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霸事笔记-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鲁国人是不容小觑的,后来孔子出生在这里就说明了这一点。

  南宫长万刚要睡着,就听见寂静的夜里,地面好像地震一般,剧烈地响动,接着,军营里就大乱了,到处是恐慌的尖叫,连忙起来穿上战甲,出去一看:“我的妈呀!怎么来这么多老虎。”他是不怕老虎的,还好奇呢,骑上马要去赶老虎,谁知道后面杀来了敌军,再仔细一看,什么老虎,只是披着老虎皮的马。

  “奶奶的。”南宫长万直接就杀入敌军中间,他想谁也打不过他,那就来吧。嗖的一箭射在了他肩膀上,一疼,不留神,又挨了一刀,摔下马去,被一百来个兵士冲上来按住,结结实实地捆上了。

  第二年,南宫长万被放了回去,就因为宋闵公这个纨绔的国君跟他开玩笑,说他是个俘虏,他就把宋闵公给宰了,自己一个人带着老母杀出宋国,这种性格有点像《水浒传》里的李逵,对母亲特别的孝顺,这是鲁庄公十二年秋天的事。《左传》庄公十二年传:“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这厮,绝对是一个万夫不当之人,和前几年“拉杀鲁桓公”的彭生有一拼。《左传》上是这么说的:“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遇见看不惯的人就杀了,简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像仇牧、太宰督这样的官,身边少不得有几个保安吧,可照样逃不了。 

  后来,齐桓公得知这件惊人的事件,不由想起那场战役,和他一起的宋军,仗还没有打就败了,只得苦笑地骂了一句:“败家的孩子!”

  话说回来,鲁国还没有等齐宋联军开始进攻,就先打了个宋国措手不及,擒住了宋军主将南宫长万,宋军大败。宋军被鲁军吃掉,齐军就形单影只,只好撤回本国,齐桓公也意识到了再打还是输,输得更惨就没脸过去。

  他这回倒没有遇上什么曹刿,而是另一个曹刿般的人物公子偃,披着老虎皮的马就是他出的计策。《左传》庄公十年传:“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两次战役,齐国不佳的运气,却一不小心成就了曹刿和公子偃。

  成就了别人或许也算是一件好事,可是,自己呢?齐桓公站在战车上,对着远处国都的城门,感到内心的矛盾和尴尬,他该怎么向国人交代,还有什么脸去面对那些一直劝阻他不要再出兵的人?现在战败了,虽然他是国君,但是没有国人的信任,这个国君很容易被推翻,他该怎么办?

  路遥远兮君将何所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管桓组合
黄叶落下的秋天,对于天下万物来说,正是丰收的时节。管仲远望着金黄色的田野里忙着收割的农人,城门口生意兴隆的小贩,内心稍稍有了激动之情。时机终于到来了,他在春天种下的改革之种,也应该收获了,转身登上马车,告诉仆人回朝。

  仆人从管仲的口气里听出他心情很高兴,不由地问了一句:“仲父,您有什么喜事?”

  管仲一乐,打趣地回答:“跑丢的牛找回来了!”

  战败回国的齐桓公就像只磨去棱角的牛,管仲早已猜到会是这样的表情:坐在朝堂之上,愁眉苦脸地望着自己的群臣,不知道说什么,颜面扫尽。再战?齐桓公心说:再战,我的位子就不用坐了。

  于是,不好去提军事上面的事情,底下的群臣也没人敢多言,他就问问国内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有没有人犯罪?今年农民收成怎样?国库收上来多少钱?

