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十年代小美好-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啥时候跟蔡奶奶这么熟了?还让你帮她办事?办的什么事?”
  虽然不知道蔡老太太的具体年纪,但看样子得有80多了,40多岁的梁青山叫蔡老太太一声蔡奶奶,合情合理,他从小就是这么叫的。
  “去年冬天蔡奶奶在草甸子摔倒了,是我发现她,扶她回去的,后来我也常去蔡奶奶家帮她干活。”这个可以说,起码能跟梁青山说。
  不过封华还是补了一句:“蔡奶奶不想让人知道我跟她很熟,队长大叔你别告诉别人。”
  “哦哦。”蔡老太太从来就是孤僻古怪的,有什么奇怪要求他也不奇怪。
  等了半天也不见封华解释她去办的事,梁青山也不奇怪,肯定是蔡老太太不让说。
  两人上了梁青山赶来的牛车,晃晃悠悠向家走去。
  一路上,梁青山都在跟封华唠嗑,拐弯抹角地也没套出她去省城干什么,去了哪里,都见了什么人。
  一问到关键问题,小丫头就冲他笑。
  行啊!看来这小丫头并不像她平时表现的那么木讷老实,反而精的很!别说个十来岁的小孩子了,就是很多大人,他想套个话出来都不是难事!
  老封家是怎么养出这个小精怪的?不过想想封家人平时的做派,绝不是他们能养出来的,那就是蔡老太太了……
  傍晚时分,牛车到了村头,封华告别了梁青山就朝位于草甸子深处的蔡老太太家走去。
  梁青山一直看着她,看到蔡老太太开了门,看着封华径直走了进去,看到蔡老太太关了门,彻底相信了她的话。
  这小丫头,不再是封家野草般任人欺凌的杂草了……不说蔡老太太,就说这丫头本身的机灵劲,这马大炮的问题就得再斟酌斟酌!
  梁青山一脸沉思地走了。
  封华回到了家,一路讲着她去省城送方远的见闻。对蔡老太太没什么好隐瞒的,除了空间。
  而蔡老太太这才从她的话里听到前天发生的事情。外面都开始吃人了吗?世道已经变成这样了吗?
  这小丫头是经历大难大彻大悟了?正常怎么会经历截杀之后反而笑呵呵?一副捡了宝的样子。
  ……
  晚饭已经做好,而且蔡老太太带出了封华那一份,让她心里暖暖的,脸上更是笑不停。
  这次有梁青山在,不然她就留着个篮子在外面装些玉米回来了。
  下次的!
  饭后封华要回西屋,蔡老太太难得主动叫住她,看着她的眼睛,认真说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说完转身回了东屋。
  ……这是在安慰她吗?
  封华一下就红了眼眶。这是马大炮事件之后,除了方远,第一个安慰她的人,估计也会是唯一一个。
  封华回了屋,仔细回想着上一辈子蔡老太太的死期……
  她离开蔡家之后,憋着一股气不回封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不知道有没有明天,日子过的浑浑噩噩,等突然有一天听说蔡老太太的死讯时,都过去了好几天。
  是村里组织人去五保户家帮忙才发现的。
  至于怎么死的没人说,不是老死就是病死吧?毕竟这么大年纪了,现在的年月,能活到她这么大岁数绝对是高寿了。
  封华想了想,决定以后每天往水缸里兑一点空间井水,改善一下蔡奶奶的体质。
  锁好门,封华就进了空间。
  现在的空间有生气了许多,不再是空荡荡一片。木屋门前种了一小片蔬菜,已经长得郁郁葱葱,很多都结出了花苞。
  封华种的几种常见蔬菜,一般成熟期都是2个月,也就是6天。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天。
  黄瓜豆角之类的都需要搭架子了。这可难住了她,空间里没什么枝条。于是她又出了家门,去路边捡树枝。
  她家在平原,最近的山也在80里外。大队附近也没有树林,隔壁大队才有一片小树林。
  但是村路两边都种了护路树,防风树,一边一排,有的两排,有杨树,有白桦,已经长的很高大。
  因为她们大队有个大草甸子,每年的草都够烧,所以捡树枝的人不多,封华不一会就捡了好多。
  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封华放心地收进空间,回到了蔡家。
  把几种蔬菜都打理好,封华看着剩下的大片土地就开始发愁。
  本来还以为10亩大小的空间很小,不够她种的,现在看来,2亩她都忙不完。蔬菜粮食一般种下去大概6天,9天,12天就得收获。
  如果10亩地都种上,她可能这边刚种完,那边就得赶紧收获了。每天都得扎在这片地里了。
  还想这想那,想去拯救文化呢!先拯救自己的胳膊腿吧。


第23章 意念控制
  “哎,可惜现在没有耕地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脱粒机,磨粉机,还得给我改装成太阳能发动机,不然也是白瞎。”汽油,她就是有钱有票,这小身板去买,人家就得刨根问底。
  现在可是一点隐私权都没有,凡是个有关无关的部门,问你啥你都得老实交代,不交代就是有问题!
