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码西游记-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悟空对唐僧态度的变化
在取经行程中,悟空对唐僧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开始悟空对唐僧有感激之心,主要是因为唐僧救了他的命。但他内心对唐僧并不很尊敬。他们刚离开五行山不久,八戒、沙僧还没有加入队伍的时候,在蛇盘山鹰愁涧,悟空就打起了退堂鼓,他扯住观音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从他的话里话外可以明显看出,悟空并不看好唐僧。(第十五回)
(1)悟空与唐僧的三次分手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与唐僧共有三次分手,三次分手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两人关系的变化。
表 悟空与唐僧的三次分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刚上取经路 大约在取经队伍出发后的第三年 约在取经队伍出发后的第六至七年
地点 出五行山不远 白骨精所在的无名高山 无名山区
原因 悟空打死六个毛贼,以为唐僧会赞他的本事,不想被唐僧责怪、唠叨了几句。 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变化的人物,唐僧认为他错杀了好人。 悟空打杀了几个强盗,特别是把他们曾投宿过的杨老儿家的儿子打死了。
悟空的态度 悟空主动离开唐僧。 悟空死活不肯走。最后无法,拜别了师父。 悟空并没有把强盗全部打死。被唐僧赶走后,他不知往何处去,最后决定找观音评理。
唐僧的态度 唐僧没想到刚训斥了两句,猴头就走了,他感到奇怪、失望和悲哀。 唐僧坚决要赶走悟空。 唐僧坚决要赶走悟空。
回来的原因 在东海龙宫,龙王用“圯桥进履”的故事开导悟空,经过利益权衡,悟空决定返回取经队伍。 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老虎,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回悟空。 降伏六耳猕猴后,如来派观音亲自护送悟空回来,唐僧接受了悟空。
回来后的情况 一回来悟空就被骗戴上了紧箍。 唐僧、悟空的师徒关系有所改善。
悟空也数落了八戒和沙僧,初步奠定了在二位师弟前的地位。 经此一事,唐僧明白取经队伍不能少了悟空。悟空也知道保唐僧才是正理。师徒关系在此后有了实质性的改善。
悟空与唐僧的第一次分手,主要原因在悟空自己,唐僧虽然唠叨了他几句,但并没有说要赶他走,而是悟空觉得受不了唐僧的鸟气,主动走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则大不相同,两次都是悟空求着不肯走,并且都忍受了被念紧箍咒的痛苦。
第三次分手的情形很有意思,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之后: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5)
却说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
他甚至想到要投奔天宫,又担心现在这样子去,天庭容不下他。想了半天,竟然失去了主张,觉得人生没有了方向,自己的选择竟是如此之少,于是决定还是低身下气去求唐僧,可是,求唐僧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行者)遂按下云头,径至三藏马前侍立道:“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方才住口……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第五十七回)
他先是回来给师父认错,但这也不管用,怎么办?要搁在以前,肯定是纵一个筋斗云,回花果山去也。可现在,回花果山的念头一起既灭,这条路一开始就被否定了。因为自从在“东海洗澡”之后,他就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在体制内找个归宿,坚决不回到妖怪的队伍中去了。既然这样,问题就只能在体制内解决了。
悟空以前对于如何在体制内为自己申冤、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什么经验,这一次,站在空中,想了半天,想通了,还是要去找观音菩萨来评理。哎,这么想就对了嘛。悟空你是有能力不假,但有很多问题,不是看谁的本事大这么简单。发生了民事纠纷,不能简单地比谁的拳头硬,要学会用多方面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既然决定要在体制内发展,就得按照体制内的这一套来办事,要不然,有理的都成了无理的。
那么对这事,观音是怎么看的呢?按观音的说法,还是悟空不对。
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道:……菩萨道:“……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第五十七回)
观音对悟空像大人哄小孩一般,说,不要哭,不要哭,来来来,有什么事情我给你做主。当观音说这件事还是悟空不对时(从语气上,观音更接近于说悟空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而不是把错误都归结到他身上),孙悟空的说法是,即使我做得不对,师父也不该狠心把我赶走,而应该给我一个改正的机会。这个说法的潜台词是,他找观音评理的目的不在于争个谁对谁错,他真正关心的是,师父不该赶走他。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事业编制”,给赶走了,那不又成了编外人员了吗。孙悟空现在的思维方式,与他第一次离开唐僧时真是完全不同了。
(2)妖怪变成人形欺骗唐僧时,悟空态度的变化
