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长女[封推]-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胡不涂带着几个精通分辨三七药材的大药师,还有一个官员模样的大夫,等候在胡氏安和堂前面,随后看着那药商送来的个头很大的七年三七,忍不住笑了起来。
  “真是不错!这昆州之地的三七果真是不错!老先生你虽然花了大价钱来买这个三七,却是值得的。这三七的品相真是不错!莫怪天下人都云昆州乃三七之都,名不虚传,名不虚传……”有大药师拿起一个三七来仔细分辨,嘴里赞叹不已。
  “老夫在尚药局多年,见过的三七不知凡几。这五千斤三七,真是不错,不错……”那个官员模样的大夫,也随即说道。
  听了这些药师赞叹的话语,药商脸上没有半点喜色,只勉为其难地扬了扬嘴巴,心里是哭丧不已:这些三七当然是好的了!这都是药市行会精挑细选出来,用作药材储备的,根本就是动不得的,现在,倒是便宜胡氏安和堂了!
  如果不是知道胡氏安和堂竟然请来了尚药局的太医前来验药,那么现在摆放在胡氏安和堂前面的,应该是李家大药师精心炮制的几千斤莪术才对!哪里还用得着连夜从药材储备仓库那里搬出这几千斤三七来?!
  想到这里,药膳忍不住狠狠剐了一眼那个官员模样的大夫,都是尚药局的太医闹的!
  可是,在听到这个尚药局太医下一句话时,药商却惊得连手中的七十万两银票掉在地上都不自知。他是不是听错了?尚药局的太医刚刚说了句什么话?
  药商惊呆了,连忙捡起那七十万两银票,连和胡不涂等人打招呼也顾不上,用尽平生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拼命往李家大宅里赶去!
  
  第二百九十章 出手
  
  胡不涂看着仿佛被鬼追赶的药商,心里也是阴测测地笑了起来:小样!想用假药来蒙我?也不想想在江南,有谁敢惹胡氏安和堂!这下,定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老先生,容我说句实在话。这三七品相虽然极佳,也是足足七年以上的三七,但是这个价格,还是高了……”见到那药商拿了七十万两银票就走了,尚药局的老太医同情地看着胡不涂,语气颇为不忍心。
  “哈哈,没事,没事。这一批三七不会亏本的。不才还得感谢陈太医千里迢迢来这一趟,有劳有劳,安和堂感激不尽!”胡不涂随即拱拱手道,对老太医表示谢意。
  至于这一批三七,他根本就不担心,定然是会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的,只会赚而不会亏。
  “老先生说的是哪里的话,就算没有詹事大人的拜托,我也要来昆州一趟的,举手之劳而已。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想必过两天就能到。待他们到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督查昆州这地方的药材储备情况了。”陈老太医语气十分谦虚。
  “是啊,现在西燕局势还是动乱不安。昆州这里离西燕这么近,地位又这样紧要,是要好好督查,早作准备才是……”胡不涂笑了笑,想到在京兆运筹帷幄的那位沈老哥,脸色甚为愉悦,再想到在西宁道步步谋算的沈宁等人,则是落寞地叹了一口气。
  真是的,祖孙都这么精,还让人怎么活啊!沈华善那老哥,幸运得让人无比怨念啊!
  胡不涂的怨念,陈老太医是感受不到的。他只是想着,督查昆州这里的药材储备,要更加尽心细致才是,若是西燕乱局波及到朝廷,那就严重了。
  话说药商揣着七十万两银票,跌跌撞撞地冲进了李家大宅。他是个药商没有假,但背后的主人却是李老爷子,他只是个傀儡而已。他在胡氏安和堂前面听到太医说的那句说话,就觉得如天打雷劈,只能慌忙来到李家大宅这里向李老爷子禀告了!
  李老爷子正为那几千斤三七而气闷,见到药商这个神不守舍的样子,忍不住呵斥道:“成何体统!你如今也是个药商了,不再是我当年的仆从,得有个正样子……”
  “老爷子……那个尚药局的太医说……说……尚药局的太医联同监察御史来到昆州,是为了督查昆州药材储备情况的!监察御史,过两天就到了呀!……”
  药商的声音快要哭起来了,将听到的那句话说了出来。
  那个太医,竟然不是胡氏安和堂特意请来验药的,而是和监察御史一道,是来督查昆州药材储备情况的!
