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初苒-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元帝展颜道:「那第三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初苒黝黑的眼瞳中闪出许多亮光,如天上的星辉揉碎其中:「皇上此番的目的是要取可用之材,若有些不积极入世的学子,每日只是天地玄黄、坐而论道,岂非误了皇上。让朝臣们参与其中,则可以讲圣人言,论天下事!到时百家争鸣,有真学识、大抱负者、通者、达者必会如明珠呈与沙砾之上,任君择选。」
  元帝直觉胸中翻涌沸腾,朝中如今有许多契机可以作为,可就是苦于无可用之人。能人如国家的血液,如君王手中的利器,一旦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则皇权必然衮固,朝局必然有一番新气象。元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现在很多问题都可以重新考虑,许多束手束脚的瓶颈也可以冲破。
  元帝低声喃道:「阿苒,你真的是老天给朕送来的福星么?」
  夜已深了,怀中的人儿微微皱了皱瑶鼻,依在元帝怀中沉沉酣眠。
  日子宁静而温馨,初苒依旧只是在闭门在凝华殿里养伤。
  宫里所有人都认为璃贵人仍在百日禁足中,可那派出杀手之人,如惠嫔、萧萝阳之流,却以为初苒已命丧老山。现在的凝华殿反而成了初苒最好的避风之处,极其安全。
  元帝已经在朝堂上开始了广纳贤才的动作,他当然不会愚蠢的将这个议题自己在朝议上提出来,招臣下们揣测。而是授意由年届八旬的帝师,程阁老上疏一封。阁老便洋洋万言,表达了对现下圣贤没落,求学之风颓败,臣子们自以为是等怪像的不满,并请求皇上广开学馆,兴博学之风尚。
  这样一封啰啰嗦嗦,令人昏昏欲睡的上疏,在朝堂里肯定只能是走个过场。但是接下来,学子们的关注,和街头巷尾的谈论,却围绕着帝师的万言书扩展开来。渐渐地,朝中的大臣们也开始议论纷纷。
  元帝便本着尊师重道的意思,顺势推出了一些举措来响应那些风声。比如把城南的学馆扩大,作为辩讲圣人之言的道场,比如请了京畿之中的博士名流,到学馆去宣讲经典奥义。各家学派的学子、弟子听到这样的消息,都赶去听录,他们将所有听来的讲义都整理成文流传开去,可谓盛况空前。
  各地的名士为此都做足了文章,或畅抒胸臆,或分析辩驳,在这个奉行经典的时代里,一场场学子间辩论,一篇篇广为流传的策论,都意味着一个个政治观点和民心所向。
  最先嗅到其中三味,并付诸以行动的人,自然是门生故吏满天下的丞相大人——宋恒道。在此才人辈出之时,他哪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回的道理。
  宋恒道刚有所动作,舜纯便紧随其后,朝臣们个个也都静静乐道,参与其中。元帝好像极体谅各方意愿,直接从库里拨出银子来,邀贤者大能齐聚晟京,以证得所有流派传承中谁才是真圣贤,是天下正统。
  得天子振臂一呼,天下的名士、学子哪里还在书斋里坐得住,个个闻风而动如过江之鲫,云集晟京。京中许多豪富,包下客栈驿馆收纳学子们。各地方会馆,也兴起许多同乡会,收容地方名流。待那些圣贤大能抵达晟京时,京中已是学派纷呈,你来我往,大小辩讲,日日不绝。
  一场志士能人畅谈构想、一展抱负的盛会,如元帝所冀望的那样在晟京如火如荼的铺展开了。
  宋恒道频频动作,元帝多少有些气闷,眼见得他长袖善舞,广纳人才,元帝肉痛不已。沉沉的坐在凝华殿里,元帝心不在焉,初苒相问时,元帝便大叹可惜,说其中好些人材能堪大用。
  初苒听得点头,许多时候理论与实际并无完全吻合,圣人也并非是完人,心机不够、时机不对,入错了旁门也是常有。既然能被元帝看重,则必然有他们的用处,如此眼睁睁漏掉,实在不能不说是损失。
  见元帝如被人夺了心头所爱一般表情,初苒不禁打趣道:「皇上何不将那些中意之才,录入一卷名册之中,统统收进宫来,便不用再担心半道被宋丞相截去了。」
