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赢家培训指南-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闶橇巳挥谛亍
  下面那些县官先不管,此处府衙中的主簿、军司马、功曹、校尉等等,都需要捋一捋。
  但是真正接触到,游鸿吟才明白,世家的名头在这种地方到底有多好用,原本他都打算来一套杀鸡儆猴等等手段,好好收服他们了。谁知这些寒门出身的官吏和军士,均想扒拉上世家的大腿。之前任职太守,不是寒门,就是对他们爱答不理的世家子弟,对这个设宴款待他们的新太守,很快就一边倒的准备效力了。
  不过,游鸿吟明白,这帮子人良莠不齐,如今的恭谨不过是看在他世家的身份上,真正遇到事情了,可不会真的全部听自己的。
  游鸿吟并没有打算一棍子打死,但是的确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辨辨别那些值得收用,那些可以剔除。
  这是水磨功夫,暂按不提。
  虽然说是得到了高密太守之位,但是游鸿吟可不是想做大官,而属于自己真正的实力太过薄弱,并不能真正在高密郡做到‘只手遮天’,所以他让弟子之一胡危带了部分护卫出去买地去了。
  咳咳,他如今是太守,想挑块地做据点,还是没问题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胡危是游鸿吟买下的两个胡人另外一个,不过他和胡归虽然都属于胡人,却是一人属于鲜卑部落与汉族混血,一人是不知来历的杂胡,胡归天赋最高,聪明忠心,最得游鸿吟看重,胡危虽武学根骨不似胡归那般出众,但是战略眼光独特,为人豪爽大义,更容易和兵士打成一片,也比胡归更适合做领兵之事。
  让游鸿吟感叹的是,可能是血统原因,他培养的几个弟子天赋均不及胡归胡危,反倒是才学更为出众些。
  买了田地,很快不缺钱的游鸿吟就开始建设自己的乌堡,并且开始进行组建部曲。
  胡危组建部曲的过程中,游鸿吟也没闲着,早已将府衙上下收拾了一番,该劝退的劝退,该收服的收服,很快政务命令就通达起来。
  倒是在主簿当中,游鸿吟寻得了自己第一位心腹。
  此人名范无涯,高密本地人,在此担任主簿已有十年,对高密乃至青州之事如数家珍,精通政务处理,历来那些过来混资历的世家子,均将政务丢给他处理,自己则是一心举办文会,醉心清谈。
  当然,最重要的是,此人有一双不差的眼睛。
  “下官观使君志不在太守府?”游鸿吟办理买地手续之后,这位主簿便直接找了个空前来闲谈,还一语惊人。
  “哦?”游鸿吟道:“愿闻君详细一言。”
  “他人觉得使君买地建堡乃奢靡成性,更是长留高密之兆。但是下官一观乌堡之事,却觉得乃因使君觉天下大乱需手中握兵。”
  游鸿吟摇头:“这些不过是君多心而已。”
  范无涯道:“瞒者瞒不识,识者不能瞒。在下只是觉得使君此举,有些不妥。”
  “那范掾觉得鄙人如此做,有何不妥?”游鸿吟反问道。他明白,范无涯是真的看出来他一开始的目的了,那也没必要藏头露尾。
  “郡县军事虽然在太守本职范围之内,但是高密现状,太守府并无指挥军事之权,而所有的兵士,依旧是听赵校尉的命令,使君如今屯兵之举,无疑是打了赵校尉的脸,他怕是会从作梗,甚至会选择斩草除根。”范无涯道。
  这个意思就是你自己招兵买马,就表示不信任赵校尉,这不是逼着人和你作对么。
  “那依范掾之见呢?”游鸿吟倒是开始觉得有趣起来。
  “有一句话,还请使君教我。”范无涯说。
  “什么话?”游鸿吟说。
  “下官不知,使君只是为了明哲保身,还是为了其他目的。”
  “除了自保,难道还有其他什么目的么?”游鸿吟反问。
  但是两人目光交汇之时,立即彼此心知肚明。
  若是只为自保的话,又何必在当地建立乌堡呢,随便找个地方,训练出一批护卫不就行了。


第184章 名士风流(十一)
