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宗室-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68章 正德遗诏() 
秋雨冲刷着酷夏积攒的暑燥气,十2重承天台,朱弘昭站在第7重看着雨幕,什么都看不清,9像他看不清自己的未来1样。

    新的5德学说,他酝酿了很久,今日借着榨果汁酿酒的机会和天启说了,他在等天启的决断。

    北线战场出乎朱弘昭也出乎军机处的预料,谁都没有预料到,蒙古会堕落到这种地步,连硬仗都不敢打。他们谁都没有想到,给宣大输血后,那里的卫所军会爆发出如此骇人的战斗力。

    或许,这才是正常的战斗力,以前的卫所军、边兵只是被饿坏了,饿的连叫唤的力气都没有。1千万两银子砸下去,朝廷全面运转没有内耗,补足了1切短板,这让和明军比烂的北鞑东虏,甚至是朝堂之上,都产生了茫然。

    只是1方茫然后大喜喜出望外,另1方茫然无知伴随着无力。

    北线战场拖着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抄了晋商后9会灭掉林丹汗的入塞大军。然后呢?引蛇出洞之计也废了,辽镇只能平推硬攻过去。

    战争的胜利太轻松,这让朱弘昭的压力非常的大。赢得轻松,朝中官员和天启只会将功劳记在朝廷运转之上,而不会重视前线军队,自然也不会重视军机处,也不会重视他这个齐王。

    谁都知道,此次朝中各党摒弃杂念私仇1心为公,才使得政令通常上下1心。可人总喜欢把功劳记在自己身上,这些人自然而然的会忽视边军的战斗力。

    在他们看来,边军爆发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原因9是军饷发到位,将士们必然会忠于王事。他们会1如既往的忽视边兵,觉得用的时候大家1起再合作1次,喂饱边军,1切边患都会消弭。

    以前纯粹是让马儿跑不给马儿草,现在顶多变成养狗的方式,用的时候给东西,不用的时候1边儿饿肚子去!

    这帮人的尿性9是如此,那么后果呢?不难想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兵的1茬又1茬,而将领还是那些将领,他们饿惯了无所谓,但吃饱1次还想再老老实实挨饿?

    根本9是做梦!这些领兵的只会寒心,寒心之后做出什么非主流的事情也别怪他们。

    他们怎么养兵与朱弘昭没关系,可9怕他们发现舍得花银子,驱使兵将9像使唤犬马1样,到时候朱弘昭必然会倒霉!

    以前这帮人只会傻乎乎和当兵的讲国家大义朝廷法度,根本不会去拿银子收买兵将。现在好了,1旦知道兵将的小辫子,他们9会来和齐王抢兵权。

    比钱,朱弘昭根本比不过官员身后的大地主大商人,所以他要和天启摊牌。他十分担心天启和官员联合起来,用银弹攻势将他的羽翼冲击的支离破碎。

    他的核心军事力量是齐王府3卫,外围力量是宣大边兵、登莱卫所军以及所有人都忽视的西南赴辽军。

    宣大军和登莱军相互牵制,谁也不敢率先背离朱弘昭。而这两者的存在,又镇压了西南赴辽军,让赴辽军内的钉子不敢胡思乱想。

    只要天启或官员们挥洒银弹,宣大军这条他的右腿,登莱军这条左腿,只要1个不听使唤,另1条立刻9会离他而去。至于两条外挂带来的西南赴辽军,自然也会离散。

    这9是朝廷大义的厉害之处,朱弘昭没有名正言顺的绝对名义掌握这些军队,只要1道圣旨和大量的银子,他的部队9散了,失去了部队支持他想要自保都是难事。

    所以要在天启还没想到那1茬之前用5德说镇住他,告诉他自己掌握了大势,大势9是人心。1来表示自己的诚意,2来能让天启束手束脚。

    第3点,朱弘昭察觉到朝里的气氛不太妙。对东林对立的各党才是好的各党,与各党水火不容的东林才是好的东林。这两方人竟然有合流同归的趋势,这是危险的信号。

    他们可以合流,但不能是他们相互妥协合流。必须要在天启或者他朱弘昭的调解下合流,这样他和皇帝才安全。所以为了意外,朱弘昭将自己的历史经验总结,以5德的形势告诉天启。

    免得自己莫名其妙的死了,使得这个国家民族,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只要天启这里不出问题,他9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应对。不9是银弹攻势?在银弹攻势前,只要他完成串连,统合军心将心后,军队上下连成1体,也9不怕所谓的银弹攻势。

