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战中国-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露梁海大捷另一个重要意义是,翘首期盼的小西行长部终于彻底崩溃,纷纷化整为零,四散奔逃,乘船偷渡出海,小部分逃回日本,余部大部被歼。
至此,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正式结束,此战历时7年,最终,以明朝军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此战之后,麻贵升任右都督(一品),刘綎、陈璘任都督同知(从一品),邓子龙被追赐为都督佥事(从二品)。
朝鲜方面,李舜臣被追封为公爵,几百年下来,能加的荣誉都加了,成为了朝鲜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 想看书来
百战中国之64_明朝_宁远之战
百战中国之64_明朝_宁远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7 30
战争规模 16 20
伤亡规模 14 20
战争知名度 12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84 100
兵将 后金 明朝
双方兵力 不详 不详
伤亡兵力 不详 不详
将领 不详 不详
战略意义
跟后金作战,明朝也就是袁崇焕在宁远打了2次胜仗,其他战役,几乎全是失败的。
战争规模
后金
不详
明朝
不详。
伤亡人数
后金
不详
明朝
不详。
将领
明朝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1619年,中进士,授邵武知县。1622年,为兵部职方主事、宁前兵备佥事,1623年,筑宁远城,1624年,升兵备副使、右参政,1625年,升按察使,1626年,宁远之战后为辽东巡抚,1627年,宁锦大捷后为右都御史,1628年,升兵部尚书,1629年,加太子太保,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将袁崇焕下狱,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梁启超《袁督师传》: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战争进程
本篇讲述的是,1626年至1627年这2年,袁崇焕在宁远先后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战役。
天启二年(1622年)兵部尚书及辽东经略王在晋到辽东,他主张“拒奴抚虏,堵隘守关”。“拒奴”就是将满洲人拒于山海关之外,“抚虏”就是安抚蒙古人,“堵隘”就是在山海关外在修筑城池,“守关”就是守住各个边关城池。
王在晋的这个8字方针基本得到朝廷和将官的认同,只是在什么地方修新城,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王在晋也因此降职。
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之外8里地的八里铺修筑新城,这个想法遭到手下袁崇焕的极力反对,反对理由如下:
一、8里内有2座城,可以容纳8万士兵,其他地方的兵力必然遭到削弱。
二、新城如能守住,旧城就不会遭到什么打击,旧城反而没有作用了。
三、新城如果守不住,4万新城守军撤往旧城,旧城如果开关接纳,敌兵也会混入进来。如果不开关接纳,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袁崇焕主张将新城修在山海关之外200里地的宁远,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200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
辽东经略孙承宗也认为修在宁远好,于是开工。
袁崇焕到宁远城后划定建设规范,城墙高三丈二尺,城墙垛口高六尺,城墙基址宽三丈,城墙上宽二丈四尺,城墙四角筑炮台凸出于城角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城内布置以各门为轴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间有鼓楼一座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察院行台、参将府建在城内东南。按察兵备司设在西北(即永和街北),城外有护城池一周。
4万部队,修了1年,完工。
宁远城竣工后,孙承宗调袁崇焕镇守宁远。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
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同时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关锦宁防线。
此时对明朝来说,形势一片大好,土地收回来不少,精兵强将也培养了不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辽东经略孙承宗被太监魏忠贤陷害,被迫辞职,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
高第上任后,尽撤关外各城守御,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全部撤入山海关,抛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本来宁远也在撤退之列,但袁崇焕坚守宁远,拒不后退。
袁崇焕只是一个“宁前道”的小官,朝中没有后台,居然敢于违抗兵部尚书、蓟辽经略高第的旨意,实属大胆。不过从他以后敢说5年平辽的大话,不卖皇帝的帐敢于擅杀毛文龙来看,其本性大胆是一贯如此的。
努尔哈赤得到孙承宗罢去、高第撤军向关内、宁远孤守的哨报,决定攻打宁远城。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67岁的努尔哈赤率十万后金军来了,10万军队中,除去家属等非战斗人员,主力应该在6、7万人,努尔哈赤的全部家当也就是这6、7万人了。八旗军连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八座城堡。原驻守军都早已撤到关内,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未遇抵抗,直奔宁远。
