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和古代名人同在-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是一定会打高句丽的,对于这个国家,只要是参与过早年隋朝东征的,都没好印象,甚至可以说比对着吐谷浑都讨厌。隋炀帝也算是个手腕不错的皇帝了,早年在西域,宴请西域三十六国那波骚操作也是相当有水平的,不动一兵一卒,不声不响的,就打通了商路,获得了西域小国的拜服,这样的皇帝,你说,在隔着室韦等四个部落的情况下,一般没什么事儿,他何必死盯着这高句丽不放?一次次的,直接将自家天下都被霍霍的后院起火,却依然来了第三次征高句丽?
因为实在是被调戏的太狠了,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啊!你猜怎么的,人高句丽就仗着你京城离着远,这边没啥驻军,他就大动作没有小动作不断地,侵占属于大唐的田地矿产什么的,甚至还有杀人的。一次两次的,开始隋朝察觉了,不过是谴责,警告而已,以为是百姓之间自己的纠葛,可等着时间长了,发展高句丽就是个癞皮膏药,属于道歉诚恳,具体不干的那种,那能不火?合着是当我们不存在,那前头的道歉什么的算啥?瞎糊弄我们的?
大国皇帝臣子都上火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直接打吧,是的,一开始的时候,全国各世家门阀那都是支持征高句丽的,毕竟人高句丽那边人参什么的,还是不错的,皮子也厚实……有利益就有行动力,不然杨光也不至于开始的时候那么顺当了。
可等着两次败仗打下来,不单啥没挣到还倒贴了好大一笔的众世家开始心疼了,觉得这事儿太亏了,开始想着赶紧收手止损。可问题是,挑头出去干架的是皇帝啊,你们能收手止损,那他呢?不说国库里头的消耗问题,就是这面子,那也不是说下来就能下来的了?若是真下来了,那天朝上国以后还有威信?更重要的是,高句丽这赢得这场战争的手法太过猥琐,不打上几拳头,给他个好看,隋炀帝觉得,他晚上睡觉都会被气醒的。啥,为啥?因为他们用的是投降策略。
什么叫投降策略:你看啊,这边城快破了,撑不住了,他们就立马推出个人来,表示要阵前投降。隋朝的大将一听这个?哎呦这个他可不能做主啊,不行得赶紧的告诉皇帝,于是这仗不大了,光顾着送信了,等着一来一回一个月上下这么一过,这边刚有消息,那边高句丽修养好了,然后他们立马又换了个说法,说是投降的只能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全国,他们拒不承认,重新打过。然后拖着拖着,拖到了冬天,高句丽利用天气优势战胜了大隋……
你说遇上这样的无赖,这仗还怎么打?让人给涮了杨广能咽下这口气?若是真能,那他不是皇帝,而是乌龟了,所以啊,憋着气的隋炀帝,为了和高句丽干架,直接破产了。
如今虽然不是大隋了,可问题是这里经过那一遭的人不少,气不过的也不在少数,就是世家,其实也被高句丽的无赖震惊的吐血了好几个,这么一来你说这高句丽能不打?就是别人能忍住了,将这苦果自己吞了,李世民也不能。隋炀帝就是再不好,那也是李世民的表叔,即使推翻了大隋他们老李家参与的最起劲,可好歹是亲戚,在报仇雪恨这事儿上,老李家还是挺积极的。
所以啊,一看这雪橇,李世民的脑子就不由自主的往高句丽上靠,那什么北面?什么西域,哦,对不住,脑容量有限,没空想这个。他这会儿想的是,利用这个,能减短多少运送粮食的时间,是能节省多少运输的交通工具。等着阿玉一说室韦,一说契丹什么的,他脑子里闪的又是这几个地方的地形图,和他们同高句丽的具体接壤位置。满脑子都在这东北角上谋算着。
作为李世民的儿子,即使李承乾日常对着老子有些害怕,政务上因为避嫌也不敢多问,可该知道的却绝对都知道,别忘了还有那个皇后在呢,他能不清楚?所以这里;李世民嘴上那么一叨叨,李承乾的眼睛就跟着猛地一亮,跟着那么一想,也激动了起来。
“父皇,那些人常年在北面生活,比咱们肯定更耐寒,地形也更熟悉,那若是到时候请了他们一起作战……咱们能省多少事儿?”
