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1)
每天早上,已经73岁的老人伊萨亚斯·安布罗西奥都要来到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纳体育场,驻足6秒钟,回忆半个世纪之前曾在这里发生的一场比赛。当他把身子从铁栏杆上探过去看球场里面的草坪时,里面安安静静的,空无一人,已不见50年前的喧闹。在一个烈日初照的早上,他开始向我简述了一个困扰他一生的故事。
“当比赛进行到33分钟,只剩下最后12分钟的时候,”他的语气起初很平静,但很快就像解说员一样加快了语速,“乌拉圭队的吉贾在中圈带球……”
伊萨亚斯转过身用手指着草坪,“他带球往前走,往前走,往前走……”突然,他停顿了下来,换了口气。然后,声音一下子低沉,极不情愿但又不得不说道,“乌拉圭队进球了。”
巴西从来都不缺乏辉煌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嫌不够。但是无论巴西人怎么狂喊或者大哭,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1950年世界杯决赛的失利。
这场比赛的结果给巴西全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伊萨亚斯充满遗憾地说:“对我而言,比赛就在眼前,故事还没有结束。”1948年他曾经参与马拉卡纳体育场的建设,如今他的工作就是带领游客参观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球场。每次他都忍不住将旧事重提。
1970年,巴西队第三次夺得雷米特杯。这次的夺冠是势如破竹,巴西队完满的演出让其他队输得心服口服,而最后的决赛——就算不是世界足球史——至少也被看做是巴西足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但在2000年,没有人会想起来庆祝一下这个黄金时刻30周年。
但1950年的失败却一直被牢记。2000年7月16日出版的《巴西日报》在第一版刊出这样一个大标题:
半个世纪的梦魇
基吉尼奥认为1950年的决赛中,乌拉圭队采取的是圣贡萨罗卡利奥卡队曾经使用的战术。
报纸用了三个版面重新回忆了50年前的那场比赛,曾经参与过比赛的人们至今都不能释怀。基吉尼奥是那支巴西队中的明星,对乌拉圭采用的战术“难以置信”,因为和他年轻时踢球的一支郊区的小球队卡利奥卡队采取的打法是一样的。“但我们却居然还是输了!”
马拉卡纳悲剧依然困扰着巴西民众,以至于专门有了一个词:马拉卡纳佐(maracanazo)。在巴西,为了纪念马拉卡纳悲剧50周年,有无数关于描写分析和评论那场比赛的书出版。而一本包括所有解说员现场评论的书在1986年再版(三本关于马拉卡纳体育场的书也涉及到了1950年的比赛)。1994年和1998年,另外两本书也分别出版。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惟一一本关于巴西1970年世界杯的书是英国出版的。因为只有英文版,在巴西还看不到。
罗伯特·达马塔是巴西著名的人类学者,他认为1950年的比赛“也许是当代巴西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因为(悲剧)发生在数十万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观众面前,因为发生在巴西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大国的时期。比赛的结果让我们陷入了深渊,陷入了无止境的为这场令人羞耻的失利寻找借口和自责中”。
在结束了十几年的独裁统治之后,巴西于1946年颁布了新的宪法。一些乐观主义者坚信巴西将会主办1950年第四届世界杯足球赛。巴西曾经在1938年就表达了想要主办世界杯的愿望,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世界杯中断了12年。由于当时欧洲满目疮痍,所以巴西是惟一的竞标国。
巴西人习惯用一些大的东西来表现他们国家的幅员辽阔和资源丰富。有个词——“ufanismo”——就是用来形容某种过分的自大,而这种自大是基于巴西蕴藏的丰富资源。为了表明世界杯的重要性,同时体现国家的巨大,巴西政府决定修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
马拉卡纳可以和里约其他标志性建筑一起成为这个美丽大都市的象征。里约有甜面包山,科帕卡巴纳海滩,还有700米高的花岗岩雕成的高耸入云的耶稣像。而这座新修的球场又成为一个新的景点——可以容纳183000名观众。这比当时最大的球场,格拉斯哥的汉普顿公园球场多出了43000个坐位,也是里约另一个球队达伽马队主场圣亚努阿里奥球场的5倍。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2)
球场于1948年开始建造。超过10000名工人日以继夜地工作,声势赶上了埃及建造金字塔。这些工人当中,就有很多像伊萨亚斯一样的人,他们把这个工程当作一个新生活的开始。同时对于巴西这个国家而言,也是一个新的起点。马拉卡纳球场凝聚了足球唤起的巴西国民精神。当球场快建设好时,工人们走上看台,模拟球迷进球之后的欢庆,以检测球场的坚固程度。在规定的日期,马拉卡纳球场顺利完工。巴西,这个被称作代表未来的国家,如今又有了一个证明这个称号的证据了。
“如今,巴西拥有了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完美的球场,这是巴西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自豪,”巴西当地报纸《晚报》这样描述道,“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梦幻般的舞台,通过这个舞台,世界各国将会了解到我们辉煌的历史和我们无限的潜能。”马拉卡纳球场位于城市的中心,正好在南区与北区的中间,象征了足球在巴西人心中的地位。周围有很多里约传统建筑,又给球场带来了一些文化气息。《体育日报》评价说马拉卡纳球场赋予了巴西新的灵魂,唤醒了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精神。很明显,马拉卡纳球场不仅体现了巴西人在体育上的雄心壮志,也反映了他们所渴望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
马拉卡纳球场完工之后,世界杯开始在里约升温。各种各样的海报出现在大小商店里,邮局也发行了世界杯纪念邮票。在巴西著名的狂欢节当中,游行的队伍中有插着世界杯海报彩旗的花船。著名的音乐家拉马尔丁·巴博专门作了一首曲子《前进!巴西队》,球迷们可以一边摇着国旗,一边高唱:“用我们的热情,加油!巴西是冠军,加油!”
