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兄弟姐妹齐种田-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时间越是觉得不够用就越是过得更快,每天进出除了柯楠一个小尾巴外,又多出了小表弟这条小尾巴,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七的下午。

    大哥他们照计划自是去了永北厅打听学馆顺便收柿,已经来回跑了两趟,让大家满意的学馆没打听到,柿子倒是在今天中午时又拉回来了四千来斤,两次就收到了8千多斤的柿子。

    柿饼作坊地基从二十三下午也开始挖了,到中午大哥他们回来时还没能挖完,听老爹说起,至少腊月二十九还得挖上半,而且他也已经跟帮忙的人都商量好了。

    现在正给我们家开荒的人,却是在今天下午干完就要停下了,明年才会再接着干。今年柿子也只收到今天,要等明年初二才开始收。

    下午时,去东川府收柿子的外公他们,也都又拉回了六骡车的1万多斤柿子,李外公家在十几天前,就自家买了一辆骡车,没再借用我们家的骡子和车了。

    外公他们称完了柿子,也不让留饭,只把六辆车都停到了大伯家院里,接了两个舅母就要赶着回去了,只跟我们约好明天在集市见面。

    今天下午舅母们要离开,外公上次回来时就跟家里商量过的。因为现在收到的柿子越来越少,但每天还都做上5000斤的脆柿,所以现在晒制的柿饼,就光家里人手脚快一些也能忙得过来了。

    之前就说好给舅母们每人每天开200文的工钱,三个舅母是十月十四来帮忙的,二舅母十一月二十二早上就离开了,所以她只干了8天。而大舅母和小舅母却是干了44天,所以在他们离开前,老娘把早就准备好的三布袋钱给了她们。

    舅母们倒也不推让,外公他们也没什么意见,在两个舅母把钱袋交给外公时,外公却只笑说了句:“你们自己留着吧,当个私房钱,老二也来把你媳妇的拿去,回家也交给她,差的我回去给她补上,你们也别有什么意见。”

    两舅母听外公这样一说,哪敢有什么意见啊,而且一下就各自得了8800文的私房钱,这可不是小数目的,两人别提有多高兴了。虽看得出她们都暗自克制着,但那嘴角直走到大伯家门前时,还都一直咧着。见我看着她俩忍不住都笑了出来,俩人才是笑骂我几句,又强自一本正经的装做无事一样跟着大家道别回去了,只说好明年还来帮忙。

    晚上吃过饭后在坎子上闲聊,话赶话的又说起了三个小哥哥找学馆的事,却真是有些让头疼,而最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教学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我们这西南边远方区更差劲。

    三个哥哥在镇上念书这几年早已学完了教授的课程,这种小镇上的么办学馆,夫子只会教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这四种,每天夫子就是教大家读书、背诵、习字,只属于基础教育了,连考试他们这几年都没被那‘狗’夫子组织去考过,也难怪哥哥们都失望后打了主意不想再学。
第一百二十四章 挑选学校
    话说现在清朝的教育分中央、地方两大类,地方教育机构又由官学、私学两种组成。

    地方教育机构:府学、州学、县学(或叫厅学)三种是官学,再是独立于官学外的书院、里学私塾(既叫学馆、学社之类名字)。但学馆或是学社就只是基础教育了,书院就是高一级的教育机构,就连秀才都有可能在其中进学。

    目前就我前世所了解的来说,老康因为担心书院成为一些文人讽议朝政、传播反清复明的思想的场所,所以大多书院都有官方介入,书院就处在了官学和私学间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少有能独立于官方介入外的书院。

    所以当大哥和浩清哥两人要去永北厅找学馆时,我也就只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真能找到个好学校,哪怕没得书院但找到厅学一类的也好。

    但现在听他们讲来,那永北厅是有一个厅学和一个学馆。厅学的两个夫子都是秀才,虽然两夫子学问很一般,但竟然不收学费,还只是收少数民族的学童。这个永北厅学连名字都叫‘永北厅土蕃学社’,这学社只是基础教育,学童学满三年就可回家。

    而学馆的那夫子倒是有些学问,连表哥黄方圆都在那里求学,但同样只教授基础的学问,哥哥们已经学过了。

    唉,果然跟我在现代所了解的差不多,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没猜到竟连厅学都只是基础教育,还只收‘土蕃’?这是作的什么孽啊?看来只能去府城上学了。

