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霸事笔记之2 宋册-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么一剖析,我们就从《左传》中仅有的这么一段记载:“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知道了早期的宋襄公出的第一个“高招”,他伸出手给对方自己的苹果,却把苹果抓得紧紧的,对方无奈,只能客套地说了一句:“我不要,你自己留着吃吧!”满心的委屈和不悦。

  其实,在宋国被这样欺负的还不止子鱼一个,后世最伟大的仁义之师孔子在经过宋国的时候也被戏弄了一番。《史记》中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魋音同腿。意思是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去,和弟子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叫桓魋要杀孔子,拔了那颗大树。孔子躲避。弟子说:“应该赶快离开。”孔子说:“上天把德行授予我,桓魋他能拿我怎么样!”

  孔子也是说了一句气话,他知道桓魋不会杀他,只是在戏弄他,不让他去宋国。宋国司马桓魋和孔子无冤无仇,这个人估计是怕孔子到宋国会得到很高的待遇和官职,影响到他的地位,同时,他也嫉妒和讨厌孔子这样一下子就升到高位的人。还有一种猜测就是在辱骂孔子,孔子的先人原来是在宋国,而且是宋国很显贵的人物,后来,因为政变离开了宋国,桓魋可能就是在辱骂孔子既然滚出去了,就别滚回来。但是,他主要是怕孔子在宋国得势,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去阻止孔子进入宋国——假装要杀孔子,把大树拔起来吓唬我们的大圣人,圣人内心知道他在戏弄自己,就说了那么句气话:天生我的,你能拿我怎么样!

  子鱼和孔子当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士可杀不可辱”,不过,他们不是“士”,是“仁者”,仁者能忍也,自然就不用自杀,但仁者和“士”是一样的心理,对这种侮辱愤愤不平,只不过一个反应柔和一点,一个反应过激一点。

  话说回来,“让位”事件的第二年,公元前651年三月,太子兹父的爸爸宋桓公就死掉了,这个时候,天下的霸主齐桓公正要在葵丘这个地方举行一次很重要的盟会,时间是夏天,事宜早已经通知了各国。但是,宋桓公还没到那个日子去参加盟会就死了,有人就问太子兹父怎么办?是派大臣去,还是不去?因为父亲死了,儿子要守丧,而且国君刚亡,新君要主持大局以防国内生变,可以不去参加。

  可是,太子兹父怎么说呢?他说:“我爸爸从来没有缺席过齐国的盟会,我想我爸爸也不会让我因此缺席的,我爸爸一生致力于天下之事,鞠躬尽瘁,为国家社稷竭尽其一生,现在他刚刚去世,我不想因此让他遗憾,所以,我要代他去。”

  很感动吧!当然,这是说给别人听的,太子兹父另有想法。

  然而,大丧之期,国君外出是一个很大的忌讳,不说这样不合礼制,就说万一国内发生叛变,谁来稳定局势,很有可能就会地位不保。太子兹父这样独断独行立刻引起大臣们的争议,包括他身边的亲信也有反对的,太冒险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宋襄公的伎俩
宋襄公的伎俩

  伟大霸主齐桓公最亲密的战友宋桓公刚刚死掉,宋国正在准备大办丧事,那边齐桓公马上要召开重要的盟会,身为宋国太子、即将继任的兹父居然把孝服一脱,马上向齐国奔去,自己父亲的遗体还停放在棺材里没有下葬,可见太子兹父去见自己偶像的心情有多么急切,不仅连自己的父亲都不顾,就连自己马上要当国君都不管了,绝对不亚于现代这些疯狂的歌迷。

  而他这一去,起码要二三个月,盟会日程包括行程在内的时间一般都需要这么长时间,只是可怜了宋桓公要静静地躺在棺材里等入土,俗话说“入土为安”,没入土前死人也是不安心的。幸好当时有绝佳的防腐措施,否则,宋桓公这个夏天怎么过啊?不满身蛆虫才怪呢。