宁远方面,袁崇焕的部队不足2万,宁远周围的部队也被撤回关内去了,可以说,宁远是一座孤城。
面对强敌,袁崇焕发送了一道请求给山海关的上司高第:“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
双方开战,后金军攻城,明军守城。
后金军攻城时,通常有3个程序。
首先是楯兵推着楯车靠近城墙。所谓楯车,是一种木车,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泼上水,由于木板和牛皮都相当皮实,明军的火器和弓箭无法射破。
其次是弓箭手,躲在楯车后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射箭,打击城墙上的人。
最后等楯车靠近城墙,敢死队迅速架起云梯往上爬。
按照这个进攻套路,后金军开始猛烈进攻,多处城墙被攻城器械凿塌,明军将棉被、稻草、火药点燃往缺口处扔,熊熊大火阻止了后金军往城里冲。
后金军在远处被大炮轰死一片,在近处被弓箭、火枪射死一片,冲到城墙,又被烧死一片,爬上城墙的少数人也被立即干掉了。
宁远这边,袁崇焕也快架不住了,宁远城多处城墙被凿塌,几万后金军要是冲进来,那只能是全军覆没了。然而就是这样的时刻,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也似乎是给袁崇焕的嘉奖。
天启六年(1626年)1月25日,努尔哈赤中炮,后金军全线撤退,天启六年(1626)8月11日,努尔哈赤去世。
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时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戎沙场。
天启六年(1626)9月1日,皇太极登基。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鲜国王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就这样,朝鲜由明朝的属国,变成了后金的盟国,朝鲜虽然无力进攻明朝,却也不再为明朝提供帮助,明朝在辽东失去臂膀,再丢一局。
第一次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重修宁远和锦州城。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修筑堡垒,全面恢复关锦宁防线。
同时,袁崇焕大量召集农民,免费分地,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天启七年(1627)5月6日,皇太极率6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他的6万大军分为3路,中路由他亲率,左路指挥莽古尔泰,右路指挥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锦州城下会师,完成合围。
明朝方面,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赵率教守锦州,辽东兵力总共有10多万,山海关有5万人,宁远有4万人,锦州只有1、2万。
所幸的是,皇太极只是骚扰了一下锦州,留下少量兵力监视锦州,便率大军进攻宁远。
5月28日,皇太极抵达宁远。
按照惯例,明金双方应该是互相摆开攻守的姿态,后金军攻城,明军守城。
但这一次,袁崇焕却非常激进,它将部队列阵于城墙外,迎战皇太极,这是皇太极没想到的,也是对后金军的一种挑衅。
宁远总兵孙祖寿守西门,满桂、祖大寿守西门,其余兵力守南、北方向。宁远守军共3万5千余人,位列城外,准备迎战。
皇太极快疯了,他下令全线进攻,双方骑兵展开厮杀,明军在城墙附近展开冲锋,但不远离城墙。而城墙上的守军也不甘寂寞,用大炮轰后金的后继部队。 这样,城墙附近的明军人数明显多于后金军,而后金军的后继部队被炮火压制,增援不利,战局有利于明军。而明军的主力部队就是当年李成梁建立的关宁铁骑,部队成员全都是辽人,战斗力及其强悍。
5月28日同一天,锦州的赵率教偷袭锦州城边的后金大营,导致后金军伤亡近500人。
5月29日,皇太极离开宁远,向锦州撤退。
宁远之战,明军方面,出城迎战的满桂身中数箭,他和将领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死。
后金方面,伤亡极为惨重,贝勒济尔哈朗重伤,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廉和瓦克达重伤,将领觉罗拜山、备御巴希战死,仅仅一天,后金损失高达4千余人。
皇太极走了,他原本以为能超越他的父亲,攻克这座不起眼的城市,然而事实是,上一次,他爹还在把城墙打塌了几处,这一次,他却连城墙都没摸着。
5月30日,皇太极到达锦州,再次合围。
6月4日,皇太极决定,发动进攻。
进攻的重点是锦州南城,后金军动用大量云梯,冒死攻城。
赵率教这边就不必要冒死了,主要工作是炮兵点燃火炮,往人多的地方轰,跟着弓箭和火枪射击近处的后金军,由于火炮威慑太大,后金军又连打败仗,士气不高,攻城很是不利。
就这样,一天下来,后金军伤亡极大,打死不下3千,打伤不计其数。
6月5日,皇太极撤军。
战役至此结束,5月11日至6月5日,在长达20余天中,后金与明朝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1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
战役结果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捣腾自己,后金是不可能入关的。
天启皇帝赞袁崇焕:“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天启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辞职。
百战中国之65_明朝_山海关之战
百战中国之65_明朝_山海关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30 30
战争规模 18 20