    心中打定主意自是不慌了,可大人们听两个哥哥细说下来全都愁上了。扫眼见五个哥哥却都不急不慌的样子,让我有些奇怪。

    浩清哥见这情况,像早算计好了,看着最能做主的爷爷道:“爷爷,要不让他们三个去丽江府进学吧,上次景枫来时讲起他在的那个山勤书字。听说是丽江府很有名的,开馆的姜夫子还是个进士呢,馆里还有四个做馆的夫子,其中有三个是秀才出身。但听说四个夫子学问都很是不错的。”

    “进士老爷?”大伯不等爷爷发问,已经惊呼出来,他看了看同样很是吃惊的大家,接着问出了大家心里的疑问:“进士老爷可是了不得的,怎么没有做官?”

    大哥立马就接了话道:“为什么不做官倒是没打听到,只知道姜夫子现在已年过六十,山勤学馆在丽江府也开了有二十几年,而且去求学的学子不看出身,只要能通过姜夫子他亲自考校,就能去学馆进学了。有学问很好家里却穷困的,那姜夫子还酌情给减少或是减免束脩,实在太穷的不光借宿费免了,连每月的米粮都不用交。。。。。。”

    看大哥说得眉飞色舞的,不知情的还以为他就是被资助的学生了。

    听他这样一说。那姜夫子也算是个真正爱好贤才的人,看家里人如今的表情,应都不会反对了。可我想想后却还是有些不放心,算下来二十几年前那姜夫子可才三十几岁,年纪轻轻就是进士,怎么会不想做官呢,别是什么思想极端的反清人士吧。

    越想越不安心。索性装着好奇的问道:“那书院这么出名,是因为书院出了做官的么?还是说只是因为那姜夫子喜爱贤才?书院是跟丽江府衙联办的么?”

    一连问了几个问题,倒真是把大哥和浩清哥给考住了,倒是一直没说话只是笑的晓晨哥笑道:“以前我跟老爷和大老爷去丽江送货时倒是说过些的,芽儿倒说错的,那姜夫子现在62岁。他是26岁中举的,书院也开了28年了。”随后就把他了解到的情况给我们讲了起来。

    那姜夫子家祖上就有些资产,家里却只有他和他家老太太两个人,身下没有子嗣。传言说,他那书院是出过几个厉害的门生。好像还有一个门生在京里当了五品大官。说他当初不想为官,一是因为他中举当年,他父亲就去世了,三年孝期刚过母亲也去世了。之后三年孝期还没满,他家老太太生孩子又难产差点要了命,后来儿子也没能保住。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就在两年后开起了‘山勤书院’,现在书院倒是跟府衙联办的,只是那姜夫子没让府衙出过钱,学馆的收支都是自理的。

    听着这些信息,心中自是一阵分析合计:想是当年受了打击,妻子孝期生产又留了话柄,毁了仕途;又没有后人他就算跟着反清复明成功了又有什么意思呢,这点也可以不用担心了;既是跟官府联办的,书院的平安也有保障;再来京城那个门生官也不算大,也惹不出什么风波来。

    分析过过放下心来,是可以放心的让哥哥们去读书了。

    见大家还在为姜夫子惋惜感叹,我笑笑正要开口,爷爷去先一拍大腿道:“行,就去姜夫子那山勤书院,丽江府离咱们家也不算太远,一早坐船到永北厅再坐车到丽江府天黑前就能到了。”说完看着三个小哥哥道:“你们三个就去那进学,那姜夫子能从失去双亲的伤痛中走出来,还开办起了这么个书院,更能相助穷人家的娃娃,是个好的。”

    爷爷开了口,大家自是都响应,随后一家人在睡前还细细打听起了书院的开馆日期等等事情。

    原来景枫上次来吃饭时,就跟哥哥们细讲过他在的书院如何如何,早已让哥哥们心动了。书院十月十五后开馆,二十开始正式授课,每月二十五放假,初一又正式授课,家远的学子可以住校。正常束脩每月白银2两,饭钱一月500文。

    虽说价格不低,但也明白他收如此高的束脩也只是针对有钱人家的子弟,算是变向的劫富济贫了,我自是没有什么不喜。家里如今也是出得起这些钱的,所以哥哥们去山勤书院读书的事也就定了。

