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权后之路-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睿说:“这如何行得通,只怕有不少人偷奸耍懒吧。”
  淳于白笑道:“听你这样做,我就知道你精于实务的人。大都督也为此大为恼怒,进行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还长时期亲自下去看看,今年秋收后,无论如何要分田到户了。”
  人都是自私的,吃大锅饭,哪里人人有那样高的觉悟呀,可现在又没有办法,不集体生产就不好按规划完成。
  ……
  一直到第三天,石睿才得大都督召见,到了都督府正院,才看到了个身穿红色的绣蟒赐服,头戴金冠、腰佩横刀的女子。
  “下官拜见大都督!”
  女子微微一笑:“明通不必多礼。”
  石睿原来因为对方是女子,不敢无礼直视她面容,但听她声音有些熟悉就抬起头。
  但见她肌肤细腻,面色红润,眉眼极美,个子虽然不高,却给个朗朗飒爽之感。
  石睿忙跪了下来,站在一旁的淳于白忽笑道:“明通,不管大都督是什么人,现在是圣上亲封的四川大都督。往后就要共同为国效力了。”
  石睿是聪明人,如何听不出淳于白的话,而辛秀妍也觉自己是聪明人,她以为自己是恒亲王妃,而这石睿据说是她的义兄,他认出了自己,要参见王妃。
  辛秀妍也笑道:“明通快快起来吧,我正想和你商议一下省内税赋的事。”
  石睿不禁奇道:“下官听说川中大部分地区将免税三年。”
  辛秀妍笑道:“不错,但那只是免田赋,并不是免商业税,不管是商铺、作坊、盐、渔业、矿业,还是要适当收税的,不然,庞大的政府军政开支难不成要靠京都送银子来吗?那对其它省份的百姓是不公平的。但我们也不能滥收,我希望你担起这部分的工作。”
  石睿问道:“不知道大都督想要怎么收?”
  辛秀妍道:“铺子和作坊征收营业额的十分之一,盐十分之二,但矿脉竟价承包,并纳十分之一的税。”
  石睿道:“会不会重了些?”大周明面上的商税才三十税一,矿脉承包也才三十税二,当然这些现状是维护了这些产业背后站着的官宦家族的利益。
  此时四川已被洗牌,大部分资源全掌握在朝廷手中,且四川要当改革/特区,当然不能再像其它地方一样。
  辛秀妍说:“但我会免减人头税和口赋,有产/者才征,尚还在集体垦荒兵团的人不征。
  辛秀妍也就和他明说这事,石睿一听才知道四川真的有种要变天的感觉。因为税收制度才是国家的根本,这税收可都是压向有钱人的,不像别的地方都是面向平民。
  石睿心不禁直跳,说:“下官担任几年知府,这事还懂一二,都督不弃,愿为都督分担。”
  “痛快,你要什么人让大白给你凑,我只希望不要没钱给现在川内的十万兵马卖军服医药。”垦荒团的人算民兵了,穿衣吃饭当然村里会有。但是十万精兵却已转向职业军人,是要钱养的。
  辛秀妍设宴款待了石睿后,他才离开。
  过得两日,都督府又大宴各方富商巨贾,先传出消息,要将几处开矿脉三到五年的开采权拍卖,并且附近也会有相应的工厂建立。然后又有军服、官服的制作项目招标。
  这些事的后续石睿也有参与,倒是其中江南陈家、李家高价在绵阳拍下两个磷矿山的开采权,吸引了石睿的注意。
  石睿一调查,发现游击将军陈逸实际上担任着政务长官的职位,而这个江南陈家就是陈逸的家族。石睿可不认为陈家会贴钱,只为了让陈逸当官顺利,看来这商税虽重,定然是有得赚的。
  之后,内务府还向商家转让肥料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权力,陈家也是拿到这个项目的商家之一,听说磷矿就是用来生产肥料的,现在正在大生产中,将会需要大量的肥料,将来不愁销路。
  石睿也心动起来,想起石家大房和二房也有两个堂兄有行商,于是写信给他们来四川寻找机遇。
  各方面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到了乾元十年秋收,四川百姓基本丰衣足食。而林如海和刑部人员再次来四川,一为分地登籍造册的事,二是为修《大周四川律》。
