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我当皇帝-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不能征集太多,否则城内没有县兵抓治安,县城可能就乱套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风明明有八万余大军。
    但真正能拉出去进攻别人的大军,也就只有两、三万。
    因为大部分的士兵,都要驻守在县城。
    加上目前处于乱战时期,各地边城,都需要七、八千士兵驻守。
    当然,如果赵风能够确保,并州各个世家、豪强、士族,不会反叛自己,还是能凑出不少出征大军的。
    但问题是,谁敢确保?
    并州今年没做这类利民工程,是因为董卓更铸小钱给耽搁了。
    物价不稳,导致材料钱、人工钱,等都在变动。
    今天谈好的价格,过几天物价暴涨,别人就不干了。
    现在又没有签合约一说。
    弄了几次,下面的人,干脆也懒得组织了,直接把问题抛给赵风。
    赵风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
    所以今年的兴修之事,自然也就搁置了。
    看完各地的赋税,赵风笑道:“不错!”
    “比我们预计的,要稍微好上一点。”
    田丰点了点头:“如果在加上五十万石的商业赋税。”
    “我们今年储备的粮食,将达到五百五十万石左右!”
    赵风在年初时,从酸枣联军哪里,捞了六十余万石粮食回来。
    这是赵风利用职务,花了一年,慢慢利用计策捞的。
    之后又从中山国,运了五十余万石粮食回来。
    这是中山国醉仙楼两年的收益,其中中山节王还欠了二十余万石粮食。
    然后就是一年的粮食赋税,四百零六万石。
    最后还有预计商业赋税,五十万石。
    共计五百六十六万余石。
    在扣除赞助黑山军的几万石,醉仙楼四月亏损的十几万石。
    差不多就是五百五十万石的样子。
    至于今年的军费、品轶等开支,已经从更铸小钱获得的三百二十万石粮食中扣除了。
    这时。
    一名守卫走进议事厅,单膝跪地,一拱手:“启禀主公!”
    “府外来了两名儒士,想要求见主公。”
    “一人自称是平原王烈,一人自称是北海朱虚邴原!”
    赵风看到田丰一脸喜色:“元皓兄,这二人,你认识?”
    田丰行了一揖,笑道:“这是自然!”
    “北海朱虚邴原。”
    “早年是孤儿,因某些原因,被教书先生看重,从而进入了学堂。”
    “与管宁、华歆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
    “邴原年轻时与同县割席断义的管宁齐名,二人都以节操高尚著称于世。”
    “州府下令征召他们出任官职,两人都一样不愿为贪图荣华富贵而去做官!”
    赵风听后,点了点头,虽然管宁和邴原没听过。
    但华歆还是听过的。
    能与华歆共称为一龙,想来也不会差。
    接着问道:“王烈呢?”
    田丰沉吟了一下:“平原王烈年岁较大,事迹就比较多了。”
    “王烈少时拜颍川人陈为师,与陈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
    “当时一些颍川名士如荀爽、贾彪、李膺和韩融都跟随陈学习。”
    “亦都佩服王烈的性格和行为,都与他交往,王烈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名气。”
    “学成后王烈回到平原,在那里兴办学堂教育百姓,最终带动了风气。”
    “听闻当地所有人都行善远恶,一些人即使原本有争端要找王烈评理。”
    “都会在半途或王烈家前和解并折返,为的就是不要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这些争端。”
    “王烈被举为孝廉,三府同时辟命他,但都被王烈拒绝了。”
    “当时连平原国王亦到王烈那里,筹划和咨询政令!”
    赵风听后大喜,这两人的事迹,一听就是大才!
    即便不是最拔尖的一线人才。
    也绝对是二线人才。
    自己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
    赵风这么认为,是因为赵风在后世,没听过这两人人的名字。
    之所以划分到二线,还是因为华歆的缘故。
    赵风对华歆的映像,不怎么好,但知道他确实有才能。
    故而觉得他们应该都是二线人物。
    心里略微一计较。
    马上看向跪在地上的守卫:“速去把二位请进来!”
    守卫一拱手:“喏!”
    说完,就退出了议事厅。
    不到一盏茶时间。
    就有两名身穿儒服之人,走了进来。
    其中身穿紫色华服之人,年龄大约在三十岁上下。
    脸上比较干净,胡须长不太明显,属于那种不怎么长胡子的人。
    另一位身穿黑灰色华服之人,八字髭、一小撮髯,头发、胡须,都是黑白相间。
    一看就是年龄比较大了的。
第五百一十四章 教书先生
    两人走到大厅中间。
    身穿黑灰色华服年长一点的人,对赵风行了一揖:“老夫乃是平原人士。”
    “王烈,字彦方。”
    “见过赵刺史!”
    王烈说完。
    身穿紫色华服之人,对赵风行了一揖:“在下乃是北海朱虚人士。”
    “邴原,字根矩。”
    “见过赵刺史!”
    赵风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两位远道而来,请坐!”
    王烈和邴原行了一揖:“谢赵刺史,赐坐。”
    说完,就往两边的案己走去。
    赵风对门外大声喊道:“上酒水!”
