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最擅长的,就是对别人说好听的话,嘴巴像抹了蜜一样的甜,这就是所谓的“口蜜”。可是,实际上,李林甫是一个无比阴险狡诈的人。他在对一个人甜言蜜语之时,就准备着要害这个人了。
  一次,李林甫对大臣李适之说:“我听说华山盛产黄金,你要是能把它们开采出来,那就发了。只是可惜啊,皇上还不知道这个事情。”
  李林甫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让李适之去向唐玄宗报告这件事。
  李适之并没有明白李林甫的真正用意,就赶紧跑到唐玄宗那里去,劝他早点开采。
  听到这个消息,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他就找来李林甫,商量具体的开采计划。可是,见到玄宗之后,李林甫却说:“其实这件事情我早知道了,却一直没向陛下报告。”
  唐玄宗觉得好奇,就问:“为什么不早点报告啊?”
  李林甫答道:“因为我知道华山是大唐帝王的‘风水’所在之地,怎么能够随便开采呢?我不知道是谁劝陛下开采那里的黄金,但我敢肯定这个人一定别有用心!”
  唐玄宗听到这个回答,顿时勃然大怒。
  从此以后,倒霉的李适之就失宠了,而李林甫则得到了赏识和重用。
  最后一个“友便佞”,则指的是那些嘴上口若悬河,干起事情来却毛病百出的“朋友”。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少见。他们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情来却一事无成。
  实际上,这类人就是爱耍耍嘴皮子,真要做点啥,他们就缩一边去了。
  这样的人,在跟我们交往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关心我们,对我们许下很多美好的诺言,似乎天底下就他对我们最好。
  可是,一旦到了我们真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不见了踪影,要不就是找出很多借口来推脱。
  这样的人,久而久之,自然没有谁愿意跟他们做朋友的。
  因此,在《中庸》看来,结交朋友就应该亲近“益友”、远离“损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知交良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以道义结良友(1)
在上一个小节里,我们曾经说道,《中庸》的仁爱,体现在对好朋友的关爱上。而真正的好朋友,必须是在道义的基础上结交的。
  这就是《中庸》所谓的“以道义结良友”。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符合道义标准的呢?
  在具体讲述之前,我们不妨先去看看孔子这位大圣人,他在结交朋友时曾经犯过的错误。
  在《论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孔子最初结交朋友,是朋友说什么他就相信什么。
  后来,孔子的弟子宰予让他明白到一个道理:结交朋友,不能仅仅听他说了什么,还得看他做了什么,关键是看他在怎么做。
  为什么孔子会说是宰予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呢?
  原来,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宰予是一个很不成才的弟子。他不接受孔子的教诲,经常言行不一。
  对这个弟子,孔子最开始一直很相信。然而,在察觉宰予言行不一的性格后,孔子才发现,结交人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从说话和做事两个方面去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一个人。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一点,言行不一的人是不符合良友的道义标准的。
  除此之外,良友的道义标准还包含有哪些呢?
  战国时候,魏文侯的丞相名叫李悝,他曾向魏文侯提出了五条标准,它们分别是: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
  这五条标准,李悝起初是用来向魏文侯说明应该怎样识别人才的。其实,它们也是看一个朋友是不是良友的五条道义标准。
  那么,这五条标准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让我们一一去看一下。
  “居视其所亲”,意思是说,一个人是否符合道义,是否值得我们把他当做朋友,要看他平时所结交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的确,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仅仅从他的外表和谈吐,有时真的很难分辨出他的贤、愚、善、恶。因此,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到底在与哪些人交往。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就会跟什么样的人走到一起。“居视其所亲”利用的,就是这个为人处世的原理。
  一个人,假如他身边的人都是一些正直、善良、上进的人,那么他也不会落后到哪里去。这样的人,基本上就符合良友的道义标准。
  倘若一个人身边都是一些奸猾狡诈、自甘堕落、浮浪轻薄的的小人,这个人我们最好离他远一点,因为很有可能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晚年的时候,曾经想要废掉早已立好的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做自己的接班人。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太子的母亲吕后自然十分担忧。无奈之下,她只好去找足智多谋的张良帮忙想办法。
  此时的张良正在担任太子的老师,而且他一直很欣赏太子的人品,于是他当仁不让地替吕后出起了主意。
  张良对吕后说:
  “您不要着急!我听说在商山上面,住着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们分别叫做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这四位老先生贤德之名远播,被世人尊称为‘商山四皓’。
  您何不找人把四位老先生请到宫里里,做太子的老师?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吕后听从了张良的计策,派人去请“商山四皓”。 。。

6。以道义结良友(2)
最开始,这四位老先生并不愿意出山。
  后来,他们听说是给太子当老师,而且吕后又三番五次地派人邀请,于是就答应出山辅佐太子。
  “商山四皓”来到王宫之后,有一天,在吕后的精心安排下,刘邦被邀请到了太子住处,一起饮宴。
  刘邦刚一走进宴会大厅,就见到太子的身后立着四位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老先生。
  他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四位老先生原来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而且,他们还给自己的儿子当了老师。
  问明情况之后,刘邦不禁惊讶万分:原来,就在西汉刚刚建国的时候,刘邦就曾派人请“商山四皓”出山,一起治理国家。可是,当时这四位老先生却并没有答应。
  现在,自己的儿子竟然能请动老先生下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看到这个场景,刘邦心想:“我当年重金厚礼都没请动这四位先生,现在太子能做到跟他们朝夕共处,由此可见太子的德行和威望已经很高了。我要是一意孤行地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只会违背天下的民心!”
