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地南山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救人一命啊!
  赵大娘和赵小雨跌跌撞撞跑跑过来,一眼看见赵大山半边脸的血,赵大娘只觉得头发晕,有一种要倒下去的感觉。
  “大哥,你怎么了。”赵小雨尖叫一声,扑过来,伸手就去摸赵大山的头。
  没等赵小雨摸到,赵大山伸手一摸,举起来一看,一手的血!
  赵大山走过来的时候,黄豆已经闭上眼睛好好躺在一个妇人怀里。
  黄豆觉得无脸见救命恩人,眼见着他走过来,赶紧闭上眼睛,眼不见,心不慌啊!
  不过,为什么闭着闭着,眼睛就睁不开了!
  赵庄离黄家沟不算远,隔了一里多地,赵大山不认识黄豆,认识黄豆大伯娘。
  黄豆大伯娘是赵庄赵家的姑娘,和赵大山爹是堂姐弟,见了面,赵大山要喊黄大娘一声大姑。
  幸存者里有黄豆大伯娘的娘家人,黄大娘的嫂子一眼认出来,这个从河里拖出来的孩子,是黄家沟黄老汉家的三孙女。
  “哎呦,这不是豆豆吗?”黄大娘的嫂子鞠氏连忙扑了过来,接住黄豆。
  “爹娘,快看,这是黄老三家的豆豆,是不是大妹她们庄子也出事了。”鞠氏大声喊着公婆。
  黄大娘的爹娘哥哥们都挤了过来:“真的是豆豆,快扶起来,看看伤着没。”
  鞠氏摸了摸黄豆的手脚:“豆豆,没事吧?”
  黄豆摇摇头,又点点头:“大舅妈,没事。”
  “哎,好孩子,没事就好,谢天谢地,菩萨保佑。”鞠氏连忙抱紧黄豆,喊着媳妇赶紧拿衣服给黄豆裹上。
  黄豆觉得脑袋疼,心口疼,手疼,腿疼,浑身疼。乱七八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她不想说话,她只想睡觉。
  赵大山已经走过来了,看了看自己救上来的孩子,一个胖乎乎肉鼓鼓的小姑娘。
  看样子在水里挣扎了有一会,头发蓬乱,这个时候应该已经脱力,斜依在三叔公家大伯娘怀里。
  众人还在围着赵大山说话,黄家沟返回来的青壮过来了,黄豆大伯和二伯刚好在这一群青壮里。
  众人认识黄荣贵兄弟,连忙喊过来:“黄大兄弟,快来看看,这是不是你家豆豆。”
  黄大伯和黄二伯走的时候,家里还没有发现黄豆失踪呢,一听众人喊,连忙跑过来一看,可不是,真的是黄豆。
  黄大伯连忙在黄二伯帮助下背起黄豆,跟着岳父母全家往南山镇赶去。
  黄二伯还和几个青壮往回赶,看看村子情况。赵庄也派了几个青壮跟着黄家沟人一起回去探查情况。
  黄大伯背着黄豆没走多远,就遇见了回头来找黄豆的黄老三和黄宝贵、黄德磊。
  大家一看黄豆安然无恙,大喜。黄老三从大哥背上接过黄豆背起来,又掉转头往南山镇赶去。
  黄老三知道是赵大山救了黄豆,连忙邀请赵大山一家到黄老四家落脚。
  赵二婶一听,黄家竟然在镇子上有房,连忙湊过来:“我是大山的二婶,你看黄三哥,你这也太客气了。”
  赵三婶一看,连忙也挤了过来:“是啊是啊,我们家大山这个孩子就是实在,水流那么急,那可是拿命救了你家豆豆啊。既然你家在镇上有房,那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赵大山连忙走过去挡着二婶三婶:“谢谢黄三叔,不用了,你们家人口也多,我们家人口也多,就不去麻烦你们了。”
  “你这孩子,怎么心眼这么实呢。这天,眼看着还得下,风大雨大的,家里一时半会肯定不能回去,难道你还能让你爷奶在外面雨地里淋着。”赵三婶一听赵大山拒绝,急了。
  “是啊,是啊,你这个孩子,说的什么傻话。”赵二婶连忙接上。
  “大山他二婶三婶,我们分家了,当初分家的时候就说明白了,以后各过各的,我们就是去赵三哥家,也没你们什么事。”
  赵大娘不愧是镖师的女儿,说话都这么直接彪悍。
  “行了,等会我们去镇上看看,有地方安置就不麻烦他黄三叔了,要是实在没地方,我们一家四口就厚个脸皮,再上门。”
  说着,赵大娘拉着儿子大踏步走到了前面,赵大川连忙拉着妹妹跟上。
  到了镇上,投亲的投亲,访友的访友,没有亲友的有钱也可以找个客栈,没钱的只能找个避风雨的地方等着衙门安排。
  族长派出去的青壮已经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黄家沟,一个村子都被泥石掩埋了,看不见一栋房子,找不到一个活着的生命。
  一部分地被淹没了,大部分田地还好好的,只是有很大一部分稻谷已经倒伏了。如果雨一直下,可能就要烂在地里,收不上来了。
