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舌尖上的九零年代-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娃这边的事情弄好,二姐开始考虑要如何去跟陈馨道歉。
  刘春燕原本对二姐有很大的意见,但是这一次事情让她发现二姐其实本质还是好的,就是心思不够细腻,很多事情大而化之的,完全想不到深层点的地方去。这也是经验的欠缺,等到经历的事情多了,人也就学会了思考。
  她没瞒着张家,把自家爸妈心疼张璋,认了张璋做干外孙的事情给说了。张家老两口一点芥蒂没有,对她更亲密了,完全当成了正经亲家对待。
  “今年过年小馨可能不会送张璋回来,她好像在滨南那边买了房,冬天让我爸妈过去过冬,我爸妈现在还在犹豫呢,说没有人春节还在外面的。不过小馨的男朋友家就在那边,如果她跟周昊真的定下了,恐怕过年会带着张璋去那边见男方的亲人。”
  “带着张璋去好吗?人家不会说啥?我觉得不妥,要不还是把张璋送回来吧,等她从那边回来再来接?”
  “小馨的意思是她不愿意隐瞒张璋的情况,不管以后她自己生不生孩子,张璋是注定跟着她的,男方必须得接受这一条,否则她宁愿不嫁。周昊肯定没问题,他对张璋本来就好,也不存在看不起这孩子。但是听人说他家条件很不错,就怕他家里人不乐意。”
  刘春燕也是越靠近过年越担心,她一方面希望陈馨跟周昊能修成正果,一方面又觉得带着张璋会影响到两人的婚事。这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就是想不出办法解决。
  张家人也知道张璋肯定不会愿意离开他小姨,但是如果真的对陈馨的婚姻有影响,就怕到时候陈馨会嫌弃孩子。
  “这就不可能,小馨那人我清楚,她是个宁愿单身带着孩子,都不会放弃抚养张璋的人。而且她经常说,结婚是因为情投意合,又不是去给人当生孩子的工具的,她能养活自己,能养活张璋,男方觉得嫌弃那不要就是了,这天下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还能少?”
  听到刘春燕的话,严春华和张二姐哈哈的笑了,二姐还推了刘春燕一把,笑着说她当着她男人的面怕是不敢说的。
  “有啥不敢说的。本来就是这样,咱们女人在家里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还得在外面上班挣钱供老养小,不辛苦吗?他们男人总说他们在养家糊口,合着我们挣的钱就是自己用了的?我家男人算好的,逢年过节买的东西都是同样的两份,给他爸妈的跟给我爸妈的一样,平日里给他爸买条烟,就给我爸买盒茶。不在这边呆着的时候,周末都会去我家看看我爸妈,帮着收拾下家里,换个灯管修个水龙头什么的。我爸妈常说我能找到我男人这样的简直就是上辈子积了大德了。”
  “我看姐夫能找到你这样的老婆才是积福呢。”二姐适时的恭维了刘春燕一句。
  不过说真的,她觉得刘春燕做的也不差,每次从这边回去她婆家,带的东西都不少,给公婆的,还有公婆的兄弟姐们的,虽然不说有多贵重,但是每次都有,也是心里记挂着才能做到。上次刘春燕的公婆带着孩子来看她,再忙刘春燕都是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给公婆孩子做早饭。
  “这人本来就是相对的,他儿子对我好,对我爸妈好,我也对他好,对他爸妈好。所以啊,婆媳之间相处也是有学问的。”


第187章 整个歇脚的地方
  因为赶时间,所以并没有什么乔迁酒席之类的。
  张二姐在一楼的堂屋里备了三张桌子和十几条长凳,这是给来镇上赶场的乡亲准备的歇脚地。他们这边都是这样的,从山上下来镇上居住的人,都会在赶场天提供乡亲们歇脚的地方。家里富裕一点的,还随时烧着热水蒸着一大屉的泡粑,案板上新腌制的咸菜和辣酱敞开了供应。
  来这里歇脚喝水不用付出什么,随时来随时走都行。要吃东西也简单,带来的菜留一点,要想吃点泡粑就把菜放到案板旁边的木架子上。多少随意,哪怕是把葱都行。
  这里的人还挺淳朴的,没有真那么小气的人,就算是家里实在没多余的菜,也会留下一包掐得嫩。嫩的野菜给主人家,或者留下一小瓶自家做的辣酱。