    有军队在手,他在哪里,都是安全的。没有军队,他9是9藩齐王府,也会死的不明不白。

    更何况,他已经喜欢上了皇宫,这里除了燥了点,其他什么的,非常之好。

    他还不知道,飞熊军开赴山西的时候,晋商挥舞着银票召集秦晋奇人异士,也向者京师赶去。

    他擅长使银子,看事物自然偏在银子的角度;而皇帝从另1个角度,也在惶恐不安中。

    他们两个都是敏锐的人,战争还没结束,都开始思考战后的事情。

    乾清宫,天启也在望着雨幕发呆,田尔耕跪伏在地瑟瑟发抖,脑门前摆着1副做工精湛,却有些年头的小匣子。

    皇帝手里握着1卷圣旨,不时低头1行行看着,上面沾着褐色发灰血迹,圣旨正中间挨了1刀,后人也没有修补。

    将这卷正德皇帝最后的遗诏看完,天启皇帝微微1叹道:“将骆思恭喊来,朕想问问,这副遗诏有多少人见过。”

    “现今只有陛下1人,臣去拿遗诏,老督公已然服毒。”

    “将你今天做的事情忘掉,你还是朕的爪牙。”

    田尔耕退下,天启紧紧握着这幅正德皇帝的遗诏,他的身子在颤抖,他的脸色十分之复杂,犹豫良久,将遗诏装回匣子里,将长匣要往怀里揣。

    随后又停下,将遗诏取出来收入袖中,握着长匣在殿内左右走动,看到过梁,走几步过去比划两下,轻轻1抛,长匣打着旋落在过梁上。

    齐王给他说的5德说,在天启看来另有深意,可能齐王也发现察觉到了什么,要为后事做准备。他觉得齐王担心自己身死而导致社稷大业旁落,才对他这个皇帝说,希望皇帝能将这个骇人的大秘密传下去。

    各党合作产生的威力,已经让天启恐惧。他比朱弘昭还要怕,怕这些人在合作中学会妥协,怕他们对付皇室。

    东林党有1点对皇室来说最安全,那9是东林的排外性,因为排外和极端保守而手段却激进,这样的东林纵是1时势大也无足轻重,因为他们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1旦朝野名望昭著的东林放下成见,那么楚党、浙党还是新齐党,甚至是勋戚都会倒向势大的东林。因为他们掌握着今年的京察大计,掌握着朝中绝大多数人的官帽子和前途。

    正德皇帝的遗诏写在豹房,在这里竟然发生过武装冲突,可想而知,那些文人的胆子有多么的大。

    只有皇室知道,豹房是个什么地方,那里纯粹9是正德皇帝练兵,处理军政务的地方。豹房9在西苑,西北边是皇城甲乙丙丁、承运等等库房,东北边是内校场。

    正德皇帝提拔出来的1大批将领,都随着正德皇帝的离奇死亡而被清洗,这才过去多久?连当时各地的将领调任档案都模模糊糊,其中没有鬼谁信?

    作为皇帝,他要考虑的比朱弘昭还要多,朱弘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性命,而天启却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否则安安心心学万历皇帝,哪会有这么多事情?

    他此刻想到了远在徐州的信王,由担忧转为苦笑,可能信王,将是那些人击破皇室的落脚点。他十分清楚这个弟弟,没什么心机却喜欢争强好胜。不仅不服齐王,可能也在时时刻刻和他这个当皇帝的兄长在做对比。

    这1刻,他好想找1个人倾诉。他开始怀念客氏那个傻女人,没有什么好记性的笨女人。

    张嫣那里不行,这只是他对朝臣表示态度的1个渠道,绝不是诉说秘密的地方。至于老魏,更不可能,老魏这人可以驱使,指个目标让他去跑没问题,若告诉他为什么去找这个目标,老魏绝对会做出很多出乎预料难以掌控的事情。

    他想去找齐王,他又不敢去,这个秘密谁都可以知道,唯独告诉齐王不合适。否则,外人还没打过来,他们内部9会先打起来。

    天启在空荡荡的乾清宫内散步,孤零零伴随着雨声,他终于想明白,为什么世宗嘉靖皇帝要修道,唯有修道才能摒弃杂念,清正本心。

    他绝不会向那些人认输,他要安排1个人为自己报仇。这时候的朝中,各党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让他恐惧的因素。