  妇女的哭声,孩子们的哭声,在这个不停歇的雨中,显得分外悲伤。
  家,没了,这是最伤人心的事情。
  黄家沟人,大部分都聚集在黄老四家附近,真正在镇上有亲友的还是极少数人家。
  外面的消息,非常不好,这次因为雨水太大,南山脚下好几个地方发生了走山。
  黄家沟不是最严重的,虽然一个村子整个没了,但是好在人全部平安,田地还在,运气好,地里庄稼也能收。
  赵庄是损失一部分土地,小半个庄子生命为代价。
  从黄家沟再往赵庄里面去的两个庄子,据说其中一个也几乎是大半个村子没了,另一个还没有消息,不知道怎么样了。
  如果黄豆醒着,她肯定要说,这是泥石流啊,都怪你们占地为王,建房造屋,家里打家具,烧火砍柴,乱砍伐树木形成的。
  不过,黄豆的爹就是木匠,没活做也经常上山砍几棵树回来放河里泡着,过一段时间拖上来晾干好做家具。
  山上树木,根本无人管束,谁家想砍就去砍,只要你有力气。大部分人又是就近取材,砍完了也不会去补种。
  如果一片区域大树砍完,小树基本上也不会有,都砍回去做柴火去了,比稻草麦秸秆好烧锅。
  所以说,这都是自家坑自己。


第十二章 喝药吃鸡蛋
  黄豆发烧了,和黄豆一起发烧的还有被吓着的黄桃。
  一张床,小姐妹俩,一个睡这头,一个睡那头,烧的昏昏沉沉。
  等黄豆彻底醒来,已经是第三日中午,这个时候黄桃已经好了,坐在床边呆呆地看着妹妹。
  黄桃是自责的,她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妹妹,如果,不是赵大山救了妹妹,她就没有妹妹了!
  黄桃见妹妹醒了,先端了水给她漱口,又亲自给妹妹洗了手脸。
  又去灶房里端了碗面条进来,递给黄豆,黄豆睡的整个人都发软了,一碗面条吃了半碗,实在吃不下了,整个人却觉得活了过来。
  黄桃看妹妹好了,眼泪才忍不住流了下来,这三天她发热醒来后就没怎么睡,一步不敢离黄豆左右,她太害怕了,就怕因为自己的粗心,把妹妹永远丢了。
  暴雨过后,镇上到处都是死里逃生的附近村民。
  黄老汉一大家二十多口人,住在四儿子家的几间屋里。
  住西厢的张大嫂母子俩回了乡下,虽然走山没有影响到他们所在的张庄,但是镇上私塾已经停课了。张大嫂不放心在家准备秋收的张大哥,母子俩一大早就收拾东西回了乡下。
  除了要做生意的东厢两间,所有房间都铺上稻草,睡满了人。
  赵大娘一家四口还是住进了黄豆四叔的家里,西厢分了一间给赵大娘家母子四人。此时,能有一间屋遮风挡雨,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毕竟赵大山救了黄豆,而且,黄豆大伯娘就是后山赵家村的姑娘,和赵大山爹还是没出五服的堂姐弟。
  赵大山二婶三婶原本还想跟着过来,但是黄家也实在挪不出地方了,只能悻悻作罢。最后还是赵奶奶想起还有一个远房的堂侄女嫁在镇上,去那边寻亲去了。
  黄大娘的亲侄女也嫁在镇上,黄大娘父母一家就全家去了孙女家安置了下来。
  西厢还有一间分给村里教书的七爷爷一家,七爷爷老两口,加上两个儿子两个媳妇,三个孙子,四个孙女也只分了一间。
  没办法,七爷爷只能和两个儿子在东厢屋檐下搭个棚子勉强住着。他一个斯文的人,总不能和儿媳妇睡一间屋里。
  东厢两间是要做生意的,黄家妯娌四个就睡在里面,这样早晚也好起来开门做生意。
  正屋东间,黄老四夫妻两的房间住了黄米姐妹四个,带着刚满二岁的黄德仪,加上黄德光媳妇和黄奶奶。
  堂屋睡着黄家兄弟五个,还有黄德光,黄德明。西屋睡着黄老汉并几个小孙子。
  晚上别说睡觉,就洗漱就够愁人的,好在家里开了铺子,柴火准备的充足。
  这几年,黄老四把前屋也盖了起来,和家里模式不太一样,一个大门,大门两边各建了两间房。
  房间都不大,一间十二三个平方,当初想着以后孩子多,男孩子就搬前屋住,女孩子就放西厢住,家里大屋西房是要堆放粮食的。
  现在前屋东边两间住着族长一家老少三十多口人,其实住不下,但是也没办法了。
  好在屋子刚建好没多久,屋里还空着,铺上稻草,男一间女一间,青壮就在外面搭个棚子,晚上睡觉,白天烧水做饭。
  前屋西边两间住着黄老汉亲大哥家,也幸亏黄老汉只有亲兄弟两,不然房子都腾挪不开。
  村里的里正姓王,自家儿子在镇上有房子,王姓的都跟着里正去了王家镇上的房子。
  这已经是最好的了,黄豆醒来后在床上缓了一会,扶着黄桃的胳膊还是出了门,她实在按耐不住。
  一出门,黄豆吓了一跳,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被院子里外的情景惊呆了!