  元帝听出初苒话中的绮意,当下拘了她按在榻上,点了她的鼻子,悄声训斥:「连这样的事,你都懂得,是从哪里看来的。知道都已是不该了,你还敢说出来!你这心里,到底是有多少朕不知道的?」
  初苒自知失言,忙捂了嘴,大眼忽闪,脑中急转了半晌才说:「阿苒的意思是说,皇上完全可以将想录用之人列了名册,全部收为己用。」
  「全部?」元帝瞪大了眼,仍是不放手,数落道:「你口气倒不小,朕可是瞧中了近百人,朕是想全用了,可你朕如何悄无声息的安排的下去,难道日日藏在袖中不成。」
  初苒小嘴一撅:「先朝又不是没有设过内阁、智囊,皇上这话说得没意思。」
  「是朕没意思么?你明知朕不能动作太大,这可是近百人,你是在故意气朕么?有什么好办法就快说出来,你若还不说,朕就真的罚你了。」元帝对初苒爱恨不得,气得牙痒,越发压实了她的身子道:「朕何时有过那样的嗜好!」
  初苒再忍不住扑哧一笑:「那若是说得好了,皇上就忘了刚才那话,不罚阿苒了对么?」
  「快说。」元帝的脸又靠近了几分。
  初苒漫不经心道:「很简单啊,让他们走走后门儿不就得了。」
  「后门?什么后门。」
  「当然不是大晟宫的后门,是程阁老家的后门。」
  「老师家?」
  「对啊,」初苒轻轻推开元帝,起身道:「上次皇上不是说若论德高望重,能公正公允的给你举荐人才的程阁老算一个么。」
  「皇上,可先将名册给程阁老送去一份,请阁老以收学生、弟子为名给这些人大开方便之门。阁老可是帝师,谁不愿做他的客座弟子。皇上私底下做些功夫,让这些人都知道程阁老家『后门』开在何处,他们还有不送上门去的道理么?」
  元帝听得欢喜,忙松了手:「好是好,就是太打扰老师了。」
  初苒肃颜道:「阁老已经八十岁了,他若知道皇上是为了组建内阁,成立智囊,万万没有不支持的道理。皇上只需对阁老坦言难处,阁老必然肯为皇上担当。」
  「待阁老为皇上揽下这些人,皇上可先养起来,以作人才储备。需要任用之时,阁老便可举荐一二,来日方长嘛…」
  元帝起身掸了掸揉皱的衣袍,眼微微斜睨道:「恩,算是说得还不错,今日之罚就免了。」
  「谢皇上~」初苒作势福身,拉长了调子。
  元帝唇角眼底俱是春风得意,急匆匆赶回紫宸殿去拟定名册。
  初苒见元帝如此急切,不由又是好笑。
  不几日,消息灵通的学子们便都听说帝师程阁老也在收客座弟子,当下便有许多人慕名而去,当然他们都无一例外走了大门。而那些得了指引者,则都去了后门恭谨的请见。
  程阁老的长子也是位博士,此次便协同元帝的两位密臣将所有人做了甄别选定,最后定下七十余位拜在阁老门下做了客座弟子,名义上跟随阁老求学,实则已为元帝所用。
  元帝心情极佳,这一月来他不仅收获了智囊,还听到了许多高屋建瓴之论。当然那个什么所谓的「真圣贤」也是选不出来的,因为皇帝永远不可能只采信一家之言。
  元帝在朝堂上倡导各家打破成规,用求同存异的方式,来凝聚人心。朝臣们再一次领悟到,其实,众说纷纭,满天神佛散去之后,只有皇权才是真正的天下正统!
第107章狼烟再起
  宋恒道也是此次的大赢家之一,有近百名门生投入宋家门下,宋氏的声名又大大提升了。许多学子滞留京师,寻求出仕之道,各地也兴起了许多学馆,大有欣欣向荣之势。
  就在皆大欢喜之时,一道晴天霹雳自北疆的上空撕裂而下,一直延伸到晟京,给予沉浸在美好憧憬中的人们以沉重的打击——百乌国十万铁骑犯边,威远关失守了!
  元帝听到战报时,生生折断了手中的御笔。
  太尉聂征在家中口吐鲜血,倒在了病榻之上,不能上朝。因为,镇守威远关的太守正是老太尉的第三子,骠骑将军——聂焱,人称「冷面郎君」。
  朝臣们个个都不敢相信,须知,威远关的失守远远不是折损了一座关隘那么简单。早在先帝时,威远关就是重要的军事集结地、战略要地,它可以提高军队调度效率,可以屯兵存粮降低战争成本。有这样一座边关在手,大晟对百乌国的打击能力就能向疆界之外延伸数百里之远。一旦战火燃烧,据守此关,退可拱卫京师,进可驱逐外虏。是以,先帝将其更名为威远关!
