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舌尖天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换了一般的鱼,都需要用调料先腌制一下,要不然烧出来的菜就会腥。不过肥鱼本来就是最上等的食材,长江三鲜之一,如果还这么处理,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方博听得连连点头,不过旋即又冒出一个疑问:“孙哥,肥鱼也算长江三鲜?不应该是河豚、鲥鱼和刀鱼么?”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因为历史上河豚是禁菜,所以一度把鮰鲥刀称为长江三鲜,而河豚另外算作长江第一鲜。不过也有人坚持说鮰鱼应该算长江第四鲜,其实不都是一回事?”孙强的视线盯在锅里,对于方博的疑问,报以了无所谓的态度。

    大约感觉到了孙强的不以为然,方博在心里干笑两声。

    嗯,这大哥的这种态度,实在是首鼠两端。

    估计他对于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之争,以及做红烧肉到底是炒糖色还是搁酱油,同样也懒得理会。

    喂,甜党和咸党,你们有共同的敌人啦,是个骑墙派!

    倒是孙强,被方博的问题引发了谈性,一边煎制鱼块,一边跟方博显呗:“说回到这个鮰鱼上面,虽然各地叫法不同,但总体上说以长江里野生的鱼为上品。而长江里面的鮰鱼,又分了上江鮰,石首和下江宝山鮰。”

    “其中上江鮰,就是指宜昌清江段以上的鮰鱼,石首嘛,既是地名,也是特指产于石首江段的鮰鱼,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那里的鮰鱼躲在江底石洞里面,就像石头的脑袋一样。至于长江口的宝山鮰老鼠,则是红烧鮰鱼这道菜品闻名,而非食材本身了。”

    孙强为人虽然猥琐了一些,可在烹饪上的见识,确实远超一般的厨师,方博也不免听得津津有味。

    鱼块已经微微发黄,孙强用笊篱捞起鱼块后,弃了煎鱼的老油不用,另下了一勺生油下去。

    等到油温足够,立即放上葱段和姜段爆锅,随后是口味独特、微辣且香的二荆条干椒壳。短短数秒钟的时间里,干椒壳的颜色狐疑迅速转为了深红。孙强瞅准时机,又瓢了半勺绞碎的郫**县豆瓣进去。

    最后,是两匙散发着黝黑油亮光泽的潼川豆豉。

    葱香,姜香,干椒壳的辛香,混合在郫**县豆瓣的酱香和潼川豆豉的咸鲜豉香里,让整个灶台都被诱人的气息包裹。

    调料的炒制恰到好处,显示着孙强对火候把握的精准。

    爆香了底料,笊篱上还冒着热气的鮰鱼下锅,微黄的鱼肉立马沾上了一层红润鲜亮的色彩。

    郫**县豆瓣是川菜之魂,拥有甜香鲜辣的极致口感,潼川豆豉酯香浓郁、风味独特,是现今国内唯一使用毛霉制曲工艺的绝佳调味品,虽然在这道“葱香江肥”里,豆瓣和豆豉并非第一配角,但两种产自蜀中的佐料,却让这道菜拥有了味觉上的丰富层次。

    当所有的鱼块在酱料的包裹中,炒到大约七成熟,孙强又加入了一小勺生抽。

    然后颠勺,让鱼块滚锅。

    动作相当豪放不羁,但拥有着顶级鲜嫩肉质的鮰鱼鱼块,却没有一丝一毫损伤。

    最后,孙强往锅里倒入了大半瓶啤酒。

    这种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传入中国不过百年多时间,用于烹饪调味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各大菜系求新求变时方才兴起。但蕴含于酒液中的醇厚麦香,以及各种酿造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多酚、多肽类物质,却使得啤酒之于中餐烹饪,是那么的相得益彰,一旦用得好,绝逼能称为神来之笔。

    三味鱼坊的这道葱香江肥就是如此,啤酒去腥提鲜,效果更甚于使用传统的料酒,先用武火烧开,然后文火细细焖煮,啤酒遇热后产生出大量的泡沫,旋即不停炸裂,释放出微溢酒香的腾腾热气。

    铁锅里面,混合了豆瓣酱和酱油的汤汁越焖越香,啤酒中的水分慢慢熬干,最后变成酱黄和辣红混合出来的诱人色泽。

    当收汁即将完成的时候,再把先前煸炒过的焦黄蒜头搁进去。

    最后焖制3分钟,等到汤汁已然浓稠的时候起锅装盘。

    石锅最下面,是口感脆爽的木耳和豆芽,上面,是一整锅鲜嫩绵糯的肥腴鱼块,再洒上一把子水嫩的小葱。

    飘荡着的香味,浓郁浑厚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

    看着这道菜,方博觉得自己要是不做点儿什么,简直枉为男人!