  李老爷子听到药商这句话,忽然觉得眼前一暗,原本坐着的他也止不住椅背上靠过去,双手垂了下来。他想举起手来,却发现手臂突然间,很沉了。
  “来人!速去请大老爷、二老爷和四老爷回来大宅!速去!”随即,李老爷子强自镇定摇了摇头,将吩咐交代下去,让下人赶紧将李惠山、李绵山和李次山唤回来。
  一定要在监察御史到来之前,摆平药材储备的事情。不然,文镇药市行会就完蛋了!次山必定不保,甚至有可能连累到李家声誉!
  昨晚刚从行会药材储备仓库将三七挪用出来,今天就有接到尚药局和监察御史要来督查昆州药材储备的消息。这一切,怎么像掐算好的一样?李老爷子胡乱地想着,觉得头脑中乱哄哄,第一次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了。
  最先赶回李家大宅的,是离得最近的李惠山。他正在看谍报公文,猛然看到了京兆监察御史即将来到昆州的消息,待仔细一看,知道他们是为了督查药材储备情况而来的,吓出了一身冷汗。昨晚药市行会的五千斤三七已经被挪用出来,他是很清楚的。
  作为一州主官,李惠山同样很清楚,监察御史督查药材储备情况,是代表什么意思。
  西宁道靠近西燕,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加上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历来是大永朝廷军需物资储备的最重要地方。其中,又以矿藏、药材两者为要,这两者在西宁道,是作为战略物资储备而存在的。
  无论西宁道的商事、战事如何反复动荡,朝廷都下令,西宁道这里的矿藏储备和药材储备,是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如果没有兵部的命令,是绝对动不得的,矿藏和药材储备的动用、更新、淘汰等方面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朝廷兵部对西宁道战略物资虽然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禁不住西宁道这里山高皇帝远,又临近西燕,各种管理就相对灵活变动起来。是以西宁道矿藏储备仍归西宁卫管理,而药材储备则是移到了西宁到特殊的组织之上,这就是西宁道的药市行会,像三七这种特殊的战略药材,则是直接归文镇药市行会管理。
  每一个朝代都是这样,有吏治的地方就有贪腐之事,药材储备管理也正是这样。这些年来,李家因为长年把持着文镇药市行会会长之职,对于三七的管理,自然就松懈了。三七这些药材储备,就如李家的囊中物一样,挪用、侵占等情况时有发生。
  囊中取物之事做得多了,也就不会想到有什么后果了,况且往年从来没有督查药材储备这个做法的,所以李家就随意挪用了文镇药市行会的三七。如今京兆尚药局太医和监察御史要来昆州督查,李家众人才知道麻烦大了!
  放在以往,挪用就挪用了,这事轻易就能摆平的,只须将三七的数量填补上去就可以了。可是,如今昆州之地哪里还有五千斤三七!怎么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填上这个数目?!
  李惠山擦拭着头上豆大的冷汗,匆匆赶回来的李绵山和李次山,也和李惠山是差不多的表情。
  这个事情,仔细说起来,要比朝廷征收之事严重多了。挪用战略物资,轻则会问罪杀头,重则抄家没族,这不是开玩笑的。
  最后,还是李老爷子首先回过神来了。将一个个吩咐说出来:“药市行会原有的三七绝对不能再动了,现在紧要的是马上补上挪用的五千斤。次山,你亲自去见胡不涂,不管是用多高的价格,都要将那五千斤三七买回来;惠山,你暗中吩咐人,要将昆州药商手中的三七想办法再刮出来;绵山,准备好足够的收购资金,必要时,本家资金也可以动用……”
  “本家资金,是动不得的,还有那门生意……”听了李老爷子的安排,李绵山下意识地反驳道,却在看到李老爷子凛然的眼神之后,收住了声音。
  是了,现在,动不得也要动了。
  当务之急是将尚药局的太医和监察御史应付过去,损财是一定的了,只要李家的根基不动摇,散去的钱财自然能复来。
  李老爷子不愧是将李家带至辉煌顶峰的一代族长,这种壮士断腕的果敢,也让李惠山等三人迅速镇定下来,想着怎么应对当下的局面,将损失减至最低。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是当李次山听到胡不涂开出的数目时,还是忍不住脸色僵硬了,然后眉头不住抽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这个价格,真他娘的太欺负人了!李次山那一刻脸色阴沉得就像想杀人一样。
  胡不涂拈须,笑嘻嘻的,直接无视李次山杀人样的脸色,可是他眼里的冷意却是激荡不已。卖国之贼,恨不得诛之,三百万两,已经是客气的了!如今还想和我讨价还价?窗都没有!