  “这要是能用意识收获就好了,就像有的小说里一样。”封华喃喃道。
  突然大脑“嗡”地一声,整个空间都变成缩小的画面出现在脑海里。
  小小的木屋,小小的仓房,小小的菜地。
  冥冥之中封华觉得现在一定要保持镇定!千万不要慌,不要惊,不然这种状态一旦中断了,就没有下次了。
  她放松心神,放松意识,淡定地看着,一切都交给本能。
  她看到了天地间,迷雾中,一个个神秘的字符在旋转飘荡。
  她看到了仓库的边缘,原来它并不是无限大,但是面积也极其广阔,今天买来的那些东西放到里面就像沧海一粟。
  她想着那些东西,意识就一下贴了过去,纤毫毕现。她感觉自己只要心念一动,那些东西就会出现在她身边,并不一定要她亲自去仓库翻找。
  意识飘荡了一会,就按照她心底的意思,来到了那片菜地。
  地里放着她从段良玉家要来的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一些玉米粒,旁边是兑好了井水的破木盆和茶缸子。
  这是她准备出来,打算一会再加速些玉米出来的,她外面还欠着26600块钱呢!
  意识飘到了玉米粒上,意念一动,一粒玉米粒就凭空飞起来,落到旁边的土地了,转眼就陷了进去。
  盆里接着飞出一个小小的水球,正是她之前的习惯用量,水球落到玉米粒陷入的地方。
  转眼之间,一颗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看着金黄的玉米,封华心里一动,觉得该收获了,果然,果实啪嗒一下掉了下来。
  封华已经实验过,掉落的果实并不会像人参果一样落地就消失,它们会像游戏掉落的物品一样,落地有一定的保护时间,大概半个小时。
  如果半个小时没有被拾起,就会慢慢融入地下。如果被拾起,哪怕不放到仓库里,只要放到篮子里或者袋子里,不直接接触到土面,它们就会一直存在。
  一切都神奇地无法解释,不过整个空间的存在都无法解释,她也就不较真了。
  封华看着地上的三穗玉米,它们就飞到了旁边的篮子里。
  封华死死压住心底的激动,重复着刚才的操作,播种,浇水,收获……
  篮子装满了就想一下仓库里的麻袋,麻袋就出现在了篮子旁边。昨天段良玉给了10个麻袋,还剩下四个,封华都拿了回来。
  播种,浇水,收获……
  不知不觉装满了四个**袋,正当封华想着再拿些什么装的时候,大脑突然一阵晕眩。
  封华一头栽倒在地,倒是没有昏迷,只是脑子懵懵地无法思考。
  封华想着水井的距离,放弃了挣扎地打算,下次一定装它十个八个瓶子的井水,放在随手能拿的地方……
  迷迷糊糊中,封华睡了过去。
  ……
  外面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封华的生物钟就叫醒了她。
  她从泥地里爬起来,一时之间有些懵然,看着眼前的四个**袋,立刻想起了昨天晚上的事。
  晃了晃脑袋,不晕不疼,神清气爽。
  封华大喜过望,那以后有了井水的支持,是不是可以坚持的久一些?等自己身体再好一些,年纪再大一些,精神力是不是会增长?
  她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精神力这个词。
  不急,有的是时间实验。
  ……
  封华出了空间,帮蔡老太太做早饭,吃过之后,就来到了草甸子,去找她上次“放生”的那一窝野鸡……
  不是后悔了想吃它们,而是想把它们抓进空间养起来。
  过去几年几乎家家养鸡,但是现在笨鸡几乎已经灭绝了,村里找不出两三户人家还在养,她也没理由去人家要,更不能去偷,那是人家的命。
  她还是养野鸡好了,这个蛋更有营养呢。
  这是她早就想好的事情,空间土地那么大,她又种不完,总不能荒在那里浪费了,简直暴殄天物。
  不如养些家禽家畜,再种些多年生的果树。甚至是……紫檀木,花梨树之类的!