    门外走进一守卫,单膝跪地,一拱手:“喏!”
    说完,就退出了议事厅。
    当赵风看向王烈时,王烈已经跪坐在左边。
    赵风直接发动天赋能力。
    统帅:三十七
    武力:三十三
    智力:九十九
    政治:九十九
    特技:商业五、农业五、文化八、训练一、驳倒五、交涉五、口才三、人德二。
    可传授特技:驳倒
    精通兵种:???
    战法:???
    忠臣特性:???
    天赋能力:???
    看到这数据,赵风是既喜,又带点郁闷的感觉。
    喜是因为,难得看到一个完美文官。
    政治和智力,居然都是九十九,自己目前能看出的能力上限,就是这个数值。
    郁闷是,居然没有天赋能力。
    那么王烈基本已经没什么提高空间了。
    不过考虑到他已经五十几岁。
    还是惊喜偏多。
    有了这个惊喜。
    赵风看向邴原。
    这时邴原也跪坐在右边,已经跪坐了下来。
    直接发动天赋能力。
    统帅:四十三
    武力:四十三
    智力:九十三
    政治:九十三
    特技:商业四、文化一、驳倒五、交涉五、口才一、。
    可传授特技:驳倒
    精通兵种:???
    战法:???
    忠臣特性:???
    天赋能力:敏达
    看到这能力,赵风心里大喜。
    智力和政治,都很高,而且很平均。
    虽然比几年前田丰的智力要低一点,但政治要高出六点。
    是比较完美的文官人员。
    重点是还有天赋能力,表示以后还会有惊喜。
    至于天赋敏达是什么,赵风也不太在意。
    反正至今有太多自己没弄懂的东西了。
    如果硬要猜测的话,可能是才思敏捷之类的。
    当然,田丰经过这几年的历练和执政。
    各项属性肯定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具体是多少,只能以后在看。
    目前为了发掘自己这边有天赋的人才,赵风发动天赋能力的次数,根本不够用。
    而且田丰,明显要比邴原小个好几岁。
    也就是说,光从目前来判断。
    田丰还是要强于邴原的。
    主要是赵风自己没有二次觉醒。
    所以不知道二次觉醒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所以对以后不太确定。
    如果对以后有一个大概的方向。
    那么赵风也能猜测出,这两人到底孰强孰弱。
    不过从后世来判断。
    额。
    在后世赵风没听过邴原的名字,不好判断。
    看完两人的属性。
    知道这两人确实有大才。
    赵风对王烈和邴原,行了一揖:“二位来到并州,不知道有什么,是需要我帮忙的?”
    王烈和邴原对视一眼。
    然后对赵风行了一揖:“这个,就由老夫来说吧。”
    “原本,老夫和根矩贤弟,管宁贤弟,准备前往辽东避祸。”
    “不过在出发前,发现赵刺史治理的并州,或许更适合我们。”
    “故而我与根矩贤弟,前来并州避祸。”
    “至于管宁贤弟,依然前往辽东避祸去了。”
    邴原在对面点头,表示王烈说的就是他的意思。
    赵风听到王烈的这个说法,映象分瞬间降低了十几分。
    对于这种有大才,却不愿用在帮助自己同郡百姓身上的人,赵风实在是高看不起。
    如果有才能的人,都抱有这种思想。
    那谁去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不过转念一想。
    虽然无法高看他们,但他们确实很有才能。
    即便不能帮助自己,也比他们跑去辽东帮助公孙度强。
    沉吟了一下:“青州黄巾连年肆虐。”
    “二位想独善其身,也没什么不对。”
    “承蒙二位看的起我并州。”
    “至少认为我并州,短期内是不会有刀兵之祸的。”
    “不然,二位也不会来并州避祸了。”
    邴原行了一揖:“我等三人,原先确实是打算去辽东避祸。”
    “但最后选择来到并州,却不是为了避祸的。”
    “所以我等也不认为,并州短期内没有刀兵之祸!”
    “赵刺史,千万不要想岔了。”
    “免得以后出了兵祸,来怪罪我二人!”
    赵风听到说来并州不是为了避祸,心下一喜。
    既然不是来避祸,肯定就是看上了某些领域。
    直接开口问道:“既然不是为了避祸。”
    “那来我并州有何贵干?”
    “至于所谓的兵祸之言,你们大可放心。”
    “我这里从来不会因言获罪。”
    “如果你们不放心我说的这话,只要你们功劳足够大,还可以获得直谏令!”
    “凭此令,可以保证不会因言获罪。”
    “这令已经颁布了出去,我自然也不会违反!”
    王烈对赵风行了一揖:“赵刺史的话,我等自然是相信的。”
    “不然,也不会来到并州。”
    “我们来此的目的,十分简单。”
    “就是想去摇篮书院当一个教书先生。”
    “老夫曾在平原兴办学堂,对于教书育人,还是颇有心得的!”