  于是,为了这两件事,辛秀妍再次忙了近一年。
  这前后两年间,徒元义赶来见了她三回,可呆个半月又得回京都,夫妻长期分离,虽然有事业上的顺利,但辛秀妍心中仍然十分想念他。
  乾元十一年夏,辛秀妍接到旨意,令她和林如海一帮人一同回京受封时,她不禁喜出望外,但喜中又有两分怯意。
  她不知如何面对她的三个孩子。


第220章 皇后还朝
  辛秀妍一行人回关中; 并没有再走水路经过湖广; 而是走川蜀官道。
  此道山谷高深,道路崎岖; 不适合马区行走,只好带了许多骡马负重; 而辛秀妍以下的官兵也全都骑马。
  一路翻过大巴山; 跃过秦岭,终于到了陕西境内,不日抵达离京都城二十里外驿站。
  翌日一早整了仪容出发,到了午时进了南城门。
  京都的百姓也听说了四川大都督是本朝的樊梨花、秦良玉; 在平定四川内乱上立下赫赫功勋。百姓们均觉好奇; 得到消息,今日她将进京面圣,经过朱雀大街,早早的就在街头等待。不少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 也占了街道两道视角好的阁楼; 以便一睹本朝“樊梨花”的真颜。
  林黛玉、苏馥儿、石慧、邢李氏、聂夫人就得到皇后将要进京的消息; 石慧也知言秀就是大姐; 但她也要求保密,连丈夫父母公婆都没有说过。
  羽奴站在椅子上; 趴在在窗台,伸长了脖子; 此时的羽奴虚岁已然六岁; 已经是个上窜下跳的猴子; 但是他听说今日要来看“樊梨花”,也就耐住性子留在这间包厢快要两个时辰了,除了解手,他就没有吵着要去玩别的。
  “言大都督什么时候进城呀?”羽奴爬下椅子,回来坐下。
  黛玉的大女儿拿了一个桃子给羽奴,说:“羽奴舅舅吃果子!”
  羽奴看看这个漂亮得不像话的小两岁的外甥女,如何也不忍拂她的意,忙笑着接过,说:“谢谢盼姐儿。”黛玉的女儿乳名盼儿。
  羽奴又捡桂花糕给萧盼,说:“盼姐儿吃糕糕!”
  萧盼却将糕递给了苏馥儿的小儿子,苏馥儿生了两个儿子了,萧盼儿也是姐姐了。
  羽奴说:“可惜铁柱他们回宫了,不然也可以一起来看。”
  石慧笑道:“言大都督可要进宫面圣,几位殿下如何会看不到了。”
  羽奴嘤嘤一声,说:“早知羽奴也跟进宫去,羽奴也想念皇上姐夫了。”
  石慧笑道:“皇上怕是没有空应付你。”
  石慧的儿子球球道:“皇上万岁,娘娘千岁!”孩子才四岁,但是贵族家族已经在教他们国礼了,球球一听“皇上”就叫了起来,引得诸多女眷不禁笑了出来。
  正在这时,听到窗外传来百姓的呼声,夹杂着马蹄声,众人都迫不及待到了窗台,眼眶儿都有些湿了。
  但见前方一队红衣侍卫骑马开道,但之后跟着一匹金色的骏马,一位身穿红包赐服蟒袍、腰系鸾带、头带精致的改良乌纱冠的绝世女子坐在马上,腰佩服横刀,脸上挂着微笑。身后跟着欧阳磊、淳于白两个助手兼保镖,身穿四品武将官袍,之后就是此次前来面圣的一众大同官军官。大同军军官虽然有的封为军长、师长、旅长、团长等等高级官员,但是朝廷还未正式册封相匹配的将军官阶。此次四川大定,且已修了律,段芝、陈逸、张山等高官都随辛秀妍进京受官了,当然大部分中纸级官员则不进京,毕竟军中日常操练不能落下。
  之后才是林如海等文官的轿子排场,入城武将骑马、文官坐轿是本朝惯例,虽然林如海等人过蜀道也是骑马的,但是在城外换了轿子。本来文官还是走武将前面,但是林如海又怎么敢走皇后前面呢?
  邢李氏不禁哭了出来,喊道:“烟儿……”
  羽奴像是依稀想起更小的时候的画面,当时他已快两周岁,他大叫:“姐姐!!姐姐!!”
  他们都是什么身份,自然是点了最好的阁楼,辛秀妍听到“姐姐”,不禁抬起了头,见阁楼上一群贵气非凡、容颜出众的女子,还有好几个小包子,其中一个包子拼命朝她挥手。
  辛秀妍虽不承认自己是颜狗,但是一见心情愉悦,拿着马鞭如巴顿将军一样在冠前一比,露出一个有点痞气的笑容,还冲美人儿们眨了一下眼睛放电。
  忽听淳于白在她身边说:“都督,那是你……母亲和几位姐妹。”
  哈?