  太子兹父的举动使得国人都不理解,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以前从来没有过一个即将上任的国君把父亲的丧礼放在一边去参加诸侯国会议的,有的最多也是谋反作乱、争夺宝座把父亲丧礼耽搁的,现在这种情况,你说他是不孝吧,错的吧,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他不是去做私事坏事,他是为国家社稷去参加会议,为国为民。要说他是大公无私吧,对的吧,但是,把自己父亲的丧礼放在一边,这对春秋那个很重视礼仪的时代来说,是很不孝的行为。所以,一时间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比让位的举动还轰动,包括整个天下。

  但左丘明先生却没有在《左传》中做出评论,只是原原本本地记载:“九年,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

  这个时候,太子兹父还没有即位,还不能称呼宋襄公,他去参加盟会的称呼是“子”,左丘明先生也解释了:“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就是在大丧期间,周王称呼为“小童”,诸侯称呼为“子”。

  从河南商丘起程坐着马车到齐国葵丘的时候已经是夏天了,大部分诸侯都已经到达,在某个时间,诸侯们相会。太子兹父一到,还没开口拜见盟主齐桓公,刚要张嘴,齐桓公就过去亲切地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表达了他对宋桓公的死的哀悼和太子兹父能来参加盟会的感谢。在场的诸侯都惊讶不已,齐桓公平时不这样啊!很少像这么恭恭敬敬地、客客气气地跟人说话啊!这位霸主今天怎么了对这个小子这么热情,我们这些老盟友都没有享受过这种态度。再一想,哦!可能是因为齐桓公对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宋桓公的去世过于悲伤,从而对宋桓公的儿子很怜悯。不过,以前齐桓公也遇到过亲密“战友”的去世,像邾子克、许穆公,都没有这么过头的。

  当然,齐桓公对宋太子兹父这么热情除了对宋桓公去世的悲伤这层关系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齐桓公有求于宋太子兹父,所以,才放下他霸主的气势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这么客气。

  “来,小宋,你坐我旁边。”齐桓公招呼宋太子兹父。

  哦!

  于是,《左传》记载的排列顺序就是这样的:“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宋太子兹父就挨着齐桓公,其实,像一个没有即位的太子,而且又称呼“子”,完全可以放到后头嘛。

  太子兹父坐下之后,心说他来对了。那么,他一意孤行要把父亲的丧事放在一边来参加盟会有什么目的呢?如果没有什么好处,他肯定不会冒那么大风险来参加这种无聊的盟会。

  首先他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想轰动天下,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你想啊,有谁那么有胆量把父亲的尸体扔着来参加盟会,而且不被臭骂,只有他一个,别人还会夸奖他仁义,这就是他的想法。上次的“让位”只是让他的名声在宋国国内轰动,在整个天下没有产生什么效果,而他的伟大抱负是天下的霸主,是要用仁义去服人的。所以,他需要把自己的仁义形象散布到天下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这次齐桓公举行的重要的天下盟会就是个好机会,他冒险去参加为的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他,认识他,他这是在为自己将来的霸业打基础。兹父其实在他的人生中一直是一个很有胆量的人,甚至胆量过了头,而他的伎俩全耍在了“仁义”上,即使个天才,又是个蠢蛋。

  其次,他来参加这个盟会是要巴结“老大”齐桓公,毕竟现在整个天下的局势是齐桓公的,齐桓公不仅是他的学习榜样,也是他需要依靠的大山,靠着这座大山,才好一步步地爬上去。而根据易牙杀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反倒更加爱惜易牙的例子来看,宋襄公能把父亲的丧礼放在一边来参加盟会,依照齐桓公的脾气,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爱我比爱他父亲还多。在对坚貂和易牙的做法上,齐桓公也都是这么想的,认为一个自宫来服侍他,一个杀儿子来给他吃,都是真心爱他的人。兹父到来之后,齐桓公的态度就表明他成功了。

  最后嘛,他当然是带着来观摩和学习的想法,做霸主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和经验,所以,他刚要即位就来看看齐桓公经常是怎么做的、怎么处理事情,向一个成功的范例学习,自己的成功率也就提高。