伤亡规模 15 20
战争知名度 15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93 100
兵将 清朝 大顺朝 明朝
双方兵力 10余万 20万 6万
伤亡兵力 很少 16万余人 伤亡过半
将领 多尔衮 李自成 吴三桂
战略意义
山海关之战,是明、清两个封建王朝更替的关键性一战,也是李自成农民政权由胜利转为失败的转折点。从此,大顺王朝走上了结束之路,大明则再也没有翻身机会,大清帝国开始走上正轨。这一战,最大的赢家是多尔衮,最大的输家是李自成,而起了决定因素的是吴三桂。
战争规模
清朝
全国出动,10余万人马。
明朝
吴三桂4万关宁铁骑,2万其他士兵,一共6万。
大顺朝
20万大军。
伤亡人数
清朝
多尔衮直到战争进入白热化,双方难解难分的时候才参战,捡了个便宜,伤亡不大。
明朝
吴三桂亲自冲锋陷阵,伤亡过半。
大顺朝
逃回去的部队不多;到北京时只剩下3万多人。
将领
清朝
多尔衮(1612…1650),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1631年19岁参加大凌河城(辽宁凌海)之战,1635年23岁从蒙古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1636年24岁随皇太极参加朝鲜战役,1640年28岁参加松锦之战,1643年19岁1643年31岁皇太极死,掌军政大权,称摄政王。1644年32岁山海关之战,一战奠定改朝换代的历史。
明朝
吴三桂(1612…1678),1639年担任辽东总兵,1644年32岁山海关之战引清兵入关,被封平西王,1659年47岁镇守云南,独霸一方,1662年50岁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晋封为亲王,管辖云南贵州,1673年51岁反清,1678年66岁在湖南衡州(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兵败病死。
大顺朝
李自成(1606…1645),少年时在驿站当驿卒,1628年22岁因驿站裁员而失业,杀死债主和通奸的妻子,1629年23岁投军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任把总,同年兵变造反。1630年24岁投靠闯王高迎祥,1633年27岁在河南林县(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1634年28岁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1635年29岁于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1636年30岁闯王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1637年31岁被总兵左光先击败,只剩下18骑,1639年33岁击败明总兵杨世恩,1640年34岁于房县被明总兵左良玉击败,1641年35岁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37岁在在襄阳称“新顺王”,1644年38岁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同年攻入北京,迫使明朝崇祯皇帝上吊,山海关大战失败后转战各地,1645年39岁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战争进程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存在,其地域归属频繁变迁。商代,山海关属孤竹国辖下,春秋时归属北燕,秦代则归辽西,两汉时期隶属幽州辽西郡临榆县。魏晋以后,山海关地区成为少数民族纷争迁徙之地,曾先后属于慕容、拓拔、符氏等少数民族氏族,历经北魏北齐北周等王朝,直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才在此初置北平郡,唐以后,更名古城县。辽金时期,辽朝设迁民县,金朝更名为镇,直至元代,划归辽阳。
明朝初年,为抵御元朝残余势力骚扰,大将徐达大规模修筑山海关;山海关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城高14米,厚7米。
此后200多年,山海关防御体系不断补强,到明朝末年已经形成山海关防御体系。山海关往东北30里是中前所城,再往东北30里是前屯卫,再往东北30里是中后所城,再往东北100里是宁远城,这个防守体系有足够的纵深,它好似一条龙,山海关是龙头,宁远是龙尾,满洲人几代人也没有击败这条明朝的真龙。
山海关距北京380公里,距沈阳461公里,正好在满清都城沈阳和明朝都城北京之间,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山海关之战前,明朝面对的是双线作战,一面对付关外的满洲人,一面对付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可谓苦不堪言。在这种困难的双线作战情况下,明朝依然能如它建国时那般拥有强大战斗力,一方面满洲开国父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至死也没攻入山海关,另一方面农民起义军也没有建立长久的根据地。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攻到北京城下。
1644年3月19日;明朝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尽,随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占了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之战拉开帷幕。
山海关之战,中国由北至南的四股势力分别为:
一、东北的满清,领导者是32岁的多尔衮,拥兵10余万,雄心勃勃,虎视眈眈多年,随时准备南下入关。
二、东北与华北接壤的山海关,将领是明朝的32岁的吴三桂,有关宁铁骑4万,驻守边关多年,正在为失去皇帝而左右为难。
三、北京的李自成38岁,有农民军30万,刚打下北京城,来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