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望族权后-第6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有一个哀叹:“可若不放弃,我等诗书之族女儿,竟上赶着向皇族交递庚帖,怎不被舆论诽责为女色获幸?诗书之族又将颜面何存?!”皇后此计真毒辣!
被这七嘴八舌一打扰,冯继峥只好暂止对杜渐知、陶葆仪等人的开导,他先看了一眼唯一留在书房侍候的长随,得到仆从微一颔首的暗示,这才决定说辞——
甥女六娘,自从在妻子口中问清他的想法是荐送其入宫之后,虽说明确表示听从舅父舅母安排,而且会想办法说服自家父兄认同,但并不代表着愿意自呈庚帖,如若连六娘也不愿受此耻辱,直到如今还被瞒在鼓里的甥男陆芃当然会坚决反对,那么他就必须采取另一套说辞了。
所以一知此事横生枝节再有变故,踏入家门之时,冯继峥便打发亲信先告潘氏,让她立即与嘉程商量,而此时经亲信暗示,嘉程显然并未改变意愿。
“天子为九五之尊,更是英明神武志向超凡,若礼待各家闺秀,遁例施行礼聘之仪,自然为我等荣幸,可难道就因圣上忧虑国政一意从简,我等便要执着于清高之名不屑屈从?若真如此浅薄傲慢,又怎称儒子忠良?”
还不等他抒发完整“大公无私”“忍辱负重”的优良品格,沈务汖再度迫不及待追问:“冯公之意,仍然愿荐令甥女备选?”
冯继峥忍不住抽动了一下嘴角:“冯某愿意对六娘晓以大义,劝导六娘以大局为重。”
沈务汖等这下便满意了——有陆六娘在前,他们紧跟着交递庚帖备选,就不会那么引人注目,就算皇后操纵舆论诽议谴责,还有冯、陆两家高个子顶在前头,抵挡唇枪舌箭,他们又何需担忧声名狼籍?
故而连声附和,一个个义正词严,争相奉扬冯侍郎高义不说,顺带着又自赞了一把高风亮节。
却有一人中止了这热闹激扬的气氛。
这人姓严,名慎,字静守,时任大理寺卿,他的母亲姓潘,论来与冯继峥也算经了一道弯绕的姻亲,严慎原配发妻去世后,娶了续弦,只给他生了一个女儿,正好及笄,因颇有才貌,经冯继峥说服,他原本已经动意让女儿备选,可眼见事情出了这等变故,严慎立时心生退意——天子既如此宠爱皇后,就算女儿入宫,能否获得宠幸还是两说,更不说还有陆氏六娘在前,极长一段时间都只能甘当绿叶。
名利二字,眼下必须择一,但即便舍弃声评,利益一时之间也如镜花水月,虚而不实,极大可能名利皆损,这风险太大,严慎不像沈务汖等等,说是诗书之后,已经败落得不像样子,他本身仕途尚还顺利,几个子侄也还知道上进,大无必要孤注一掷。
再兼严慎不似杜渐知、陶葆仪等等,对冯继峥认识更深,至少能窥穿这位的心机。
陆六娘备选,旁人就算诽议,质疑的也是陆家,而不是冯继峥这个舅父,所以即便事有变故,冯继峥照样有望名利双收,谋求的利益与承担的风险与众人根本便不能相提并论。
但严慎固然窥破了冯继峥的心机,也不会广而告之,只将散朝之后,一路盘算的说辞用作应对:“继峥兄,慎实觉惭愧,起初应兄之主张,确愿让小女襄助六娘一臂之力,然……不曾料及家母,竟已为小女许下一门姻缘,只因国丧耽搁,还未行六礼之仪,却是与男方,有了口头约定,若背信,而送小女备选,家母必不认同,望兄及诸位,海涵慎听从家母意愿。”
严慎的反悔,对沈务汖之流无足轻重,但当然让冯继峥心中不喜,只此时强求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不利团结,故而也只好佯作宽容了。
第1260章 诗书之骨
陆芃最近一段,都在闭门苦读,直到听说自家妹子竟然备选的大事。
这下子连功名都不顾了,把书卷一丢,趿着鞋子便“破关而出”,他的书僮还以为郎君要去找冯侍郎兴师问罪,吓得尾随苦劝——郎君性子本有几分急躁,若因怒怨,与长辈争执起来,被有心人利用,诽责郎君不敬亲长,这可便会损坏声评,真因此影响了考业,郎主与主母必定会加以责怪。
可书僮又哪能规劝得住?好在是没等陆芃冲出月亮门,便见小娘子挡住了去路,书僮这才松了口气,他倒也知道自家小娘子能言善道不说,与郎君又历来和睦,再说郎君之所以如此激愤,还不是因为小娘子的终生大事,小娘子既出面,应当便能说服郎君莫与冯侍郎争执,于是书僮也就放心地回避到了老远,单留兄妹两在此说话,但为防万一,他还是守在往主院的必经之路上。
