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公主-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就使她的〃做〃比别人更艰苦了十倍,更孤独了百倍。而且,她甚至没有一个盟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却连儿子也不领她的情。人们伤心到极处时常常会说生不如死,而大玉儿的苦衷,却是连〃生不如死〃都不足以形容其万一的。
哲哲仍在一旁用绢子拭着早已干了的泪水,咕咕哝哝地抱怨着:〃你是先皇的福晋,又是当今皇上的生身额娘,却与当朝叔父摄政王有私。这也都罢了,我这当姑姑的虽然长你十几岁,可是也深知独居深宫的苦处,所以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十四弟深更半夜地在这慈宁宫出出进进,也都假装看不见,体谅你年轻守寡,就算有些什么行差踏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你还不知足,偏要大张旗鼓地办什么婚礼,叫天下人看笑话,笑我们到底是蛮子,不讲礼数。连皇上都气跑了,我这心急得就跟煎锅一样,我就不信你心里过得去?〃
正絮絮不止,忽听外边通报:〃懿靖太妃和十阿哥来了。〃哲哲〃哼〃了一声说:〃看吧,又一个捡笑话儿了的人来了。〃扭头拭了泪,只得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声〃请〃。
早有四五个宫女簇拥着贵妃娜木钟和十阿哥博果尔花枝招展地进来,给两位太后见了礼,赐座看茶。博果尔是早被母亲教过了的,一进门便问道:〃刚才我听见侍卫们说,皇兄今儿在朝上听政听了一半,忽然发脾气走了,到这会儿都没找到。所以特来看看,不知皇兄回来了没有?〃
哲哲一愣,板起脸问:〃你听谁说你皇兄发脾气走了?〃
博果尔见太后娘娘脸『色』不善,吓得一缩脖子,眼望母亲不敢回话。娜木钟一扬帕子,大惊小怪地道:〃哎哟哟,这么大的事儿,还用听谁说吗?整个宫里都传遍了,再过两天,只怕民间百姓都知道了,茶馆里说书的都要拿来做题目呢。这皇上失踪的新鲜事儿,古往今来谁听见过?我起头听见说皇上是因为太后娘娘要下嫁十四皇叔,因此才发脾气出走的。我还不信,赶着说话的人一顿好打,骂她们信口雌黄,叫她们垫着瓷瓦子跪在院里受罚,她们怕了,方招认出来是听外廷的御前侍卫们说的,说是侍卫们听得真真儿的,还是太后的亲信、洪承畴洪大学士上的折子呢,奏请十四皇叔和太后合宫同居,这可真出了大新闻了。〃
哲哲听她说得笃定,哪里是听什么侍卫宫女说的,分明就是有内阁大臣通风报信,忽然想起迎春从前说的贵妃与郑亲王济尔哈朗有染的话来,遂冷冷地道:〃贵妃妹妹幽居深宫,前朝上的事儿倒是听得真真儿的,连谁上的折子,折子上说的什么话儿,都这么一清二楚的。真是难为你记得住。〃
娜木钟红了脸辩道:〃本来是不知道,实在宫里闹得动静太大,说是皇上出走,晚膳也没用,到这会儿还不见人影儿呢。这么大的事,我想听不见也不成了,不得不来问问姐姐,到底这宫里是要办喜事儿呢,还是……〃说了半句,故意咽住,只管拿眼睛瞅着庄妃一笑。
大玉儿怒火中烧,却只得强自压抑,淡淡地说:〃皇上不过是一时不悦,四处走走,回来晚了点儿罢了。怎么到了你这儿,就闹出这么些个名词儿来,又是出走又是失踪的,还把十阿哥也带来了。时候不早,你看十阿哥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你母子还是回宫歇息吧。〃
娜木钟叫起来:〃哎哟,话儿可不是这么说的。咱们往远了说十阿哥是皇上的子民,近了说是皇上的亲兄弟,做哥哥的下落不明,做弟弟的怎么好高枕无忧呢?太后说得轻松,皇上只是四处走走,可这会儿已经掌灯时候了,皇上还不见回来,这可成了什么礼儿呢?都说皇上是因为听说太后娘娘要和十四皇叔成亲给气的,连朝都不坐了,撒手就走。我一听,这个急哟……〃
哲哲听不下去,只想寻一句刻薄话儿堵住她的嘴,再顾不得忌讳,讥讽道:〃你急什么?你要是急,也叫郑亲王叔上道折子娶了你便是。〃
娜木钟听皇太后说出济尔哈朗的名字来,自知私情泄『露』,索『性』泼出胆来,胀红了脸说道:〃郑亲王叔怜我们孤儿寡母,照应多了点那是事实,可是我们清清白白,绝无男女之私,更无婚姻之念。我原是察哈尔可林丹汗的多罗大福晋,因察哈尔降了,才嫁与太宗皇帝为妃,蒙先皇恩宠立为西宫贵妃,与先皇并不是原配,我们满蒙两族原本不像汉人有那些子酸文假醋的死规矩,我也从来不会装哪门子的贞女烈『妇』,改弦另嫁也并不是什么丑事,我若想嫁,就大大方方地嫁,堂堂正正地嫁,可我不会不顾我儿子的体面,叫他难堪。〃
