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北大故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时,午夜时坐在北大南门以外的城隍庙小吃部看书,听着邻桌的北大学子轻松地谈论着人生的规划,心中就会泛起一些羡慕,也夹杂着一丝伤感;但有时也会听到他们抱怨因为玩了一个学期的游戏,没有看书,担心考试挂科,这个时候,心中却又荡起另一番滋味。
  总觉得自己如果不能融入北大,将是人生的一件憾事,因此,我选择了考研,也选择了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
  诚然,谁也不能说考上北大,人生就是一片坦途,考研只不过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一次向自己挑战的机会。无论怎样,这个过程都是人生中弥足可贵的。并且,我相信,在经历了酷暑和寒冬之后,明年的春天会更美。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劝他去北大考研,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劝他去北大考研,因为那里是炼狱……
  谨以此文献给一直支持我的父母。并以此鼓励自己及正在考研路上奋战着的“战友”:大家一路走好。
  

游学快乐有点痛(1)
柳哲
  北大边缘人,一个成分驳杂、来去无律的群体,它不断流动又将永远存在。我们关注北大边缘人,不仅因为北大,还因为边缘人本身。到过北大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而那些亲近和走进北大的边缘人不也同时在丰富着北大的内涵、延伸着北大的光辉吗?我们在这里活过,爱过!在这里,有梦想闪烁的光芒,有蛹蜕变成蝶的艰辛,还将会看到蝴蝶展翅翩翩飞舞的美丽……
  笔者系浙东金华人,已过而立之年,农民的儿子,一直以故乡有一个“浙东学派”(金华学派和永康学派)而深感自豪。1996年3月,揣着2000多元钱,带着40公斤有关柳贯和曹聚仁的图书资料,来到了北大中文系自费进修。
  屈指数来,在北大已经有10年了。10年里,我先后旁听过北大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光华管理学院等数十门课程,听过数以百计的各类讲座,参加过北大研究生会、五四文学社、爱心社等北大学生社团组织,阅读过不计其数的书籍,结识了众多的师长朋友。我在北大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知识,感受着北大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学术氛围。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人文魅力,让你着迷,我真是不思归矣。10年,我一直学习、工作、生活和创业在北大。光阴从指缝间流走,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燕园。没有学籍、未曾佩带过北大的校徽,手中也没得到校方的任何凭证。但为了求知,我不需要一纸文凭,只需要知识、能力和智慧。将近7年的北大游学,我已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北大边缘人。我认为北大有三件宝贝:图书馆、导师和讲座。在探索真理、寻求知识这方面,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是平等的。大家几乎拥有同样的学习条件,从某种程度来说,边缘人的求知欲更强,对所能利用的资源用得更加彻底。不过,有时看到校园里欢天喜地的大学生们,我也会想,我较难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快乐,但是,我也有我的快乐。记得最幸福的时光是在“静心斋”里度过的。频繁搬家是每一个漂在北大的人的共同经历。10年来,笔者共搬过近10次家,每换一个地方都要给自己的居所取个“雅号”,说白了,“静心斋”不过是校园里的一个废弃不用的小房子。大约只有六七平方米的样子,不通暖气不通电,当然也就没人收房租。笔者于96年9月搬进去,次年1月被校方有关部门发现而离开,蛰居了大约4个月的时间。“静心斋”条件自然很艰苦,每天晚上图书馆闭馆回去后,再点着蜡烛读书、写东西。最冷的时候,墨水瓶都上冻了。但是那几个月我的心最宁静,每天都可以写一篇东西出来。白天我在图书馆遍览群书,偶尔也在课堂接受北大名师指点迷津,晚上便在斗室中用笔记录自己的收获。
  我们边缘人的生活中,压力最大的还是经济问题,我们得为生计奔波,在京城真是“居不易”。来北京之后,家里几乎就没给我寄过钱,我也认为二三十岁的人了,怎么好意思让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再负荷太重呢!可在北京一切开销都要花钱,住房最贵,每月都要数百元,所以学习之余的重要工作就是找钱。记得第一次打工是帮某公司抄信封,两天挣了120元,乐了好一阵子。有一年夏天,通过与民工聊天,得知拆房时整理砖头一块能挣3毛钱,就高兴地去干了一天,手指头都被磨出了血,但为了挣钱读书,这点磨难又算什么呢!当时我的消费被限制在最低点,有时窘迫到一个馒头就白开水就算吃饭的程度。我还好点,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找得到人借钱,有的北大边缘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认识的孔君,初中毕业,来自江西贫困山区的民办教师,主要是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课。他非常用功,笔记做得不少,可是生活非常困难。他就随身带着一个书包,在北大漂了三、四年。有时候来找我时,我能从他的眼神里读出“饥饿”两个字。有段时间,他没地方住,就住在正在拆迁的房子里,天太冷,就地找点木条烧了取暖。像这样的苦难故事,在北大边缘人中数不胜数。
  有付出总会有收获,现在我开始从事文化策划和自由撰稿,近年还担任了某文化公司的执行总裁。我已经走出初到北大时的艰窘,生活已有所改善,在北京建立了温暖的家庭,现在已有了将近一周岁的千金,我的事业也正在努力的拓展中。同时,我还看到了一批批的北大边缘人通过在北大旁听而考上了北大和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也有的出国深造,更多的是他们通过在北大所学的知识,写出了一部部成功的文学、哲学和艺术作品,在企业界和文化界已崭露头角。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们北大边缘人的“干粮”—北大的爱护和滋养。受苦不是我们北大边缘人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在北大这个环境里尽快成长起来,当然也不乏意志薄弱和缺乏机遇的北大边缘人在都市梦想破灭,打道回家,或仍苦苦挣扎在求生和求知中。北大边缘人中之边缘的一部分人,更需要他们自己的顽强拼搏,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援手支持,帮助他们梦想成真。