  大司田宁越把今年粮食收成和国民收入,也就是类似于GDP的一些数字报上去给齐桓公看。齐桓公登时傻眼了,总共也才一篇的数字,他目瞪口呆地看了好几遍。他定定神,目光射向管仲,对视。

  管仲心里一喜:你终于明白了。

  齐桓公脸上有些羞愧地点点头,心里高兴,又不好意思:他连打了两仗,今年的粮食居然还是往年的一倍多,国库收入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今年齐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的相国管仲。

  管仲在底下心说:“想哭就哭出来吧。”

  的确很感人,管仲不弃不馁地替他这个肆意妄为的孩子管理这个家,没有一丝的怨言。齐桓公真的很想哭,平静了一下心情,凝视着管仲,觉得自己有亏于这个人才,心想若是他怨恨寡人,负气而走,寡人再上哪去找这样的人才,他不负寡人,寡人却负他。他开始意识到没有管仲,他的这番事业将渺茫无期。这个时候的齐桓公如果没有受到严峻的打击,如果没有看到管仲预备好的那桶金子——国内经济改革的初步成效,是不会静下心来思考这些事情,也不会体会到管仲默默无声的辛勤耕耘,金子不是点着石头就出来的,而是要一天天的努力耕耘才能收获到。

  齐桓公面对群臣简单地检讨了几句,自我检讨是必要的,否则怎么做国人的表率。齐桓公自我检讨完之后,发布了一条命令:“从即日起,大小事物皆裁于仲父,然后寡人。”这其实是重申拜相时的条令,那时候是脑子发热颁布的,而现在是脑子清醒冷静的情况下,他不能再轻视管仲,他需要他。

  管仲基本上收回了原先失去的权力,他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件东西,权力就好像手里的笔,光有纸没有笔是写不出历史的。他需要这只“笔”去写一篇波澜壮阔的历史,齐桓公则需要他把自己写成历史的主角,这就是作者和人物的结合。

  就这样,这一场齐国政府的权力变动结束了,秋去冬来,有一天,齐桓公把自己憋着的一些话跟管仲说:“连续两场对鲁国的战役都打输了,齐国在国际上面子全无,这样对国家的地位有很大的影响,老百姓也会以为我们政府软弱无能,诸侯们会以为我们不堪一击。”

  齐桓公心里是有些痒痒了,人的欲望总是习惯性的,不自觉地要定期*。

  管仲点点头,心说可以理解,我也不会阻止你,惹得你不快,你给我权力,我自然要伺候好你。管仲说:“那么我们就打一场,灭谭国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谭国不小
这里有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打谭国?为什么要选择谭国?

  为什么要打谭国呢?谭国是小国,与齐国实力悬殊,很容易取胜,此时的齐国政府需要这种小的胜利。

  因为齐桓公连续吃了败仗,国内有些骚乱,对开展经济改革不利。管仲用此是要以小换大,大的是什么呢?大的是国民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度。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名词:政府。政府是怎么来的?或许有些时候我们只是麻木地接受一些词语,模糊了它们的本意,背离了它们的初衷。

  政府是百姓的爱戴和信任凝聚着的一个团体,就好像宇宙中的星系,无数星星围绕在一个中心旋转,这个中心必须有强大的引力,一旦引力消失,无数的星星就会四散,星系就不存在了。好比百姓是星星,整个国家就是星系,政府就是那个星系的中心,而且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就是星系的引力。

  中国最早的政府是从炎帝、黄帝、尧、舜、禹这么过来的,他们每个人都帮百姓做有利的事情,保护百姓,共同打退敌人,治理水利,开垦土地,使百姓安定快乐,然后,逐渐地,百姓的思想就开始意识到需要这么一个人和他的团体来维护百姓的利益,于是,就产生了国家和政府。所以,当百姓感觉不到政府做的事情对他们有利,又或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甚至生命,就会发生像历朝历代的亡国一样的悲剧,亡国就是政府彻底倒台。

  现在,齐国百姓因为齐桓公的两次战败,开始对政府失去了信任感,感到不安和不满,议论纷纷,有些异己分子还从中制造骚动。

  管仲借鉴了上任国君齐襄公的经验,当时这个因*而被天下唾弃的国君,用小小的胜利挽救了百姓对政府已经绝望的心,他现在也需要这样的胜利唤起国民对政府的信心,国民的信任也是霸业征程的基础,就像有一个安稳的家才可以去外面拼搏。所以,找一个小国打一场胜仗。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谭国?