〃谁说太后令朕难堪了?〃忽听顺治轻咳一声,负着手缓缓步进房来,望着贵妃微微带笑说:〃懿靖太妃也想和母后皇太后一起出嫁么?那可是宫中的大喜事儿啊。倘若郑亲王上折子,朕一定准奏,让太妃娘娘风风光光地出嫁,也是这紫禁城里一段双喜临门的佳话。〃
屋中诸人看着三位太后娘娘斗嘴,都惊惶失措,劝又不好,不劝又不好,正不知如何作态,竟然谁也没看见皇上来到,俱惊得一齐跪倒请安。尤其吴良辅,满心以为这一番脑袋准定搬家,不期然皇上从天而降,那可真是云端里飞落凤凰来,玉皇大帝亲口钦了免死牌,直喜得磕头不迭,眼泪一行鼻涕一行,只差没有哭出声来,膝盖走路,皇上走到哪儿他便跟到哪儿,打着旋儿地磕头。
娜木钟此前听济尔哈朗亲口说皇上听了奏折龙颜大怒,拂袖而去,又问准了到现在慈宁宫里上上下下急得好似热锅上蚂蚁,哲哲和大玉儿姑侄两个正狗咬狗一嘴『毛』呢。这才兴冲冲前来,满心要当着哲哲的面好好奚落庄妃一番,出一出这些年来仰人鼻息的怨恨。她从前尊为麟趾宫贵妃,比永福宫的庄妃高出两个等阶,可是只因儿子博果尔比福临小了三岁,一转身福临登了基,做了皇上,庄妃大玉儿则做了母后皇太后,自己却只得到一个〃懿靖太妃〃的空头封号,博果尔更是连列班上朝的资格都没有,真让人生气。难得这次有了好题目,觑着他们母子反目,想做一篇好文章来叫庄妃没脸,不料却被福临及时赶来截了话把儿,反而将她一军,明欺着郑亲王胆小怕事不肯耽干系,竟叫她与太后一起出嫁,这不是摆明了说她倒贴都没人要吗?不禁又羞又臊,脸胀得通红,张了几次口,却到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博果尔今年刚满七岁,尚在懵懂混沌之际,平时见着这个皇兄便要害怕的,如今看见连母亲都落了不是,碰一鼻子灰,自己哪里还敢言声,跟奴才一起跪下后就没敢起来。
还是福临亲手将他挽起,带笑说:〃这么晚了,十阿哥还没歇息吗?〃又回头向哲哲与大玉儿道:〃朕因今日午膳吃多了些,胃里有点积食,四处走走消食,回来晚了,累两位太后惦记着,真是惶愧之极。〃
哲哲一面为福临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感到惊讶,一面又为在娜木钟前找回面子觉着得意,遂含糊笑道:〃你这孩子,已经做了皇上了,还是这么饥一顿饱一顿的。〃因见吴良辅仍在磕头,不禁抿嘴儿笑道:〃还只管愣着干什么?还不快传令御茶房,叫准备点心?〃又打发娜木钟说,〃你们看见了,皇上这不好好儿的吗?你们总可以放宽心,好好回去歇着了吧。〃一阵风儿地伙着众人去了,屋里顷刻只剩了大玉儿母子。
大玉儿这半日被哲哲和娜木钟一个明枪一个暗箭挤兑得五脏六腑都要翻转过来,满腹苦楚正无可诉说,忽见儿子天兵天将似地及时出现,说了这一番慷慨痛快全力维护自己的话,不禁心头滚热,几乎不曾流下泪来,好容易候着众人散净,这才一把拉住福临的手叫道:〃儿啊,你可急死额娘了。〃一语未了,哽咽起来。
福临也双目含泪,跪下说道:〃皇额娘,儿子知错了,儿子不能体谅额娘的用心良苦,反而让额娘受了这许多委屈,愧为人子,请额娘教训。〃
大玉儿向来为人沉稳,喜怒不形于『色』,然而今日大喜大悲之下,真情毕『露』,双泪纵流,紧紧抱住福临道:〃儿啊,只要你知道额娘的心,额娘受多少委屈都不会叫苦的。你要记着,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这宫里,咱们娘儿俩都是最亲的。不论额娘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你是额娘的命,额娘的血,额娘为了你,再难的坎儿也要过,再险的关也要闯,可是,你要为额娘争口气,一定要忍耐,要沉住气,等到你亲政的那一天,要做个好皇帝啊!〃
如果将战争比作史诗,将帝王的爱情比作散文诗,将后宫的歌舞比作格律小令,那么,庄妃皇太后的大婚,便应该是一首含蓄华美的赞美诗。因为,这场婚礼上,每个人都带着那么恭敬虔诚的态度,却很少人玩笑,生恐流『露』出不敬,不像是中国人的婚礼,倒更像西洋人在望弥撒。