    眨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早上,家里老爹和大伯要负责带着工人们挖地基,堂伯家也决定留下来帮忙;奶奶她们三个女人要留在家里准备工人们的中饭和晚饭,就剩下我们一群孩子去采办家货了。

    一早吃过早饭,大人们帮忙七手八脚的就收拾好了货物,赶上了两辆骡车和一架牛车,爷爷和大哥赶骡车拉货物,浩清哥赶着牛车拉着我和燕儿、三个小哥哥、两个小堂哥,一路笑闹着就往集市去。

    这个地方和北方不同,就算是这样的冬天又马上就过年了,但是商队马帮依然不停歇的跑着,就算是过年的当天,依然能看到商队和马帮的身影,只是相对来说过年当天还在外奔忙的人会少很多。

    刚才到集市口,就已经能看出比平时集日更热闹的场景了,好在去铺子后院有另一条路,倒也不用赶着骡车往集市上去挤。

    坐着车直接就把货物拉到了铺子后门外,爷爷利落的开了后门,三辆车从大大的后门驾了进去。

    乘大家下货的时间,在堆放着货物的棚子了细看了一遍,很是不放心的道:“爷爷啊,咱们都没人在铺子里,每天剩下的这么多货,会不会有人来偷啊?别家也是这么放的?”

    听这么一问,他和哥哥们都愣了,想来他是从没想到过这问题的,连哥哥们可能都没想过这事,爷爷愣完后笑道:“应该不会的,没听说谁家丢过东西,咱们这地方民风纯朴,不兴那些的。”

    额,这再纯朴,也不见得都纯朴吧,家里人还是没经过什么风浪的,虽然心里也不希望他们真的遇到太大的风浪,可要是一直保持着这纯朴的想法,还真是危险。

    斟酌了一下索性直接道:“咱们这再纯朴,可这毕竟是人来人往的镇上,咱们这后院也不像别家样的屋子装货,再说别人家好像都是住在后院的吧。而且。。。而且咱们家堆在这的可都是吃的,偷了是小事,要是被人使坏就麻烦了啊,要是摊上人命什么的,可不得了。”说完还顺便看了看几个哥哥的反应。

    这也是我突然才想到了,显然哥哥们听后也想到了后果,连爷爷大概也想到什么了,同哥哥们一样皱起了眉头,但他还是道:“这,这无冤无仇的,这不会吧。”

    唉,爷爷这真是,正不知怎么跟他细说,二哥先道:“芽儿说的这事是有可能的。”说完看了看兄弟几个才看着爷爷细讲道:“咱们家先前卖盐菌多少人打听眼红的,这次做柿饼和脆柿,打听的、眼红的可就更多了,这才一个多月,咱们家挣了多少钱,只要是有心人,也能猜出个大概了。现在咱们家又买了山,而且上次听我爹他们回来讲起,可是连食味居的东家都想再插一脚了。”

    二哥刚说到这,浩清哥也急道:“是啊是啊,这才多久呢,都有不少家跟着做上柿饼和脆柿了,又都没咱们家做得好价钱高。说不得有那坏心的,见打听不出什么秘方来,直接对咱们家使什么坏,那可就了不得了。”

    说到这,几个哥哥都忍不住的说起自己的想法来,大意也都是不放心了,爷爷听了这半天,也算是缓过了神,慌神得直接问我道:“呀!杂这么严重了,咱们家从前也没做过这些,连我也只是年轻时跟着马帮跑了几年商,你爹他们以前更别说了,门都没出过几趟的。这。。。芽儿你说说这得杂整啊?要不每天都把多余的货拉回去?”

    ps:

    亲们,票票啊,票票,砸过来喔喔。每位亲每天都可以免费投张推荐票票喔,娃娃真的好想要,求求亲们辛苦一下下,给娃娃投来1张吧。
第一百二十五章 买年货
    只是想提个醒,但见爷爷吓成这样,我也没管太多就忙道:“爷爷,你也别太担心,现在既然没出什么事,那咱们从现在起就重视起来。多余的货也不用拉回去,咱们想想看,是不是每天麻烦些拿人在铺子这守下夜。这么长时间竟没出什么事,真是咱们家走运了,但如果不注意起来,早晚得出事呢。”