  黄老四家的屋檐下,院墙边,凡是能铺开的,都搭了一溜棚子,住着黄家几家关系近的本家。一个大院子除了走道的地方,就没处插脚了。
  家里西厢和大屋之间原本搭了个小棚子是堆放杂物的,也挤了带着幼小孩童的妇人。
  东厢和大屋间原本黄豆来时吃饭的石榴树挪到了院中,这里砌了一间改成了灶房,在里面开了个门,直通东厢两间铺子。
  灶房和大屋间搭了一个露天棚子,里面堆放着要用的柴火。黄家兄弟闲了没事,就上山,一捆捆柴火劈开剁好,捆起来送过来。
  棚子搭的高出围墙,斜着伸出围墙外面半米多,围墙两面可以通风,雨水又进不来。
  下雨天,客人顺巷道进来到了黄老四家围墙都不用打伞,顺着围墙走也能避避风雨。
  这里也住了人,柴火挪到院墙一边,靠大屋这边顺墙铺了稻草,睡着黄家沟的老弱病残。
  院墙外面也搭了一溜棚子,住着黄家沟的乡亲。只有通向集市的那面围墙没有搭棚子,实在是黄老四还指望着做生意。
  黄家一大家子吃饭烧水,再加上大部分遭灾的人流入镇上,黄家小饭馆的生意竟然是忙不过来,每天灶里的火都没熄过。
  运气好的,有熟人亲戚的,还能找个屋子安稳睡觉吃饭。哪怕是堵围墙,搭个棚子,也能避避风雨。
  而那些无家可归,无亲可依靠的,只能在镇外荒地搭个棚子栖身。不下雨的时候,棚子外是泥水,棚子里也是泥水。
  下雨的时候,棚子里小雨,棚子外大雨。雨下大了,睡到半夜棚子能被吹塌。只能半夜再冒着雨把棚子支起来,一家人抱在一起瑟瑟发抖。
  这还是好的,最惨的是失去亲人的,一家留下孤儿寡母的,或者只剩下老弱病残的。
  住的人多,矛盾也多,吵闹声不断。
  黄豆出来,站在大门口屋檐下,就看见有孩童在棚子里打架,大人也不管,打得狠了才过去拖过来,一人屁股拍几巴掌。
  黄大伯和黄四叔在院子里清理排水沟,人多,污水多,又下雨,院子里都积上了水。
  一边清理,一边和院子外喊话,应该是黄二伯和黄老三在外面清理排水沟。
  一个妇人站在灶房门口和四婶说话:“狗蛋他四婶,你说说,我们也是本家,又不远。房子我们就不争了,你就把灶房给我挪挪晚上我娘几个住,我保证不耽误你做生意。”
  这个妇人黄豆认识,是五爷爷家的三伯娘。五爷爷和七爷爷是亲兄弟,和黄老汉是还没出五服的堂兄弟。他家兄弟七人,现在活下来的只有五爷爷和七爷爷。
  五爷爷家四个儿子,四个儿子生了十一个孙子,七个孙女,下面还有重孙。
  五奶奶死后,五爷爷就分了家,不分不行,家里天天鸡飞狗跳。五爷爷跟着大儿子过,大儿子家孙子都娶了媳妇。
  分家那年,大儿媳妇死了,过后没两年,大儿子在山上砍树,又被砸死了。小兄弟几个也分了家,五爷爷就跟着大孙子住。
  大儿子家四个儿子,二儿子和四儿子小的时候去渠道河里游泳,淹死了,一起淹死的还有二儿子家的一个儿子。
  二儿子还没分家就死了,二儿媳妇跟着剩下的一个儿子过,也算不错。
  小儿子找了个岳父是打渔的,小儿子就跟着岳父一家打渔,前几年船翻了,小儿子被砸到水里就没上来,小儿媳妇就带着两个儿子搬到了娘家村子里住了。
  要说全家最全乎的就是三儿子家,三堂伯和三堂伯娘生了三个儿子三个闺女。最小的闺女都嫁出门了,家里还没分家。
  三堂伯娘一闲了就说五爷爷不好,说他活久了,给儿孙寿元都抢走了。四个儿子,死了三个,十一个孙子死了三个,走了两个。
  其实村里人都知道,主要是三堂伯娘嫌弃五爷爷吃她家粮了。五爷爷虽然住大孙子家,但是吃粮是要四个儿子家平均摊的。
  小儿媳妇已经搬走了,就每年过年送点银钱过来,这三家就给粮。
  三堂伯娘跟黄奶奶差不多大,是个抠搜出了名的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从不空手,哪怕去你家实在没东西拿,拿跟柴火棍子回家也好,起码能烧锅!