  因为管仲听说齐桓公逃亡到莒国的时候,路过谭国,这个国家的国君没有接待他,而且很瞧不起地说:“轮也轮不到你当国君!”这种侮辱对于一位大国尊贵的国君来说,是一个污点,也影响国家的形象,所以,管仲需要把它清理干净。

  其次,他也是在“献媚”齐桓公,齐桓公一直处在两次战败的影子下,很不开心,管仲希望这个国君振作起来,高兴起来,才有精神去做事。

  他对齐桓公说:“谭国有辱于君,当灭之,以张国威。”

  齐桓公很高兴,好啊!就把它灭了,以后谁敢惹我就是这个下场。

  《左传》庄公十年传:“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

  这是为战争找到的一个合理的借口,任何战争都要打得名正言顺,才能够让天下的百姓不感到反感,不愤慨,顺民心就是顺天意,这就是管仲为外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谭,在齐国与莒国之间,小国,面积相当于一个县,齐国没有用多少时间就攻下来了,而这个胜利也为齐国称霸天下的大门开了一个小小的缝,齐国的百姓也因此感觉到一股勃勃的生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最小人:坚貂和易牙
都是狠角色

  公元前683年,秋,宋国发了大水,管仲去跟齐桓公商议要不要去救助一下,宋国和齐国毕竟是几十年的同盟兄弟,而且,鲁国为了交好宋国已经去救助过了。此外还有娶周王室的共姬的事宜,当然要询问齐桓公这个新郎。

  齐桓公直接把他叫到房间里,对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一句话:“仲父决定。”

  很快就解决了,管仲很高兴,走出齐桓公的房间。忽然,感觉背后有一道目光在注视着他,他转过头看到房间里两个人在窃窃私语,对上管仲视线的瞬间,其中一个人的眼神充满着敌意和奸险,但他立刻低下头去,换上虚伪的笑容,旁边另一个人也赶紧奉承地笑。

  好阴险的人!这种眼神似乎曾经在齐桓公不采纳他的意见的大殿上见过,管仲心想,这两个人是什么角色?居然能在齐桓公的房间里自由出入。

  后来,管仲打听到了。一个是齐桓公身边的侍者,是个太监,叫坚貂;另一个是个厨子,宫里掌勺的大厨,叫易牙。这两个人都不可小看,是宫里的权贵,混到这个地位也是使尽心计和权术。

  就说坚貂这个人吧,他小的时候不甘心平庸地过苦日子,看到宫里的人很有权力,就想混到里面去发展。先是做了一个倒水站班的童子,见不到齐桓公几次,没有机会拍马屁升官,等于没有门路发财。怎么办才能接近齐桓公呢?

  他发现宫里急招太监,那时候,很少有人自愿去干这种职业,于是,他狠下心把自己的生殖器给割了,去做太监。齐桓公听说有这么一个人自愿牺牲自己来侍奉他,很高兴,就把他带在身边,这个坚貂又能拍马屁,立刻就成了国君身边的红人。

  另一个易牙更狠,他原本学了一些手艺,也想出人头地,就进宫做厨子。在宫里做厨子,正正经经地干,要升官是很难的,他熬不住,于是用上了心计。

  一次,齐桓公的老婆卫姬不舒服,他看准了机会,做了一些能治病的食物给卫姬,卫姬吃了之后,病就好了。于是,就经常吃他做的食物,而且在齐桓公面前经常夸奖他。可是,他发觉这还不够,起码坚貂这个人就比他威风。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得到齐桓公本人的欢心。

  机会又来了,一次,吃饭的时候,齐桓公无聊地问他:“你做那么久的厨子,知不知道人肉是什么味道?”

  他就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回去做了一盘很鲜嫩的肉,拿过来给齐桓公吃。

  “好吃!什么肉啊?”

  易牙谢罪地跪拜说:“人肉!”

  齐桓公简直惊呆了,马上问他:“哪里来的人肉?”(别是发瘟疫的死人肉!)

  易牙就哭泣地说:“是臣三岁的儿子,臣知道主公想吃人肉,就把他宰了!”