  范无涯道:“赵校尉本地寒族出身; 故而府衙兵丁名有一千,实则只有三百; 只是赵校尉与青州山简大人名下冯书录乃姻亲,其曾娶冯氏女为妻,故而无人指摘赵校尉之过。”
  书录不是什么大官,定然也是寒门之人担任; 但是这官职能直接接触刺史,倒显得很有权势。
  范无涯的意思就是那个姓赵的校尉想动他的话,直接就有现成的吃空饷的罪名; 但是他和青州刺史的书录是有关系的; 如果不考虑这一次; 就算是处置了也会惹麻烦。
  游鸿吟道:“鄙人初来乍到; 尚且对郡务不熟悉; 若是君有意,可多来指点于我。”
  游鸿吟不可能听得范无涯一次言论就直接认做心腹,挑选属下和挑选主公是相互的,彼此总要多试探试探; 顺便看看彼此能力到底合用不合用。
  范无涯并非急切之人; 很快就告退了。但是之后的几天,他的确如约前来; 替游鸿吟将郡务打理的颇有条理。
  而游鸿吟也很十分满意其能力,要说此人有大致向; 大智慧也不见得; 为人识趣能干; 虽无匡扶天下之志,却有鱼跃龙门之心,眼光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均不差,的确十分好用。
  游鸿吟也暗示,他虽出身洛阳郭氏,却并不喜清谈之风,兼之看清天下大乱将至,故而想以青州为基,退则自保,进可治国。
  期间,游鸿吟一封书信交于山简,却并非是交流政务,而是问候和谈论文学,几封信来往,便被那山简口称知己,很快赵校尉便丢了差事,而游鸿吟身边的胡归则顶替了此职。
  赵校尉吃空饷不是游鸿吟收拾他的主因,而是那些个府兵,各个面黄肌瘦战力薄弱,比之田间劳作农夫还差上不少。这种治军本事让游鸿吟如何容得下。
  胡归上任之日,便是范无涯改口称‘主公’之时,范无涯用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向游鸿吟展现了才华,而游鸿吟则用赵校尉之事,想范无涯这人展现了自己的手段。
  杂务有人处理后,游鸿吟就开始大刀阔斧的真理整个高密郡,有用之人暂且留下,无用之人便慢慢的进行换血,他手下的弟子虽然有经营商行、管理卫队等经验,但依旧需要在各个实务岗位上多多实践,这是游鸿吟培养弟子的最后一步。
  不足半年,高密郡便已经彻底被游鸿吟握在手中了。
  而此刻,胡危训练的部曲,也渐渐成型,共计两百人,均是游鸿吟的私兵。
  秋去冬来,虽然高密郡似乎并无太多改变,但是高层人员已经有了不同以往的精神,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贪腐之事,均有所改善,而信任太守的本事,也无人小看。
  若仅仅如此,这些慑于太守家世以及手腕的官吏,也只是赞一声厉害而已,真心臣服,怕是不太可能。
  秋收之后,进入农闲时刻,游鸿吟开始征徭役。
  古代徭役难捱,无非是底下官吏克扣,又催赶进度,游鸿吟则制定了一整套相关流程通发整郡,比如规定了工作时间,每日提供多少吃食汤水,工作的确是苦力活儿,但是并不是不能接受,也没有多辛苦。
  而原本那些克扣的粮食的小吏,早被游鸿吟手中护卫查出原委,直接砍了十几个了。
  徭役之始,不为修建城池,而是修渠。
  其实高密郡自然水域并不多,所有灌溉之水几乎都来自于老天爷,看天吃饭这一句话一点都未错,不过郡内处于潍水水域末端,也有大大小小不少湖泊和分支,只要运用得当,使用水渠相连,必然可称为产粮基地。
  水渠其实古来有之,只是泥土结构容易塌坏,需要年年耗费人力重新修整维护,游鸿吟早已在胶州湾附近新建窑坊,烧制水泥,首先便用来修建水渠。
  此间郡中钱粮不足,一部分是游鸿吟私人垫付,一部分则是本地少数几个豪强以及大商捐献了。
  而此刻,除了修建水渠,连接潍水外,在某些水域不丰之地,还需挖掘深井,这这项工作困难较大,自游鸿吟收拾整理了各地县丞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太守府拨不出人手负责,便交给了各地县丞,而所耗费的费用也是各地县衙承担。没办法,游鸿吟这边钱没有问题,粮食却是不多了。
