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披露晚年丁玲生活思想状态:丁玲办中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说提倡什 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都不合新时期的道德观念。还说‘用少数先进人物……甚至革命烈士的楷模律之于全民’也要受到责备,并且断言不会收到实效。这种观点是否太偏了?也 许是我自己太偏了?那么,请大家判断、批评。”《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牛汉的好朋友,后来牛汉找他约稿,被回绝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 第四次作代会(3)
老太太在文学创作上出道早,资历老,评论作品口无遮拦。1984年2月8日,丁玲主持作协创委会关于1983年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创作情况汇报会,讲了半小时话,谈最近看作品 的感觉。她说很喜欢邓友梅、王蒙、蒋子龙的作品,但有的文章白话太多,文字不讲究,邓友梅的《烟壶》有四分之一可以省掉,王蒙的《哦,穆罕默德·阿麦德》题目下的一行 小字可以省掉,蒋子龙的访美文章有些粗糙,他有生活,有阅历,应该爱惜自己。第二天,丁老问我对她的讲话有何感想,我说,一听您点了三位知名作家我就紧张,怕您又得罪 人,后来听到您前面做了铺垫,先肯定了他们,我才松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丁老又来到我屋里说,你刚才说的“铺垫”不对,用词不当,“铺垫”指虚伪的事,我可是真心诚 意,再说你这个词也有点现代派的味道。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她更是敢于讲话,不怕伤人,一定要表示鲜明的立场观点,所以她就经常处在风口浪尖上,被视为一种力量的代表,也因此遭到忌恨。刘白羽1987年1月22日在 中宣部座谈会上说:“四次作代会以前,张光年到我家,一口气说了三个钟头,中心就是从反丁玲起,要我跟着他们反胡乔木、邓力群……”可见,那次作代会之前,丁玲就已经 面临险境了,但她一点都没有察觉。
12月末,参加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陆续抵达北京,丁玲家里的客人也多了起来,大都是延安时期或五十年代的老友。马烽、康濯、陈登科来访,丁玲留吃午饭,接着马 加、峻青等人陆续登门。秦牧也来了,他是《中国》的编委,并参加了唯一的一次编委会。
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1984年12月29日至1985年1月5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
12月28日上午举行预备会议,全体代表出席,作协党组副书记唐达成传达了12月20日会议上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核心就是“两个不提”(不提“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不提“清除精神污染”),否定了中宣部、中组部人事安排小组提供的新一届领导名单。这个预备会议,为四次作代会奠定了基调。会议简报说:“传达完毕,会场内立即爆发 出热烈的掌声”。下午,丁玲住进京西宾馆739号房间,那是主楼七层东南角的一个套间,它的西侧737号住的是艾青,对门740号是舒群。