事实上,这场婚礼也的确有一位来自西方的特殊客人,他就是后来在中国宫廷史上留下显赫声名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北京城的老百姓对于高鼻深目的西洋人并不陌生,早在明朝末年,他们已经携着红衣大炮与耶酥的十字架进入中原,并在北京、天津等地建起教堂,传布上帝的福音。然而对于清朝宫廷来说,洋人洋教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尤其那些自幼在盛京长大久居深宫的阿哥和格格们,见了黄头发蓝眼睛的汤若望,几乎不曾当作《西游记》里的山精妖怪,传为奇谈。
深居慈宁宫的庄妃皇太后是第一个接受汤若望的,不但常常召见教士进宫,还拜了他为义父,尊称为〃汤玛法〃,每天戴着汤玛法送的十字架习读《圣经》,并且定期吃西餐、喝洋酒,以示同化。
大太监吴良辅和执事宫女迎春姑姑分头告诉众位阿哥和格格以及诸宫仆婢:〃太后说,这位汤传教父上知天文历法,下知时政算术,又会造红衣大炮,比鬼谷子神算还灵验,简直会呼风唤雨拘神捉鬼呢。前些日子,他算出天狗吃太阳,叫大家提前准备,可不就是太阳足足躲了半天不曾出来,还是他摇铃念经地给重新请了出来。他还说,这叫〃日食〃,多少多少年一次,预示天下大劫的,可是只要能提前算得准,知道趋吉避凶之法,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比方这次〃日食〃吧,其实范大学士也说早就有预兆的,那日皇上赐宴位育宫,吴世子从太后那儿领赏,赏了一副弓箭,居然糊里糊涂地『射』了神鸦下来,范大学士说这是应了后羿『射』日的典故,这就已经泄了天狗吃太阳的先机了。范大学士说太后好比王母娘娘,这『射』日的旨只能由太后来下,这〃日食〃大劫也只能由太后来救,这解救的法儿,就是太后娘娘与皇父摄政王合宫,这样就阴阳协调,日月归位了。因为这汤教士算卦算得准,替大清挡了一劫,皇太后特意下懿旨封他为钦天监监正,还说要赐他一座庙堂,供奉上帝菩萨的神位呢。〃
十阿哥博果尔笑道:〃你们说得不对,太师傅说,那不叫庙,叫〃教堂〃,上帝也不是菩萨,是他们的〃主〃。〃
迎春也笑道:〃主子?那不是跟咱们宫里一样了?各位阿哥、格格,就是我们这些奴才的小主子,那么阿哥、格格的寝殿,不都成了〃教堂〃?〃说得众人都笑起来。
汤若望遂在数日之际,名噪朝堂内外,京城的臣民百姓无人不知汤玛法大名,交口称赞他的法术非凡,都说原来太后下嫁摄政王是天命所归,要为世人挡灾避劫的。
接着,内阁颁出一道上谕云:〃朕以冲龄践祚,抚有华夷,内赖皇母皇太后之教育,外赖皇父摄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统,幸免失坠。今皇母皇太后独居无偶,寂寂寡欢,皇父摄政王又赋悼亡,朕躬实歉从。诸王大臣合辞吁请,佥请父母不宜异居,宜同宫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择于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礼,谨请合宫同居,着礼部恪恭行事,勿负朕以孝治天下之意!〃
关于诏书的内容,民间有许多个不同版本;关于诏书的来历,则说法更多——有说是多尔衮亲笔所为的,也有说是汉官洪承畴代笔,更有说庄妃太后文武全才,精通汉文,这诏书八成是她自己亲笔所写,为自己的丑行找个漂亮藉口来掩盖的。众说纷纭,如烟雾缭绕,同汤玛法的〃日月归位论〃遥相呼应,成为时下朝野内外最受关注的两种舆论。
朝廷里的一举一动对于民间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是老百姓饭后茶余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人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在等待一场盛事,一项婚姻,一种政治力量的民间扮相,并且不断猜测着,这婚礼该以什么规格来进行呢?是用皇上娶皇后的仪仗,还是格格嫁附马的阵势?大婚之后,太上皇与皇太后要住到哪里呢?如果太后移居睿亲王府,做了睿亲王福晋,那还能叫皇太后吗?可是如果让摄政王住进慈宁宫里,那岂不等于入赘?摄政王倒『插』门儿,岂不笑话?还有睿亲王府里的众多脂粉红颜,难道也都一道移入宫中,成为太上皇的嫔妃吗?那么她们和先皇的后妃们,又该以什么样的礼数相处呢?尤其是当今皇上,在婚礼上如何扮演这个拖油瓶的角『色』呢?是亲自主持叔父与母后的婚礼,还是藏起来不『露』面?