    对烹饪好的菜肴进行严格的“感官”卫生检查,本来就是打荷的工作嘛。

    嗯,不管了,先尝一口再说,口感也是感官。

    再说这种事情,其他打荷也没少干。

    在孙强似笑非笑的默许下,方博嘿嘿干笑着,迅速夹了一块鱼肉丢进嘴里,至于太烫什么的,完全不是问题好吗?

    “嘶……呼呼,呼呼!爽,太好吃啦!”

    咸甜双绝,鲜美至极!

    身为第一等河鲜的鮰鱼鱼肉酥棉细嫩,靠近鱼肚那富含胶质的部位,更是近乎于自然成芡,全无一丝腻口,反而是真正的入口即化。

    而且葱香,蒜香,酱香,酒香,却全然没有遮掩鮰鱼的鲜美,丰富的调料运用,不仅无损食材本身的鲜香甘甜口感,更是增加了味觉上的厚度。

    而当把整块鱼肉吞下肚以后,方博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这道菜就连汤汁,也是浓稠如乳,犹挂唇舌。

    简直了!

    咦,不对,你个逗比满足的略早啊?醒醒,只能吃一块,剩下都是客人的!

    妈个鸡,果然是后知后觉。
第八章 萝卜饺子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dd”并加关注,给《舌尖天下》更多支持!

    '''cp|w:624|h:429|a:l|u:/chapters/20154/5/34129766356385168758'''

    九点整,是除了夜市排档外,其他餐饮行业店铺打烊的时间。

    和孙强打过招呼,不算刻意的避开了同住员工宿舍的同事,方博顺着江边堤坝,一路往回溜达。

    十二月的江风是凛冽的,视线所及的远方江面上,有驳船的灯火影影绰绰摇曳,间或传来一声长而低沉的汽笛呜咽,更显得天地寂寂。而与之相对,另一边的大街上灯火通明,比不上香车宝马共喧阗的人间六月天,但依旧是城市的繁华夜景。

    水泥、钢筋、玻璃,明明灭灭的led广告灯牌,以及一段一段的车流。

    没有干净的山乡星空,可是璀璨的灯火更甚,当老家已经万籁俱静的时候,这里喧哗依旧。

    方博刚来这个城市的时候,也同样有过幻想,会在这里经历怎样的全新时光。

    飘着樱花瓣的明亮图书馆,里面的阳光像水一样流淌。

    和蔼又或严厉的教授们,一定都是腹蕴诗书、气度非凡。

    青春逼人的女孩,就像是林间的小鹿一样美好。

    嗯,多半还有一个或者几个要么逗比要么猥琐的寝室兄弟。

    看书、学习、运动、玩闹,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身心愉悦。

    只是……

    才过了三个多月,这些想象中的一切美好,都仅仅只来得及开了一个头,就仿佛沙滩城堡一样轰然倒塌,明明还在同一个城市同一片天空,却又和现在的他没了一丝一毫的关联。

    现实天翻地覆,落差之大,就像是这个城市和他的山村老家一样。

    不甘吗?

    如果抱怨可以当饭吃,方博一点都不在乎朝着祥林嫂的趋势发展,可问题是,它不能啊。几乎没什么人生中二期的现打荷仔,从长辈们的言传身教里,学到的是这样一条生活准则——就算天塌下来,也得先把饭给吃啰。

    很小农,毫无长远目光,但足够实在。

    近忧都逼到眼皮子底下了,还想个啥子的远虑嘛。

    更何况现在也不算差,厨房里干活虽然苦了点,也累了点,可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

    师傅们闲下来的时候,都愿意给他递支烟,扯几句淡——尽管他不抽。

    做杂工的婶子们或许有些市侩,不过热情质朴的时候更多。

    这样,就已经足够。

    不知不觉,他回到了宿舍楼下,然后鬼使神差一般,拐到了旁边的通讯小店里面。

    是那种全国各地随处可见,能充值话费,不用身份证就能买到手机卡的小店。

    来到一个空的ip电话机前面,方博抓起了听筒,没有迟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喂?妈啊,是我。”

    离话筒还有老远,方博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惊喜声音:“博娃儿?啷个愣么时(si)儿打电话回来?你爪子咯?是不是钱不够花,还是有啥子别滴事(si)?”