  张二姐家不在乎这些菜啊酱的,习俗是必须要遵守的,她亲自动手,赶场的前一天就把东西做好,第二天清早就搁在灶上,放到大门口,让乡亲们取用。
  她家的泡粑不但糯米用的多,糖也要多一些。还有一层馒头跟花卷,甚至专门定制的双头灶上还烧了一锅骨头汤,里面切成细丝的海带散发出浓香。葱花、盐和其他的调料就在案板上码着,想怎么吃自己动手就行。
  大家都觉得她这是想要做生意,起先两天还不敢来,后来发现二姐就是单纯的给大家一个吃饭的地方,这才人渐渐多起来。
  他们镇上赶场是逢农历三六九,一个月九天。二姐在这九天里提供的食物连本都回不来,但是却得到了山里乡亲们的一致称赞。被她带着,其他家也尽可能的提供更好的东西给乡亲。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毕竟张二姐还有其他收入来源,而其他人就要差一些了。
  “最初我是想给做包子的,后来我妈骂了我,说我这样做是把其他人架在火上烤。后来想想也是,我不在乎其他人在乎,我不收钱其他人也不好意思收钱,这样下去得把别人家都拖垮。所以我想着,干脆把镇上下场口那个废旧的老祠堂的厢房给买下来了,就做我们山上的那个什么会馆?是会馆吧,我听小馨说的。哎呀,反正不管是不是,那里买下来折腾一下,重新刷了墙盖了顶,留两间屋做吃饭的地方,其他屋弄来给老辈子们玩下牌,还有一间最靠里的大房间,小馨说好好摆弄一下,给带奶娃的阿姐阿嫂们做成可以带娃休息和喂奶的地方。贾大姐,你说这样行不?”
  张二姐带着新鲜的野味去了贾大姐家寻求支持。她不是镇上的人,想要做这事儿也不能从镇长那边下手,最好是贾大姐这样的小干部帮个顺手忙才是稳妥的。
  “你挣点钱不容易,就这么折腾进去能行?”
  “怎么不能行了?小馨说了,这里可以让族老们来负责管理,我和其他家里富裕点的,每年给赞助一些,然后在场坝边上做两个宣传栏,一边是宣传政策的,一边给我们赞助的人家打广告用,还有什么启事啥的都有地方张贴。而且跟以前一样,泡粑开水不要钱,但是想要吃饭填饱肚子就得给钱了,不多,大概是店里的一半或者再多一点点的样子,怎么算都比在外面吃饭便宜。这些钱收起来就是维持运转的。”
  她们在贾家阳台上聊天,隔壁家的女主人也在阳台上摘菜,听到张二姐这么说,第一个说好的还是她。
  “这主意不错,不过你们要是这么经营,最好去办个营业执照。不然到时候说起来不太好说。而且我们镇上的商业税不重,出事儿了还有政府给你们判,你们经营正规也更容易让人信服。以后就算不赶场,也能营业的。”
  隔壁女主人是做税务的,很有兴致的跟张二姐聊了起来。贾大姐给她们做了个介绍,就忙着去烧菜了。
  “得,老贾,干脆今天我们两家凑一屋吃饭,正好聊聊,让家里爷们儿也能喝两杯。”
  都是一个单位工作的人,本来就熟悉,凑一起吃饭的事情也不少见。两家凑吧凑吧弄了七八个菜,开了一瓶酒,小孩子端着碗去边儿上吃去,他们几个大人聊得热火朝天。
  最后的结果,是把那个小会馆弄成了个接待站的形式,还专门弄了一辆中巴车,说好找点关系拿到线路执照就可以营业了。中巴专门跑张家村那条线,绕个路,弄个单循环,一天三趟就足够应对山上村民的交通需求了。
  这样还有个好处,能把散居在山上的村民逐渐集中起来,不管是以后让他们搬迁到山下,还是在半山修建集中居住区,都比现在找个人漫山遍野的跑要方便。
  张二姐转头就把这事儿跟村长说了,至于村长他们要不要这样做,她管不了。反正地买下来也不会亏,如果村里不做,她就自己做。山上的专门做野味,山下的就做一般的餐饮,再代卖一点山货之类的,不是赶场天也能做买卖。
  村长想的更多更全,他在儿子的陪同下,拉着隔壁村的两个老兄弟和本村的支书一起到了镇上,没知会二姐,几个老人围着老祠堂走一圈,又在祠堂墙边的老树下跟老人们聊了半个下午,走之前才去二姐那里坐了几分钟。
  “二妞,这事儿就让村上来办,你来牵个头就行,赞助的事情可以有,其他的尽量把你撇开,不是叔不念你的好,这事儿真成了就是几个村来钱的渠道,如果跟你牵扯太深对你不好。你要是想不明白就回去问问你阿爸。”
  二姐皱着眉头听完村长的话,没说啥,规规矩矩的送了几位老人离开。
  等到晚上男人下班回来,她把这事儿一说,她男人也觉得老村长说得对,自家最好别掺和太深。见二姐还有些不甘心,她男人拉着她坐下来跟她一点一点的掰碎了讲。
  “这事儿到后头肯定是能挣钱的,这点不可否认对不对?”
