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六零年代农场主-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以为他们是娘儿两呢。”
铃铛说:“你们两是亲姐妹,你跟大妞闹什么脾气。一会我说说你姐,你赶紧把猫儿眼泪给我擦了。”
吴苗苗:“可别这样,指不定她又要说我背后讲坏话给你听。”这时,吴大妞突然站在门口,她冷笑一声说:“你们有什么话就去找爷爷奶奶,有话也别当着婶子说,吴苗苗,我看你是翅膀硬了要飞天吧。成天跟着钟家几个丫头片子混,没学点好的,尽知道犟嘴了。”
铃铛头疼得很,她对大女儿好声好气道:“你上工累了,早点休息去吧。”
吴大妞哼了声,根本不理会铃铛,家里的橱柜钥匙都还把在吴老太的手上,平时就只有刘红霞能劳动她开橱柜做点吃的。跟着铃铛,她岂不是半点好处都捞不着?吴大妞又不傻。人在门口晃悠了两圈,又去刘红霞哪里蹭吃的去了。
吴苗苗闻到厨房里飘来的灰烟,就知道两人又开小灶了。她脑海里还回荡着四妮儿的话,至于要不要问吴大妞亲事的事情,她产生了犹豫。
而铃铛显然不知道女儿心里在想什么。
第一百三十五章 银元
“去看看你大伯的事情搞完了没,搞完了就去摘点菜做饭。中午接你大姑也过来吃饭,听到了没有。”
“奶,中午做啥吃的?”
“麂子肉还剩下一点,你搁点碎肉,放辣椒炒。院子里晒得干辣椒也放些。好看。”
集市上不让偷偷卖木材,可是拦不住这个需求大,陈家村一棵一人合抱的树要七八块钱。做房梁是最实用的。钟家把以前地道的两口红木棺材托女婿陈胡卖了,才得了十几二十块钱。主要还是现在人穷,没人肯花大价钱去买这些好木材。钟家的棺材能卖出去,刚巧是附近一户非常孝顺的人家。子女都舍得花钱。这口棺材拖到棺材铺里放了每一星期,就被卖出去了。
钟家房梁要重新弄一根新的上去。原先还是白果木。现在换柏木。
陈胡看了一通,手底下有几个帮忙的村民正在和稀泥(字面意思)。
他倒了麦秆进去。伸脚去锛泥。铁杵闷声“咚”的砸在土窝窝里、每一下都使上了一百二十分的力气。相当的辛苦。
等差不多了,才对钟老爹发了跟红塔山的烟。几个村民都是轮流安排帮大屋刘房屋倒塌的人家建屋。也算公分。而且修完这家修那家。总会轮到自家的。所以这帮人手脚麻利的很。如果晚一些,家里那些牲口和鸡鸭就要遭罪了。
钟家房子老化的比较厉害。塌陷的地方挨着堂屋的一个角。横梁卡在漏风的地方。呜呜的吹奏乐曲。刮风也就算了,下雨的时候,房间能飘进来雨水,歪山倒檐。钟老爹皱着眉头不言不语,眼里酝酿着不满。金窝银窝哪里比得上自家草窝。
住了这么多年。钟家人对这里感情深厚。于是更不忍心房子倒塌损坏。
“…。这里一块要重新盖起来,还不如整间屋子重新修。老钟,你家屋子有十年没修了吧?”
钟老爹没说话,钟老太擦了擦手上的水。土源好找,四寸的浮土挖干净才能取底下的土。她兜里还装着特地找出来卖棺材的钱。她悄声说道:“三十块钱。能起几间屋子哩。”她想,土屋不费钱,主要是木材贵一些。
“麦茬子不经刮。我看淮草很耐沤。换了屋子不漏水…。。”
“……”
众人你一眼,我一语,说的是热火朝天。
钟老爹呵呵笑了笑,拱手说道:“屋里娃娃们还要读书,这几年苦点也就算了。等娃娃大了。再说起屋子的事情吧。”
众人一听,心里都不以为意,钟家是出了名的贫困。前年还要把孙女送去读书,不少人背后都嘀咕。说钟家有钱烧的慌。现在看到屋子破成这副模样也不肯换新屋。有不少人就摇了摇头。
钟老太擦了擦汗,等七八个帮工都吃了饭,连带水泥师父也躺到树下休息去了。她跟着钟老爹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后屋走,准备把房梁上挂的一壶糖拿下来。
没错,就是一壶糖。
这时候的糖相当于后世的西洋参。送礼走亲戚都是重礼。所以非常节省的吃。而且农村坚信糖是补品,一般只有女人生娃坐月子,才会吃一点。钟红花有低血糖,刘大夫给开的所谓“生孩子”的药,就是半斤糖。
钟红花吃了糖水,果然头也不发昏了。人也精神了不少。不至于干农活的时候就昏倒了。没过多久肚子里就有了娃娃。
对于钟红花来说,可谓是神药了!