  辛秀妍不禁瞪大眼睛,疑惑凝望着那个阁楼,他们也一直望着她,直到瞧不见。
  辛秀妍带着四川回来的诸多文武一直到了皇宫朱雀外,这时竟觉有些熟悉之感。
  却见前方旌旗蔽日,衣甲鲜明,文武分列,中间皇帝的仪仗排场展开,礼乐大阵。
  辛秀妍吓了一跳,她可没有想到皇帝还亲来朱雀大门迎她。诸武将下了马,而文官们也下了轿来,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上前。
  不敢直视天颜,走至君前五米远,辛秀妍按礼参拜:“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到脚步声,忽见一截玄色绣龙袖子,只有本朝的天子冕服是这个样式。
  辛秀妍的手被握住,被扶起,辛秀妍暗道:这皇帝公公是不是太失态了,怎么说男女有别吧。
  但听一个熟悉的声音说:“皇后还朝,可喜可贺!朕无一日不思卿,如今夫妻团聚,皇后不必如此多礼!”
  辛秀妍抬起头,但见眼前之人,身材挺拔,头顶天子十二旒冠,容颜俊绝倾世,凤目含着泪花,不是她的“穿越老公”是谁?
  忽听满场文武和拱圣军、锦衣卫、太监、宫娥全都跪下参拜:“臣等/奴才/奴婢参见皇后娘娘,恭迎皇后还朝,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辛秀妍微微张着嘴巴反应不过来,她心中想的还是:老公夺嫡成功了?!他都没说呀!
  忽又想:不对!她当官时没有换过年号,没有国丧,没有新帝登基。
  辛秀妍因为整顿四川的政务和军务非常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一下本朝的历史。是以徒元义骗她的身份,她还真信了。而她身边的人知道的不说,跟着她的草根却是不知道的。
  徒元义令平身,鸿胪寺官吏传了三级,数千人齐齐叩谢起身。
  忽然几个小包子跑了过来,齐齐抱住辛秀妍的大腿,嚎啕哭道:“母后!母后!!”
  “儿臣好想你呀!你再也不要抛下儿臣了!”
  辛秀妍张大嘴巴,身子有些颤抖,虽然现在让她很混乱,她却是知道这三个已经五六岁的包子是自己和老公生的孩子。
  辛秀妍蹲下身来,但见两男一女三个粉雕玉琢的童子,一个男孩长得就是极像徒元义的Q版,一个男孩却是中合了两人的容貌,唯一的女孩眉目像徒元义,而别的却很像她。
  辛秀妍心中一酸,流下泪来,孩子们全扑到她怀中,她也紧紧抱住他们。
  徒元义劝住了妻儿,再引妻儿上了御驾大马车,驶往大明宫紫宸殿。
  这里离那并不远,辛秀妍还不怎么在状态,想要好好质问“穿越老公”,但是三个包子已经在争她怀中的位置了,一个个争相诉说着对她的思念之情,崇拜之情。
  他们虽然小时就离开母亲,但是从父皇开始,所有亲近的亲戚都是灌输他们母后是最美好的伟大女性,况且母子母女血肉至亲,自然有一股亲近之情。
  徒元义看着妻儿都在身边,一家团聚,心中才感满足,他暂时忽略了辛秀妍投向他的一个带着凉意的眼神。
  皇子公主先由奶娘带回太极宫,帝后却领着百官进了紫宸殿。如封后大典当天一样,徒元义牵着皇后的走上了丹犀,并坐于殿上。
  再行繁文缛节参拜后,再宣四川回来的文武百官进殿来,拜于殿前,赵贵宣读了圣旨。
  皇帝加封大同军为“大周新军”,番号“大同”,为适应当地,方便管理,采用新结构的编制。
  而自皇后以下各级士官也有相应升官,如段芝、陈逸等已在朝廷领从三品归德将军衔。因为是新军,一应制度也采用新的,将由一手练出“大同新军”的皇后节制。
  因为这十几万的部队,其实去年以来并没有多耗户部军饷,差不多实现了四川省内自行解决粮草,朝廷文武百官当然不会说要和禁军统一。不然朝廷要拨出钱粮来养这支庞大的军队,这笔钱现在没着落。
  话虽如此,朝廷这时封官赏赐还是出得起的。
  统一由朝廷拨饷也要等四川新律在省内通行,并且朝廷恢复税赋之后。
  大同军的人完全傻了,大都督不是王妃娘娘,而是皇后娘娘。恒亲王不是恒亲王,而是当今皇帝。
  所以,当年落难的是皇后,皇后带着他们走到了现在,而千里寻妻的亲王是皇帝。
  这是怎么样的信息量呀!