  二姐点头,要是不挣钱她也不会出这个主意。


第188章 修什么会所
  “正因为能挣到钱,所以大家的目光都盯着这个肉骨头。狼多肉少,怎么分就成了一个考验人的大学问。”她男人拿出纸笔,在当头上写下会馆两字,“你看,这个地方建成了,就有这么几个部分。这食堂和院坝的茶馆是最挣钱的。请的人要给工资,那么,请谁不请谁,这就需要衡量了。而且打的名头是几个村子共同拥有,所以怎么平衡利益?这一点你吃不下来的。”
  男人说的话二姐听进去了,心里仔细一叨念,果然是这样的,自己年轻又是个女的,而且还是张家村的人,不可能不给自家村子乡亲面子,可如果全请了自己村的人,那么其他两个村不会有意见?不可能!不给自己村的人名额,自己还要不要回去见人了?她阿爸得揍死她!
  左右吃亏的都是她,还落不到一个好。
  可不掺和只赞助就轻松了,她给了钱,打了广告,会馆办起来大家都念着她一个好,说她吃水不忘挖井人,实惠有了,名声也有了。而且名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有时候却是花钱都买不到的。
  在例行的跟陈馨通电话之后,张二姐无意中提到了这事儿,陈馨当时就冒起一个念头,让她找村长把设计图拿来给她看一眼。
  村长对陈馨的感官很不错,要不是这小丫头,他们村到现在怕是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听到说陈馨要看设计图,他们找人专门画了一张,是根据几位老人的意见赶出来的,只把张二姐说的那几个东西糅合了进去,其他一点没有。
  “二姐,我跟你说,这样不行的。”拿到设计图一看,陈馨就想扶额。
  “你们那边是民族混居地,说实话,很多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传承你们那里的山上还保留着。我跟你说,你带着村长和族老去找镇上要扶助,至少要镇上帮你们在会馆的坝子头修一个戏台,两边配一些展览室。”
  “修戏台干什么?还不如多修两个餐厅呢。”张二姐嘀咕一声,惹来陈馨一叹。
  “算了,我跟你说不清,这事儿我回来再说。”
  “你要回来?”
  “嗯,不但我回来,我们学校的教授也会跟我一起过来,你找个时间跟村长说一声,估计村长比你明白。”
  懒得跟张二姐解释,陈馨搁下电话,直接卷起从网上下载打印的图纸就去了人文学院那边找教授去了。
  她跟人文学院的老师不熟,这位姓桄的教授还是主动来找她才认识的。
  桄教授也是少数民族出身,他这个姓陈馨是第一次看到。教授解释,他这个本来不是姓,他家是木匠出身,这个桄是木匠的一个工具。当年他丧父,母亲改嫁给汉族,他没改名字,但是在读书上户口的时候,他继父思来想去还是给他取了个汉姓,就用的这个字,说是纪念他亲爸。
  桄教授长大了没继承祖业当个木匠,他成为了一个研究者,专门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知道陈馨这个人,还是他的学生把陈馨发表在网上博客里的,关于少民文化特色的旅游专栏文章给他看了,他才知道英语系居然还有个喜欢民族文化的学生。
  桄教授不但自己研究文化传承,他儿子还在他的影响下既传承了家业,又延续了他的爱好,是一位业内有名的民族建筑设计师。
  陈馨要去找桄教授,就是想要求助他儿子,为这个会馆进行设计。
  “桄教授,我的想法是利用这个会馆建成一个民族文化馆。那边的地方戏剧是傩戏和梆子。我曾经在一个小村庄看过一场演出,服装很旧,演员水准也不高,但是韵味很浓,很有地方特色。我觉得这些东西不能丢,如果建一个这样的戏台,在节日的时候请戏班来唱戏,既可以弘扬文化,又不至于让这些地方性小戏种失传。但是这种事情不能我出面,没那么大的面子,所以桄教授愿意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桄教授当然愿意,不但自己去了,还把儿子儿媳妇也叫回来一起去。