  于是,刘邦在这次饮宴之后,就放弃了废掉太子的想法。太子也如愿登上了王位,这就是汉惠帝刘盈。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良友,值不值得我们结交,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在跟什么人来往,这就是“居视其所亲”的道理。
  第二个标准是“富视其所与”。
  这个标准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是不是良友,值不值得我们结交,要看他富裕了之后,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
  因为一个人富裕了之后,如何处理手中多余的财富,也能看出来他的性格和人品。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会见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变得富有了,于是就想着要及时享乐,整天过着挥金如土的颓废日子。
  这样的人,就根本不符合一个良友的道义标准。
  那么,一个人富裕之后,要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才符合道义标准呢?
  在《中庸》看来,那些把钱用在个人享受上,到处寻求刺激,吃喝嫖赌样样都来,没事瞎折腾的人,肯定不符合道义标准。
  真正符合一个良友的道义标准的,是那些将自己多余的财富用在公益和慈善事业上的人。
  不过,让中国人有些尴尬的是,就在2007年,《福布斯》取消了中国慈善榜。
  据说,这是《福布斯》为中国富豪排名8年以来,取消的第一张慈善榜。
  为什么会这样呢?
  《福布斯》认为,尽管到2007年中国身家过10亿美元的富豪已经有66位,成为世界上亿万富翁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但是中国的慈善体制却并不完善,中国富豪对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爱心不强,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福布斯》才取消了中国慈善榜。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富豪们不光彩的一面。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富豪们公益和慈善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富豪开始将多余的财富用在了希望工程、抗震救灾等事业上。这表明,中国富豪的个人品格,正在逐渐地提升和拔高。这真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第三个标准是“达视其所举”。
  这个标准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了官之后,是否还值得跟他结成好友,要看他提拔和帮助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有这个标准呢?
  原因在于,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官场得意之后,为了能保住官位,或者为了进一步高升,总是喜欢提拔和推荐自己的亲人,这就是所谓的“任人唯亲”。 txt小说上传分享

6。以道义结良友(3)
更有甚者,在升官之后,就开始学会了腐败。为了捞取更多的个人利益,他们只对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人予以重用。
  这样一些官员的所作所为,是难容于党纪国法的,自然也不符合道义标准。
  很显然,这样的官员,肯定不能成为我们的良友。
  那么,什么样的官员,我们可以与之结交呢?