    掏出手中正德皇帝的遗诏,他顺着中间刀痕1撕为2。疾步走到桌案前,磨墨提笔,写了1封中旨,盖上皇帝私印以及画押。

    雨幕中,天启出殿摆驾坤宁宫,可怜1帮宫人在雨中摆驾。

    张嫣的寝殿内窗阁支起,她在假寐,神态无比的安宁,她相信,即使在大雨中,齐王也会在承天台观察着这里,不会让任何人来这里再害她们母子。

    挥退坤宁宫宫人,天启1边走向寝殿,将手里半卷正德皇帝遗诏抛到殿内过梁上,过梁很高,如果没有白蚁,这半卷遗诏会安静的躺在那里,等待着出世的那1天,天启希望那1天永远都不要到来。

    雨中天启来坤宁宫,让张嫣有些意外,天启将支起的窗户放下,有些责备道:“秋雨带着寒气,吸多了对身体不好。”

    与张嫣闲聊两句后,天启将自己的中旨悄悄塞进床榻夹缝里,皇后即将诞子,这里短时间内是安全的,不会有人来床榻这边清理,最多9是更换床褥,或擦洗。

    握着最后半卷遗诏,天启实在是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地方去储藏。他不信任田尔耕,总觉得田尔耕会想法子弄明白遗诏的内容。

    他非常的害怕遗诏的信息传出去,更害怕遗诏被人发现。可他最怕自己与齐王1起被人害死,他也怕自己那个傻弟弟当皇帝。

    担惊惶恐中,天启来到了西6宫长春宫,找成妃李氏宣泄1身的压力,夜色后天启漫步在长春殿,随手将剩下的半卷正德皇帝遗诏丢进夹壁里。

第269章 目标是朝鲜() 
镇虏城菅典标也被1万多蒙古骑兵围城,好几次他都想率领1万归化蒙古出去将这伙蒙古人扫荡掉。

    说真的,这些蒙古骑兵围城时的手段,让菅典标1度以为他们在玩骄敌之计,几次小股骑兵交手,菅典标终于确认,如齐王说的那样,蒙古人真的不行了。

    传统的塞外蒙古已经朱元璋父子做掉了,完全可以用犁庭扫穴来形容。现在的蒙古多是西迁后的蒙古再次东迁回来形成的,准确来说是在西边扎不住脚跑回来了。

    以前大家相互比烂,有着骑兵优势的蒙古人还能挽回点成吉思汗子孙的荣耀。现在明军上下秣兵历马,1玩儿真格的,对比之下,内部思想混乱的蒙古9显得退步了,大跨步退步。

    不是蒙古退步,而是宣大边军的战斗力回复了,这9造成了奇怪的北线战场。

    至于东线战场,张礴1口气吞掉1个牛录,让老奴心疼的掉眼泪。

    老奴也不容易啊,按照后世官方的说法,这位以十3具铠甲起家,跟着李成梁混了十几年才攒下4个牛录的兵力,也9是最初的4旗。

    混了1辈子,8旗现在每旗2多个牛录,多的近万人,少的67千人,满打满算6万多人,近2百个牛录,这1眨眼的功夫,稀里糊涂9被明军吃掉1个牛录,这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伟大的后金汗国,千分之5的兵力报销了!

    如果明军再这么来几回,1个月1回,老奴也撑不住啊!他有多少血这样淌?根本扛不住!

    于是老奴很果断的派红旗、黄旗、蓝旗3旗两万多人,由代善、黄台吉、莽古尔泰率领去抄击插部,在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的配合下,注定老奴会满载而归。

    盟约?那是什么东西?有粮食重要?

    老奴在朝蒙古人下手,朱弘昭也开始动手。

    在徐州训练半个月的西南赴辽军1分为2,由熊延弼领军,率领西南3万狼兵和1万川兵,总共4万人朝登州城移动。

    其中有秦良玉、秦民屏、马祥麟6千白杆兵,安邦彦、奢崇明等1帮造反骨干悍将两万人,还有其他土司狼兵4千,风风火火朝着登州城移动。

    在那里,西南赴辽军将会与登莱军余部混编为6万大军,以熊延弼为主将、秦良玉副将,监军徐从治,组成东线中路奇袭大军。

    东江镇的毛文龙在朝鲜如同混世魔王,他隐隐揣摩到齐王的意思,故而行事毫无顾忌,在朝鲜各种勒索粮饷,将自己的3万东江兵喂的饱饱的,在义州、铁山、皮岛、獐子岛组成1条防御圈,死死钉在建奴和朝鲜人之间。

    随着对朝鲜军力的调查完成,军机处上下已经对朝鲜仆从军的战斗力失去了兴趣。朱弘昭准备调辽镇兵备道员袁崇焕去朝鲜,去朝鲜做总督!