白骨精第一次变成一个少女来欺骗唐僧,被悟空发现后,他的反应是,“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当唐僧说这少女是个好人时,悟空对唐僧一点也不给面子,反而说:“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几句话,把长老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趁唐僧羞惭之际,行者“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当白骨精又变成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时,孙悟空的反应依然是“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这次的后果是唐僧把紧箍咒颠倒念了二十遍。
当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个老公公的时候,由于教训就在眼前,行者颇费了一番思量:“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一方面,他担心师父被妖怪捉去,还要费力去救,另一方面,他也心存幻想,认为自己几句话能说服师父。这次的结果是,唐僧先念了紧箍咒,然后把他赶走了。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6)
白骨精这事在一段时期内是悟空心中的一个阴影。在被逼无奈之下,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唐僧与自己不同,特别是二人存在认知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和理解就很重要。如果依着自己的意思硬来,虽然自己知道做的事情是对的,但最后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他慢慢学会了忍耐。
到了莲花山,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者”向取经队伍求救时,悟空的做法有了很大变化。虽然他明知这道者是妖怪所变,却并不直接在唐僧面前逞强动手。而是背起“道者”,走了三五里路。他的想法是,在路上慢慢走,与唐僧等人拉开距离,在僻静处下手。可惜他的想法被妖怪识破了(这哪还有识不破的),被妖怪压在了大山之下。
这妖怪变成人形求唐僧救命的招数,确实击中了悟空的命门,弄得他苦不堪言。红孩儿也会玩这一手。他变成一个七岁顽童,被吊在树梢,高喊“救人”。悟空先是劝唐僧“莫管闲事”,走路要紧;后来觉得还是不保险,干脆使了个“移山缩地之法”,从这个峰头超过去了。红孩儿一见没法,索性直接让自己重新吊在唐僧师徒前面不远处,这下悟空彻底没招了。这一次,“大圣见师父怪下来了,却又觌面看见模样,一则做不得手脚,二来又怕念《紧箍儿咒》,低着头,再也不敢回言”,算是老实了。
到了第八十回,老鼠精地涌夫人变成少女求救时,唐僧心软,让八戒去救人,孙悟空及时赶回,制止了八戒的行为。唐僧训斥了悟空几句,行者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辩解。唐僧总算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说:“也罢,也罢。八戒啊,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师父的思想工作竟然给做通了!!后来,妖怪使出“传音入密”的本事,把“活人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这话反复向唐僧耳中顺风传送,唐僧终于回头把妖怪给救下来了。不过,对比悟空、唐僧早先的行为,这已经是极大的变化了。
(3)对唐僧越来越尊敬
悟空与唐僧分手是在两人的意见发生剧烈分歧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二人关系不和睦的时候。在二人关系的后期,悟空对唐僧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是对唐僧越来越尊敬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尊敬的与其说是唐僧,不如说是唐僧所代表的体制,同时,这反映出的一个事实是,悟空对取经事业越来越卖力了。
在红孩儿一役中,悟空被红孩儿的烟火一熏,又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几乎丧了性命。后来被八戒使了个按摩禅法,救转过来。悟空醒来后就叫了一声:“师父啊!”沙僧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且苏醒,我们在这里哩。”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唐僧还是有感情的。
在狮驼岭,妖怪传出假消息,说唐僧被他们夹生吃了。悟空听到消息后,反应十分强烈:
大圣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叫道:师父啊——
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
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
西方胜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第七十七回)
随着西天行程的继续,越往后走,悟空对唐僧的感情越深。最能反映悟空对师父态度变化的是下面这件事。在花豹子精一节,悟空先用瞌睡虫使妖精睡着了,然后:
跑至后园,高叫“师父!”长老道:“徒弟,快来解解绳儿,绑坏我了。”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滞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长老见了,悲中作喜道:“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行者才至前,将绳解了,挽着师父就走。(第八十六回)
