔衮到达到离山海关只有四五里的欢喜岭,仍然按兵不动。中午,多尔衮派手下第一谋士范文程去拜见吴三桂,让吴三桂投降。范文程是何许人,他是汉人,但对付汉人的手段空前绝后,杀袁崇焕,招降洪承畴、祖大寿,帮皇太极统一皇权,为多尔衮制定战略方向,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果然,他出马,吴三桂当即表示,马上拜谒多尔衮。

  欢喜岭上,大明帝国的英雄吴三桂面对簇拥而来的多尔衮,低下了曾经高贵的头。吴三桂提出双方打退大顺军以后,以黄河为界,划江而治,共分天下,效仿当年南宋与金的旧事。

  这是吴三桂最后的底线。后人多以此次会晤后,认定吴三桂已经成为汉奸,其实不然,在这里,吴三桂提出了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然后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这两个条件,依然有复辟的性质,并非完全的出卖主权,说吴三桂卖国,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很难成立,当此情势,国已不国,其实这个国吴三桂卖与不卖,都不再重要。而这两个条件,基本还是有利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吴三桂此时用的是“曲线救国”的手段,降清之意,尚未明显。但维护自己道德底线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

  多尔衮痛快的答应了吴的要求,当然,能否兑现,他自己早已经心里有数了。接着,多尔衮提出了他的要求,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大顺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要吴三桂命令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并要按照满族习俗,订立正式盟誓。这个要求真的很过分,剃发,不就说明是完全投降吗,但吴三桂只能黯然接受。

  吴三桂回到山海关,马上下令:开城门。山海关的东门开了。过去,东门面对辽东方向的清军,从来没有这样洞开过,如今,东门大开,多尔衮的军队鱼贯而入,最先进关的是两路先锋兵,左翼是英王阿济格,统万余骑兵,从北水门入;右翼是豫王多铎,统万余骑兵,从南水门入。多尔衮自率主力三万余骑兵殿后,从关中门入。而剩余的部队为安全起见,仍留在驻欢喜岭待命。

  山海关城门大开,瞬间,一彪人马已经飞驰而至,呐喊声中,飞驰杀人石河,领头的居然是吴三桂本人。吴家军如同疯了一样,发起了第一轮强攻,李自成在高处指挥,大顺军迎头直上,名将刘宗敏也成为马上先锋,领军跑到最前面。

  这是石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场血战,在吴三桂本人的亲自带动下,吴家军“以一当百”,大顺军同样的勇武不可抵挡,两军实力相当,只顷刻间就杀得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瞬间,吴家军冲破了大顺军的右翼,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紧接着,如同潮水的涨退一般,大顺军又补上了这个缺口,将吴家军杀得人仰马翻。大顺军队人数实在太多,杀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有如海浪冲击般无穷无尽,杀到片刻,关宁铁骑死伤甚多,体力渐渐不支。

  多尔衮大部分军马已经进驻关城,这时山海关城内已经一片混乱,直听得杀声震天,炮声不断,百姓惊惶失措,东躲西藏,战场上的炮弹飞丸,有很多已经射进城里,打在了民居与附近的庙堂之上,百姓一片惊慌,呼喊之声不断。清军听得这阵势,群情激奋,战斗的欲望雄雄火起,不过,多尔衮自有分寸,他熟练多年兵法,当然知道“坐收渔人之利”的道理,吴三桂拼死出击,对他来讲,正好省了他的兵力,消耗了农民军的实力,他要相机而行,以逸待劳,抓住最大好的时机。

  多尔衮站在城头,观看大顺军已经以合围之势将关宁铁骑包在中间,但吴三桂勇悍,竟然在这个情况下依然章法有度,作风顽强,多尔衮对身边急欲出战的诸贝勒、贝子及众将说:“吴三桂厉害,李自成更强,你们不要着急,此时躁进,未免太早,李自成军队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了他们的合围之势,大业就会成功。”

  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了中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经疲倦不堪,而大顺军也已鏖战半日,处于疲惫状态,但倚仗人多,合围之势终于见了效果。此时,多尔衮下达进攻令。蓄锐已久的清军分兵三路,刀枪并举,箭矢如雨,大顺军措不及防,本来是合围吴三桂的,此时反被合围。李自成看再打就全军覆没了,顾不上前线的部队,慌忙带着少数人马撤退。

  石河西的红瓦店一带是交战最为激烈的地方,几万人的尸骨留在了了这里,暴露于荒野之间,有人收了三年也没有收完。

  石河兵败后,李自成连夜逃到了永平,在这里,他第一次表现出了失败者的姿态,他接受了吴三桂的条件,交出了崇祯的太子。 。。

百战中国之66_明朝_收复台湾
百战中国之66_明朝_收复台湾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4 20

  伤亡规模 12 20

  战争知名度 15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85 100

  兵将 明朝 荷兰

  双方兵力 2万6千 3500

  伤亡兵力 不详 2000余人

  将领 郑成功 揆一

  战略意义

  中国人对外的海战,最成功的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此战的胜利,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对台湾人民38年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中华民族抗击海外侵略,维护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统一,写下了光辉篇章。

  战争规模

  明朝

  郑成功一共有部队10多万,为防清军背后捅一刀,只动用了精锐部队2万6千人左右。

  荷兰

  台湾有2800人,增援部队700人,一共3500人。

  伤亡人数

  明朝

  不详

  荷兰

  被灭2000余人,数百人投降。

  将领

  明朝

  郑成功(1624-1662),字明俨,号大木,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日本人田川氏。1644年明朝北京被攻破,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1647年23岁,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1649年25岁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