    邴原跟着行了一揖:“在下也是这个想法。”
    “在下幼年时,承蒙恩师看我有读书的志向。”
    “所以免费让我进入了学堂。”
    “恩师的做法,与摇篮书院颇为相似。”
    “故而一听闻摇篮书院的事迹,在下就决定前来并州了!”
    听到这话。
    赵风就犹豫了起来。
    这两人愿意教书,那是好事。
    总比真待在并州避祸,吃闲饭强。
    好歹也发光发热了。
    但问题是,赵风目前还不打算请教书先生。
    因为目前摇篮书院根基浅薄。
    很容易就被教书先生给带偏了。
    这个带偏,不是带歪。
    而是会偏离赵风的原本目的。
    你让一群学生去和这种牛人打嘴仗讲道理?
    呵呵,恐怕整个学院的学生,加一起,都讲不过!
第五百一十五章 传播拼音(三更!求订阅!!)
    还有就是,赵风担心世家、豪强、士族之人,会对摇篮书院起一些其他心思。
    毕竟现如今的学堂,还只是少数。
    而且教育的人,也不多。
    跟庞大的世家、豪强、士族,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而读书,却是世家、豪强、士族的特权。
    不说别的。
    就看看三国的那些顶级人才。
    有多少是世家、豪强、士族,培养出来的人才。
    有几个是寒门出生的?
    他们现在觉得赵风的摇篮书院,没什么威胁,是因为目前人数也就八千余人。
    而且外人知道的不是特别清楚。
    但等到以后人数越来越多。
    世家、豪强、士族之人,自然会有抵触的心里。
    但王烈和邴原是主动提出来,要去摇篮书院当教书先生的。
    而且两人能力又那么强,万一被拒绝后,两人私自跑了,自己不就亏大了。
    还真不太好拒绝。
    至于说用士兵看押,不让他们离开并州,那只是下下之策。
    这事要是传了出去,以后也没人敢来并州了。
    赵风突然灵机一动。
    拿出毛笔和竹简快速书写了起来。
    很快,赵风就在两份竹简上,分别写了十几个字。
    然后在每个字上,分别用拼音标注了出来。
    写好后,拿起竹简伸向熊大:“给二位一人一卷。”
    熊大喏了一声,接过竹简,然后就转交给了王烈和邴原。
    王烈和邴原仔细看了一下竹简。
    然后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
    接着王烈对赵风行了一揖:“赵刺史。”
    “这每一个字上的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恕我等愚钝,看不出所以然来!”
    赵风笑道:“这个符号嘛,就是辅助每一个字的发音用的。”
    “我称之为拼音。”
    “这样可以统一每一个字的发音!”
    传播拼音之事,赵风还在赵家庄时,就已经想过了。
    不过当时,因为发音问题,所以当时搁置了。
    不然,一个没出过远门求学的人,突然传授这些拼音,这用天赋异禀解释也就算了。
    但连发音都不同,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原因。
    而经过这几年走了小半个天下。
    赵风对于各地的口音,也略有一些了解。
    基本上每隔一个郡,口音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尤其是一些战国时期分界的地方。
    虽然也是隔着一个郡,但那口音变化之大,可能两边的人,都听不太懂对面的话。
    现在赵风对于各地的一些发音,稍微有了了解。
    到时候要解释起了,就简单了很多。
    王烈作为一个学识渊博之人,一听就知道这其中代表了什么含义。
    好奇问道:“是所有的文字,都已经有了这个拼音?”
    “还是只编写部分了部分?”
    赵风沉吟了一下:“我个人精力有限,所有目前只是起了一个头。”
    “同时也编著了一部分的字,用来检测这个拼音的适用性。”
    “从这一部分来说,拼音都能适用。”
    赵风也只能这么解释。
    不然,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而拼音对于汉语的功用,那是无需多言的。
    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
    如果拼音不是在后世,那个特殊的年代被人发明,而是在古代任何一个时代发明。
    发明拼音的人,绝对会成为人人称赞的对象。
    即便不会像孔子、孟子这样成为大圣人,也绝对不会差了多少。
    至少也要跟秦国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测量单位、计量单位等等举措相媲美。
    实际上只会高于这个举措。
    王烈站起身来,走到大厅中央,对赵风行了一个长揖:“赵先生此举,功于社稷,德行天下!”
    “绝对不会比始皇帝统一文字、测量、计量等举措低。”
    赵风回了一揖:“过奖、过奖!”
    “但还当不得先生之称。”
    邴原这时候,也知道这些符号代表了什么含义。
    站起身来,走到大厅中央,行了一长揖:“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赵先生单凭这个统一全国语言的功绩。”
    “就担得起先生之称!”
    赵风沉吟了一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二位都觉得此举功于社稷,德行天下。”
    “那我们就应该一起来完善他。”
    “争取早日把拼音传播出去。”
    “这样或许还能减少日后发生内乱的可能。”
    “毕竟大家识一样的字,发一样的音!”
    王烈行了一揖:“应该的,应该的!”
    “这样有利于天下万民发音的标准,当然是越早面世,越好。”
    “不如赵先生,现在就来教我等二人吧!”
    邴原也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