  家里三个儿子,三房媳妇每天轮着做饭,儿媳妇做饭取粮取油都是要找三堂伯娘拿,每天都是定好的数量,多一点没有,少点很正常。
  用黄奶奶话说:“这是一个仔细的人,一个铜钱掉地上,那也是要八面生灰的主。”
  黄豆看四婶已经招架不住,连忙拍拍黄桃的胳膊:“喊四婶过来,说我要吃药。”
  其实,黄豆的药都是黄桃熬的,根本不用四婶过手,不过黄豆是想给四婶找个借口。
  不是灶房不能给她家睡,关键院墙边搭棚子睡的都是黄家本家,换寡不换均,四婶不能开这个口子,家里确实没房了。
  东厢两间和灶房那是要做生意的,起早带晚,住了外人就不方便,所以,绝对不能让人住进去。
  “四婶,豆豆醒了,你给豆豆的药放哪了,爷爷出去的时候说等豆豆醒再煎一碗给她喝,好的快。”黄桃声音清脆地响起。
  黄四婶一听,连忙答应:“哎,豆豆醒了,药在东屋,等着,四婶给你拿个鸡蛋过去。”说着黄四婶进了灶房,拿了一个鸡蛋出来,向堂屋走来。
  “豆豆,你赶紧进屋,外面湿气大,小心受凉,让你姐熬药的时候把这个鸡蛋煮了,喝药的时候过过嘴。”
  说着,黄四婶和黄桃黄豆顺势进了屋。


第十三章 我要多买粮
  雨还在下!
  黄老汉刚从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听说黄豆清醒了,也顾不上吃饭,先过来看看黄豆。
  这次遇灾,老爷子就更认定黄豆是黄家的小福星。
  如果不是黄豆提出给她四叔在镇上买房做生意,他们家这次就只能在镇外野地搭棚子了。外面风雨不停,已经有好几户人家幼小孩童出现夭折,老人一病不起,无钱抓药的,也只能等着死了!
  镇子里,基本能搭窝棚的地方都搭满了窝棚,而镇外的临时窝棚越搭越多,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了这个小小的镇子。
  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形,南山镇周边算是鱼米之乡,一直属于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富足的地区。
  这一场暴雨,把一切打回到原型。
  黄老汉独自往回走,路过镇外的一个窝棚时,听见里面压抑不住的哭声。
  又一个生命的逝去,而不管是周围窝棚里的人,还是路过的行人,几乎都无动于衷。
  他们已经没有了怜悯之心,在灾难面前,人性会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
  镇子里和镇子外的区别,不单单是有可支撑的围墙。镇子里大部分都是周边附近的村民,因为走山来到这里,暂时还不敢回去。
  他们是来的最早的一批人,物资还不算匮乏,窝棚多用结实的木棍和编制的竹席和苇席搭建,在风雨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即能挡风也能挡雨。
  而镇外,大部分都是相对远一点的村民,他们是因为别处的洪灾,徒步迁移到这里。等他们来的时候,周边可以利用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而这些窝棚,都是勉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搭建,只能说,比完全暴露在雨地里稍微要好点。
  看到满地凄凉,黄老汉心里很难受,他随着大船去过很多地方,比一般农人有更开阔的眼界,但是这并不能给他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