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痕的记忆-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渐渐远去。远处歌声又起,渐渐地在山际弥漫,回音缭绕。在返回时,我看清了那挑夫的面容,只是这乐观的面容掩盖不住曾经的风霜。21世纪的今天,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这支传统的民谣,仍然在这著名的风景区延续,它已然成为一种风景,它带给我的印象远远深刻于华山的险峻。
  下山时,我有幸看见了网友介绍过的华山路上的独臂挑夫——何天武,数十里险关峻道,他无数次艰难翻越,支撑着一个残缺的家,也坚守着“决不下跪乞讨”的最后的尊严和自信。
  老何已近花甲。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他妻子得了重病,最终欠债一万多块。于是他出去打工,以为怎么也能赚钱回来。结果走了好多地方,什么钱都没赚到。后来听说到河南平顶山煤矿挖煤赚钱,就去了。那是1992年的事。结果在一次自己主动申请下井加班时,断了一条胳膊。
  伤愈后,矿主给他4200块打发他走。他恳求矿主留他,扫地干什么都行。矿主不肯。老何是这样说的:要是不听矿主的话,矿主把他弄死,家里来人,给个七八千就结束了。
  于是老何回陕西老家,把五十、一百的大钞塞到###里,把十块的放到包里。结果包里的钱就都被小偷给偷了,一共有2000多块。
  老何在家呆了很多年,随着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的增长,没办法,只好又去奔上海寻出路。老何说,1999年,带了两百块去了上海。
  老何一下火车,感觉特好,觉得自己怎么都能生活下去。可结果却伤了老何的心。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收留他。老何曾经到建筑工地,用一个胳膊铲沙子,来证明自己能干苦力,可结果还是被打发走。
  后来老何想到了残疾人联合会,他想他也是残疾人啊,可也被拒绝和奚落。
  晚上老何睡在绿化带里,害怕被巡警带到收容所遣返,一大早天不亮就赶紧再跑出去。最后绝望了,身上只有20块钱,老何无论怎样也不想去当街乞讨,就算他是个残疾,就算他是为家庭。老何说他用20块买了酒买了吃的,准备就这样走了。可是他一想到“没有尽到的孝道,没有抚养的孩子,没有尽到的义务”再也不想轻生。
  再后来有个老乡收留了他,并且跟他说准备去华山当挑夫,能赚钱,而且拿钱拿得自由,有人格。于是老何就来到了华山,他说他没想到华山那么高那么险,不能往后看,只能往前走。
  老何每天上一次山,大概能赚二三十块,每个月能上二十七八次。据同行说,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能上那么多的。算算老何一个月顶多赚到900块,而且这要算每次必须背70斤以上,每个月上30次,所以这个收入不可能。老何说,刚开始一天赚十多块。我算了算,他现在一月也就600左右的毛收入。但是可以看得出老何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很愿意为这样的生活付出。
  在问及老何怎么悲怎么惨的时候,他从来都是很平淡很从容。但只要话题一牵扯到家庭,老何就控制不住伤心。家庭是他心里最薄弱的一环,是个外表坚强的男人心里最痛的伤。
  华山挑夫是华山一道壮丽的风景,有了他们的辛劳,才有千千万万游客的享受和满意。我们慕名而来华山,是用金钱去换取享受,他们长年坚守华山,是用毅力去换取生存。望着不时从我身边艰难走过的华山挑夫,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与他们比一比,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生再艰难,有了他们这样的顽强毅力,还有什么样的坡坡坎坎翻不过去的呢?华山挑夫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一肩挑着生活的梦想、家庭的梦想,一肩挑着建设华山、让华山明天更美好的愿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才艺建设华山景区,颂扬华山文化,延续华山的文明。我由衷地敬重他们。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神秘悠远的蒙顶山
(一)蒙山——蒙顶山