现在家里还有几两糖,钟老太就从房梁上取下来,她人老,可是未必老眼昏花。站在梯子上扒拉了半天。一样闪着光的家伙就从梁上掉下来。这稀里哗啦的掉了一地清脆的东西,在屋子里乱滚。其中一枚“哐当”的砸在了门槛上。
四妮儿手里还抓着一碗蚯蚓,刚准备喂鸡,伸出头瞄了一眼。三魂六魄惊飞九霄云外去了。
半晌都没回过神来。再要说话。被大惊失色的钟老爹捂住嘴。他低喝道:
“不准嚷嚷。”
四妮儿点点头。
钟老爹招了招手。她就把碗放下,然后跑到房间里,关上门,把地上一堆银光闪闪的钱币给捡起来。这一片散落的钱币不少,有些前脚溜进门缝桌缝里。被四妮儿扣出来。她满头都是灰。被钟老太拍了半天。
“哎哟,哪里来的钱喔。”
“嘘,点灯,我先瞅瞅。”
钟老爹有些犹豫不定。他食指拇指紧紧的捏着钱币,眼睛几乎凑到了灯油上,才看到由上而下的两个大字:“光绪!”
四妮儿趴在钟老太腿边,一个激灵浑身抖了抖。余光扫了一圈。发现这钱币模样古朴,拿在手里和电视剧那些假钱不一样,是真真正正手感沉重。
钱币从右到左则是“元宝”一圈小子则刻着:“江南省造,辰,分二钱七平库。甲。”其中“钱”和“库”“宝”都是繁体字的写法。通身色彩暗沉,凸起的部位则磨得发亮。在钟老爹看了第二遍的时候,轰然手指一松。钱币就落到了地上。
四妮儿心疼的赶紧捡了起来。
钟老爹说:“这个也没什么用,老古董卖不卖的出去都不好说,别惹祸上身就行了。”
钟老太心热:“你也忒小心了,前几年人人都往宝山跑,挖了多少东西吶。怎么咱们家藏点东西就不行啦。现在不比以前,谁还盯着咱们。。。。。。”
话没说完,就听到一声“砰”的掌心拍在了桌子上,八仙桌子晃了晃。钟老爹恨铁不成钢的骂:“。。。。。我说你呀,可真是越来越糊涂了!没人盯着咱们家?还不是看咱们一穷二白,一穷二白,谁都懒得惦记,我就告诉你了,要是传扬一点风声出去,保不齐明儿就闹到咱们家来了。当初生伟华的时候闹得!还不厉害啦?你这是记吃不记打?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一说起这件事,钟老爹浑身都不舒服。
钟老太讪笑:“行!行!听你的还不行,我这就找个地方挖坑埋了。”
…
第一百三十六章 赶甲子场
由于这个意外,钟老太在屋子其他几根房梁上,找到了其他塞在砖头缝隙里的包裹,这些包裹有些收到风化腐朽,黄铜色,绿色都锈迹斑驳的覆盖在文字辨认的地方。只有最开始的那堆银元保存的最完整。
钟老爹看了一堆银元,摸了摸下巴,怎么也舍不得挪开目光。他不是没有见识的人,这里有“袁大头”的银元,也有光绪的银元,说出去怎么会不值钱呢?
只是这样扔掉,他也无法忍心。要是放任在家收藏,又恐怕村里人风言风语,闹出麻烦来。索性就对四妮儿说:“你去后院埋到猪圈后面。”
埋在自家猪圈,能让他稍微安慰一些。日后还有挖出来的机会!