第二天上午,四次作代会开幕式,丁玲在主席台前排就座。胡耀邦、万里、习仲勋等中央主要领导出席,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主动跟丁玲握手打招呼,丁玲说:“今天要听你的 报告了。”胡启立开玩笑说:“我是广播员。”胡启立代表中央书记处向大会致贺词,讲到创作自由问题时说:“对于创作自由来说,党和国家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必要的环 境和气氛。同时,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整个创作活动,要同党和国家所提供的这种自由环境相合拍。”这时会场里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会后,一些作家近乎失态地大喊:“自 由了!自由了!”散会后,胡耀邦和丁玲在主席台侧幕处还聊了一会儿,他关切地问到丁玲的身体,因为那天中南海开会时他知道丁玲住医院了。我站在旁边看着,听着,他穿了 一件半旧的花呢西服,没有打领带,我觉得他脸色不好,显得很疲惫。中午,一楼走廊里贴出了用毛笔写的大字报,代表们涌去观看。原来是一封给周扬的慰问信,越来越多的作 家在上面签名,密密麻麻。
6。 第四次作代会(4)
下午,张光年作《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主题报告。可是刚开了约半个小时,许多人陆续离开会场,到走廊上聊天、抽烟……特别是看到几位当红作家也在走廊里说说 笑笑,我觉得奇怪。主席台上的人寥寥无几,丁玲穿着件枣红色毛衣,格外显眼。陈明让我去告诉她该吃药了,让她下来休息一下,但催了几次毫无效果,丁玲一直坐在主席台上 听完报告。第二天,香港的一本杂志就刊登了一篇对会内作家的访谈录,讥讽坐在主席台上的丁玲是“红衣主教”,是“左”王。
大概因为换了环境,加之京西宾馆的暖气太热,住进后,丁玲连续两个晚上都没有睡好。30日清晨五点她就起来了,说:“我住在这里不能安眠,很不习惯,还是搬回家去吧!” 我赶紧要了汽车,她连早饭也没吃,回木樨地去了,到家匆匆吃了一点东西,倒头便睡,上午一大觉,下午又是一大觉。
元旦,大会休息一天,代表们或访友或聚餐,十分热闹。丁玲家里却没有那么多来客,只有胡正、刘真、雷加、杨润身等来访。3日晚上,丁玲请了楼适夷、李乔和李辉英夫妇等几 位老友来吃饭。
那几天,会议选举也正在紧张酝酿进行。那一次选举,有很多极不正常的现象。张僖1987年2月28日在一次谈话时说:四次作代会,小兄弟、哥们儿在下边搞串连,半夜三更在516 房间开会。《文艺报》的×××说:“我们516俱乐部又开会了”。还有人肆无忌惮地大声嚷嚷着:“走啊,咱们多去几个人,把丁大妈选下来!”过了几个月,杨犁来看丁玲。丁 玲谈起那次选举说:“他们以为我在乎那个作协副主席啊,我才不稀罕呢!打成右派20多年,我在下边不是同样过得很好?”9月,刘白羽到协和医院来看她时,她又谈到四次作代 会的选举:“他们最讨厌的地方就是制造谣言,搞串联,‘文化大革命’那一套都学会了,所以这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人家就说你们真傻,还参加会,主要的活动根本不在会上,都 在会下面,天天都有请客的。”
1月3日上午,丁玲去投票选举理事会。5日上午去政协礼堂参加了柯仲平逝世20周年纪念会,发了言。下午是作代会闭幕式,大会公布了理事会选举结果,票数排在第一的是巴金, 633票,刘宾雁和张光年以534票并列第二,丁玲的票数是401票,排在第39位。1979年第三次作代会上,投票人数488人,她是472票,仅次于巴金的475票,与茅盾并列第二。
1月6日召开新一届作协理事会,选举主席团和主席、副主席。选举主席团委员时,张光年131票,唐达成121票,丁玲、马烽均为90票,刘白羽73票,均当选,贺敬之以65票落选。 选举主席时,巴金以134票当选主席,张光年128票、丁玲81票当选副主席,刘白羽以67票落选。张光年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晚饭后听到选举结果,刘白羽、曹禺、欧阳山、贺敬之四人 落选,(刘只选上主席团委员),不胜遗憾!”又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写道:“丁玲(差两票几乎落选)、刘白羽(已知选举结果)未参加今天的主席团会议。”①很有一点幸灾乐 祸的意味。
