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痕的记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然泉水开掘为月塘,作为“牛胃“,后来又开挖400米的水圳作为“牛肠”,从而奠定了这牛型村落的基本结构。据说开挖关键项目月塘时,很多人都主张挖成一个圆月型,而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赢则亏”只能挖成半个月亮;尽管花好月圆从来都是中国人最美好的祝福,然而是重娘的坚持,月塘最终还是“半个月亮爬起来”。这是汪氏祖先追求“花未开,月未圆”境界的最好诠释。月沼是宏村的中心,更是妇女们聚合的乐土;她们在岸边浆洗、在水边倾诉、在村头垂泪,思念远方的亲人,叹息似水的年华,在无奈的镜花水月中寄托自己的梦想……
  水流最后汇入南湖,经过滤后流入河道。整个水系把宏村串了起来,“牛肠”从每家每户的门前流过,形成了“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的景象。遥望当年,在一个月圆之夜,走在这古巷之中,身边是水声潺潺,眼前是水光与月光交相映衬,想必整个身心都陶醉了,纵有许多杂念或烦恼,也会有醍醐灌顶,清静无争的感觉……
   txt小说上传分享

行走徽州(四)——文化底蕴薰出来的西递(1)
看完宏村已近中午,导游把我们邀上车往下一站西递赶,中途在一所好像是与公安部门有关的饭店吃饭,八人一桌,没啥吃的,就是那难吃的白味鱼,萝卜烧肥肉两个荤菜。都是来旅游的,大家也不计较,只管吃饱了事,仅半小时时间已吃完饭,出门等车的时候看见我们就在西递工商所旁,看见同仁的办公室,格外亲切……
  车行几分钟就来到了西递。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这是大诗人李白描写西递村的诗句。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城东,座落在黄山南麓,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4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这个美丽的古村落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至今已有960年历史。在远古时候,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必须乘船逆流而上,在桃源洞前弃船登岸,穿洞而过,再沿山间小路蜿蜒数里才能到达西递。其地型结构酷似《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也因此西递人自诩为“桃花源里人家”。与宏村的“牛”型村落不同,西递是“船”型村落,登高俯瞰,整个村落就像一艘面向西南的大船,金溪、前边溪、后边溪三条河流自东向西穿村而过,在村口也就是“船头”汇入西溪。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据说,西递胡氏的五世祖胡士良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从江西婺源前往金陵,途经西递,发现这里山型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便请风水先生详细测算,得出“船型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结论。于是选定西递为胡氏家族安身立命之地,举家从婺源迁至西递。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是一幅天然水墨画,小桥流水,轻描淡写,淡雅素净;西递则是一幅古建筑图,粉墙黛瓦,布局严谨,飞檐斗拱,错落有致;宏村给人的感觉是静谧中蕴涵灵动的韵致,西递则是古朴中凝聚历史的沧桑;到宏村主要是看水,而到西递则是看老房子,看看徽派明清古建筑的特点。而对于我这不懂建筑的过客,我感触更多的是西递厚重的文化。西递不论在建筑布局、营造技术还是装饰工艺上的成就都是极其巨大的,被人们誉为代表着中国唐宋以来住宅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最高水平。它们还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的产物。
  来到西递,不得不说牌楼。当我们来到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峙在眼前。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吏,迁荆王府长史,授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恩准建这座石坊。牌坊高米,宽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通体采用不易风化的〃黟县青〃大理石。4根主柱下有长方形石墩,两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装饰,中间两柱前后雕有两对倒铺石狮,为枋柱支脚,造型逼真,举世罕见。牌坊东西两面匾额分别刻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8个大字。坊上每一处装饰图案都有寓意,如4根主柱的东西两向共有12个穿榫,分别托起文臣武将和八仙人物雕像,意即“出者为将、入则为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如脊头吻兽为鳌鱼,寓“独占鳌头”之意;且锡制鳌鱼的触须呈波纹形,可兼作避雷针。特别是檐下斗拱两侧饰有32面圆形花盘,象征花团锦簇,后来竟意外地吻合了胡文光为官正好32年,这恐怕是天意了。这是西递村最为显赫的建筑,也是最能体现西递牌楼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整个牌楼集石雕技艺之大成,充分体现了西递石雕的高超水平。 。。

行走徽州(四)——文化底蕴薰出来的西递(2)
“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涧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200多年前,曾在清朝乾隆年间任户部尚书的曹文埴在畅游皖南古村落——西递之后,留下了精美的墨宝。
  徽商文化是徽商的智慧结晶,也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徽商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的确,有着960余年历史的西递,堪称古徽州文化的典型,特别是西递具有的特殊建筑文化、三雕艺术文化、楹联文化、休闲文化和民俗文化,使其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呈现出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那天,刚进村口,我就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瞧那幽静的水、街、巷构成和谐的世外桃源画卷。“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一路行来,好词好诗随处有。