  他儿媳妇是曲艺剧院的演员,因为生了孩子之后身材有点变形,现在上台的时间不多,基本转了文职,还要教导小演员基本功,工作也很繁忙。这次被公公店名要求一起去看看那个地方戏种,他儿媳妇很乐意,还专门给剧院打了报告,剧院领导也支持。
  一路上桄教授都在感叹现在的文化流失,说到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老先生就热血上头,一个人可以批判一整天不带停的。
  陈馨以前一个人在张家村附近的城镇游玩时就把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得七七八八了,这次在火车上没事儿干,就把自己的资料拿给桄教授一家人做参考。
  桄教授的儿子对陈馨说的那个会馆很有点想法,但是得去实地看过之后才能落到实处。
  “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选址。你们看这个塌了一半的院子,就是以前的宗祠。不过以前这家宗祠的主人在几十年前就搬离了,之后这里再没有人看管,怕房子垮了伤到人,这大门锁上没打开过。”
  张家村的村长和镇上相关的干部一起过来给桄教授介绍。
  “我们这次过来的目的,陈馨同学跟你们说过了吗?你们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没有?”
  镇上的人不掺和,这地方对他们来说无益,如果没有人买,迟早要拆掉重修,那时候就不知道要修什么了。现在张家村跟山上另外两个村一起想买下这块地做什么会所,他们觉得不伦不类的,可这毕竟是笔不菲的收入,镇长也很关心。
  “小馨让二妞转达了,我们都是些粗人,什么都不懂。老师是文化人,你们给个建议,能行我们就听老师的。”
  山里人没文化就特别尊敬文化人,桄教授可是C大的老教授了,他们也被科普过桄教授的过往业绩,那是他们祖上十八代都没有过的大人物,村长要不是年老成精,肯定一脸诌媚的桄教授说啥就是啥。
  “这里不修会所,还是修成祠堂如何?”桄教授没给解释,只先说了这么一句,转身微笑的去看村长等人,果不其然看到了对方一脸犹豫。


第189章 桄教授的建议
  村长当然犹豫,这个会所一听就是城里人才有的,他们乡下人肯定会觉得稀奇,这样一来就会有人想要进来看看坐坐,他们就能挣到钱了。但是如果修成祠堂,还怎么挣钱啊?
  桄教授没听到村长的答复,看了他了一会儿后,笑起来。
  “这个祠堂跟你们想的祠堂可能有点不一样。”
  在桄教授的要求下,镇上陪同他们的工作人员找来钥匙开了门,一群人进入旧祠堂的坝子。
  旧祠堂的面积不小,占地大概有五亩的样子,具体面积还需要进行测量才知道。原本是个四合院的造型。那年月被人砸了东西两侧的房子,连主屋的内部都没放过,如果不是镇上老人以死相拼,估计整个祠堂都不会剩下片砖片瓦。
  现在看过去,被砸的地方还残留有地基,但已经是野草丛生,连祠堂前面的青石铺成的坝子也从石缝之间长满了蒿草。前头主屋原本是两层高,现在垮了一小半,上楼的楼梯也朽烂了,根本不敢踩上去。
  桄教授的儿子拿着速写本,刷刷的就把大致的地形分布画了出来。因为地基还在,他们也不知道地面上原本是什么样的建筑,只画了半截的示意图,还钻进了主屋里走了一圈,跟桄教授一起,拿着卷尺量了长短。
  陈馨来之前就打电话给了刘春燕,托她在县图书馆查找了一下这边的资料,主要是镇上是以哪个民族为主的。但是让她失望的是,县志上对这边的记载很少,只有一句话,说在清末时,这里以桓家为最大的地主。
  “如果你找到的资料属实,那么很可能这个宗祠就是桓家宗祠。我回去之后想办法查一查,如果能确定下来最好,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桓家宗祠的介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