  谢冕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的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几乎所有的北大边缘人都具有这样的相同经历—来到北大,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就舍不得离开了。北大留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那些友善的北大学生,宽宏和热心的北大老师吗?不用说,我与不少北大人成了莫逆之交,而也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钱理群、费振刚等中文系老师的关怀。我原来的饭卡还是原北大党委书记王学珍老师帮我办下来的。关爱好学上进者而不问其来处,这就是北大的名士做派。是这里隐藏着的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机会吗?是的,多少北大边缘人从这里走上成功,他们中有瞿秋白、毛泽东、沈从文、冯雪峰、丁玲、周建人、李苦禅、金克木等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大师级名人,我深信走进燕园就意味着自己进步的开始。是迷漫在校园里的自由的气氛吗?北大的任何一个课堂都对所有人开放着。每个系的课程表基本上可以在系办公室所在地的公告栏上或有关渠道查询得到,而讲坛上的老师看见陌生的面孔,决不会去询问你有没有选这门课,是不是北大的学生。只要每天跑跑三角地,讲座的信息就了然于胸。可以聆听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只要你有自信和才华,还可以与名流对话与驳难。没有办到图书馆的借书证,用身份证花2元钱就可遨游北大图书馆的书海中去。在汇聚北大的国内外求知者中,不乏抱负远大的各界精英,他们在这里时常切磋,这种文化氛围非常有益于个人的学术提高。
  

游学快乐有点痛(2)
北大的底蕴太深了,我真的说不好吸引我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魅力吧。流浪北大10载,我到底寻找到了什么?一到北大,我仿佛闯进了一座探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殿堂和自由乐园。在这里我与所有的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一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岁月在流逝,我从一个人只身闯京城而游学北大,2001年8月8日与爱妻雨心结婚,翌年又得爱女京慧,同年又将父母接到北京照看孙女,颐养天年,我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成员得到更好的教育与发展,于2003年初又动员兄妹全家来到北京,让下一代接受都市的现代教育,真正实现全家11人的大团圆。近年虽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有大家庭的爱的支撑,我们全家,正在克服着所有的困难,人人都在成熟。近年我被聘为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我现正致力于华夏姓氏文化研究与两岸和平民间纪念馆的筹办,为实现自己“新儒商”的梦想而继续自己的游学与创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北大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经验
姚子
  感觉在北大的生活没过多久我已经成为最高年级的学生了,这不长的时间里经历了不少友情。跟我大一的时候一样,刚上北大的学弟学妹们问我很多关于北大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每个人都问我“北大生活中最重要的什么呢?”回答这问题每次说的都不一样,但我一般都强调“各种各样的经验”,“多参加聚会”,“多交朋友”,“参加协会活动”,“读书”,说这些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经验”。因为北大的生活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老盯着书是一个浪费四年时光的行为之一。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经验呢?北大,如果将她看成是一个准备真正进入社会的锻炼脑子,鼎立各种价值观的地方,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价值观,则需要很多学问与很多经验。我从自己的北大生活中感悟到,自己去做而得到的知识与经验比上课学到的更多。虽然老师的课程带来的帮助也特别大,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只限于间接的经验。与此相反,自己去做而学到的经验是充满魅力的,而且没有选择的限制,更没有经验的限制。
  要得到经验需要宏大的视野,开阔视野也需要很大的努力。先要通过言论媒体仔细地读社会的变化,不断地收集各种资料找出对自己必要的内容。这方法对社会的视野开阔带来很大的帮助,不过最值得的还是找出可参加的活动来锻炼自己。在韩国就有去非洲等落后的国家帮助孩子的慈善活动,免费欧洲旅游活动,全免费出国留学活动等等对大学生开的活动特别多。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与科学的发达社会的变化特别快,信息的流量也特别多,这些消息会很快消失掉,所以得要仔细地收集,要不然是根本找不到的。现在是Know…Where 比 Know…How更加强调的时代,先得好好培养信息收集能力,这样才能得到经验。