    毛文龙这个粗人都能领会他的意思,别说聪明绝顶的袁崇焕。说不好,朝鲜这块土地还能收回来。派姓袁的收回朝鲜属国为行省,也算是响应历史的号召。

    担心朝鲜人倒向建奴,毛文龙加大力度搜刮,完全不怕朝鲜人翻脸。他的东路偏师的任务取消,他的任务9是钉在义州和皮岛,等着朝廷收拾了建奴,再收拾朝鲜。

    说真的,毛大帅对朝鲜1点好感都没有。老子带着东江子弟兵帮你们1群杂碎守国门,还扣皮的连粮食不肯给足。当面笑呵呵对你弯躬屈膝,转身9去朝廷打小报告,你说毛大帅对这群鸟人会不会觉得爽快?

    每次配合作战,拖后腿倒是在行。唔战前拍着胸脯打保票也是很在行的。

    从法理上来说,撤换裁汰朝鲜国王完全能说的过去,毕竟朝鲜王只是大明册封的藩王,级别上还只是郡王1级。

    朱弘昭的齐州齐国,在法理来说和朝鲜没什么不同,也是封建的藩国,是大明的藩属。法理是法理,有时候做不得真。但要来真的,朝廷谁能挡住朱弘昭在山东割据?朝鲜又有什么能力来抗拒?

    再说,朝鲜奉行的是儒家‘事大主义’,即以小事大,缩起头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整个国家兵力不到3万,将国防安全都压在明国肩上,这个国家除了对明国增加1点脸面外,还有什么用处?

    万历帮朝鲜人赶走丰臣秀吉征朝大军,国库都打光了,朝鲜有什么表示?

    要记住,朝鲜已经被灭国了,而是赴朝军打走倭人重新复立了这个国家。当时朝中9有将朝鲜划入朝廷直辖的思想,只是不占主流,让朝鲜人白白捡了1个大便宜。

    再说,现在的朝鲜人中下层并不抗拒合并到宗主上国,那样反倒会使他们获得科考的机会。至于高层,鸡窝的鸡头那也是头,怎么可能乐意让朝鲜并入大明版籍?

    对付这些人,是脏活,朱弘昭准备逼着袁崇焕来干。这种事情当时看起来是脏活,时间久了没人会去管当年发生过什么,只会知道袁总督让朝鲜并入了大明版籍!

    以袁崇焕的聪明,其中得失自然看的清楚。

    “朝鲜必须拿回来!”

    在武英殿朱弘昭的声音在回荡,军机处名义上的掌印史继偕垂眉顺目,毫无反应。他脑袋上挂着太子太师,上次廷议后,他又多了个太子太保荣誉头衔。

    所以当泥偶,这位老头儿当的很滋滋有味。

    翻1下史书,谁都知道朝鲜这块地汉唐之际9归属中央管理过,只是朱元璋有过那么几句话,被崔景荣抬了出来:“太祖有言,朝鲜乃是不征之国。”

    “不是征伐,而是收回来!朝鲜百姓久慕我大明文化,那李氏不过是逆元余孽乘机作乱,行那黄袍加身之逆事,才有朝日鲜闻之国。壬辰之战,我大明国库告罄,那朝鲜又是怎么回报我大明的?”

    这种吞并藩属的事情实在是不光彩,但绝对是有利于后人以及自己后世名誉的,崔景荣反对态度并不坚决,但场面要做,扭头去看徐光启。

    徐光启深受西方文化感染,笑道:“下官赞成齐王之策,只是朝鲜撤藩1事事关重大,还需缓步慢行。建奴战事不定,贸然处理朝鲜,有碍战局进度。”

    朱弘昭缓缓点头,扭头看向杨肇基和王威,这两个人当中王威去过朝鲜。他这人唯1的优势9是资历深,万历3大征能去的地方都去过。

    王威抱拳道:“昔年刘帅曾说,说是朝鲜人表里不1,不值得信任。留着,只会是个麻烦。咱没啥本事,只觉得刘帅说的有道理。”

    杨肇基见该表态的都表态了,至于史继偕完全可以忽略,轻咳两声道:“朝鲜人两次擅自更替国君,无视我大明宗主法度,确实该教训教训。不妨先派遣官员督政朝鲜,待时局稳定再做处理不迟。”

    在座诸人基本上都是无党派人氏,朱弘昭看向史继偕抱拳道:“此事关乎国朝边境是否平靖,再者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建奴之变,当初谁能预见?今日,我等谁又能保证朝鲜不会成为第2个建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