  500年的生长期,完全不是事啊!可惜紫檀木是舶来品种,不知道国内现在有没有种植的,花梨木和其他红木品种,都在南方生长,甚至是海南岛。
  不过没关系,早晚她是要去的。
  封华一路哼着歌,找到了那窝野鸡蛋,还好,还在。
  她见小鸡还没有浮出来,也不敢乱动,四处看了看,闪身进了空间。
  按照昨天的经历,想着拿出渔网,那张大渔网果然出现在她脚边。有想出缝针和鱼线,开始裁剪缝合。这些工具都是渔网带的,估计是谁家不打算捕鱼了,一块卖的。
  她打算搭个带棚的鸡窝。
  她要养的是一群不服管教的野鸡,没有棚,到时候总不能满空间追着它们捡蛋吃肉吧?
  有了棚,也防止它们飞出去祸害庄稼。食物多了它们就不珍惜,爱祸祸,每个果实叨一口,就不吃了。
  渔网缝合完,大概有100多平米大,还算合适,养二三十只野鸡没问题。野鸡养好了也是每天下蛋的,更何况有空间粮食做后盾,不行再给它们喝点井水!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框架搭好后又出去用毛草编了许多鸡窝放在里面,现在就差食槽和水碗了。
  昨天为了装她的千金大小姐,那么多碗盆都放过了,现在想再倒腾些破烂……也不是不可以。
  封华想到个地方,说干就干,出了空间就朝隔壁的大队走去。
  人民公社时期,“村”这个单位变成了若干个小队。
  她们村本来叫故屯,现在变成了红旗生产大队下的第五和第六生产小队。每个小队壮劳力和老弱病残孕加起来大概二三百人。
  这是北大荒地广人稀,村子人少,听说南方一个村就被划分成七八个小队,自成一个大队。
  而她们红旗大队却需要三四个村子七八个小队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队,大队处正好设在她们村。


第24章 衣服
  封华要去隔壁的红星大队,那是附近有名的富裕大队,办立了很多大队工厂,奶牛养殖场,奶粉厂,饼干厂,砖厂。
  每个厂子规模都不大,牛有三十来只,奶粉厂和饼干厂加起来一共十来个工人。
  现在养牛场勉强维持着,因为这里草多,牛不吃饲料虽然长不好,出奶少,但是起码饿不死。
  所以奶粉厂也就勉强维持着。饼干厂已经停产很久了。
  砖厂也在继续生产。
  封华要去的就是砖厂,砖厂旁边设了个窑,专门烧制些家用陶器,水缸,酱缸,大瓷盆,陶碗什么的。
  从缸窑出来的碗质量可以想象,一样的外粗内釉。日子稍微好些的人都花几分钱,一两毛买瓷碗了,很少有人用这种粗陶碗。
  封华走了大半个小时,就到了红星大队的砖厂。这里难得的一片忙碌,红红火火的景象。
  现在砖厂里生产的砖,都是城里下的任务。虽然是全面困难时期,但是生产建设还是在前进的,城里用砖的地方很多。
  农村人是基本盖不起砖房的,大部分都是土坯房,最好的是半砖半土的。因为盖座砖房大概要三四百块钱,稍微大点就得四五百。
  一个有五六个壮劳力的家庭,一年下来秋后算账的时候能结余三四十块,然而这些钱马上会被花出去一大部分,油盐酱醋,布料棉花,娶媳妇嫁闺女,花钱的地方多的是。
  而更多的人家,每年工分扣口粮都不够,一分钱都拿不到,甚至要倒欠生产队的钱,这叫倒挂。
  她们村里一半人都要倒挂,哪里有钱盖砖房?土房都有人盖不起。
  封华来到了专门烧陶器的地方,对一个老头说道:“大叔,我来买个小缸和一个盆几个碗。”
  别看这人一副老头的样子,但是她知道这人叫陶立德,实际年龄才35!最讨厌小孩子叫他爷爷!