  很快,冰冻时刻就来了。
  紧张的徭役告一段落,冬日原本应该进入‘猫冬’之日,此刻北风呼呼,贫寒人家为了节省柴薪粮食以及布料,更是累月待在屋中。但是,这个冬日不一样,似乎上头又要开始行动了。
  但是被下发了通知需要劳作的农夫们却并没有怨言。
  全是那坚固神奇的水渠带来的效应。
  那名为‘水泥’之物除了用来修建水渠之外,也渐渐开始有商家贩卖,价钱的确不是很便宜,可是却能糊在石墙外,减少漏风之处,原本粗制滥造,山石堆砌起来的房屋瞬间不再漏风了。
  此地因为山石较多,再加上风速较大,所以民间多是使用山石砌墙建屋,屋顶再盖上茅草。可是山石建造屋子容易漏风,使用泥土糊墙只能解一时之患,太容易被雨水冲走,这水泥一担便可修葺好三间屋子,稍微有些余力的人家便用粟豆换来糊墙了。
  而得仙家梦中传授方子的游鸿吟也在本地有了不菲的名声。
  建完水渠后,已经彻底入了大冻,地面被寒霜冻得有些硬。
  游鸿吟却下令冬灌。
  此时的种植业尚不发达,南北甚至郡县之间差异也较大,其他地方游鸿吟不知,但是青州之地并无冬灌的说法。
  提出这种做法自然有人疑惑,但是疑惑也阻止不了游鸿吟的决定,在某些方法推行之初,的确是不得人理解的,但是只要尝到好处了,次年,想必游鸿吟不催促,他们自己也会自发自的做事了。
  游鸿吟在上任之时已经挑选了十几位小吏教导冬灌之法,这些小吏只能算是粗识文字,派不得大用,不过他们常年接触农耕方面的事务,倒是传授农经的好帮手。紧急培训了大概三四个月,这些小吏懂得该如何冬灌,懂得该如何烧制土肥,懂得什么叫做沃肥等等之后,游鸿吟就将他们派至各个县衙,帮助冬灌事宜。
  冬季往田里灌水,使土壤储水,防止春旱,便是冬灌。但是冬灌的作用,并不只是防止早旱。
  一者使土壤疏松,冬灌可使土壤中水分结冻而串胀,消冻后地表就疏松了。同时冬灌后土壤中水分的温度适宜和细菌的作用,加速了残枝败叶的腐烂,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二者冬灌可以减轻病虫危害。冬灌后,能把土壤表层的虫卵冲进冰水里冻死,在这个没有农药的时代,种植最怕旱涝和虫害。
  而游鸿吟为了更为保险,要求农夫冬灌之时,趁着水未结冰,同时进行一次深耕,为此,还提前将春种时刻才会下发的农具,提前发放至各地。
  首先是新式铁犁曲辕犁。不过因为制作成本以及铁材料不足的原因,铁犁只有犁头是铁质的,其他是用的木头。
  但是,只要是铁做的犁头就足够了,使用铁犁犁地的效率是过往的三倍,并且无论出力的是人还是牲畜,都不是很累,一日可犁地的时间要比原本多出一倍!
  冬灌之后,似乎一切都安静下来,游鸿吟也终于心思做其他事情了。
  自入青州,他花费的钱粮多是过往经营所得,而铁料等等,也是从广陵购买运过来的。除了铁犁这些农具,自然还要配备兵器,武装私兵,这养了这么多人,钱就好似如流水一般花出去,开始有些入不敷出。
  而水泥之物一开始就并未定位为赚钱之物,也没有给游鸿吟带来大笔钱粮。
  那么,只有进行大型贸易了,而此地交通不便,多丘陵山石之地,想要做大型贸易,还是需要建立港口。
  只是建立海港无法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来,游鸿吟不可能一来就东建西建的,那样心急怕是要把本地民力消耗殆尽。
  不过虽然无法进行大型贸易,自己其他的作坊倒是可以开起来。
  首先便是盐田。
  此地多天然卤水,但是并不产盐,因为这些卤水并不是那些露天卤水,而是藏于地下,并无多少人发现。
  此种卤水需要凿井取卤,同时还要大量柴薪,比起天然浓郁卤水要稍微差些,可是,此处同样也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高密境内产煤炭。
  此煤炭非当世常说之木炭,而是所谓的石炭或石墨,它们的功用也不是用来烧的,而是做药等等。
  为何?