陆嘉程就知道兄长知情后不会善罢甘休,与其等着兄长兴师问罪,不如采取主动。
“阿嘉,这就是你之意愿?”陆芃未必不清楚,如果不得妹妹认同在先,舅父决无可能自作主张,他只是万万没有想到,素来便有坚持,并向往恣意与恬静生活的妹妹,会情愿踏涉深宫那方泥沼,他没有入仕,陆氏一族女儿也并无嫁入皇族者,但他也知道深宫之中,富丽堂皇背后,具备着多少艰险诡谲,就算当今天子英明神武,或许不同于那些沉湎声色无情无义的帝王,但宫廷仍然是这世上,规矩最森严同时又最不讲规矩的地方,他不相信妹妹当真会憧憬宫墙之内,毫无自由又决不可能静好的生活。
“是,这就是嘉之意愿。”嘉程站定在青樟树下,微仰面颊,坚定迎视着兄长严肃的眼睛。
“我不赞成。”
“我知道兄长不会赞成,但阿耶阿娘已经被我说服,现下庚帖已被舅父递入礼部,木已成舟,嘉愿受阿兄责备。”
“你!”
陆芃冲青樟擂出一拳泄愤,但面对妹妹毫不退缩的坚持,他最终也只能无奈地收回拳头,握紧了背在腰后,他摇头,不无沮丧:“我不是想责备你,可是阿嘉,你究竟知不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我是你兄长,我希望你能得美满幸福,我不能看着你被当作棋子利用,因为一时糊涂,毁了终生!”
“阿兄,圣上是我爱慕之人,所以备选乃我意愿,我没有被谁利用,我也不是任何人之棋子。”嘉程往前一步,她站在树荫下,但繁密的枝叶并没有遮挡明亮的眼睛:“那时避难洛阳,兄长们哀叹华夏危亡,然多少士子竟然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廷弃京东逃,虽说战火暂时未能波及洛阳,但触目所及,皆为人心惶惶意志消沉,那时不仅父兄,便连阿娘与我,还有诸家不问国政之女眷,也感觉到安定宁和将一去无返,我们对未来充满凄惶,对将为亡国之奴这一命运,惊恐畏惧。”
嘉程对那段日子确然记忆深刻,她记得自己几乎每晚都会被噩梦惊醒,她眼睁睁看着兄长与好友们因为无能挽救社稷,日日酗酒,看着连素来严于律己的父亲,竟然也开始借酒浇愁,强势的母亲开始愁眉苦脸哀声叹气,嫂嫂怀抱着牙牙学语的小侄子愁眉不展,四处都弥漫着沮丧与绝望,她惶惑又无助,她哭着问祖父,是不是再也无法阻挡蛮夷的铁骑,在大周的土地上攻城掠地,是不是他们只能等待被异族奴役欺凌的生活,祖父沉默不语。
那时她以为祖父也是无能为力了。
“直到晋王来家中,拜访祖父,我才知道还远远不到绝望时候,家国仍有希望,我们,也许不会沦为亡国之奴。”嘉程目光越发灼灼,回忆着最初的那一眼:“我站在转角处悄悄窥望,晋王身着铠甲意气飞扬,那段时间我见多了意气消沉之男子,听多了悲观与绝望之言论,我以为再无人有那能力,挽救华夏沦亡,但我看见了晋王,看见他昂首阔步信心十足,我从没想过,晋王竟然是这么一个英雄豪迈之男儿,我相信他,阿兄,因为一眼我就相信晋王,他能够挽救这个国家,他能够让深陷绝望之臣民再次振奋,他能够率领大周铁骑,将蛮夷驱逐关外,他能够收拾这片腐朽江山,还以锦绣兴盛。”
正当年华的女子,展开妩美的笑容:“曾经,我以为将来得我倾心之人,应是如阿兄一般,文质彬彬、才华横溢,但从那日之后,我才知道这远远不足够,雄才大略、豪迈矫健才能真正让我心折,我第一次懂得自己内心,懂得何为爱慕,后来我听说晋王登极称帝,我知道这一世,我只能仰望着爱慕之人,我遗憾这一世,甚至不能与他交谈,我只能在离他很远之处,将心事深深隐藏。”
虽已情动,奈何天渊之别,嘉程知道做为诗书名门的闺秀,应无可能备选后宫,疼爱她的祖父也不会愿意送她入宫,与三千佳丽分宠于君王,她也明白高高在上的君王,决不会给予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情意,她一度不存奢想,但她知道这一生一世,在她的心里,再也无人能够取代这个让她一见倾心的男子。
遗憾让她黯然,一度也想过妥协于父母之命,但她更加清楚自己的不甘心,不甘心还未经过努力,就只能选择放弃。