  蒙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雅安市境内,离成都有100多公里。蒙山自古是中国西部的名山,在隋朝,今雅安和名山都取名蒙山县;在西魏时,雅安最初的地级区划名叫蒙山郡。
  蒙山的最高峰是东侧的上青峰,高度1440米,蒙山海拔不高,但它是成都平原到川西山地的第一山,是四川盆地登青藏高原的第一梯级,与名山县城相对高差800多米,因此相对于成都平原或平原边缘的浅丘,蒙山就算是一座大山了。
  《九州志》云:“蒙者,沐也。言雨雾蒙沐,因以为名。山顶受全阳之气,其茶芬芳。”因山有五顶,产蒙顶名茶,蒙山又称为“蒙顶山”。由于山东蒙阴县有蒙山,古代也有人把蒙山茶误为那里所产,为有所区别,也把蜀之蒙山称之为“西蒙山”,现在很多人也不太清楚。
  (二)茶祖——吴理真
  游蒙顶山之前只知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之故乡,早为世界所公认,世人皆知,而谁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种茶人,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了吧。当然我是不清楚的,游了蒙顶山你就知道了,“他”就是被公认的茶祖,蒙顶山人——吴理真。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蒙山闻名天下,主要因为出产蒙山茶。就连《现代汉语词典》,在“蒙”字的词条中也专门注有“【蒙山茶】四川名山县蒙山出产的茶叶”。由此可见,蒙山名茶及其伴随的悠久茶文化,形成了蒙山的灵魂。
  蒙山被称作“仙茶故乡”。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令人感到茶乡的气息。就连寺庙,也不像其他地方那样佛身贴金,香火氤氲,顶礼膜拜。这里的庙宇除了一般寺庙的氛围,还让人感受到浓烈的茶味。蒙山之巅的天盖寺,供奉的不是观音菩萨,如来佛,而是蒙顶茶的祖师吴理真。在蒙山,茶祖吴理真是一尊天人合一的神。
  尽管谈到中国的茶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何人是最早的种茶人却并无实证,而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这在现存于蒙顶天盖寺中的“天下大蒙山”石碑中有佐证。如有机会你可亲自来领略一下。
  (三)蒙山贡茶——仙茶
  蒙顶贡茶从唐代开始入贡,经宋、元、明、清历代,有盛有衰,但作为贡品,一直持续到清末,绵延一千多年历史。由于蒙顶茶进贡时间长,上清峰七株真茶又有“仙茶”之称,于是就成了专供皇帝祭祀和饮用的专用茶,也是所谓的“正贡”茶。园外所采之茶,谓之“陪茶”,供王公贵族饮用。
  到清代,皇茶园之茶更神圣。每年采三百六十叶,供天子祭天及祀太庙之用,使皇家茶园之茶真正变成了“仙茶”,蒙山茶一向被人们称作“仙茶”,蒙山也被称作“仙茶故乡”。“仙茶”一说,五代时期毛文锡《茶镨》中有叙述,本来蒙顶上清峰的七株茶是汉代吴理真所植,淳熙十三年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开始,蒙顶七株仙茶就用石杆围起来,列为神圣之地,保存至今,言之有###巡山,凡人不得靠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加上“两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脉细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清赵懿语)的说法,还有谁能怀疑这种非同寻常的奇异之茶是“仙茶”呢?
  (四)绝佳品茶地——天盖寺
  蒙山一绝,在于蒙顶品茶,蒙顶品茶最好的去处是天盖寺。
  天盖寺位于蒙顶五峰之下,传说是当年蒙顶茶祖师吴理真种茶时结庐于此,这里离蒙顶绝顶###峰的距离不过几分钟的路程。
  天盖寺品茶,在景、在物、在情、在境。
  天盖寺四周有大小十余棵千年银杏树构成的古树群。银杏传说是茶祖吴理真所栽,这些参天大树高达四五十米,最大一棵胸径有两米。已是深秋,树上金黄满眼,银杏叶不时随风飘落,来一碗盖碗茶——蒙顶###“蒙顶黄芽”,35元一碗。品茶有“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之说,我喜欢品其味,喜欢“细啜芳茗”;就是将茶盖露出一条缝,细啜一口,然后轻咽半口,留半口于口中,顺舌尖轻旋,再沿舌边徐徐而下,便有满口鲜爽,齿颊生香之感。这便是品茶讲究的”品字三个口:喝一口,吞半口,留半口。”在蒙顶山品茶体验这样的过程,更能体会和领略蒙山的真味,蓝天白云,秋风落叶,云雾留香,尽落于杯盏之中。
