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忠义之三国英烈传奇-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说典故:

    纪念人的,三位。分别是屈原,伍子胥,曹娥!这三人哪个传说更久远,确实不好说,肯定是伍子胥和屈原。一在荆楚,一在吴越。但是按照史书记载,伍子胥早,出现在汉代太史公的史记。屈原晚,出现在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纪念风俗的,说是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rì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rì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纪念节气的,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rì是恶rì,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chūn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yù、斋戒。《夏小正》中记:“此rì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rì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rì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rì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rì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rì,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rì均为不吉之rì。这样,在此rì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还有一说,为夏至说。在中国,有冬至大过年之说,所以,夏至也该有节rì。

    其实,综上所述,最早是因为风俗。加之农历五月,天气炎热,易生瘟疫。且蛇虫鼠蚁增多,故而有风俗要饮雄黄酒,沐浴,插菖蒲。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五毒’的,蜈蚣,蜘蛛,蟾蜍,蛇,蝎子!

    再后来才因为屈原和伍子胥等爱国英雄,人们表示尊敬,加在他们身上的。但是,明显屈原更有名,因为他是写书的!呵呵,所以‘立功’不如‘立言’啊!

    太多了,就不细讲了,有机会开单章吧。之所以,用这么大篇幅说这个,因为端午快到了!同时,告诫某些棒子们,端午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晚的也就到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那时你们那,没有文字,没有文明,说不定连人都没有呢!居然有脸说端午是你们的!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给不知道的国人们,普及下。下次也能吐槽!呵呵

    5。震泽,就是今天的太湖。是五大淡水湖,80年代,洞庭湖第一,鄱阳湖第二,太湖第三。如今,鄱阳湖第一,太湖第二。洞庭开始萎缩了。

    《尚书·禹贡》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虽未明确三江所指,但其意已说明三江为震泽通向大海的水道。

    入海之道,这三条水道畅通了,震泽就不致有壅塞之害。三江即指太湖下游入海的三条水道娄江、松江及东江。

    北支娄江即今浏河,经昆山、太仓到浏河口入海;到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就是有此入海。

    中支松江即今吴淞江,近代又称苏州河,从吴江向东进入上海后入海;那时还没有上海,所以直通大海。

    至于南支东江,早已淤塞,究在何处,成为千年来注疏家争论所在。近年来通过微地貌的调查和沉积物的分析,在今苏州东南三十里古三江口处发现太湖尾闾地带存在着三个显著的线型低砂地带向着太湖辐集,其中两个与吴淞江、浏河符合,另一个则由澄湖、白蚬湖及淀泖地区向着东南至海盐附近有一个低洼地带,比附近地面约低数十厘米至一米,根据这一地貌上的表现,显示了太湖尾闾东江的所在,系由淀泖湖区南流至海盐的芦沥浦(今平湖广陈以东)附近入海。而本书中的会吴郡水路,走的就是此道。

    《史记·河渠书》:“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对于五湖,历来各家解释不一。有以五湖即指太湖,如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郦道元《水经注》的五湖还包括shè贵湖,又名芙蓉湖,在今常州、无锡、江yīn之间,已于明宣德(1426—1435年)年间湮废。由此可见,古代所谓五湖最初可能系指太湖,后来泛指太湖湖群而言。所以,所谓的三江五湖最早指的是太湖流域,吴会间。

    6。邯郸淳:著名书法家!对他书中记载的年代,个人有疑问,遍查书籍,没有确切说法。故而此处就不多说的。

    7。尚度:党人中的“八厨”之一,之前说过的。

    8。本章对很多地理的解释,在后期都有大用处。故而,前期的铺垫和注解很多!谢谢大家的支持!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第六五回 话时令考校易经 说红颜吴宫伤情
    ()    上回说到,蔡邕一行人应顾家之邀,返回吴郡。顾家特意为蔡邕等接风洗尘。在晚宴进行到高cháo时,顾家主突然对蔡邕开口道:“伯喈先生,在下有一个不情之请,还请先生答允!”

    众人听顾家主此言,皆静下声来。蔡邕亦一愣,道:“家主有事但说无妨,若邕能力所及,定不推辞!”

    顾家主指着身旁一少年,道:“此乃顾某嫡子,名顾雍,年十二。一直yù访名师大儒。而伯喈先生便是可天下间想拜伯喈先生为师,不置可否?”

    顾雍待父亲说完,徐徐走到蔡邕面前,行礼道:“晚辈顾雍见过先生!”

    蔡邕微笑着看着顾雍,不住点头。不知道是因为喝高了,还是盛情难却,在此地以后需要仰仗顾家,最终蔡邕答应了。

    随着蔡邕答应收顾雍为徒,酒宴气氛达到了极致。吴郡世家与有荣焉,齐来敬酒,哪怕蔡邕酒量再好,好汉架不住人多啊,还是醉倒了。

    等蔡邕醒来已经是第二rì午后,见窦辅与蔡琰在一旁服侍,便问昨夜宴会情形。窦辅据实相告,末了原本想问蔡邕收徒之事,想想觉得不妥,便没有开口相问。

    蔡邕见窦辅yù言又止,笑道:“辅儿可是对为师何以会收顾雍为徒不解?”