    “没得事,钱也够花。我又不到处切耍,花个麻花儿钱嘛。”方博的脸上,已经有了无奈又舒畅的笑容:“就是问哈子你们还好三,老汉他现在咋个样了嘛?”

    听到方博的询问,那边瞬间沉默了一下,没有做声。

    并非意味着情况不妙,而是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歉疚。

    初中,方博每天来回近十里山路,放学后还会钻进地里分担农务。别人家的孩子皮得跟只泥猴一样,自己家的孩子累得跟只泥猴一样。

    高中在镇上学校住读,可每每到了周末,他依旧是雷打不动的回家看望双亲,做所有自己可以搭得上手的活计。

    好不容易考取大学,成为这个小小山村中唯一的大学生后,却又因为家中变故,而不得不主动辍学。

    这些久远和不久远的过往,一直顽固的烙印在方博母亲的记忆中,几乎没有欣慰和骄傲,有的,只是对自己儿子的亏欠和不甘,而且愈发的历久弥新,就像是一根扎在心头无法拔出来的毒刺。

    为什么别人可以让儿女无忧无虑的长大?而我们就不可以?

    越是想尽到身为父母的责任,越发现自己力不从心。

    偏偏自己儿子又懂事的让人心酸。

    伤心难过内疚,类似的情绪不断发酵壮大,无法遮掩,便只能沉默以对。

    总觉得缺了一份底气。

    方博不是心理学专家,可源自血脉的相连,让他能感觉到来自父母的歉意。

    只是,真的没必要啊,小矮子娘……

    毫无恶意的顺口吐槽了一下自己老妈的身高后,方博硬生生把自己本来极其正常的笑声,变为了傻白甜中掺杂着一丝得意的劲头:“妈你晓不得,我打工滴那个馆子蛮好,包吃包住,巴适得很。”

    方妈妈迟疑半晌,虽自觉无甚底气对已经成长为男人的儿子指手画脚,可终究忍不住:“逗是打工,你就到cq切嘛,离家也近三,外头再好,总归是比不起屋滴……”

    家吗?

    如果说求学时,方博尚无太多的感触,那么在酒店打工近一个月后,整日里摸的看的都是食物,他一夜之间明白了什么叫做乡愁。

    味觉,永远是故乡给中国人添加的终极定位系统。

    即便隔着万里之遥,这个系统依然能像最牢不可破的防火墙一样,自觉自动的抵制着外界对游子的心灵入侵。

    大学寝室里的温州小哥给他讲过一个笑话:家里老人爱吃一种用小带鱼和萝卜丝腌制的鱼生,鱼要用四月“中汛”的小带鱼,肉厚骨软,萝卜则选楠溪高山萝卜,生脆香甜,经过红曲酒糟精盐两个多月的浸染发酵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咸苦而微涩的陈腐味道,是温州人挥之不去的乡愁。但或许是传统的“生腌”制作习惯,这种老温州味蕾上的记忆,往往细菌严重超标,所以时常有旅外温州人被国外海**关扣押的事情发生——你丫带的是毒**品吧?

    即便如此,依旧有人把鱼生装在玻璃罐中,塑料袋层层包装,以期躲过安检,只为那一口故乡的味道。

    又有另一个来自hn的寝室哥们,对hb腊肉的吐槽——姜丝呢?豆豉呢?陈醋呢?料酒呢?好吧,这些东西没有也就算了,但是碎干椒呢?连干辣椒碎都没有,“恰”个毛的腊肉啊!

    当着另外四个hb佬,还有面色不善的小餐馆老板的面,这厮大声宣布:“你们hb腊肉,一点儿都不正宗!”