  再瞧那徽派民居,其厅堂置条案、八仙桌椅,摆设古玩,张挂楹联、字画等,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体现出儒家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东园,被后人誉为“寒窗耕读秀才斋”,厢房墙壁上嵌着的一块刻有“结自得趣”的碑刻,是主人在著书之余,自娱而作的,表达作者著书自得其乐趣之意。据村上一位90岁老人介绍,西递自古读经讲道,教书育人蔚然成为家风,仅光绪年间就有10人中举,难怪老人对仁义、中庸、伦理道德念念不忘。
  有人曾把建筑比喻为石头的历史,凝固的乐章。徜徉于西递的大街小巷,我就时时感到,眼前的这片古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又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美的理念。它那亲切无比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直的建筑品格,与自然合谐相宜的精神和富含创造的哲理,都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西递,你面对的虽然是默默无语的曲折街巷和悄然独立的粉墙黛瓦,但一旦走近它,继而融入它的氛围,你就会感到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情不自禁地###起来、愉悦起来,继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感叹。
  走进西递任何一户,你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西递人在崇尚文化的同时,亦有强烈的经商意识。他们的血脉里同时流动着两种精神内核。他们的生命都是在为这两种精神而存在。
  西递村还有两个鲜明的特色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种独特的商字门,从造型上看近一个“商”字缺个口,人从门下过,寓意就是一个“商”字。在每家每户的厅堂条案上,正中位置都摆放着自鸣钟,钟的左边摆放精美的古瓷瓶,右边摆放木雕底座镜子。因古时称左为东,右为西,因此这种摆设被称作“东平西镜”。它取瓶镜的谐音“平静”与“嘀嗒、嘀嗒”走动的钟声,构成对家人尤其是远方亲人“终生平静”的美好祈愿。
  除了古建筑,西递的另一个文化特色是:古楹联。走进西递的任何一户,都会被悬挂在中堂的楹联所吸引。在西递,家家户户都悬挂着主人最为满意且是他本人构思创作的楹联。这些楹联讲究平仄的韵律,对仗工整,或七言律诗,或五言警句,多为治家治学格言,勤俭持家格言,当然也有孝悌或经商方面的格言等。而主人则是以这样的格言或古训勉励自己,并且一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行走徽州(四)——文化底蕴薰出来的西递(3)
“世事让三分天高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那“辛”字多了一横,“多”字又少了一点,却都落在“亏”字上。在淳仁堂的楹柱上悬挂的木刻金字对联让人顿悟人生:“事无不可对心意,人生处事儒谦言”“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基本上勾勒出西递人的人生框架:经商,读书,做官,行善。
  最后,不得不谈一下西递村的雕刻。徽派雕刻三绝(石雕,砖雕和木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家家户户门枋门罩漏窗楹梁裙板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雕刻。花鸟虫鱼,梅兰竹菊,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应有尽有形态万千,栩栩如生,且一户之内鲜有雷同。一般门框、窗棂、花墙多为石雕;屋檐、门罩、墙壁多嵌砖雕;而庭堂、板壁、梁柱则为木雕。其中有一家天井的十扇门窗上竟然雕刻着二十四孝子图,雕工非常精细,人物神态非常逼真。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幅的蝙蝠爬满厅堂的梁柱和壁板上,象征着“五福临门”。一般厅堂壁板多为对称形状,但有一家却故意用不对称图形,一边是大块的几何图形像大块冰破裂的形状,一边则爬满蝙蝠,两图相对,寓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一番努力,方可得到幸福(辐)。”我比较喜欢看的是镂空的石雕漏窗,玲珑剔透,精巧别致,镶嵌在稍显斑驳却仍旧不失本色的粉墙上,别有一番风韵。印象最深的是一扇叶子形状的漏窗,脉络分明,孤伶伶地挂在那面墙上,欲坠未坠,似乎风一吹就会飘落下来,掉在地上,导游介绍说:这象征着叶落归根,传达了在外奔波商人渴望归家的乡土情怀。这些雕刻不纯粹只是装饰作用,都有深刻的寓意或教育子女,或抒发情怀,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神秘的艺术情调,让人为之驻足沉思,流连徘徊……
  祠堂也好,牌坊也好,早已是过眼烟云。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楼,高耸的马头墙,黝黑的屋脊瓦,曲折的白墙面,各异的石雕漏窗,那黑与白的对比,虚与实的映衬,依势而建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砖雕、木雕、石雕的灵巧运用,深深打动着我的心。这里的古民居,没有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没有江南名园的光彩夺目,但在满足主人生活需要之余,又透出几多文化气息,在炫耀徽商尊荣的同时,萌发出几分儒雅、几分恬淡、几分闲适。先人们营造时它,在经意不经意之间,却成就了不打算成为名胜的名胜。
  徽派建筑是一杯回甘的清茶,需要用心去慢慢品味,徽文化则像一坛浓郁的陈酒,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道德经典。
  西递不愧是用文化底蕴薰出来的西递……
  

亲历华山之——华山之险让我醉
9月1日,参加完中消协工作会,从内蒙返回成都,由于没定到直飞机票,只好飞到西安,在西安逗留,趁此机会到华山一日游,由于同行者中有西安本地朋友,本来310的一日游优惠成290,早上匆匆吃过早餐,旅行社已来宾馆接,散客凑了一车就往华山赶,到华山已是11点30,导游又喊吃了饭再去登华山,四人吃了一盘60元的当地所说的野鸡面条,可能成本就是10元左右吧,这没办法,旅游嘛,导游不高兴怎么能游出心情呢?