  品茶在于品味,于是蒙山便有“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味更佳,七道八道加班茶”的说法。蒙顶茶品质好,耐冲泡,令人回味。至于要品出茶外的味道,那便是个人的功夫,而不一定是口舌之感了。
  不知不觉中,天已暗了下来,云雾遮住了天盖寺,一看时间已是六点过,七点半还要考试,只好匆匆告别天盖寺,一路下来还有“中国茶艺术博物馆”,“茶艺群雕”等人文景观已没时间看了。
  在返回的路上,我想:我国名山大川甚多,每一寸神奇的土地也许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蒙顶山,你等着……
  我还要来的……再次来到神秘悠远的蒙顶山
  蒙顶山,你等着……
  我还要来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再次来到神秘悠远的蒙顶山(1)
去年10月,我来到了蒙顶山,匆匆游过。写了一篇《神秘悠远的蒙顶山》,真是意犹未尽。可没想到,时间来得这么快,这么早,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又站在了蒙顶山巅。在名山县同仁杨书记的全程陪同下,再次领略蒙顶山的神秘和悠远……
  上次由于时间太紧,我们一行只到了喝茶圣地——天盖寺,和杨组长约定,先登山,最后在天盖寺喝茶。走出天盖寺侧的“人间仙境”小门,进入更加神秘的后山,两棵千年野生茶树映入眼帘。由于时间太久远,树干已有点倾斜,但还枝繁叶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绕过千年茶树之王,从小径拾级而上,不过百步,一道屏风式的石牌坊堵在眼前,给人山穷水尽之感。这便是阴阳石麒麟屏风及其牌坊。牌坊立于明代天启壬戌年(1622年);因为蒙顶山五峰之间是皇茶禁地,这里就是进入皇茶园的大门。大门系一石牌坊,正中书有“西来法沫”四字,左右两边分别题有“一瓢甘露”,“蒙雾聚龙”之句。上面刻有二龙戏珠,双凤跨朝阳等图案,精彩异常,尤其一边是龙,一边是凤,呈不对称的结构方式,在讲究中轴对称的传统建筑中难得一见。背面还有“不二禅宗”、“梵演弥陀”、“三乘普渡”等题刻。
  茶文化专家认为,“西来法沫”是佛教语言,“一瓢甘露”是道家写意,“蒙雾聚龙”则是儒家境界。儒、道、佛三家集于一体,和谐美仑,无间无隙。不同文化的精华在这里相互融合,使蒙顶山弥漫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氛。如此完美统一,正应了茶德的一个“和”字。
  牌坊前立有一“阴阳石麒麟”石刻屏风。屏风为石刻浮雕,刀法粗犷,刻工刚劲,形象生动。奇特之处更在于一块完整的石头无论春夏秋冬,晴日雨天,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界限非常分明,所以以“阴阳”呼之。屏风两旁有石狮守护。石狮虽表面粗陋,但形状奇特。一来石狮呈立状。大凡世间,卧狮易寻,立狮少见。谁见过前爪上举的立狮呢?二来一头狮子被整齐削去半边。传说这东西不听话,跑到对面周公山践踏麦地,被人砍削,回来即成此状。不经之谈难以解释真正缘由,留下更多难解之谜吧。
  迈过屏风,一条幽长的石道向前延伸,柳暗花明之感让你心胸豁然开朗起来。来到了传说中只有僧人才能进入的皇家茶园走廊。走在古朴斑驳的古石道上,天气也黯淡了下来,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油然而生……
  畅游在古石道上,思绪回放到上千年僧人送茶的神秘情景,神圣的贡茶用神秘的什物装着在木然的僧人手中传递,送往遥远的皇宫。是皇帝喝还是皇后妃子们饮?!人们不得而知,也不知是否真能达到遥远的皇宫?思绪还没转回,又被石道旁的一口神秘的古井吸引。
  这口古井就是著名的甘露蒙泉井,传说为甘露大师取水之处。“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后人盖之以石。游者虔礼,揭石取水烹茶,则有异香;若擅自揭取,虽晴日即大雨云。”传说此井为茶祖吴理真修道成,化身入井,其徒追求之,至井底,得石像与僧肖。今山所奉甘露大师也。井水清甘,烹茶极佳。现在蒙泉井侧有几碑题字,字也写得不错。此井身居高位,也居然有泉水倾流,而且不涸不盈,沃育仙茶,千年不枯,又怎不令人称奇!