你看他,为了先救师父还是先打妖怪犹豫来犹豫去,这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先打妖怪还是先救师父有很大分别吗?两者的客观差别只在于让师父多受一会苦与少受一会苦,不过是早一刻晚一刻罢了。他的犹豫正体现了师父在他心目中地位的变化,也反映了降妖与尊师这两者在他心目中优先性的考虑。最后,他拿定先救师父的主意后,心情大好,“跳跳舞舞”地来到园里。唐僧也说他“欢喜得没是处”。唐僧并不真正理解悟空高兴的原因。其实,悟空的高兴,是一种明悟后的高兴。像手舞足蹈这样的自发反应,一般是悟了一种道理,体会到心灵境界有所提升时才出现。正如他在菩提祖师处初步悟道之时,喜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7)
对孙悟空这次的表现,不能只从他与唐僧关系的角度看。我觉得,这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即这件事体现了悟空对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新的领悟,比如说面对相似的情况,以后该怎么做?是先行善,还是先除恶。在这里选择先救唐僧,不过是悟空想通的普遍道理在这个特殊场合下的一个运用。
喜到极致,自是心神难定,悟空也不例外。悟空有这样的反应,在全书中不多见,也就是这里提到的这两次。即使在灵山被封为佛,也没见他有特别欢喜的表示。他想通了尊师重道的道理,心里特别高兴也是可以理解的。唐僧这次终于体察了孙悟空的一片挚诚,对本领高过他太多的徒弟放了心,此后再没有产生念紧箍咒的想法。从此师徒同舟共济,真是离西天不远了。
后来,在玉华县,玉华王的三位王子试图拜悟空、八戒、沙僧为师,他们三位也有收徒之意。当三位小王子拜毕:
行者转下身来,对唐僧行礼道:“告尊师,恕弟子之罪。自当年在两界山蒙师父大德救脱弟子,秉教沙门,一向西来,虽不曾重报师恩,却也曾渡水登山,竭尽心力。今来佛国之乡,幸遇贤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学武艺。彼既为我等之徒弟,即为我师之徒孙也。谨禀过我师,庶好传授。”三藏十分大喜。八戒、沙僧见行者行礼,也即转身朝三藏磕头道:“师父,我等愚鲁,拙口钝腮,不会说话,望师父高坐法位,也让我两个各招个徒弟耍耍,也是西方路上之忆念。”三藏俱欣然允之。(第八十八回)
这件事悟空处理得十分得体。他说,收徒弟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他们成了我们的徒弟,就成了您的徒孙,与您也有名分,因此这事不敢擅自做主,必须禀告师父。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十分大喜”,他喜的肯定不是收了三个好徒孙,这样的弟子,如果想要,可以有一大把,实在算不了什么。真正令他大喜的是,悟空如此尊重他,如此明白事理。八戒、沙僧说“我等愚鲁,拙口钝腮,不会说话”,其实,显然不是会不会说话的问题。唉,这事要不是悟空明白事理,说不定八戒、沙僧不禀明师父,就把徒弟给收了。
自第八十回以后,悟空对师父这样尊敬的表现是越来越多了。第八十一回,当唐僧偶感风寒,身体感到不适,怕耽搁了行程时,悟空对唐僧说:“师父说哪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一直在这里服侍了师父三天,等师父身体好了才上路。在汉语中,师父是“学习上的父亲”的意思,但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这一点呢,悟空做的是很不错了。
取经队伍的组合,一开始只是利益的结合,此时却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情谊,这个变化确实来之不易。悟空对唐僧的尊敬,显然不是紧箍咒起作用的结果,而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毕竟,紧箍咒是不能强迫一个人从内心尊敬另一个人的。
对体系外人物的态度
在取经路上,悟空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事实,这些事实对他的认知形成了一定冲击,并改变了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他对普通人、对强盗和对妖怪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火焰山,他问路的时候,就对普通的老者表现得很尊敬:
那老者猛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哪里来的怪人?在我这门首何干?”行者答礼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什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上西方求经者。师徒四人,适至宝方,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知地名,特拜问指教一二。”那老者却才放心,笑云:“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行者道:“不敢。”老者又问:“令师在哪条路上?”行者道:“那南首大路上立的不是!”老者教:“请来,请来。”行者欢喜,把手一招,三藏即同八戒、沙僧,牵白马,挑行李近前,都对老者作礼。(第五十九回)
悟空对长者这样的态度,在他做“齐天大圣”之时,连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是享受不到的。
。。
对体制外人物的态度(1)
◆不杀生的教育
悟空对妖怪和强盗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应该如何使用自己的能力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这与他在取经路上受到的不杀生教育有关。
悟空在取经路上很快体会到唐僧对杀生行为的强烈反对。不过唐僧的态度,对孙悟空的教育效果有限。真正影响他的,是观音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在红孩儿一役中,孙悟空在与红孩儿的争斗中受挫,于是请出观音。观音在降妖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顷刻间,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