  胡不涂面相虽然憨厚如田家翁,却和大永众多商人一样,重利精算,没有利润的生意,是一概不做的,就算有利润,也要将那一毫的利润尽可能放大至一丝,不是这样,他哪里可以积攒下胡氏安和堂偌大的家财?
  然而有一门生意,他是宁可蚀死,也不做的。那就是以货私通西燕之事!通私西燕,虽则是以货物,但在他看来,就如卖国投敌一样,那银钱之上,沾着的,都是大永百姓的鲜血。
  胡不涂终生都记得,十几年前的文镇之战,西燕的铁骑是如何践踏着西宁道百姓的性命,虽则国恒无政敌,西燕和大永现兄弟般交好,但是那样的过往,胡不涂片刻不曾忘。
  商人千里客西宁,位卑未敢忘忧国。
  当胡不涂跟随沈家众人一起,冷眼看着李家将三七秘密运出文镇,送往西燕的时候,他恨不得当场就冲了出来。若非为了更周详的布局,若非为了那门更重要的生意,胡不涂会耐着性子和李家玩了那么久?
  “三百万!没得再商量了。反正我们早已银货两讫,如果李会长对这个价格不满意,恕胡某不送了。”最后,胡不涂开口送客了,声音有些冷。他也懒得笑了,忒累!
  李次山呆愣愣地看着变脸极快的胡不涂,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生意人逞一时意气,开出这个价格,除了得罪李家,还能有什么后果吗?
  他想不明白,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那一点坚守的底线和热血,他怎么可以想得明白呢?
  
  第二百九十一章 纵横捭阖
  
  “三百万两?!那五千斤三七,若在往年,三万两也不值……”听了李次山的汇报,李惠山有些呆愣,他只能喃喃这样说道。
  是啊,若在往年,三万两已经是顶天了。如今,为什么就值三百万两了呢?先是西燕有战事,然后三七的价格就高了,炒到了每斤百两;再然后西燕军队的人就来了,甚至卖出过每斤两百两的天价;后来朝廷因为北疆的战事,将上万斤三七征收走了;到如今……
  五千斤三七,竟然值三百万两了!这是李老爷子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价格,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竟然要自己家族付出这三百万两!
  如果西燕没有战事就好了……这是包括李老爷子在内的李家众人的想法,更准确地说是希冀。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回到最初的希冀,他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三百万拿出来,或者,将这三百万压得再低一些,然后去收购那五千斤三七。
  “胡不涂真是狮子大开口!三百万两,他也胆敢说!”李次山犹记得胡不涂冷冷的语调,这句说出来的话自是愤恨不已。
  “他为什么不敢呢?五千斤三七在他手上,吴越沈氏在他身后,他为什么不敢开口呢?做生意,本来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他有什么不敢呢?难道我们李家真能去抢不成?”李绵山淡淡地开口了,如果不是他语气里那明显的恨意,让人会以为这个是和李家无关的人。
  李惠山和李次山沉默了,他们知道,李绵山说的是大实话。这一刻,不管李次山曾经对李绵山如何抗拒和疏远,不管李惠山对李绵山是如何嫉妒和怨恨,他们都没有心思去想了。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惊觉,万一因为三七这个事情影响到李家,那么,不论是药市行会会长还是昆州刺史,都难以为继了。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恨他们到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
  家族,家族,家后面有族在支撑,才能够安稳存在啊。
  “二弟……三百万,本家资金有多余的三百万吗?”良久,李惠山艰涩地开了口,这样问着李绵山。