四妮儿点点头。她走出屋子,就把银元往农场一放,揣着碗去喂阿花去了。银元随便埋进土里,没有密封措施,很容易被水分和土壤腐蚀。价值大大的打折扣。还不如放在谁也找不到的农场安全。
对于她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古董和钱是挂钩的。可惜四妮儿不懂鉴别,分不清价值高低下。只好把可能有价值的东西保存。等以后再慢慢来看好了。
她走到鸡圈的时候,阿花咯咯的叫起来了。丰满的翅膀扑腾的挥舞。坐在蛋上非常消耗母鸡的体力。看到四妮儿走进,母鸡拼命的伸出脖子啄蚯蚓吃。它一站起来,四妮儿就瞟见底下有细细的“叽叽”声音。不禁蹲下身子去看。
好家伙!
大约有十几枚都不同程度的裂开了。蛋壳裂开最大的那枚蛋里不停的摇动。里面有不小的动静。蛋壳中间破开了一个口子。没过一会儿。里面的碎蛋壳也纷纷落下来。一只淡黄色的,顶着蛋壳的小鸡就孵出来了。
“奶!奶!小鸡出壳啦。”
四妮儿兴奋的跳起来。冲进了屋子。对着钟老太一顿嚷嚷:“出壳了,我看到出来五六只啦。”
钟老太一听,也高兴起来。她擦了擦围裙,从后门拿了一只簸箕出来。然后在建房子旁边的地上舀了一碰细沙。然后才跟着四妮儿去了鸡窝。这下子整个鸡窝都是稚嫩的,清脆的叽叽喳喳的声音。一只只黄色的鸡崽小的可怜,憨态可掬的摇头晃脑。
“哎哟,出了十八只,不对,还有只。”
钟老太点了点,脸上露出了惊喜,总共抱二十二只蛋,孵出二十只,是非常少的概率了。她小心翼翼的吧鸡崽赶到簸箕上。又抓起鸡窝里湿漉漉的蛋壳。粗糙的大手捏碎了蛋壳洒在簸箕上。“先喂几天米糕或者糙米都行,要泡水泡一天。”
小鸡也要吃沙子,蛋壳也要吃。不然消化不良。四妮儿高兴的不行了。她还想伸手摸那些软和的毛。可惜小鸡很容易受惊,两条牙签小腿滋溜的跑了。
四妮儿看到二十多只小鸡,眼红心热,怎么也舍不得卖出去。她说:“奶,卖出去能卖几毛钱哩。不如咱们家养吧。”横竖她还养了蚯蚓,怎么也不会饿着鸡。“养大了转转场子(赶甲子场)能卖五六块钱哩!!!”
钟老太很犹豫。
钟家一向是低调,生怕枪打出头鸟,可是彩棉也不敢种了,鸡也不敢养了。穷的连屋子都盖不起,加上看到自家房梁掉了银元,还要小心翼翼的藏好。这种绝望的沉重和压抑让她久久的不能挺直腰板。脸上的褶子里藏着泪,一滴一滴的掉在土里。很快就消失在深褐色的土地上。
她的大手掌捂住了脸,低沉沙哑的的声音从嗓子眼里挤出来。
“卖了!都卖了,没听你爷爷咋说的!”
“哎!”
钟老太擦了擦眼泪,竟然又爽朗的高声说道:“收拾收拾,咱们去镇上卖鸡仔,多少也有钱挣,奶给你买冰棍吃。”
不亏是神经强大的老太太,情绪很快就收拾起来了。她脸上一点泪痕已经无影无踪。家里好歹有只老母鸡!不算太穷。总是能过下去的…。。(几乎农村老太太都有这种想法。)
四妮儿被这种情绪感染了,闷声闷气的把地上渣滓收拾好去喂猪去了。
卖小鸡的时候是十五,去了一趟镇上,镇上牌坊门口还有把守的民兵,一老一少抱着篮子过去,还没进去就被拦了下来,说是要检查东西。不过人检查的很快。除非是卖粮食油米。(国家统购统销)否则不会怎么管的。
赶集的多数推着木质的推车,大口的竹筐和背篓。这个季节还有菱角和马蹄(水果)吃。
附近几个村落挨着山,所以山货也很多。像一些中草药很有市场。还有茶叶。
轮到他们的时候,四妮儿手里捏的紧紧的。把浅口篮子上面盖着的白布掀开。里面挤着簇拥的黄色毛茸茸的小鸡。那个民兵前一秒还不耐烦的脸上露出了好奇来,指着四妮儿问:“这是你们家鸡抱窝敷的?”