    窦辅忙道:“辅儿不敢!”

    蔡邕语重心长道:“一来为师见顾雍骨骼清奇,品貌不凡,起了爱才之心!二来,吾等师徒在此久居,终是需要本地士族的照应。为师如此说,汝可明白?”

    窦辅恍然。

    第二rì,顾雍便搬来了别院,开始向蔡邕求学。在慢慢的接触中,窦辅感到顾雍学习刻苦,对蔡邕及自己也极为尊重。丝毫感受不到,一般世家大族子弟的高傲。渐渐的也就和顾雍亲近起来。

    顾雍比窦辅小两岁,而窦辅原本就是他师兄。故而顾雍对窦辅每每以兄视之。而随着两人的熟悉,除了感情rì益增厚外,窦辅亦越来越惊讶于顾雍的能力品行,不禁感慨:三国牛人何其之多!这少年年纪轻轻就如此了得,将来成就必定不可限量。自己居然没有听说过!

    其实,也就是他的历史知识实在匮乏,否则一定听说过的。顾雍是吴国中后期的丞相。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认为可与魏国荀彧,蜀国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一代贤相。

    转眼间公元179年即将结束。这一年出生了两位影响整个三国结局的人物:凤雏庞统庞士元,妖人司马懿司马仲达!想想庞统若不早逝,司马若不长寿,三国的历史将会走向何方?!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但是,窦辅的穿越,这支小蝴蝶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而我们的汉灵帝,终于发挥了他天才的生意头脑,可作为贪官们崇拜的祖宗!他老人家为了敛财,竟然开始卖官鬻爵(màiguānyùjué),这样的皇帝,他不是第一个,他祖宗汉武帝也干过,当年打匈奴没钱,也卖官,确切的说是卖爵位,虚名而已。但是连三公这样的核心官员也明码标价,并且在卖完之后还感叹:卖便宜了!这也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了。

    公元180年汉灵帝光和三年新chūn,蔡邕与窦辅等再次迎来了平静的生活。整个正月里,二人皆在忙碌着。忙什么呢?忙着各方的应酬,在不断的宴请中,窦辅的酒量和琴艺都在突飞猛进。果然还是那句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很多能力是在特定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现在的窦辅深有体会。好不容易熬到出头,窦辅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可就在二月第二天,蔡琰就跑来找窦辅,道:“大兄,来到吴郡一月有余,琰儿闷死了。今rì见大兄得空,不如陪琰儿去踏青吧!”

    窦辅笑道:“踏青?这也太早了吧!”

    蔡琰不依道:“不早了,顾师兄说民间今rì就该踏青的!”

    窦辅一愣,道:“顾师兄?顾雍?”

    这时蔡邕与顾雍一同过来,听到二人谈话,顾雍道:“正是!兄长有所不知,每年二月初二,相传乃是黄帝生辰。同时,二月开始阳气回升,大地解冻,chūn耕将始,正是备耕之际。传说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伏羲都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因此每年此rì,农民开始耕种,而吾等世家子弟,便在这一rì相邀踏青了。”

    窦辅点头,道:“原来如此!”

    蔡邕接着说道:“南方称其为踏青,在北方则称之为‘青龙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祭祀龙神,期盼当年风调雨顺。”

    窦辅不解道:“龙抬头?为何称之为龙抬头?”

    蔡邕笑道:“辅儿可有熟读周易?三垣四象指得是什么?四象之首又是何物?”

    都不假思索道:“三垣分别是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是指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之首自然是青龙!”

    蔡邕满意道:“不错!那四象变化之规律如何?”

    窦辅答道:“四时变幻,四象对应交替。冬chūn之交,青龙显现;chūn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蔡邕笑道:“甚好!青龙共分几宿?”

    窦辅略作沉吟,道:“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青龙共七宿!”

    蔡邕微微点头,道:“辅儿不曾让为师失望!七宿位置相连便形似青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如同龙头首之两犄角。二月初二是何季节?青龙该作何变化?”

    窦辅喃喃道:“冬chūn之交,青龙显现。龙首先上升…弟子明白了!多谢老师指点!”

    蔡邕欣慰,蔡琰欢喜,顾雍则敬佩窦辅才学,暗自决心要以窦辅为榜样。

    而此时窦辅并不知道这些,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之中:原来龙抬头是这么回事啊!中华文明果然博大jīng深啊,后世所谓的封建迷信,都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传承啊!只是我们自己不懂,丢了个干干净净!想想自己来到这个世界15年了,多亏了荀爽,张奂,蔡邕等当世名士名将的悉心栽培,才有今rì的才学。

    想着想着,猛然想到一句话:秋冬之际,朱雀上升。冬至阳生!才会偶有东南风!当地农民必然知晓,天象必定有所揭示!原来诸葛亮的东风是这么‘借’的啊!好像诸葛亮是做过几年农民啊!果然是实践出真知啊!可是,周瑜一代名将,不可能不通天文啊?这都能被诸葛忽悠?曹cāo更加是熟读兵书,天文地理无不通晓!也没理由被他们一把火烧个jīng光啊?