  可如今,就是这样一座大晟的北大门,居然一夜之间失守了!这让身为总高军事统帅的聂太尉怎能不当场吐血。
  不光是朝臣,连元帝也不敢想象这竟是真的。剿灭暗祭司势力的计划才刚开始部署,北边边境却被人砸破了国门!究竟是巧合?是时运不济?还是大晟气数已尽…元帝倍感肩上压力沉重之时,也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凝华殿。
  初苒的伤口已渐渐愈合,震裂的肋骨也复原的很好。只有肋下那条寸许的伤疤仍是狰狞,元帝送来了上好的云萝膏,不仅去腐生肌,还能消弭疤痕。可初苒不愿使用,她要留着这印记,留着心头的那一缕惦念和悔恨,提醒她还有未完之事要做!
  这一月来,元帝的招贤之策进行的很顺利,初苒也一直悄悄在宫中暗查,搜寻蛛丝马迹。
  颐珠急急地从外头回来,带回了威远关失守的消息。
  初苒从颐珠惊乱的神情中,看出了事态的严重,可她对于威远关知之甚少。颐珠便向她细述了这关隘的来历,摆明当中的厉害关系。当颐珠讲到镇守威远关的太守是太尉聂征的儿子时,初苒就忽然觉出了不寻常的意味。
  据颐珠所言,太尉聂征有四子,以长子聂鹏举和三子聂焱最出息,长子性情敦儒,官至大行令,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也是光耀门楣。
  而三子聂焱则是老太尉最引以为傲的儿子。聂焱自小熟读兵书,不仅家传的聂家枪威震京畿,一套斩天除魔剑舞动起来,也是惊心动魄、天地色变,甚合他「冷面郎君」的绰号,当年的翩翩少年郎,不知俘获了多少世家女子的心。可惜,他当真是冷情又冷心,一个也瞧不上,如今年近三十,仍不曾娶妻。
  聂焱幼年时就随其父出征,每入敌阵则如混世魔王一般,众将皆赞虎父无犬子。他二十岁时,一战成名,初露峥嵘。二十五岁时官拜骠骑将军,任朔城太守,镇守威远关。接着,一年之内他三战三捷,自此,大晟与百乌东八百里边境在线,狼烟再没有燃起过,长达五年的边关安宁,成为了威远关上的又一段传奇。
  从那之后至今,百乌国对大晟边境的袭扰始终只是在西北黑水关、北川一带,从不敢向东越雷池一步。
  对于大晟与百乌绵延千里的边境线来说,西北毕竟只是贫瘠之所在,但是东八百里,威远关、朔城却承担着京师门户、屏障的作用,是以,五年来一直由聂焱在此威慑镇守。
  老太尉聂征现在已年届七旬,纵然精神矍铄,也难敌岁月催人。而聂焱子承父业,正当壮年,只要再立下军功,便可封为大将军,接任聂征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压下宋恒道一头,任那位宋丞相再多不满意,也载不住人家兵权在手。
  是以,三代忠义的聂家,既是元帝的底气,也是令舜纯最为忌惮的力量。
  听到这里,初苒已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又不是爆发了什么大不了的全面战事,也不是百乌举国来犯,不过只是一次普通的袭扰,这样的名将,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怎么就能让敌人十万大军毫无先兆地兵临城下了呢。
  据颐珠说,丢了威远关的原因,竟然是由主帅玩忽职守造成的。因为百乌军奇袭威远关时,身为主帅的聂焱根本不在阵前。怎会如此巧合,恰好主帅不再,敌军就来攻城,聂焱去了哪里?
  初苒甚至生出荒唐的想法,威远关失守会不会又是舜纯为了浑水摸鱼捏造出来的,就如那次说萧鸢谋反一般。
  可惜接下来的几天,鸿翎急使的战报,源源不断地送进宫来。
  「八百里急报!八百里急报!」边关的态势日益紧急。
  从最初的威远关前哨失守,主帅聂焱不知所踪。再到后来威远关陷落,上将军战死。
  百乌骑虏长驱直入,已兵临朔城强攻数日。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喉咙口,朔城中可是有二十万百姓啊!那是先帝历时三年迁移人口,且休养生息十几年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如今,就要这样葬送在骑虏的屠刀之下了么?
  「八百里急报!」又是一骑鸿翎急使冲入宫中。
  内侍、宫人纷纷避让,信使一路飞奔,将军战递于御前。
  这一次,终于是喜讯!