我在1985年1月5日的日记中记载:“今天公布作协四次代表大会理事会选举结果。丁的票数是401票,排在第39位。许多人为她不平,她却出奇地冷静。在参加闭幕式之前,我扶着 她走在京西宾馆铺着红地毯的走廊上,她语调平缓,对我说,眼睛不要光盯着京西宾馆的红地毯,世界大得很呢。现在这点小事算什么,比起五七年不是好多了么。五七年开完大 会把我打为右派,周扬找我谈话说:‘以后我们再也不能管你叫同志了!’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当时我听了,深为老太太的大气所震撼。她这一生大起大落,什么样的场面没经 历过,什么样的罪没受过,所以面对今天的事情才如此坦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 第四次作代会(5)
那天开完大会刚回到家里,李伯钊的秘书就打来电话,说“伯钊同志要顺路来看看丁玲同志”。她来了,没有说多少话,只是反复说:“你要相信党,相信党中央。”丁玲明白她 的心意,想起李伯钊是1936年11月到达陕北苏区后认识的第一批朋友,她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想起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最后一天,吴印咸拍合影时,她们两人紧挨 着坐在前排;这几年,她们虽然一个是作家协会副主席,一个是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见面不多,但是就在不久前,李伯钊邀请丁玲陈明出席他们的家宴,席间她深情地说:“丁玲是我最好的朋友……”李伯钊只坐了 几分钟就告辞了,临别,两位好友紧紧握手。4个月后,比丁玲小七岁的李伯钊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丁玲在悲痛中赶写了一篇悼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杨尚昆读了,说写得 好,很有感情。
《中国》本来打算在作代会期间开一个座谈会,加强联系,约集稿件,但是由于形势突变,没有开成。
丁玲再一次感觉到寒风袭来,势头强劲,源头还是1955年和1957年整她的那些人。他们今天仍然执掌大权,仍然要压她一头。历史问题没有压住她,中组部文件为她彻底恢复了名 誉,那他们就要在文艺界圈子里压住她,把她边缘化。他们当年把她打成右派,现在又把她封为“左”派。丁玲给陈登科写信说:“我又有一点落在五七年的情况之中了。不过帽 子是换了一顶,‘右’的还没有完全摘掉,‘左’的又来了。”
那次大会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不同评价。这些年来陆续看到一些文件、资料,结合当年的亲身见闻,我对那次会议有如下认识:
第一,反对精神污染,是写入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丁玲、贺敬之、刘白羽,乃至所谓的“四条棍子”,坚决拥护坚定执行,无可非议,何罪之有!虽然后来在高层领导人 中出现了不同声音,但始终没有写入党中央的正式文件。坚决拥护党中央决议的干部,在庄重的大会上却受到几近疯狂的“围剿”讨伐,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第二,那些“围剿”讨伐者,口口声声要的是创作自由,选举自由,那为什么就不能给丁玲们一点拥护党中央决议的自由呢?为什么因为观点不同就必欲除之而后快,非要采取小 动作把他们搞掉不可呢?这哪里还有一点“自由”可言呢?
第三,实际上,那些口称“自由”者,是利用了党内上层的不同声音,利用作家协会换届改选的机会,排除异己,风头十足地大大搞了一把宗派!他们争的是权力!所以他们后来 洋洋得意,认为是打了一场大胜仗,甚至把这次作代会比喻为“遵义会议”!
丁玲办《中国》,是真心实意要搞“大团结”,创刊招待会上方方面面来了那么多人,她天真地以为真的就要“大团结”了。人家并不想团结她,对“丁玲的人”始终十分警惕。 张光年就公然对贺敬之说:丁玲一掌权,文艺界可就大乱了!还说:马烽是丁玲的人,你们要叫马烽上来,不就等于是让丁玲掌权嘛!
丁玲不仅被边缘化,而且被妖魔化,沾了她的边就倒霉。贺敬之本来是周扬非常器重的干部,就因为他相信中组部的调查,赞同给丁玲恢复名誉,结果遭到周扬声色俱厉的痛斥, 甚至上升到“你今后是否还要在文艺界工作呀?你如果这样看就站不住了”的高度!张光年等则斥责他“背叛了周扬”,“投入了丁玲的怀抱”,甚至说,看来中宣部要再找一个 主管文化的副部长了!