“恩?请他们一起作战?”
“对,给钱,给粮食布匹,给他们要的东西,然后让他们替咱们打仗,这样咱们能少征召些府兵,能少运送点粮食,能……”
能的东西太多了,经历了这么些年的乱世,如今的大唐人丁数量可不怎么地,能用花钱的方式,减少人口损耗,那绝对是相当的划算,从长远来看,还能达到消耗东北少数民族的丁口,巩固中原人口优势什么的。如今的李承乾,这算计起来,已经有了六成阿玉的影子,这一点或许李承乾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不过他家老爹察觉了。就在这刚刚,挺儿子说起那一句省事儿的时候,李世民眼睛闪了一下,然后就笑了笑,全当身忙都没听到。继续听着自家儿子明显有些缺德的想头,边听边笑。
他是该笑啊,他的太子,早年曾发愁,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会局限了眼界,多妇人之仁,可如今……挺好的,他的太子,已经懂得了什么叫利益,什么叫权衡,什么叫算计,这样的太子……虽说对上老子,手法稚嫩了些,可在外头,已经能糊弄些人了。至于学了谁什么的,他应该听到嘛?听到了又如何?那是他的太子最好的朋友,而人家这点影响又不是引着太子学坏,他何必讨人嫌?
至于什么叫对上老子?别以为他不知道,这太子为哈凑过来这么快?还不是因为怕自己这个老子欺负了阿玉?害得他吃不上好吃的?说起这个,哎,特别是李泰,每次自己和阿玉说完话,都能看到李泰在么门口等着,都顾不上和他这个当爹的打招呼,就屁颠屁颠的跟着去吃好吃的了。
虽然有些酸,感觉儿子长大就不可爱了,和他不亲了等等,不过这是外头,这么多大臣……自家儿子自家疼,就是给太子面子也不能太过分对吧。
“太子……”
“殿下,《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身为储君,岂可轻言站端?殿下,温良恭俭让五德兼有,才像一国储君。”
恩?老孔?呵呵,皇帝的话都敢抢,你真牛,这是看到李世民皱眉头,以为皇帝对太子这调调不满?所以来刷存在感了?还温良恭俭让,这是说太子的?
儒家不喜战争这是肯定的,对武将,对战争的抨击一向有完整的套路,所以他这是感觉赢定了?立场十分有利?呵呵,阿玉为啥有种等你很久的感觉?
“那个孔大人,我记得这五德好像是子贡赞美自家老师用的吧,而这孔子……好像没当过储君,也没当过大王,连封君都不是吧,这……您这意思,是想让太子变成寻常大夫呢,还是觉得孔子其实应该篡位夺国?”
咔嚓,在场所有人集体石化了!阿玉不开口则罢,一开口怎么就来了这么一个大雷?更关键的是,这雷居然是人老孔家自己招来的,不说不觉的,这么听着一细想……孔家,到底把自家当成了什么?