  朝中的文武百官很想表示:我们都能接受得了,你们还矫情什么?
  皇帝将落难的皇后打造成樊梨花、秦良玉一样的女英雄,这两位女英雄在民间口碑极盛,而言大都督治理四川乱民很有一套,她诛杀匪首的“壮举”也是传得神乎其神。
  百姓崇敬皇后,而皇后不但朝中有人,手中还握着这么多嫡系人马,得罪了她,不但皇帝不悦,皇后手底下的人报复,他们都吃不消,百姓也不会站在卫道士立场上。


第221章 后宫现状
  在紫宸殿时; 辛秀妍也没有机会单独和皇帝说话,且他穿着皇帝冕服的样子与从前来见她时的感觉更不同。绝对是霸君风范; 连她这样满身匪气的四川大都督都被震慑; 也不敢当众失态; 让他的剧本崩溃。
  退朝后; 她乘凤辇跟在御辇之后; 前往太极宫。
  她原想下辇后就要追问; 但到了在甘露殿外,一众太极宫的女官宫女太监黑压压跪倒参拜,恭迎她回宫。
  除了早回来等着的三个包子围上来; 抬起头叫着“母后”,三双充满孺慕求爱/抚求亲亲求抱抱的眼神对着她,她也无法和徒元义说些私话了。
  过去四年了; 从前的染房诸婢也已经二十出头,容颜美丽; 明眸皓齿; 看着她哭。她们现在都是女官了,分管着宫务。
  早两年,后宫事务由和德长公主管着,但和德长公主去年就出嫁了,徒元义也就进一步改革了后宫管理方式。
  在用度上; 徒元义不但严格控制; 各宫各阁不能超出旧例; 还仿辛秀妍的让总管太监和尚宫们“军事委员会”成立“宫务委员会”; 再让“委员会”直接对他负责。他可以看账务情况直接撤职其中的委员,倒也不用选举,他们本就是奴才,不想被厌弃就听话。
  到了甘露殿,她四周打量,但见处处奢华,皇家气派。
  进入起居室,屋中宝瓶中插着红玫瑰,娇艳欲滴,桌上摆着时鲜水果和精致糕点。
  她在四川哪有这样的享受。
  一家子在榻上坐下,辛秀妍膝盖上抱着女儿,两个儿子依着她坐,徒元义退一射之地。
  铁柱捡了一块糕点给她,说:“母后,吃核桃酥。”
  小包子送到她嘴前,辛秀妍只得张大嘴巴,一口咬下,笑着说:“真香!”
  然后,孩子们争相表现孝顺,一个个给她喂糕喂水果,徒元义见死不救。
  辛秀妍也要转移话题,抱着包子们问:“如今书读得如何了?”
  铁柱说:“在外婆家,林姨、苏姨教我们读完《论语》了。下回林姨要教《孟子》。”
  大柱说:“母后,我背给你听。”
  接着大柱下了榻,站直了身子,孩童清悦的声音就背了起来,三娃本就是一起启蒙的,铁柱、圆圆也乖乖下榻和大柱一起背。古代人对读书的事不随便,且讲究仪态,何况是皇子公主,背诵自然不能懒在母亲怀里。
  孩子们背了三篇《论语》,辛秀妍便鼓起掌夸奖了一翻,抱着个个都亲了一口。她是真觉得了不起。她五岁时,只怕都还不认得几个字,他们居然读完《论语》,背诵流利了。
  徒元义微笑道:“你未回宫,朕这几年只好送他们去承恩公府住着,也只节日回宫。他们不满三岁,就由几位姨妈教导读书,没想到你几位姐妹当真不凡,一点也不比进士差了。”
  原本他们已经五岁,应该由太傅启蒙了,但皇后未还朝,徒元义大部分时间还是把孩子寄养在承恩公府。承恩公府内建了小学堂,包括羽奴在内的几家亲戚孩子都在那读书,由时常住在承恩公府的林、苏二女教导。慧、迎、湘、钗诸女也经常过去探望,她们到底和林、苏二女不同些,婆家即便想她们多和承恩公府走动,婆家的事也有很多。到今年,也已有朝臣提起让两位皇子启蒙,可原本的东五所已经撤除,因为现在的皇家学院已经初步建成,已有许多贵族子弟被招生入学了。
  徒元义是想让孩子们七岁时进皇家学院寄宿读书,接受最严格的教养。
  辛秀妍想着在街上的阁楼中看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