再次来到神秘悠远的蒙顶山(2)
蒙泉井往前不到百步就到了久享盛名的皇茶园。皇茶园最初是甘露大师种茶之处。七株仙茶,不枯不长。后因入贡辟为皇茶园,传有###巡山,凡人不得靠近。
  走过皇茶园,沿蜿蜒的石级继续往前,远远望去,五峰之一的妣罗峰(现为###峰)上有一石殿,即甘露石室。面积约12平方米。相传此地为甘露大师结庐之处。石室乃全石结构,梁、壁、拱、盖,全部用石料砌成。虽不宏大,但有奇特之处,晴天常有阳光从石瓦中照进,雨天却不会有雨水沁入,即使滂沱大雨室内也非常干燥。居于高顶,大风大雨,岿然不动,成为大师之丰碑。
  我在古朴的石室前徘徊,环顾四周,极目远望,蒙顶山全景尽收眼底。古树参天,枝繁叶茂,此情此景,不得不让我再次想到甘露大师茶祖吴理真。茶祖吴理真是世人不争的事实,而其传说之美丽无不让人动容。据传吴理真是蒙山山麓的一位农家子,家境贫寒,全靠上山拣柴换钱供养其多病的老母,是个孝子。他上蒙顶打柴,总要在五峰歇气,而此处有一清泉井,那井水清凉甘洌,解人疲乏。有一天,吴理真在此喝水时,见井中漂有几片神奇的树叶,捞在手里正诧异之际,忽然仙气习习,祥云滚动,一位天仙般美貌的姑娘不知何时飘现于眼前,与吴理真说话。当她得知吴理真老母患病,便拿出几片与漂零在水中的一模一样的叶子赠与他,要他拿去让老母熬汤服下。吴理真依言而行,果然治好了母亲的病。
  吴理真万般感激姑娘的一番好意,再上山时,就在这位姑娘的帮助下,在蒙顶五峰之间种下七株被姑娘称作“万年青”的树苗。这种“万年青”就是后来的茶树。吴理真也与这姑娘结庐而居,结为夫妻。现存之甘露石室乃是吴理真结庐之地,蒙泉井也是当时吴理真汲水之处。吴理真将茶树种成,熬成茶汤,普济世人,不少人因此祛疾去病,遂成公德。
  后来,姑娘被迫离开吴氏,返回仙界之际,道出原委,吴理真才知道这姑娘原是羌江(青衣江)河神之女,悄悄下凡,与吴相悦。其父得知,责其回归。天命难违,姑娘只得忍痛离去。临别之时解下纱巾撒向山中,化作云雾,覆盖蒙山,沃育仙茗,演出一场生死别离的爱情悲剧。
  姑娘通过蒙泉井回到仙界,吴理真也化作一座石像。种下的七株茶后来成了仙茶。姑娘被尊作“玉叶仙子“,吴理真被封为”甘露大师”。
  穿越时空,我想,吴理真你是幸运的,你是幸福的,在此美景中还有仙女相伴,没有忧愁,没有烦忧,与世无争,你是何等的轻松自在!
  到蒙顶山不品茶便不知蒙山茶的甘甜。时候不早了,我们来到了喝茶好去处天盖寺。天盖寺位于蒙山之巅的蒙顶,以古而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的确算得上是历史悠久,寺中塑有“甘露大师”像。大殿主体建筑采用的是数丈高的大石柱支撑。这些大石柱不易损坏,历经千年,见证风雨。依稀映现曾经的辉煌。
  也许大家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吧,不过知道其漏补的地方在哪里的可能比较少。蒙顶山天盖寺之名源于“漏天之盖”。“漏天”是女娲补天时漏补的地方,因雨水太多,只得应付以“盖”,所以名曰“天盖寺”。寺内立有记载植茶渊源的“天下大蒙山”石碑,周围环绕14株千年银杏。去年我来的时候是深秋,金黄满眼,白果累累,黄叶偶尔随风飘落,愁绪万千;而如今树冠丰绿,阴凉洒地。翠绿之中,心旷神怡。
  在天盖寺喝茶,还可欣赏蒙顶铜壶茶艺表演。同仁专门为我们准备了一台茶技表演。蒙顶铜壶茶艺表演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有宋代禅惠大师结庐蒙山时首创,也有古时寺庙中茶僧练就的传闻。经长期演变,遂成蒙顶山派铜壶茶技,先有铜壶十八式之招,后又命名为“龙行十八式”。
  其一式曰蛟龙出海,二式曰白龙过江,三式乌龙摆尾,四式飞龙在天……,等等,让你目不暇接。
  百闻不如一见,“龙行十八式”的精彩是笔墨难以描述的。你不妨亲临蒙山,切身感受之。
  饮水应思源,饮茶应寻根。蒙顶天梯二千级,攀之登之,方知茶祖吴理真之真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