    俨然就是“腊肉版”的咸甜之争。

    但此时此刻的方博,却忽然有些理解对方的感觉了。

    这是一种固执,一种惯性的依赖,但更是一种坚守,以至于当方博听到母亲小心翼翼、但更多是牵肠挂肚的唠叨后,也忍不住动摇起来——回去还是留下,这是一个问题。

    家乡也有腊肉,老汉熏出来的柏枝老腊肉。浓郁的腊香中点缀着柏枝的清冽,是肉类和植物的绝妙融合,一点不比hn腊肉差呢。

    好想吃!

    家乡没有小带鱼鱼生,却有宣汉黄牛。嫩嫩的黄牛肉看不到霜降雪花纹路,但入口之后的绵长浓香,足以让人不去羡慕大海的辽阔。

    好想吃!

    家乡没有四大名鸡,但土家手撕徐鸭子香彻透骨,麻辣爽利,是故乡在味蕾上的绽放。

    好想吃!

    只是。

    命运这东西,虽然大多数时间无法把握,但要就此死心当个被操控的牵线木偶,方博却也不太乐意。

    没法继续上学,好吧,客观条件限制,认了。

    但离开这里,总让他有些小小的不甘,或许算不上是灰溜溜的人生败犬,但多多少少会感到憋闷。

    并非赌气,而是另外一种对命运的嘲笑——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倔强,就是要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要不你咬我?

    终究,还是个18岁的年轻人,终究,还有郁在心底的那一股精气神。

    不知不觉,方博的声音更加软和,但心意却坚定:“嗯,妈你说的也是黑对,不过我这头刚刚搞顺起,不想又切换地方。再说酒店里头别个对我又好,老板儿发钱又耿直。哦,还有个孙师傅……”

    说着说着,语气和内容,不再是对母亲建议的否定,变成了絮絮叨叨的闲话家常。

    换了个更舒服一些的姿势,方博侧靠着隔板,正好看到顶着鸡窝头的眼镜儿店主被他的方言吸引,从电脑后面抬眼瞥过来,是略带好奇的友善笑容。

    回给对方一个微笑,他的心情更好了。

    老不修的文老头,几个打工娃背着师傅们的小聪明,酒店里的员工伙食,还有天天想要给自己介绍对象的后厨婶子……

    没有坏消息,离开学校的生活一样有滋有味。

    “好,好,只要你好逗行。厨房里头逗是刀刀儿,弄花自己就洗白咯,师傅说你就恩起……”

    一个电话,东扯西拉足足打了十多分钟,最后还是方妈妈心疼儿子赚钱不宜,这才依依不舍的挂断。

    跟笑嘻嘻的鸡窝头店主结账后,方博脚步轻快的出了门。

    员工宿舍在一条名为“莆跑街”的老巷子尽头,外面,是宜昌有名的东门夜市。

    美妙的食物香气随风而至,让心情大好的方博来了胃口。

    他的视线被一个小小的摊位吸引。

    萝卜饺子。

    有别于其他的小吃——同样的食物在不同的城市里,有着几乎改头换面截然不同的名字,萝卜饺子则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宜昌的吃货招牌。

    九分大米,一分黄豆,大米粒粒晶莹剔透,黄豆颗颗饱满无暇,两种皮料耐心泡上5个小时,吸足水分后再细磨成浆,是饺子金黄酥脆的前提保障。

    更体现这道小吃美味的,还在于馅料的制作。

    经霜的本地红萝卜,汁足味甜,肉嫩无渣,口感几乎可以媲美最好的水梨。洒上精盐先略略腌制片刻,随后下胡椒粉、花椒粉、辣椒面。姜米要细,要让食客们的舌头察觉不到颗粒感,小葱和蒜苗要适量,不能喧宾夺主抢了萝卜的味道。最后加上翠绿喜人的香菜末,清爽香气是恰到好处的点缀,正好解去了油炸食品的腻味。

    不大的摊位前面,排着十多人的队伍,老板却丝毫也不着急生意一般,沉着的炸制着。

    瓢起半勺米糊,在有如“半月弯刀”样的模子上薄薄的浇上一层底浆,随后在上面扑满腌好的馅料,中间稍厚,两头略薄,再用米浆将馅料完全盖住,带着铁模子下锅透炸。

    约莫分多钟,饺瓢自动分开,摊主便继续制作下一个饺子,任由已然变成淡金色的大饺子在锅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