  吃罢午餐,赶上华山专门的旅游车,坐上索道,我们就开始登华山了……
  华山之险早知,亲临其境,华山之险还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一路走来,真让人心惊肉悸,也更让人心醉……
  “自古华山一条路”。游客攀登华山,不但需要体力,更需要的是毅力;华山有五峰,朝阳(东峰)、落雁(南峰)、莲花(西峰)、五云(北峰)、###(中峰)。因东南西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主峰顶向北倾斜打开了登华山的道路,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之上,奇峰峻岭,幽谷险道,灵泉古洞,趣石秀木,祠庙宫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浑然一体,卓然天成。东、西、南、北、中,五峰卓绝,各具特色:东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朝阳观日,别有风情;西峰状似莲花,陡峭巍峨,阳刚挺拔,名胜众多;南峰傲然绝顶,近天咫尺,高峻雄伟,气势博大;北峰四面悬绝,树木葱郁,巍然独秀,有若云台;中峰虽小,然则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传说颇为丰富,值得细细品味。另外,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在位置上呈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被人誉为“天外三峰”。
  华山向以险要而闻名于天下,其之陡险位居五岳之首。一路行过,必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绝险要道。1949年,人民解放军突破华山天险,智取华山守敌,如今天险依旧,人们可从容饱览。
  峻岭、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遍布华山,其间更不乏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与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这两处绝世天险,还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老君犁沟、上天梯等多个绝险狭隘,令人无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华山果然美不胜收,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景色在五岳之中独树一帜,令人心旷神怡。
  登临华山,小视天下,云行足间,融身心于自然之中,方感华山之博大,叹万物之精妙。
  就在这华山之上,相传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曾与陈抟老祖对弈,结果将整座华山输予了他,然则百年之后,后世的各位游人为华山的险要美景所深深折服,不经意间却将醉迷美景的心输予了整座华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亲历华山之——华山挑夫让我敬
华山峻秀,美不胜收。然而到华山旅游,我的镜头不仅对准奇山异树,却一路追逐艰难跋涉的华山挑夫。
  登华山,方知行路的艰难。石级沿着山势蜿蜒盘旋而上,于峰迴路转之间约隐约现。陡峭自不必说,最狭窄处,仅能容一人仄身走过。说走,其实要一边面临深渊,一边背靠绝壁,胆颤心惊地一点点蹭过去。为了安全,路的两边一律装上了铁索,游人须抓着向上攀援。即使这样,也如同叠罗汉一般,阶梯上面恰似人梯,个个心里忐忑,每迈一步都捏着一把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到'华山天下险'的名副其实。然而就在这处处悬崖、步步惊险的路上,不时还会遇上夹杂在游人中间的挑夫,或结伴而行,或独自攀登。他们大都不像游人们那样喘大气,仅能看到额前留有少许晶莹的汗珠。他们行路的时候,也像游人们一样手扶路边的护栏,或抓着路边的铁索,只是他们必须用另一只手去扶稳自己肩上的扁担,而且也走得并不比一般游人快。
  挑夫们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拉着铁索,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扁担两头的萝筐里装着几十或上百斤重的东西,他们用绳索扎了又扎,生怕丢失或破损,有的汗水湿透了衣背,嘴里却哼着小曲。特别令人佩服的是,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沉重的担子压在他肩上,他却能够像表演杂技一样,不用手扶,在左右两肩换来换去,吹着竹箫,让我们这一个个气喘吁吁的游客惊讶得瞠目结舌,都会自觉地主动让道,送上一句句问候和赞叹。
  当我爬到最为险要的金锁关时,远远的听到那苍凉的歌谣,“不是哥哥不爱你,哥哥是个挑担的……等到哥哥到城里,开着奔驰来接你……”。歌声中既诉说了挑夫的辛酸,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歌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远处歌声又起,渐渐地在山际弥漫,回音缭绕。在返回时,我看清了那挑夫的面容,只是这乐观的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