这个大嗓门吸引了旁边赶集的注意力。顿时,一圈人就围在了四妮儿身边看稀罕。不是乡下人没见过鸡,而是来镇上卖菜卖苎麻的,在家庭小手工业和种植经济作物都会被批判的年代,“闲了是社会主义,忙了是资本主义”
大家都小心翼翼。谁能这种主意,竟然卖小鸡来了?真是胆子大。
四妮儿心惊胆战的盯着民兵,心想:“不会要没收吧。”
好在他们虽然没见过卖鸡仔,不过宝塔镇是个小地方,没名气,所以很多东西管的并不严厉。那个民兵挥了挥手,直接让他们通过了。钟老太吓得脸上脖子上都是汗。现在天气很热。走一会儿就后背火辣辣的。
好奇跟过来的都是赶集的镇上人,看到这篮子小鸡,都围得严严实实的。有不少都是年级二十多岁的青年同志。尤其是女同志比较多。看了一会儿,才有人上前小心翼翼的问道:“这鸡仔怎么卖?”
四妮儿反应很快,脆生生的说:“同志,小鸡五毛钱一只。”
“哎哟,五毛钱!”
第一百三十六章 赶甲子场2
周围人哄闹起来,不少人眼睛里都露出了微微期待紧张的神色,这片工人都是吃商品粮的,所以手上有钱。也舍得买小鸡。
“行,那我挑一只,哦,不,挑两只!”那个问话的女青年想:“以前从来没看到卖小鸡的,说不定下次人就不来了,买两只才几个钱。养两只鸡,养几个月就能下蛋。”这么一想,觉得这一块钱花的不亏了。
四妮儿连忙说:“大姐,我们家的鸡都是个子大又活泼。保证好养活。”
“哎哟,小姑娘真会说话。”
“喏,给我来一只。”
“哎。”
“我要四只,小姑娘,你能不能送个小篮子给我兜回去?”
“装袋子里怕路上活不了,憋死了。”
四妮儿心想,还好提前带了几个小篮子。
边热火朝天的时候,不远处突然闹出了动静来,引得众人前去围观,原来是一辆呜呜冒烟的拖拉机,摇摇晃晃的朝集市这边开来了。一个驾着喇叭的人远远过来,浩浩荡荡。有人眼尖的,立刻抓起篓子就跑、引得四妮儿十分疑惑。她拉住了其中一个人问道:“这是做什么呢?”
………
广场后面是楼房,底下是水泥台阶,坐着,站着不少人。听到动静都站起来了。
一号桥中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的从远处涌过来,手上高举旗帜,吓得众人一阵慌乱。不过眼前却没闹出太大的动静。只听到人说:“城门口设置了卡子,估计赶集是不成啦。”说完,那些卖菜的,卖茶叶的。都纷纷背起篓子往原路返回了。
“奶,那是x小兵!”
四妮儿看到几百号学生冲过来,声势浩大。也有领导模样的人下车,好声好气的拉着赶集的百姓现场教育起来。其中就有个人的嗓门特别大,站牌坊底下说道:“支持参与农田建设,大干社会主义。”
四妮儿被钟老太拉到了马路牙子上。她把篓子重新用白布盖好。那台拖拉机飘着黑烟缓缓行驶过去,不少赶集的农村人都现场收到了教育,一时间人满为患,她略微想了想,就听旁边一对年级三四十的夫妻模样的人说道:“听说不让搞集市了。要学哈城搞社会主义大集,你说,到时候能不能买到羊毛毯子?”
“谁知道哩!”
钟老太听到以后脸上表情变了变,说不上来是高兴还是担忧。她利索的收拾起来,并且对四妮儿说:“咱们先回去。”
四妮儿听话的点了点头。她走到快门口的时候,忽然把目光挪到了一篮子小鸡上了。她走了两步又捂住了肚子,对钟老太说:“奶,我想尿尿。”
旁边不时有推着擦身而过。人多的不得了。摩肩接踵。不过大部分人都是不太高兴的。因为生意没做成。白跑了一趟。连钟老太也只卖了七八只小鸡仔。她听到孙女的话,皱了皱眉,说道:“你赶紧去,别跑远了。就站着树后面尿成了。”
四妮儿夹着腿跑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