  都是够狠的角色,对肉体如此侵残,不就是恶毒心肠的人所为吗?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小人”中的经典人物,既没心也没力做好事,做坏事的能量却非常大,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点。

  小人难除

  话说回来,管仲当时心里生了一层担忧,自古以来“小人”对国家社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小人”谋取自身利益往往就是从国家利益中侵夺过来的,而且,他们只考虑自身利益,有一种狭隘的嫉妒心理,常常谋害有才之士,特别是那些直言损害他们利益的忠臣。小人害忠臣容易,忠臣要除小人就难了,商朝灭亡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庆幸的是齐桓公并不是商朝的纣王,这个国君虽然有妲己这样的美女,也有一群内宫的小人,但他虚心请教,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开创霸业的关键。

  管仲曾经说过:“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既然这个国君没有犯这些的错误,那么有小人存在也是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是什么障碍,况且无凭无据去告发这些人,反倒把矛盾恶化了。目前,他要做的是治国、图强、称霸,进谏的事情属于鲍叔牙,他才是大谏之官。

  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56年,管仲开始长达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使齐国称霸天下,亲手将齐桓公扶上春秋首霸的位子,这是他人生的最辉煌的第三个阶段。

霸业征程的前夕
栀子树的等待

  管仲曾经跟齐桓公说过,当老百姓的腰包鼓鼓的那天才是国家真正富强起来的时候,才是霸业真正开始的时刻,这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为齐襄公时期的战争和骚乱使国内经济空虚疲惫,国人厌倦了战争,提不起精神去出征打仗,需要休养生息。

  齐桓公说:“我是个急脾气,怕等不了太久,会不耐烦,你给个时间吧?”

  管仲微笑地指着外面刚种下的栀子树苗说:“等到它结果,便是霸业开始的时候。”栀子树苗种下,一般来说要长二三年才能开花结果,长则五六年,有时候不定期。

  齐桓公心想:这不一样没有给时间吗?那就等吧。可是,他的心里老是痒痒,想做点什么事情,有那么点想打仗的瘾,憋啊憋啊,怕憋不住做出什么来,延误了管仲治理国家的进度,就把自己急切的心情埋没在酒色之中,不问政事,整日听曲,沉迷美色,有人来上奏,直接就说:“去问仲父。”但是,他心里隐隐约约还是会浮现那种痒痒,一痒的时候就去看看那棵树苗,浇灌它。

  公元前681年,春,万物复苏,齐桓公一觉睡醒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足足隐忍了二年零六个月。这天,他的雄心如春天的万物般复苏了,无法阻挡。他找来了管仲,虽然院里那棵栀子树还没开花结果,但是他不能等了,不能听天由命地等一棵树开花结果才开始他的霸业,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管仲从府里出来,望着满野的绿意盎然,也感觉到国君突然召见他,看来是“发春了”。或许这个时刻应该到来,内心忧喜参半,其实,在他的理念里,还没有到开始外交行动的时候,但是世事并非是按想象中那样去发展的。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并非是因为某一天的到来一蹴而就,这也仅仅是个开端,就像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到了从学校毕业的那天,即将踏上复杂的社会,前方的道路远比在学校攻读课程困难得多,而且遥不可期。

  齐桓公急切地把管仲找来,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说我们开始霸业的征程吧,左思右想,带着商量的口气委婉地说:“仲父啊!寡人觉得国内粮食很充足,人民比较富裕,又懂得礼义,社会秩序治理得很好,你看,是不是可以去称霸做盟主了?”《东周列国志》中叫“立盟定伯”,这跟武侠小说里武林大会的味道相近,就是召集诸侯各国的首脑开会,在会上选出一个主持国际政局的盟主,当然一般来说谁最强大谁做盟主,伯或者方伯就是盟主的称呼。在武侠小说里,一开始当武林盟主的都是武功天下第一的人,在现实的国际外交上也是这样,谁的军事实力最强,就是谁坐这个位置,但是,后来管仲悟出了另一番道理,或者说理论。

  管仲心里一笑,明白了齐桓公的意思,不就是实在憋不住了嘛,尿憋不住总要去撒掉的,欲望也一样,我是不会过分阻拦你的。他皱皱眉头说:“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然皆自逞其雄,不尊奉周王,所以不能成霸。周虽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