  在《中庸》看来,那些在当官之后,提拔和重用真正有才干和德行的人,才是符合道义标准的良友。
  据史书记载,魏文侯曾经在选择由谁来当宰相时,很伤脑筋。
  当时的最佳候选人有两个,一个名叫魏成,一个名叫翟璜。这两个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才干卓越、德行高超的能臣。
  正是由于此,魏文侯一时之间才难以取舍。无奈之下,魏文侯只好向李悝请教。
  李悝回答道:
  “翟璜曾经向大王举荐吴起、西门豹和乐羊,后来这些人都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了大王的重臣;
  而魏成所举荐的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都成为了大王的老师。
  在我看来,有本事做大王重臣的,只能算得上是有才干的人;而有本事给大王当老师的,则一定德才兼备。
  从这个角度讲,魏成要比翟璜更加贤明,所以我认为大王应该让魏成当宰相。”
  魏文侯听完后十分赞同,于是就任命了魏成为魏国宰相。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有了权力,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提拔和重用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那么这个人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品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
  这样的人,官位再高,也不能与他交朋友。
  第四个标准是“穷视其所为”。
  实际上,这个标准是跟“富视其所与”相对应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值不值得我们将他视为良友,要看他身陷困境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这句话里面的“穷”字,不是指贫穷,而是指一种困难的境况。
  一个人身处困境之中,是最能够看出他的性格和人品来的。
  有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起码也会情绪低落;有的还破罐子破摔,干脆就一烂到底;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轻生的举动。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被困难打到的人,是不值得我们视为知交的。
  然而,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会低头,反倒越战越勇。他们面对困难,会高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顽强地、坚持不懈地与苦难作斗争。这类人自然是值得我们深交的良友,因为正如孔子所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指灵芝和兰花虽然生长在深山老林里面,却不会因为没人注意它们就不发出芳香;而君子注重修养自己的道德,也不会因为穷困的局面,就改变了自己一贯的志向。
  像灵芝和兰花一般的君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很多的,比如:
  打赢了“南北战争”的美国总统林肯,在当上总统之前,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失败。据说,他仅仅是参选议员,就失败了四次。正是靠着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精神,林肯才最终当选总统。
  发明了轻型商用喷气机的比尔·利尔,在创业的过程中,曾经四次由一个富翁变得一文不名。不过,他依然凭着一份执著和坚持,最终东山再起。
  我国南宋末年的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穷其毕生精力研究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前后花费二十年的时间,才写成了九十七卷的《资治通鉴广注》。
  然而,不幸的是,他刚写成《资治通鉴广注》不久,元朝军队就南下入侵南宋。
  为了躲避战火,胡三省不得不忍痛将全部书稿埋藏在村旁的荒山中,远走他乡。
  等到战事平定,胡三省再回到这个村子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心爱的书稿了。
  最开始,胡三省同样悲痛欲绝,这毕竟是他花费二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著作啊!
  不过,他很快清醒过来,这个时候与其沉溺于难过里面,还不如重写书稿。
  于是,胡三省又花了十年时间,重写了《资治通鉴广注》。
  经过这次重写,《资治通鉴广注》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善,而且内容上也得到了充实,成为了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的参考书籍。
  这些例子清楚地说明,一个人在困难中的表现,是最能反映他的内心素养和品格的。只有那些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人,才值得我们与之结成好友。
  最后一个标准叫做“贫视其所不取”。
  “贫视其所不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要与一个穷人结成好友,那么我们需要看他是否能在贫穷中保持住自身的气节,是否会贪取不义之财。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喜欢财富的,尤其是那些身处贫穷境况的人。
  然而,在《中庸》看来,即便是贫穷,在获取财富上面,也要取之有道。也就是说,对于不义之财,我们是怎么都不能去贪图占有的。
  这样的人,即便贫穷,也是良友,是值得我们与之深交的。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高徒曾子住在鲁国的时候,一度生活得十分贫困。
  据说,曾子经常只能衣不蔽体地在地里劳作。
  这件事情传到了鲁国国君那里,国君觉得曾子是个有贤德的君子,怎么能够如此寒酸和贫穷呢?
  于是,鲁国国君就把曾子找了去,想要封给他一个小城。然而,无论国君怎么劝说,曾子都坚决不肯接受。
  后来,有人就好奇地问曾子:“这个小城是国君有意送给您的,又不是您向国君索取的,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推辞不要呢?”
  曾子不假思索地答道:
  “我常听人说,一个人要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和施舍,就会害怕别人,而施舍给他人的人,也常常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现在,即便是国君真有诚意要送给我一个小城,他也并没有对我产生骄傲的情绪,难道我自己不应该觉得害怕吗?”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拒绝国君的好意,体现了人穷志不穷的优良品格。这样的人是有尊严的,也是靠得住的。我们就应该多结识和交往这样的良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施恩,也要有度(1)
《中庸》是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的,这种仁爱就包含了对他人施与恩情。
  然而,《中庸》的仁爱,又不是不讲原则的。具体到对他人施与恩情这件事情上,就必须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
  这就是《中庸》所强调的“施恩,也要有度”的道理。
  毫无疑问,按照《中庸》的仁爱观念,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热心、积极地提供。
  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只要我们对他人给予恩情,一般说来,他人也是会感恩图报的。
  在历史上,由于给予他人恩情,后来得到好报的例子举不胜举。
  我们都知道,战国是一个七雄争霸的年代。那个时候,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便是秦国。
  最开始,秦国只是一个地方不大的国家,管辖的地域大概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之间。不过,秦穆公的上台,开始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局面。
  秦穆公是一个很有气魄、敢作敢为的君主。
  他即位后,团结和笼络了一批有用的人才。特别是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大力破除陈旧的陋习,很快就使秦国的国力强盛起来。
  无疑,秦国后来的称霸,离不开秦穆公的励精图治。秦穆公所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