  封华今天要是叫他声爷爷,这缸就别想买走!
  她上辈子就这么干过……而因为没有买回东西,回家又被奶奶揍了一顿,所以她印象深刻。
  陶立德对这声大叔很满意,所以看着封华的小身板,好心地道:“你家大人呢?叫你家大人来,就是小缸都得四五十斤,你可背不动。”
  “没事,大叔,你别看我小,我都12了,力气大着呢!”封华的力气是很大,结婚以后吃了饱饭,背个七八十斤的东西能走十几里路。
  也算是天赋异禀了。现在有了空间井水的支持,五六十斤不成问题,她在空间里已经试过了。
  “小丫头还挺能逞强!你背背我看看,背动了我就卖给你,背不动就叫你家大人来。”
  封华嘻嘻一笑,这肯定是那声大叔的功劳,这要是声爷爷,陶立德的后半句肯定是不卖给你!
  他说不卖还真管用!现在可没有顾客是上帝的说法,说不卖你就不卖你。
  特别是这禁止私下交易的年代,人家这个窑是专门为本大队服务的,本队的人来用公分买,外面的人来了用钱买,这严格说来,都是错误的……
  所以说不卖你就不卖你。
  封华走到一排小缸前,仔细挑了个完好无损的。
  又去旁边挑了个比脸盆还大一圈的陶盆,外粗内釉,一般用来当面盆,脸盆,再大一些就当洗衣盆。
  最后捡了十来个海碗大小的陶碗。
  “大叔,一共多少钱?”
  这些东西加起来得六七十斤,陶立德不信地看着她:“你要是能背走,我就算你1块2,碗就不要你钱了!”
  这里缸有数,碗没数,又不值钱,他说送就送了。自己大队里谁家买缸,一般都搭几个碗,谁家缺碗了也随便来拿几个,别太过分就没人吱声。
  别的大队来买就没这好事了。
  “行,大叔你给我捆上。”这光溜溜的她可背不了。
  而捆缸也有一套专门的捆法,用草编的绳子捆好了背在身上,基本不会掉下来。
  陶立德三下五除二捆好了缸,封华把碗放到缸里,盖上盆。
  “嘿!”一口气就背起来了,稳稳地站在当地,一点不勉强。
  陶立德瞪大了眼:“行啊小姑娘!大力士啊!”现在别说个小姑娘了,就是个大男人都不一定背得动。
  每天三两口粮,喘气都费劲了,哪有力气干活?他都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背动。
  封华掏出1块2毛钱,交给他。
  “大叔再见!”背着往外走去。
  “嘿,小姑娘,哪个队的啊?”陶立德好奇地问道。
  “红旗大队的。”常在乡间走,撒谎很容易露馅,反而显得反常。
  “姓啥啊?”
  封华装作没力气说话,吭哧吭哧走了。
  陶立德也没再问,想了半天也没想起红旗大队谁家有个力气这么大的姑娘。
  封华走出那片工厂范围就拐进了草甸子。这片草甸子沿着河,长长绵绵不知多少里,而周围几个大队都是沿着河建的。
  红星,红旗,向阳,向党,翻身,长胜……
  封华藏在高高的荒草里,把缸收到了空间。
  自己也进了空间,拿出昨天买的一匹蓝色棉布开始缝制各种口袋,大大小小的三角兜,背包,拎包。
  都是些现在的常见样式,并没有因为方便实用而缝成后世的双肩包,那样辨识度太高。
  现在流行的都是简单的挎包,三角兜,更古老一些的褡裢。
  封华想了想没有缝大布口袋。赵永拿出来卖的布,虽说不是最好的,但也不会沦落到做粮袋子的地步,那是粗布该做的事。
  封华又挑出一匹青色的布料,打算做两身现在穿的衣服。
  她这身乞丐装也是有些辨识度的……常年穿着,大概本村的人都认识了,这不利于她隐藏。
  做衣服,封华是拿手的,相当拿手,她上辈子就是做服装起家的。
  先是在一家小作坊做学徒,然后作坊变成大了工厂,她也从小工慢慢地变成了主任,副经理,副厂长。
  后来发生了一些矛盾就自己出来单干了。
  再后来整个服装行业都不景气了,但是她属于第一批人,那时候早已赚得盆满钵满投身了其他行业。
  封华一边回忆着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