    “嗯,芽儿说的没错。”浩清哥点着头道:“真是咱们都大意了,我现在越想越心惊,要不从今天起就我和浩轩两人轮着来守夜。我两岁数也不小了,又都练了这么几年功夫,就算同时来上几个蟊贼,我俩不管是谁在都能对付得了。”说完直接跟大哥讨论了起来。

    晕,见除了二哥外大家都如临大敌的样子,我忍着想要抚额的冲动道:“不用不用,年前就先这样了,明天就二十九了,过年咱们家又不开门,明天要是有剩余的柿饼脆柿这些,咱们先拉回家。等初二开门后,也先每天把余货拉回去,等在后院这厨房边建起两间屋起来,到时再商议守夜的人不迟,不然这铺里住人也不方便不是。”

    让哥哥他们来守铺子,真的有些浪费人才了。年后就得准备着收甘蔗榨糖了,三个小哥哥大年后就得去上学,到时还指望着他们收甘蔗呢。

    正想着,一直没开口的三堂哥刘浩海突然道:“二爷爷,要不让我爹或是我二叔来守吧,反正咱们家现在也摘不到什么柿子了,来给你们家守铺子行吗?”

    听他这么说,不光是爷爷和哥哥们愣住了,连我也愣了一下,因为一直打算着让他们家年后先砍甘蔗来卖的。

    见我们一时没说话,他小脸通红有些急促的道:“真的,你们别看我爹和我二叔瘦得慌,他们俩虽然不像堂哥他们一样厉害。可是也是很厉害了,去年我爹和我二叔两人还在山上打死了一头野猪的。”一副很是崇拜的样子,连四堂哥浩永也都旁边双眼发亮的配合着直点头。

    额,打死头野猪?看他们这表情没细听的还会以为是打死了头老虎呢。不过小孩子对比自己还大家的父亲,应该都是崇拜的吧。

    爷爷和几个哥哥像是听了进去,开始点起了头,看小哥去忍不住要笑出来,我扫他一眼后看着两个小堂哥笑道:“嗯,堂伯他们自是厉害的,平时搞柿可都比别人家厉害呢。”

    见两个堂哥松了口气后又看向了爷爷,我忙道:“也不瞒你们,年后家里要收野甘草,正想让你们家先多去砍些来卖呢。说不准你们盖房子的钱就能挣够了喔。”见两人惊讶又兴奋的张大了嘴,我又叮嘱道:“这事你们可别往外说,回家悄悄告诉堂伯他们就行。”

    说完也不等爷爷他们发问,我就先问道:“爷爷,年后就能榨糖了。您看什么时候通知村里好呢?我想让堂伯他们先砍上几天野甘草,这。。。。。。”

    爷爷听了话头就有些沉思起不,嘴快的浩宁哥却抢了话道:“就砍我们家山上的得了,想来外人也不会来咱们家山上砍吧?”说完也不顾被他大哥骂了句没礼貌,伸伸舌头也看向了沉思中的爷爷。

    这次哥哥们也都不先吵嚷了,都等着爷爷沉思,直到过了快一分钟。爷爷才叹道:“浩宁这话没说错。芽儿的想法是好事,只是村里也怕瞒不了几天。虽然现在没开荒了,可你爹他们早些开荒的人约好,初二之后就接着开荒的,只怕到时开荒的人也都跟着砍野甘草挣钱了。要是去外面砍,你堂伯家最多也只能先砍到初二。就让他们砍咱们自己家山上的吧,咱们家我做主了,你大伯家也不会有意见的。”

    说完后顿了一下,又突然看着我问道:“芽儿啊,这草的价钱怎么定的。又要怎么收,你和你哥哥们合计过没?在家可都没听你提起过的。”

    确实没细说过,只是大概的提了一下,见今天话赶话说上了,也就边跟哥哥们细说起来,边跟着爷爷理了货物,把脆柿和柿饼分堆开,又把几筐蚕豆和几筐豌豆尖给码开,就去开了铺门。

    九点都不到,除了几个来拿订下的蚕豆和豆尖的,也没什么客人,抽着空档就把价格和一些事情落实下来了。

    现如今那北方用甜菜头榨汁做成的散红糖是70文1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