四次作家会员代表大会,实际已经预示着《中国》的颓势。①
8。 遇罗锦与刘晓庆同时出现在《中国》上(1)
创刊号上最招眼的文章,是《刘晓庆的生日礼物——〈无情的情人〉拍摄散记之一》。之所以招眼,因为写的是刘晓庆,作者是遇罗锦,两个有名气而又有争议的女人。1983年胡乔木曾经在《内参》上撰文《一个“堕落的女人”》,指名道姓批评遇罗锦,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1984年11月21日召开的在京编委会上,冯夏熊介绍完创刊号的目录之后,牛汉特意对遇罗锦的文章做了说明:“我简单讲几句,遇罗锦是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人,这个人应该说是 很单纯的,生活道路很坎坷,过去她写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她自己承认跳不出思想感情的圈子,比较狭隘,比较低,这次她力图突破写个人的小圈子,写得很开阔,背景是改 革。刘晓庆他们是一个改革的小集体,第一次拍片子《无情的情人》,剧本是根据部队作家徐怀中的小说改编的,遇罗锦承认这是她从生活到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我们的想法是, 对于青年人不要歧视她,这样对整个文学有好处。刊登这篇文章比较大胆,并不是投其所好。”
牛汉特意做了“说明”的稿子,只有遇罗锦这一篇,可能担心有人提出异议。但是会上并无异议,还有几个人替遇罗锦说了话。姚雪垠说:“我与遇罗锦无半面之缘,现在第一期 有她的稿子,我感到很高兴。这次我在法国接触到许多尖锐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问,中国作家犯了错误是不是还能发表作品?我说:能,除非是叛国者!他又问,听说要是恋爱 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不能发表稿子?我说,没有这个事情,都能发表!如果我们这个刊物拿到外国去,目录拿到外国去,它会解决许多问题。遇罗锦,过去人家批评她,今天我们的 创刊号,这么有威望的丁玲同志主编的大型刊物上发表她的文章,这本身带有政治意义。”草明说:“原来我对遇罗锦的文章有些看法,现在既然她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我们登她 的文章也是对于她的一种鼓励,同时也表示我们是很能团结人的,但是我还没有看到她这个文章。”
雷加讲得比较多,他说:“现在有的青年人,写了一两篇文章,就受到批评,我听到第一期目录里边有遇罗锦的文章,很感动。她受到批评以后参加北京市作协,是我介绍入会的 ,批评精神污染时这成了我的一个罪状。遇罗锦在她那个单位工作得很好,从领导到群众对她都是支持的。到国外去,有些海外作家问起中国作家,白桦、遇罗锦,都有她一个。 她写的东西还没有政治上反动的嘛。其实我就见过她一面。我在市委党校学习时,她的单位就在那个院子里,她要给我一封信,我让她放到信箱里,免得担嫌疑。我的印象,她是个年轻人,比较单纯。还有北岛的诗歌,在国外也很有影响,我 一句也没有读过。国际笔会上,外国作家说:中国有这么好的诗!这些青年人至少是可以发掘的财富。我们这个刊物搞不搞宗派,搞不搞五湖四海,执不执行党的方针,在我们第 一期的篇目里就体现出来了,这比你做很多的解释、说明、宣言,都起作用!”
舒群早就对遇罗锦表示出宽容。9月11日的会上,舒群讲到组稿问题时说,遇罗锦的文章也可以约,她是个弱者,应该帮助她,挽救她。但后来他又对发表遇文兴师问罪。
遇罗锦以《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春天的童话》两篇文章登上文坛,写的都是亲身经历,以大胆坦率引人注目。她的哥哥遇罗克,曾经在“文革”中写过《出身论》,公开反对“ 血统论”,因此惨遭杀害。遇罗锦受其株连,在十分压抑的环境中成长,《一个冬天的童话》记录了她的那段遭遇,控诉了“文革”对于人性的扼杀,引起读者的同情。《春天的 童话》刊登在1982年初的《花城》上,写的是“文革”后她的婚姻和感情生活,发表后引起非议,招致许多读者的反感。丁玲在1980年12月3日、4日两天,读完《一个冬天的童话 》,认为“较有深度”,后来又读了《春天的童话》,她多次表示过这样的意见:《一个冬天的童话》写得不错;《春天的童话》写得不好。
8。 遇罗锦与刘晓庆同时出现在《中国》上(2)
1982年12月中旬,丁玲在中国作协召开的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发言说:“有些小说我不喜欢,并不是因为它们骂了我们一些干部,有些人是该骂的呀!我的确不喜欢那个《春天 的童话》,怎么写得这样不美呀?我喜欢看的是美的作品啊。尽管它揭露了何净这样的人物,但它的总倾向我不赞成。如果我们的作家都是这样的心灵,那我们的创作就危险了。 ”
《〈无情的情人〉拍摄散记》以连载的形式,出现在1985年《中国》第一、第二期上。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争议,最早提出意见的是魏巍,时间在1984年12月25日晚上,文章发表 之前,他在《中国》编委会上提出了“小的不同意见”(陈明日记)。创刊号出来后,意见渐渐多起来,主要是一些老同志,1985年2月13日,王阑西电话打到丁玲家里,对遇文提 出批评,后来舒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