在这些用意不明的猜议和等待中,一份据说绝对准确的摄政王纳彩礼单悄然传入民间,计有文马二十匹、甲胄二十副、缎二百匹、布四百匹、黄金四百两、白银二万两、金茶具两副、银茶具四副、银盆四只、关马四十匹、驼甲四十副,俱陈于太和殿。至于这份礼单的来源,有说是太和殿管事太监抄录出宫的,也有说是睿亲王府的执事管家透『露』出来的,总之,都是有名有姓的来头。
人们津津乐道地交换着关于礼单的具体内容与数字,几乎人人都可以清楚背诵,如数家珍。便有赞叹礼品华贵排场的,说不愧是宫廷大婚,若是拿这些钱买官,至少也是个三品;也有说大富人家下聘也比这阔绰,论到摄政王娶太后,如此聘礼其实不算什么;还有说其实送什么都不稀奇,就是什么也不送也是应当,反正是宫里拿钱贴给宫里,左手放进右口袋,不过是个形式。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迟迟不见京城的官府里有任何动静,难道他们不需要送礼称贺讨好朝廷的吗?举凡国家庆典,府衙里不该张灯结彩通告天下么?礼部是不是已经议定了大婚的仪仗,会游街吗?会在午门放爆竹挂彩灯吗?会大宴群臣吗?怎么会连皇亲国戚府上的人也都得不到任何内幕消息呢?
京城的百姓自始至终也未能等到他们想象中的大婚盛典,只是有一日教堂门口的红衣大炮无故震响,拔天动地一般,接着便有金辇从教堂里抬出来,六百御林军随后,一面黄龙大纛高竖,威风凛凛拥进宫中。京城百姓俱不知何事,只是被炮声召了来,喜笑颜开地跟在仪仗队后头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金辇进了大清门才罢。
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意识到,那便是婚礼了——国父国母的大婚,竟然是在洋鬼子的教堂里举行,一概仪式,中西合璧,新郎新娘交换了一个戒指就算成婚了,婚后各归各家,三日后回门时,睿亲王方正式留宿慈宁宫,却也只是偶尔来往,当作多出一个寝宫罢了——这才是真正的相敬如宾哪。人们都被这意外的举措震惊了,这举措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也超出了他们的知识,令他们简直无法给予评价议论,并且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为了掩饰这无知这羞愧,便自发地要替大婚找理由,指出这举措的高明之处,从而显得他们自己也是高明的。
那传统的人便说:皇太后认了汤玛法做义父,那么教堂便是她的〃娘家〃了,汤若望便是女方的送亲代表,金辇从教堂抬出,就好比女儿从娘家出嫁,自然是理所当应的;
那文明的人则说:西洋婚礼不比中国,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只需几位近亲嫡系做证,由神父证婚即可。届时新郎新娘将在神的面前许下相伴终生的诺言,便算成婚,又庄严又简洁,皇太后这样做,是不愿糜费的意思;
那刻薄的人却说:叔嫂通婚,毕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儿,庄妃太后一早借汤若望之口宣扬什么天作良缘,接着又在教堂里秘密成婚,分明是混淆视听,含糊其辞的意思,从而免去朝臣贺表,皇儿观礼的尴尬;
那宽厚的人便说:太后在教堂成婚的决议,与她下嫁摄政王的宏愿相仿佛,都是出奇制胜惊世骇俗的决胜之举,再一次显示了皇太后卓越不群的才识与志气,充分证明了她母仪天下的胸襟与气度,确是古往今来第一奇女子。
不管怎么说,沸沸扬扬了半年之久的太后大婚就此尘埃落定,一度扑朔『迷』离的紫禁城也重新归于平静,大婚后的多尔衮与大玉儿仍然同婚前一样不定期往来,只是来往得更频繁、也更理直气壮罢了。
顺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大清幼主顺治帝御临太和殿,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