李世民眼神又开始闪了,阿玉觉得一口浊气出来,整个人都轻松了。奶/奶的,想这么堵人嘴很久了,终于痛快了一回。
作者有话要说: 特别声明,本人对孔子并没有什么针对的意思,也觉得他的思想等等,在那样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抹智慧之光,只是学识是学识,学识好不代表这人一定也毫无瑕疵,再说了,圣人什么的,说的也只是孔子,而不是他的后人,借着祖先的名头,为自己谋利这本身就不怎么地,更不用说在对李承乾的事儿上,这孔老头做的确实不怎么地,大家可以看看百度百科里有关于李承乾的那部分介绍,越看越心酸,这苦逼的太子人生
第90章 当李承乾的小伙伴37
要说阿玉武功好; 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可要说他最大的大杀器就只有武功,这个很多人都觉得不正确; 因为阿玉最毒的明明就是那张嘴啊。你看看; 这才说了几句话?孔颖达就已经想要吐血了; 冲上去掐死阿玉的心都有了。
可为啥他就没动呢?因为没法子动啊; 你说说这老孔家和阿玉,啊,一个是朝廷重臣,一个是黄口小儿,你冲上去,这看上去是太激动的缘故; 可事后呢?人立马就把老孔家的档次也一并给拉到了和这苏玉一个等级; 这他能接受?老孔别看不怎么掺和朝堂上的蝇营狗苟的事儿; 可这脑子对这一套还是相当熟悉的,所以即使再怎么憋屈恼怒; 恨得牙痒痒; 这套路也不能丢。
再一个,这会儿和阿玉吵吵是小; 皇帝心里怎么想才是大事儿好不。别以为大儒什么的,就没有政治敏感度; 老头在听到的第一时间就知道问题大条了。自己秃噜顺嘴的一句让人抓了小辫子,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可大可小啊; 一个不小心……
阿玉要感谢穿越的这个时间点,隋朝创立的这一套因为被世家们十分的排斥,这会儿科举制度刚开始实行没多久,也就是说,整个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还没成为儒家的基本盘,就是这五姓七家里头,有些也不是老孔家一个派系的,所以老孔家底气还没那么足,没到明末那种,一边偷税漏税,一边往后金卖粮食都脸不红气不喘的,自认君子的地步。
所以喽,即使有心想给阿玉套个大帽子,可突突了几句,还是装了一回柔弱。
“陛下……老臣,老臣……这苏玉如此羞辱圣人,曲解臣的意思,这……臣无颜面对祖宗……”
恩?这老脸皱成这样……这是想玩悲情?想哭惨?想借着孔圣人的名头混过去?不行,可不能让他下了套,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不坐实了实在是浪费。想到这里,阿玉忙赶上去又插了一句:
“咦,孔大人,您这是做什么?阿玉没羞辱圣人的意思啊?孔圣人又没在这里,也没说错话,我没谁人羞辱他干啥?哎,我记得,《论语·学而》篇中曾子曾曰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大人,人都有说错话的时候,只要知道错了,道个歉,事儿也就过了,谁还能死揪着不放?可您这……您这是说错了话还不让人说啊,这也太霸道了吧。儒家不是讲究王道的吗?这……”
用儒家的思想,著作,名言,反过来压死孔家的人呢,阿玉啊,你这一手很毒辣你知道不?你看看,边上其他人看你的眼神都不对了,你家苏亶叔叔眼珠子都发红了,你回家日子不好过啊。
阿玉回去好不好过不知道,孔颖达那是相当的难受,才这一会儿的功夫,他已经能感受到后头一扫而过的那些意味不明的眼神。作为孔圣人的后代,他们平时确实借着祖先的荫蔽,能有不小的好处优势,怎么折腾好像也不至于损失太大,可与此同时压力也一样不小。无论做什么,都像是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他们。让他们平时十分的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
这么说吧,在这个时候,孔家的人还是很有些底线的,像是对待李承乾的事儿上,及时他们一门心思想要下李承乾这条破船,那也不能用背叛什么的法子,而只能用孔颖达这样逼疯李承乾,同时也逼疯自己一样的彼此折磨来扯开关系。
后来的孔家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细想,许是在元朝的时候开始的。蒙古人统一了天下,孔家在挣扎中一分为二,北宗彻底抛开了皇朝主人是谁的问题,只顾着自己,而南宗呢,在南下避走却最终不得不妥协中彻底丢失了作为圣人之后的骨气。从此……底线这东西,丢了一次,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当然了这些说远了,咱们继续说这里,孔颖达知道自己一着不慎,让苏玉这混小子给逮着了,这次不认也得认,不然自己这名声……可同时他也有些奇怪,自己和这小子好像没什么交集的地方吧,这是到底怎么了?怎么就盯着他来了?侧目一看,边上太子那神色不明的模样,心里猛地一闪,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是老臣的不是,急躁了。陛下,您也知道,老臣最是看重孔家的名声,这突然之间……到是失了德行。太子,老臣向您道歉,是老臣说的不妥当,不过老臣也是好意,一国太子气度宽宏,宽仁怜悯,眼光长远才是正道,若是整日蝇营狗苟,这……非大唐之福啊。”