  经历各种各样的经验也好,但总是有自己的口味。信息收集完毕后就到该要选择的时候了。想上北大后过个有新鲜感的生活,那就不要在意谋生与害怕。如果你下了决心,就算是你已经开始上了高速公路开车,上了高速公路只能开到目的地,就没法掉头回去了。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样的,都是总有结果的。这结果会有乐观效果,也会有悲观效果,但是,因为人是到处受着伤痕,受着痛苦长大的,所以这些效果都会对自己有帮助的。
  下面是写我在短短的北大生活中所感觉到的几个在北大生活的时期得要做的事情:
  1.经常关注有关北大的消息
  2.熟悉在图书馆查找图书的方法
  3.常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但不要参加得太深入
  4.如果上喜欢的课,得坐在第一排位子好好看老师的眼睛
  5.上课时不要浪费中间的休息时间
  6.推荐的书目必须要读,如果有难度的文献的话用原文读更有帮助
  7.不要忽视背诵,思考是从背诵开始的
  8.不学外语的北大生活是不能想象的
  9.要尊敬朋友,但不要模仿朋友
  10.有时要一个人想象任何事情,然后把它逻辑地调整过来
  11.要培养文艺方面的素质,比如,常常去演唱会,去看电影等等
  12.有时别吃午饭去图书馆看书
  13.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
  14.秋天观察一下打扫叶子的清洁工
  15.好好表达出你的想法的就是会议的目的
  16.自己来举办一个负责活动
  17.对自己重要的杂志要用英文看 (比如,Discovery, 一些外国报纸等)
  18.不要害怕失败,承认失败不要觉得丢脸
  19.仔细地关注一下新出的书目
  20.绝对不要想所有的理论是不会变的
  21.要准确理解少数意见提出的目的
  22.要理解幽默,培养幽默感
  23.不要羡慕有钱人,不要忽视钱
  24.要练习开车,办一个驾驶证
  25.有时要用最麻烦、痛苦的方法去做事
  26.不要想对每件事情都去挑战,有时也要知道放弃
  27.对一杯咖啡也要感谢
  28.大一生活快过去了也没有熬夜看了一本书的话不算北大学生
  29.要习惯查辞典
  30.要常常对一个题材写个文章
  

冷冷地旁观,静静地思索(1)
曲会
  学哲学是我自主的选择,因为我喜欢追根究底,喜欢探寻本质。我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表层,并且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既不热衷也不关注。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理想、情操、精神生活”。这与崇高、脱俗无关,只是情趣所致。我也很羡慕那些可以实实在在地生活的人,无奈,我的注意力我的热情,终究指向那些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在北大,我不必压抑自己的性情。北大,是精英聚集的地方,也是多种价值观并存的舞台。
  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思考,甚至沉浸在思考中,不会为“不务正业”而自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应该怎样生活?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幸福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难以全身心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在我的潜意识中,似乎人生存的价值不在于在某一项“游戏”或竞赛中取胜,而在于认清生命的真相,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朝闻道,夕死可矣”,曾是我的座右铭。我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成了一个生活的局外人。我不去努力地追求什么争取什么,我只是冷冷地旁观,静静地思索。好在北大是一个包容的地方,她成全每一个人,接纳每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又给每一个人提供不同的成长机会。
  我“混”进校电视台,在那里,近距离地欣赏着一个个漂亮的北大女孩,一个个天之骄女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踊跃而忙碌地展现身心最美的一面。我仔细体会她们的感受,认真聆听她们的欲望,然而,我捕捉不到永恒与绝对的影子。在那些光鲜、耀眼的美丽女孩中,没有最美只有更美,而且显然的是,不存在永远的美,不存在永恒的焦点。我在其中,依然“灰头土脸”,素面朝天。我不是想刻意丑化自己,只是不忍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装扮和修饰自己。我只做我必须做的事情,此外,便是默默地看,默默地想。看我能看到的一切,想我能想通的一切。北大,给了她们追求的空间,也给了我旁观的自由。
  我也“溜”进了校研会。在那里,我曾经积极地参与,为研会的晚会拉赞助,也为赞助商做宣传海报……只为充分地融入这个集体,以便更好的观察。我试图在这个群体里看清一些活跃的有志青年如何看待利害,如何思考价值。这是特别渴望有所作为的人群,他们或谨慎或激情,他们为提高在研会的地位而努力,他们把研会看作社会的模拟,于我,这却是“过家家”一般的游戏。我看了,听了,想了,然后退出了。我说过,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
  我就这样一直在冷冷地旁观,静静地思索。各种追求都在我的旁观和思索中消解了自身的意义,包括爱情—自己的和别人的。
  我们的宿舍,原来住着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孩。我身边的北大女生各具特色,A是个基督徒,B是佛教徒,C和我,没有信仰。A特立独行,乐于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后来一个人搬出去住了。不过,她的决定似乎也与爱情有关。那段时间她有些郁闷,她觉得男朋友对她的爱,很像对宠物狗的爱,而且,BBS属于他们的版上,经常有人和她那帅气的男友调情般地聊天,而她的男友有时忙得顾不上在线的她。她想远离网络,远离BBS,静下心来读书,于是搬到一个不能上网的地方去了。B痴迷过佛教,很多人担心她会出家,不过最终她还是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