  本家的资金,一向是李绵山在打理的,这是因为本家资金要源源不断地供给李绵山打理的那门生意。当然,本家资金的绝大部分,来源于李绵山打理的那门生意,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对于本家资金,李惠山肖想过无数次,对掌控本家资金的李绵山,他也嫉恨过无数次,因为他总觉得,自己作为嫡枝嫡长,本家的资金应该归自己打理才对。可是现今,他唯一希冀的就是,本家资金在李绵山的打理下,有足够的金额数量。
  “最近那门生意的周转也极为紧凑。我之前说过的了,朝廷下达的要求多了起来,出产的原料都囤积在西宁道,西宁卫那边也没有接到通知,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原料。本家资金,我已经抽调大部分用作生意运转。……”李绵山叹了一口气,将情况如实说来,语气中有悔恨和无奈。
  如果不是因为那门生意这样忙碌,他也不至于无暇顾及三七的情况的。
  “二哥,那就是没有办法了吗?那么尚药局和监察御史的督查怎么办?”李次山懦懦地开口。
  “唯今之计,只有将送往那三处的收益暂且缓两个月了……”李惠山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便停下了。
  那三处的收益,加上本家还存有的资金,三百万是没有问题的。两个月的时间,足够李家喘过气来了。况且,这么多年的孝敬了,只是迟了两个月将收益送上,想必那三个人是没有意见的。
  是夜,李次山再次去胡氏安和堂见了胡不涂,说的,还是那五千斤三七的事情。这一次,尚未等胡不涂开口,李次山就将三百万两银票放在胡不涂前面了,银票上面大大的“千秋钱庄”印鉴,仿佛在摇动着室内的烛光。
  果然,无论任何时候看,银票的光芒都是很动人的。胡不涂满意地想,收下这几叠银票,吩咐着安和堂的小伙计,将早已捆扎好的五千斤三七,稳稳当当地送到李家大宅里面。
  三百万两,换五千斤三七,不,应该说是换李家上下安稳,胡不涂觉得李家这生意做得也不亏了。所以最后他还笑着说了一句话:“李家果真是昆州三家之首,太爽快了。真的希望和你们还有合作的机会啊……”
  “哼!”回应胡不涂的,则是李次山冷冷的一声鼻音。这一次,已经让自家损失惨重了,再合作一次?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听到这声冷哼,胡不涂摸了摸鼻子,笑而不语。年轻人就是太着急了,合作的机会嘛,还是会有的……
  两天后,陈太医会同前来昆州的御史台官员,开始督查昆州药材储备的情况。这一次督查昆州,是户部尚书江成海建议的。因为西燕的乱局情况,已经加急送到京兆了,故而江成海认为,昆州药材储备情况,也要验一下了,以便作好相应的准备。
  带着监察御史前来昆州的御史台官员,可以算得上是沈家的老熟人了,他就是汪直,当年曾来过西宁道寻找姜形黄精的监察御史,如今已经是台院从六品侍御史了。
  秋梧站在涌动的人群中,看着那个打过几次交道的汪直,他正和陈太医一起,跟着李次山等几个药市行会的人,走进了药市行会之中。看样子,应该是核算那些药材储备去了。事情到了这里,秋梧认为可以去向主子们交差了。
  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
  秋梧兴致勃勃地描述着李次山颓败的脸色,听得沈宁忍不住微微笑。想来也是,用三百万两买了五千斤三七,换了任何人,脸色都好不到哪里去的。
  可是,沈宁和胡不涂所想的一样,这三百万,李家花得,也不枉了!沈、胡两家在西宁道花了那么多时间和心力,若是不能从李家那里得到这三百万两,这昆州的局面,怎么打开呢?
  初时,沈宁看到了沈余益从西燕传回来的信息,知道西燕的局势即将有变,她就知道,李家必定会发西燕这笔局难财的,她不过是将计就计而已。
  将西宁道、北疆、京兆三地风云变幻的局势,融汇在一个小小的三七事件中,中间费了多少心里力、走了多少精步,沈宁都记不清了。
  通过寇色,引起李次山对西燕局势的关注,催足他推高三七价格的心思;借助北疆局势,将李家囤积起来的三七一次清走;让胡不涂出手,是为了将这个格局再做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