所以说,这一帮子能在乱世活下来的老家伙那是一个都不简单的。看看这话说的多利索,又是以退为进的将前头阿玉的攻击给轻轻地卸下,另一头还用老臣这个词,给自己下了注脚,换来了一定的同情分,最后还用什么非大唐之福来继续攻击,这一连串的组合拳,若非阿玉对此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绝对能被打击的吐血。
“孔大人,这话我是不赞同的,就像是先头我说的,孔家……没有为君的经验,什么样的储君才是合格的,才是符合大唐利益的,这不是您说了算,而是陛下说了算,因为只有陛下才知道皇帝该怎么当。作为臣子,按照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理论来说,只有辅助的权利,而没有选择的权利,你这样……莫非,这大唐该选谁做太子,需要得到孔家的认可才成?呵呵,太上皇还在呢。”
擦,这句更毒,这是说孔家向凌驾于皇权之上?即使他们真有这样的心思,那也不能说出口啊,这一摊开来,大家还怎么玩?更要命的是,这一次阿玉用的依然是儒家的理论,嗯,虽然是董仲舒的,和孔家没啥关系,可同样是儒家,同样是独尊儒术的受益人……这锅不背也得背。
孔颖达脸色变了,他这一次已经相当的肯定,太子和这个苏玉,太子的小幕僚或许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孔家在太子问题上的态度,所以开始从根子上裂开了孔家和太子有可能的关联,已经在为以后做准备了。
阿玉这一次做的这么明显,说实话这已经不单是孔颖达意识到了,在场的其他人多多少少的也意识到了一些,一个个眼神有些诡异。就是李世民,那眼睛也开始不自觉的往这些大臣身上扫过。
这些大臣……看来想要挑起皇子纷争的不仅仅是五姓七家,还有其他人,想在这事儿上参合一脚,谋取更大的利益。哼,阿玉有一句话说的没错,选谁做太子,什么样才是合格的太子,有资格决定的只有朕,任何一个想要搅混水,谋私利的,不单单是太子的敌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一样是皇帝的敌人,因为他们这是在捅一个父亲的心,是想要消耗皇权的行为。
“阿玉,好了,孔卿年迈,即使有什么不妥当,敬老也要注意,少说几句吧,对了那边雪橇学会了几人?年轻就是好啊,看看,这一个个利索的,这样的活动,我都有些心动了,可惜啊,腿脚不中用了。”
这话……这是皇帝给太子,给阿玉背书了?那么也就是说,孔颖达刚才的话已经让皇帝很不高兴了?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作为一个获得了军方全力支持的皇帝,李世民可不是李承乾,不是这些臣子们随便可以挑衅的,所以今天这话……只能告一个段落,再不能继续了,不然那就是自己找死,他们不傻,一个个立马开始就着敬老等话题扯了开来,至于孔颖达说的?哦,那就当什么都没说好了,装傻什么的,那不是当官的基本技能吗,做起来还是挺容易的。
这边说的看着热闹,可这说话的人其实心里都不平静,有的是琢磨着太子和孔家……或许还有其他人家的关联,而有的不参与这些事儿的,则开始想太子和阿玉说的那些牛啊,马啊之类的生意,还有的则开始注意起太子来,这么些年因为李承乾一上来就是太子,大家也习惯了,所以没多想什么,可如今……就着一年来的表现来看,不说政务上怎么日益精进,单是着能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发财,就很让人满意了好不。
既然太子这么好,可为啥还有这么多人不满意呢?真是的,难道一定要凌驾于皇权之上,一定要将下一任皇帝掌控在手里,他们才满意?想想前一次隋朝最后的纷乱,这些中立派们忍不住对那些世家之人有了些怨言,觉得他们这是不知足,是没事儿找事儿,是好日子过得多了,开始浑身不舒坦。
呵呵呵,这其实就是阿玉的目的了,大家看出来了吗?在某些喜欢搞风搞雨的一派没可能拉拢的情况下,直接撕破脸对立其实对太子更有利,以来能让敌人明朗化,让李世民看清楚李承乾的艰难和危机,此外还能利用人心思定的大势,将中立派拉拢过来,不求他们能替李承乾说话,只求关键时刻能偏上那么一点两点。有了这一点偏颇,既不至于引来李世民的侧目和忌惮,又能让李承乾不至于孤立无援。这对于一个太子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局面了。
看看,这事儿已经有了效果了。这一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的不是一般的好,就是李世民都没看出来。由此可见,阿玉真的,真的,其实很有政治天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开始更新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