意外收获
意外收获

  我们的宋国太子兹父还真来着了,这次盟会是齐桓公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刻,因为齐桓公帮助新任的周襄王保住了王位,周襄王很感激,要在这次盟会上封赏齐桓公。兹父等于在观摩一次风光的大典,就好象三流歌手在观摩天王级人物的演唱会,一面是作为歌迷疯狂地来“朝拜”,另一面是作为后生来学习。可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他只看到了现在的“喜”,没有看到过去的“忧”。

  《左传》记载:“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 胙音同作。在齐册里我们说过了不仅是赏赐了胙(祭肉),还有彤弓矢、大路(车),这三样东西就代表着一种“尚方宝剑”的权力,征讨四夷,管制天下,而且是持久性的权力。

  所以,当时齐桓公是何等的风光,他满面抑制不住的笑容:哈哈。周襄公不仅封赏他无上的权力,而且让钦差传话说:“接受封赏时,不需要跪拜。”体恤齐桓公年老,简直是恩宠到极点。

  哈哈!齐桓公再次抑制不住地笑出来,他的傲气使得在场的诸侯们内心产生一种不悦,不过,作为“政迷”的兹父或许感觉里崇拜更加多一点,因为他所希望和向往的未来就是这样的气势,所以,他的人生将来也要是这样。

  《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籍就是项羽。说的是秦始皇出游到会稽,渡过浙江的时候,项羽的叔叔项梁和项羽看见,项羽说了一句:“我可以取代这个人的地位。”项梁捂住项羽的口,说:“不要乱说话,会诛九族的!”

  “我可以取代这个人的地位”这是项羽内心的话,也是他希望和向往的未来,他对于秦始皇浩荡的出行排场并没有感觉到*者奢华和狂傲,反而觉得自己也要像秦始皇那样,就说出了自己心里的志向,后来,他就做了类似于秦始皇第二的角色——西楚霸王。太子兹父此时的心情就像项羽看见秦始皇出游的场面,他想到的只是说我要“取而代之”。

  话说回来,周襄王的旨意上说齐桓公不用下跪接受封赏,但齐桓公还是下跪,按礼仪接受封赏的物品,这是当时管仲在旁边提醒。而太子兹父却未必能注意,发现不了管仲这个时候在旁边说了一句:“不可。”即便他顺耳听到了,也不会放到心里面去深究,肯定的右耳进左耳出,太子兹父从一开始就把全部的目光投在齐桓公身上。

  我们说他是来观摩的,观摩的是谁呢?就是齐桓公,其他的事物就根本不需要去看,就像三流歌手在观看天王级人物的演唱会时不会去留意关心那些幕后者在整场演唱会中的举动和作用,他只会全身心地注视着天王级人物的舞姿、动作、语言等等,而不去了解整场演唱会真正成功的原因——台前和幕后的通力合作。太子兹父从来没有看到过幕后的经营,这就是他失察的地方,也是他在自己塑造霸主过程上的缺陷,他不完整的霸主形象导致了他最后不完整的霸业。

  整个观摩结束之后,诸侯们都起身散去,兹父基本已经达到了他来参加盟会的目的,但这个时候还有一份意外的惊喜等着他。伟大的霸主齐桓公微笑地叫住兹父说:“小宋,你留一下,一会到我营帐去,我有话跟你说。”

  太肉麻了,诸侯们都纳闷,有什么话呢?要到齐桓公的营帐里说,幸好当时没有同性恋的观念,不过,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换成宋桓公就是正常,“铁杆兄弟”间经常秘密商议军事计划,只是现在是一个刚刚当上国君的年轻人,他和齐桓公并不熟,如此亲热真是让人猜不透。

  兹父“哦”了一声,他感觉齐桓公的这种语气是上司有什么重要事情要交代给下属,是的,他猜对了。那么,什么事情呢?兹父内心不清楚,既紧张,又兴奋,第一次正式的见面,自己的偶像会有什么事情交代给自己呢?