  因为燃之有毒。
  高密傅阳县附近便有一处天然露天煤矿。
  当初选择高密郡,自然也考虑过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青州的矿产资源分布,也是游鸿吟考虑的重点。
  所以,游鸿吟打算盐和煤产业同时进行。
  当然,煤不是捡起来就卖掉,总要做些加工和推广。比如用铜铁做个煤球炉,这种新奇小巧的炉子十分适宜用来煮茶烹饪,只是技术含量低,怕是很快就会被模仿了去。但是其他人可以使用铜铁仿制,却无法用水泥浇灌,而自己手中却能使用水泥制作,成本低廉。
  然后再加工个蜂窝煤专门配合炉子使用,可能无法完全取代木炭,却绝对比木炭更为好用,想必那些附庸风雅却又怕冷的贵族们,都会喜欢。
  只是这东西运输成本较高,销售时短时间内是无法当做廉价物品贩卖的。


第185章 名士风流(十二)
  次年春末,壮武乡。
  乡老点起香; 率领壮武乡众人祭拜先祖; 磕头行礼之后; 所有人都拿起镰刀,开始奔赴丰收的麦田。
  “我们这位太守; 当真厉害。”
  显然得益于冬灌、肥田之法,此地粮食收获是过往的双倍; 又有水渠灌溉; 免去了夏日浇灌之苦,乡农们虽是不识字; 却知道; 是谁给他们带来了如此大的丰收。
  今年; 今年再也不会饿死家中老人或是卖了孩儿了。
  “听说太守在招募兵丁,有兵田不说,或是立了军功,还可以免税。”边争分夺秒的抢收粮食,手上不闲着; 嘴上也不肯闲着的农夫们,彼此互相交谈。
  一旁直立起来锤腰的农妇讲:“只有家中还有一口粮,你就别想去做兵丁,这年头兵荒马乱的,没听说洛阳那里都吃了败仗了么。”
  随即那农妇朝着跟在身后捆麦子的三个孩子喊:“别偷懒; 一天到晚就知道到处玩; 干点活就想着到处跑; 还要不要吃饭了,不干活一大家子喝西北风啊。”
  农夫却说了一句:“将来要是征兵,不还是要去,那时候就没什么兵田了,说不定,兵器都得自己准备。”
  农妇不吭气了,但是磨磨唧唧的说:“我看那太守是个好官,必然不会强迫别人的,还是到时候再说吧。”
  “没见识。”农夫说了一句。
  却惹来农妇一顿好捶。
  潍水之端,有一小小渡口,游鸿吟骑马而来,为了视察各地,恰巧路经此处。
  远远便听见有人击节而歌,歌声粗放不羁。此人所唱乃一不知名小调,只是唱歌之人似乎漫不经心,歌声时断时续,说不上好听,不过歌中那股洒脱之意,要比歌技更为重要。
  骏马缓慢的踱着步子,游鸿吟也看清楚了是何人在歌。
  之间渡口有一舟停泊,摇船之人并未在船上,反倒坐在渡口上钓鱼,只是鱼竿不曾握在手中,反倒是拿着酒葫芦,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也那怪唱歌断断续续。
  此人虽以斗笠蓑衣遮挡,但是内里缎衣难藏,一身气质也绝对不是渔夫粗俗之流。
  若是一般人看到如此狂放不羁、肆意酣畅之态,就免不了停下脚步稍作询问,特别是那种求贤若渴之人。
  但是游鸿吟却目不斜视的骑马而过。
  “哎哎哎,”那渔夫见人已经行远,不免跺脚:“之前听那农人吹嘘,这郭太守大家出身,怎的行事与旁人如此不同,如今这样,吾该如何搭话。”
  这渔夫打扮的人姓曹,名霖,字书始,取自“春王正月,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当然,他家和魏国曹家,除了姓相同外,并没有什么关系,家中历代务农,略有薄产,供他读书。
  但是数年前鲜卑南掠,曹家一家皆亡,曹霖不得不回到家族故居青州东莱,投靠从兄曹嶷,从兄家中亦不富裕,却很爽快的接受了他,兄弟二人着十几亩薄田过活。
  半月前,听闻从兄好友东莱惤县县令刘伯根谈起高密太守招贤,说郭溪此人乃洛阳郭氏之后,自己倒是可以前往一试。
  曹霖虽不自负,但是却早早看清天下大乱将至,自然不肯随意投个主公,故而十日前便已到了高密郡,想看看这太守到底是个真人才,还是个真愚材。
  他倒也不是一定要找个能安定天下的主公,只是到底不能烂泥扶不上墙,所以看看这位治下如何,便也几乎能看清楚其为人了。
  若说高密比其他地更为繁华,那是骗人的,路过几座城,均是低矮不堪,可是,偏偏此地商队络绎不绝,倒是很有一番气像。
  除此以外,田间黄金的麦穗照耀的人眼睛酸痛,到处都是农人在收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