一生一世一双人就真能美满幸福么?她知道如果另嫁旁人,与那个让她倾心仰慕的男子就此错过再无交集,对她而言,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人生再经如何努力,也不能弥补的残缺。
“阿兄,我要到圣上身边去,这是我之意愿与抉择,无论将来结果如何,我都有了准备承担,因孤寂于宫廷还是孤寂于家宅,对我而言原无区别。我知道我这样决定,是任性自私,自呈庚帖备选,一定会使家门蒙羞,会有损诗书之族门风声评,可我不想放弃这一线希望,阿兄,我之人生,只有这个机会,能够争取。”
说完竟向兄长肃身一礼:“望阿兄成全。”
陆芃看着自己的执迷的妹妹,最终也只能长叹一声:“阿嘉,你知道我,何曾在意过虚名浮利?阿嘉仰慕圣上,并非贪图虚荣,你无需自愧,更不可自以为卑劣,我担心则是……舅父执意送你入宫,所图大是让人不耻,深宫险恶,步步惊心,万一疏忽差池,便可能引火烧身,阿嘉,你真决意,要去做那只扑火飞蛾?”
“纵然焚身自毁,嘉亦无怨无悔。”女子再度仰面:“阿兄,我知道舅父图谋,也明白阿兄与舅父政见不同,对后族如柳大夫、薛侍郎等等素来敬佩,嘉不懂得政务权术,但我相信圣上英明,决无可能如舅父所言,放纵外戚专权使社稷陷于隐患,圣上敬爱皇后,器重后族,必是因为皇后及其家族值得信任,所以阿兄放心,我不会听信舅父之言,行为有逆圣意之事,阿兄既与柳郎君交好,也大可不必因我入宫便存顾忌,嘉择此道路,不是因为贪欲,入宫之后,也不会再牵连家族必于政仕之道取舍,如能争取圣上几分情意,为嘉之幸运,若是不能,嘉也断然不会因为妒恨便行卑恶之事,有损我陆氏一门风骨,阿兄将来入仕,不必顾虑我在后宫处境,我亦相信阿兄能以赤诚之心,报效君国。”
这话其实就是在向兄长委婉声明,入宫之后,无论生死悲喜,都是她一己承担,与家人无尤。
自大周建国,对于后宫不能干政的戒律其实并不多么注重,如高祖当年,宠爱尹德妃与张婕妤,此二妇人因与秦王也就是后来的太宗有隙,在政治上支持的是太子,屡屡进谗言,污陷秦王有谋反之意,最终导致太子、秦王手足相残,玄武门之变,秦王获胜,逼高祖退位。
故而太宗帝对于女子干政甚是反感,更喜温柔贤惠这一品格的女子,却也并没严申后宫不得干政,甚至对于外戚相当倚重,太宗朝储君的废立,外戚居中发挥巨大作用。
更不说高宗、明宗以来,根据皇帝性情的差异,后妃多少都有参政,但凡得宠,身后都有利益集团,到后来甚至公主、附马集团也发生了几起谋逆大案,往往宫中妃嫔的荣辱,必定牵连各自家族的兴衰。
这也是真正的诗书名门,并不愿意荐送女儿入宫为后妃的根本原因,诗书之族,以纯臣、贤良自傲,他们注重声评,也时时以声评律己,他们多居清要之职,不谋权势富贵,他们不希望因为女儿入宫,便被卷进权谋争斗。
但也并不是说有周以来,后宫就从无诗书之族女儿——皇权毕竟高于一切,如若皇帝执意礼聘诗书门第女儿,抗旨可是要掉脑袋的,为这类事宁愿担当夷族之祸的家族毕竟是极少数,更不说纵然诗书之族,一旦品尝到权势的益处,渐生贪婪往权望之族过渡,也是大有人在。
有如京兆卢,起初也是诗书门第,高宗帝时,因闻卢氏女有倾国之色,礼聘入宫,先封为贵妃,后封为皇后,卢氏自此显赫,渐渐也就没人记得他们竟然是诗书之族了。
但陆、冯两家,确然是历经数百年的诗书名门,从无女儿入宫,这也是冯继峥此任家主,虽说渐生贪婪,但不得不有所顾忌的原因,说到底,他还舍不得清高之名,彻底跻身权望。
如果陆正明在世,必定也不会认同孙女入宫,因为他明白一旦涉入后宫之争,就难以不受权势牵连,渐渐改换门庭的道理。
然而陆公虽有志愿,辅助贺烨拨乱反正再复盛世之治,可在此之前,他出于对韦太后乱政的绝望,已经决心韬光养晦,教导子侄,皆以学术为重,养成陆阮一辈与世无争,完全不谙官场权谋的性情,子侄性情一旦形成,纠正何其艰难?故而陆正明只能在长孙陆芃身上用功,希望孙子能够继承他的志愿,辅佐一代明君。
嘉程也是受陆公训教成长,她虽不谙权术政治,但也明白祖父对于长兄的寄望,以及对家族将来的规划,所以她才向长兄声明,她虽入宫,但坚决不会干预政事,她也并不希望因为她的任性自私,牵连家族,牵连兄长。
可是事情真能如此楚汉分明?