  “小宋,走,去我那里。”

  兹父跟着齐桓公和管仲去了齐国的大营,营帐里只允许管仲留下,三个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齐桓公叹了口气说:“将来的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在年轻一辈里,寡人仔细地分析过,最贤的就属你了。”

  “哪里!哪里!过奖了!”兹父谦虚道。

  “寡人心中一直有个忧虑,关于齐国未来的社稷,寡人有六个儿子,而今立昭为太子,但恐他日,寡人不在,这些兔崽子会造反,不利于齐国社稷,所以,寡人想把昭托付于你,不知宋公意下如何?”齐桓公改了口尊称兹父为宋公。

  兹父内心大喜,这根本就是天上掉馅饼,伟大的霸主齐桓公要把齐国的将来托付于他,简直令人不敢相信,他现在只是一个刚要即位的国君,和齐桓公根本没有什么交情,难道这是天意。兹父当时肯定不停地点头,拍拍胸脯说:“您放心,老大!我一定竭尽全力。”感觉好象是齐桓公把自己的千金嫁给他似的,不过,兹父还在真是这么想的。

  “哈哈!好!”齐桓公大笑。

  “嘻嘻!”这是未来的宋襄公兹父发出的笑声。

  管仲默不作声地微笑。

  兹父是管仲一生中最“看走眼”的人,他以为兹父“让位”是“仁义”,一个能把国君位子让给别人的人应该是很“仁义”、很“知礼”的,应该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所以,他让齐桓公把太子昭托付给兹父,当时,齐桓公和管仲的意思是想让兹父将来辅助齐国的太子昭,但是,他们看错了。

  有两个地方看错:第一,兹父让位这件事,上文我们已经提出过,实质上不是兹父自然流露出的仁义,他让位是另有所谋,政治的目的,而管仲和齐桓公却把它看作是兹父的人品表现。

  第二,兹父不是一个只想做二把手的人,他不是他爸爸宋桓公,他也不会甘心为齐国的事业服务一辈子,他不是。

  他当时的理解是齐桓公把“自己最疼爱的千金许配给了他”,同时也是把“家产”让他继承,女婿自然是要继承岳父的家业,但没想到的是齐桓公是想让兹父这个女婿帮助自己的千金打理家业,而不是继承,这一点没有说清楚。

  所以,兹父就以为自己拣了个世界上最大的便宜,笑得有点奸,相反,齐桓公笑得有点糊涂。

  就这样,宋襄公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困难,没有什么争斗,很顺利,比平步青云还来得快、来得高,他是天生就有了一切,其他的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学不学习,努不努力,有没有志向,孔子说的好啊,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君子,宋襄公可能不是一个做好国君的料,但从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来看,他可以算是一个做君子的料,因为他自己知道努力,怀有志向,而没有沉迷在宫廷的富贵和酒色之中。

内阁的组成
内阁的组成

  接下去的这些年就是宋襄公正式跟随齐桓公学习怎么样做一个霸主,当然,他是在偷学,齐桓公从来没有收他“入门”,而且只是希望宋襄公做一个最可靠的打手,像他父亲宋桓公那样。但是,宋襄公这个人“不老实”,不仅“不老实”,而且学习能力很强,大概是偷学总要学得快一些,在短短的几年内,在齐桓公死之前,他已经基本上自我完成了霸主形象的塑造。

  宋襄公如果不是求霸心切,如果能稳扎稳打,他的霸业肯定能够超过齐桓公,因为首先他是一个不得了的人才,很聪明,其次,他的底子好、家世好、时机好,许多人拼命争夺的实力、地位,他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了。安稳的亿万富翁家庭里很少诞生出这样聪明的孩子,多半都是娇生惯养的败家子,在富裕和安稳中诞生出这样一个思进取而且雄心勃勃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或许,宋襄公从一生出来就在谋划着自己的霸业,等待着自己崭露头角的那么一天,而这天终于到来了。公元前651年,《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公子目夷就是他的庶兄子鱼。

  任命子鱼为左师是宋襄公塑造霸主和霸业的基础迈出第一步,为什么宋襄公上台的第一步是任命子鱼呢?

  《左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