    随着窦辅在这个时代,越来越久,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三国英烈们,你们真实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啊?那些后世熟知的大战,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

    窦辅在心事重重之中,随着蔡邕一行开始了踏青。

    沿途还是典韦开路,马鸣驾车。窦辅与顾雍双骑并行,蔡邕父女则坐在车上。一路上都是蔡琰的欢声笑语,不时夹杂着蔡邕的琴声。

    众人因踏青,故而走的极慢。窦辅先来无事,便向蔡邕借来柯亭笛,吹奏起来。窦辅一时触景生情,不知不觉吹奏了后世的笛子名曲:姑苏行。

    窦辅一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思涵未曾注意到,众人惊讶的眼神。当一曲吹完,蔡琰忍不住问道:“大兄吹的真好!这曲子有名字吗?”

    窦辅这才反映过来,道:“为兄胡乱吹的,一时见此美景,就吹奏出来了!”

    蔡邕此时亦乐道:“不想辅儿对音律有如此高的悟xìng!看来今后对辅儿琴艺还要督促!相信一定能超越为师!”

    窦辅听到这句话,脸一下就垮了。正自怨自艾之时,顾雍问道:“兄长,此曲还未有名,不如兄长为其命名吧!”

    窦辅想都未想,脱口而出:“姑苏行!”

    蔡邕拍手叫好,道:“好名!也能应时应景!”

    顾雍亦道:“兄长大才!此地不远便到姑苏台了!”

    蔡琰忙道:“那不如去游览一番!”

    顾雍苦笑道:“当年夫差为了讨好美人西施,在此建造姑苏台!耗时三年,亦耗尽吴国财力,民力!传说当年越王为让吴王建造姑苏台,从越地选送无数珍贵木料,一时间河道堵塞,‘木塞于渎’。山下小镇因此名为木渎(今苏州木渎)。如此劳命伤财,最终被越国所灭,勾践将其一把火烧了!”

    众人皆在叹息,觉得很可惜!

    唯有窦辅冷笑。道:“有何可惜!此本就是文种为勾践设下的灭吴七策!”

    蔡琰好奇,窦辅便将吴越争霸的故事讲给蔡琰听,听了之后,只见蔡琰泪眼婆娑,道:“西施和范蠡真可怜!”

    窦辅闻蔡琰之语,漠然道:“西施只是一国之工具,很是可悲!遇人不淑罢了!至于范蠡又哪里有可怜之处!”

    蔡琰不解,顾雍亦奇道:“愿闻兄长高见,数百年来,无数人都在为二人扼腕叹息!兄长何言其并无可怜之处?”

    窦辅愤然道:“范蠡若真心为西施,自可挂印离去,与西施隐居山林!恐怕当时,自己为了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选择了助勾践成就大业,代价就是牺牲深爱他的西施!再者,这君臣三人,为了所谓的家国,让一女子行此美人计!为其感到汗颜,以辅看来,此等作为如何能算英雄!做人便该如同楚霸王那样,豪情万丈!”

    典韦大声较好,道:“好!兄弟这话,俺听这舒坦!霸王用戟,兄弟用戟,俺也用戟!这才是英雄!”

    顾雍略有所思的望了眼窦辅,没有开口。

    马鸣没能忍住,说了句:“可是最终却是高祖得了天下!”

    窦辅此时,还沉浸在成为扬威异域,血战沙场的大英雄的情节中。完全听不进马鸣的话。正所谓xìng格决定命运!正因为此,窦辅前半生征战无数,威震天下。却历经坎坷,屡遭暗算。英雄从来是要流血牺牲的!直到那一年,窦辅才幡然醒悟,开始了新的人生!

    蔡琰见窦辅如此说她心目中的美好爱情,执拗道:“但凭大兄方才所言,亦不足以断定范蠡无情啊!”

    窦辅笑笑,道:“还记得史书上,在越王灭吴后,范蠡抽身远遁,越王遍寻不到。后才写信给好友文种,那句名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初吴王留他,他不愿。后知越王不可共富贵,急忙自己逃走。这是谋士的最高境界—谋身!可怜文种,能灭敌国,却无法救己身!最终被越王赐死!而范蠡此后却数次发家,再散尽其才!究其原因,范蠡洞察人心,趋吉避凶!从来都是先想着保全自身。如此冷静的人物,如何会为一女子,自置险地呢?所谓的功成后与西施泛舟五湖,也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更多的是同情西施而已!”

    听了窦辅一番话,蔡琰闷闷不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