陆芃没有把握,他还没有应试,便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第1261章 萧公的部署
陷入迷茫的还有萧渐入。
自复兴元年,相助帝后收复长安,回归家族之后,渐入当然终止了浪迹江湖的不羁生活,他的父亲萧行辄此时也从贬黜之地调回京都,授职户部侍郎,主管户司、度支二署之事,是支持变法的中坚力量,如冯继峥等人,理所当然将京兆萧划为后族阵营,这当然不至于让萧渐入心生抵触,事实上他也正筹备着参加今秋举行的进士科选,打算正式跻身仕途。
又虽说早过适婚之龄,但无论萧公还是萧行辄,都明白九郎的心病——眼下十一娘虽然贵为皇后,万万不可能再与九郎修成正果,但鉴于九郎当初一言不和便离家出走的率性,长辈们都不敢再强迫他姻缘之事,只能寄望九郎取得功名之后,自己想开了主动求娶名门闺秀,就算家世略次,但只要九郎发于自愿,长辈们也都不打算再加阻挠。
天子对于九郎的器重有目共睹,京兆萧更为后族姻亲,大无必要再与其余家族联姻稳固势望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家族看来,京兆萧无疑炙手可热、高不可攀,九郎若愿低娶,长辈们亦能宽容。
婚事不受逼迫,渐入对于将来自有坚持规划,他经过十载的磨砺,对于十一娘的执迷之情早已放下,论来是万事顺心,不应再觉迷惑,可这日,竟突然听闻做为一族之长的祖父决意,应礼部之谏,择送族中闺秀备选,这个消息顿时有如火折引燃了硫磺,将闭门苦读的萧九郎轰炸“出关”。
与祖父的争执是必不可免的,祖孙两一时有如麦芒正对针尖。
“大父难道不知?杜渐知、冯继峥等人上谏充选后宫,说什么尽职尽责,企图实为争求权望,用心歹毒引人不耻,大父难道也相信外戚坐大、近臣弄权那套荒谬说辞?”
“闭嘴!杜、冯二公乃忠良之臣,岂是竖子晚生能够信口诬篾?圣上大婚已逾十载,膝下唯太子独丁,为社稷稳固,理当充选后宫繁荣皇嗣,我等臣公,应礼部之征送闺秀备选,怎为争求权望、用心歹毒?”
“大父!渐虽不曾入仕,却早已不是无知小儿,当初穆宗帝在位,礼聘妃嫔,我族及冯氏诸家,为何不虑社稷稳固荐送闺秀备选?如今眼看着圣上励精图治,逼韦太后交权有望为强势之君,便借口社稷稳固辅佐圣君,实际则是期望以色获幸,大父真当圣上乐意充选后宫,凭仗女子入侍将来有利可图?”
如此一针见血之语,自然引得萧公勃然大怒,连声斥责渐入“忤逆不孝”,险些没动家法施惩,可纵便如此,九郎也没有屈服,竟然摞下一句“大父若不打消想法,渐入也无颜再走科举正途”的话,扬长而去,真将这些时日以来所作的应试策赋焚为灰烬,再度离家出走——没走远,是住去了姑丈家,与小表弟柳彮大吐抱怨之辞,连累得柳彮也不得不暂时“出关”,陪着九表哥借酒浇愁。
萧母自然是急得团团乱转,生怕儿子又再不告而别,赶去崇仁坊,千叮万嘱更兼赔罪致歉,恳求萧氏千万劝阻九郎,万万不能再因一时冲动便离家出走,回家后又往丈夫面前哭哭啼啼:“阿翁真是糊涂了,十一娘如今身为皇后,咱们不想着替皇后排忧解难,助太子殿下稳定储位,怎能反而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