  元帝也终于完整的了解了,这次战事的始末…
  半月前,数年不曾有过动静的百乌国,忽然以十万大军奔袭威远关前哨。
  威远关三军将领齐聚一处商讨对策,主帅聂焱却不见踪影,大家一时手忙脚乱。情势紧急之下,三位将军只得临时分工,由上将军姜源守住威远关,左、右将军则回防朔城,并安抚乱作一团的朔城百姓。
  哪知百乌来势汹汹,三位将军皆估计不足,上将军姜源死守威远关,仍战死在乱军之中。
  威远关陷落后,百乌骑虏长驱直入,直逼朔城。左将军耿建昌、右将军李怀远死守城池,与二十万百姓同仇敌忾。百乌军几番破城,又被几番抵于城门之外。仓促之间,分不清是兵士还是百姓,皆与百乌骑虏浴血肉搏,城门口尸山高积,无暇清理,死去的百姓不计其数。
第108章将军威武
  三日后的一个星夜,聂焱单人飞骑,忽然出现在朔城外。
  城门上的守将因看不清城下是谁,又深恐是百乌诱诈,拒不打开城门,聂焱只得单人独马栖于城门之下。但是,眼见得天色已发蓝,百乌军营中又蠢蠢欲动,聂焱再也等不得,大发神威,一人徒手去攀百丈高的城墙。敌我不明,城上的守军一阵冷羽流箭的乱射,待到聂焱攀到城上时,众守将才傻了眼。
  随后,朔城中欢呼与谩骂之声并起。
  欢呼的皆是聂家军及兵士,谩骂呼号的则多是失去亲人的百姓。争吵到激烈处,甚至显出内乱爆发的先兆。
  聂焱一言不发,一张玉面冷如神祇,他纵身跃起,仰天长吼,训练有素的聂家军立时马嘶人啸,与之呼应,三千铁甲精骑如一阵旋风刮过,霎时间便集结一处。
  人群骤然安静,如看到天兵神将降临朔城一般。
  北城门洞开,聂焱身披黑甲,幽幽闪着寒光,腰间那口太阿古剑透出稳如山岳的气息。
  他将铜盔掷于城下,只身奔出城去,几个纵跃如流星赶月。跨上爱驹踏雪,聂焱一振手中的银枪,直指敌营方向,一声绵绵不绝的长啸划破苍穹,踏雪应声而动,似一道疾电冲出。三千铁甲军士也呼啸声声,紧随其后,于城门上向下俯瞰,犹如一支黑箭自朔城中激射而出。
  关闭了城门,军士们全都登城观战。
  骠骑将军聂焱一人冲在队伍最前端,三千铁甲,已经在奔驰中幻化了队形,紧贴于一处,形成一柄宽刃匕首状,而聂焱则是那匕首的锋芒。
  右将军李怀远忽然觉得热血沸腾,豪情顿生,当下上了城楼高处握了鼓槌,一声声战鼓「咚咚」而起,合了疾奔的马蹄,如天边滚滚沉雷向前推进,兵士们在城楼之上齐声威喝。
  「聂将军威武!」
  「聂将军威武!」
  百乌兵营顿时骚乱,一马当先的聂焱坚毅的脸庞如僧人入定一般,手中的银抢坚定的指向正前方,如踏雪头上生出的一只利角。
  「噗!噗!噗!」
  聂焱势如破竹,银抢取敌将咽喉与穿针引线。铁甲精骑组成的匕首也势不可挡,「轰」得没入敌营之中,直入敌之心脏。处处都是刀光、残肢、飞溅的鲜血和马上直愣愣地无头尸。
  如利风,如闪电,聂焱要的就是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清晨的阳光终于破云而出,金色光芒洒向这片血染大地,象征百乌统帅的黑目旗被撕成碎片绞入一片混战之中。
  朔城上的军士们一片欢呼,方才谩骂痛哭的百姓们,也奔走相告:他们的骠骑将军已经斩杀了敌军统帅,聂家军已经刺穿了敌军的心脏,朔城保住了!
  右将军李怀远自城上一跃而下,风霜雕凿的脸上战意蓬勃。他携自己麾下所部,跨了战马直奔北城门,欲出去酣战一场,聚歼百乌兵士,一血前日之辱。
  可一脸冷漠的左将军耿建昌却拦在城门之前。
  李怀远高声道:「请耿将军驻守朔城,待本将出城去与骠骑将军围歼百乌骑虏。」
  耿建昌冷冷道:「李将军,我们还是在城内固守的好。」
  李怀远顿觉惊愕,忙道:「将军方才不在城上,所以不知晓,聂将军已斩了敌将,现在出去歼敌正是时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