有16个国家报名参赛,但最终只有13支球队来到巴西。1950年的世界杯由于巴西组委会的坚持,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赛制,之后也没有再使用过。那就是没有原来的淘汰赛,而是将参赛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4个小组的头名进入复赛,进行单循环比赛,第一名就是最终的冠军。
揭幕赛于6月24日在马拉卡纳拉开帷幕。纸屑和彩带飘满了整个球场,军乐队奉献了精彩的表演,而巴西队将这个表演继续下去:他们以4∶0大胜墨西哥。东道主的下一个对手是瑞士队,比赛在圣保罗进行。为了取悦当地球迷,巴西队主教练弗拉维奥·科斯塔将阵容进行了调整,换上了3名圣保罗队的中场球员。但2∶2的结果倒是有点难堪,这意味着最后一场对南斯拉夫的比赛,巴西队必须获胜才能保证出线。也许是老天帮忙,南斯拉夫队最重要的球星拉伊科·米蒂奇赛前受伤上不了场,最后巴西队以2∶0取胜。
和巴西队进入复赛的另外3支球队是乌拉圭、瑞典和西班牙。经过抽签,按顺序巴西队的对手分别是瑞典、西班牙和乌拉圭。严格来讲,巴西和乌拉圭的比赛不是该届杯赛的决赛,而只是两支球队最后一场比赛——只是由于后来两队的战绩,才使得比赛成为最后冠军的争夺战。
巴西7∶1胜瑞典,6∶1胜西班牙。前两场的狂胜让巴西队夺冠呼声更高,巴西人看起来是不可战胜的。记者们疯狂寻找各种词汇来形容神奇的巴西队。意大利《米兰体育报》评价基吉尼奥是“足球场上的达·芬奇,用他神奇的双脚在马拉卡纳球场上描绘足球的美妙画面”。
在英国裁判员乔治·里德的注视下,队长奥古斯托与巴雷拉握手致意
巴西队对西班牙队的比赛中,当巴西队打进了第三个球时,在场的观众都扬起了白手绢,向对手说“再见”。这个场景作为一个景点情景被记入史册。下半场时,一群球迷开始唱《马德里斗牛曲》,作为附和,另外一群球迷高喊“Olé”。场边的乐队也不甘寂寞,开始奏乐。整个球场一片喧闹。贾洛·塞维利亚诺和祖扎·赫曼·德·梅洛合著的关于巴西音乐史的书——《时代之声》这样描述道:“所有的球迷,好像不再是来看球,而是参加一场音乐会。球场里歌曲一首接一首,热闹非凡。”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3)
所以当巴西最后一场对乌拉圭之前,没人怀疑巴西队不会顺利夺冠。
与此相反,乌拉圭人一路表现并不那么令人信服。虽然第一轮的小组赛中他们以8∶0狂胜###,但进入复赛后,先是2∶2逼平西班牙,然后在与瑞典的比赛中,最后14分钟里连追两球才以3∶2勉强战胜瑞典。这样的形势下,巴西队只要不负于乌拉圭队,就可以夺得冠军。
两队的历史战绩也对巴西队有利。从1938年至1950年,巴西和乌拉圭交手17次,其中巴西8胜5负4平,占据上风。在世界杯之前的两个月中,两队在里约还有过3次交锋。乌拉圭人取得第一场比赛的胜利,而巴西人则赢了后两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交锋中,巴西队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所以他们对夺得冠军信心十足。圣保罗7月15日星期六出版的报纸头条“明天我们要打败乌拉圭!”在里约,《世界报》早早地把巴西队全家福的照片放在头版,旁边附上一句话“这就是世界冠军”。
对于巴西队的信心从到场看球的球迷数量上也可见一斑。揭幕赛入场的观众有81649人,而到对南斯拉夫队的比赛时,观众人数上升到142429;对西班牙是152772人。而最后一场有173850名球迷买票进场——这创下了世界运动史上的一个纪录。如果包括记者、官员和嘉宾,现场观众高达200000人!
比赛开始之前,里约市市长安古洛·门德斯·德·莫拉埃斯高度赞扬了巴西队之前的表现,他用一种激昂的语调鼓舞道:“球员们,短短几个小时之后,你们将成为世界冠军,将受到数百万同胞的欢呼!你们的表现证明你们是不可战胜的!你们将击败任何一个对手。请接受我向你们——胜利者的致敬!”
巴西 1 乌拉圭 2
巴西:巴尔博萨、奥古斯托、茹韦纳尔、鲍尔、达尼洛、比戈德、弗里亚萨、基吉尼奥、阿德米尔、雅伊尔·达·罗莎·平托、希科
乌拉圭:马斯波利、M.冈萨雷斯、特赫拉、甘贝塔、奥夫杜略·巴雷拉、R.安德拉德、吉贾、胡里奥·佩雷斯、米格斯、斯基亚菲诺、莫兰
进球:弗里亚萨46′、斯基亚菲诺、66′、吉贾79′
1950年世界杯决赛被人持续不断的讨论、分析和演绎,使得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足球比赛,而变成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神话般的故事。
其实在对西班牙队比赛之前,巴西队就把他们的基地从里约城郊搬到市中心的圣亚努阿里奥球场。新基地每天都充斥着访客,还有政客为了10月份的竞选来此拉票。每天上午的训练被和高层人员握手和给球迷签名所代替。从基地开往马拉卡纳球场的球队大巴在路上还发生了一次小碰撞,结果奥古斯托把头给撞了。
乌拉圭队被人叫做Celeste——天蓝色的意思,这源自他们身上球衣的颜色。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Celest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天国的”。这或许揭示了为什么这样一个夹在阿根廷和巴西之间的小国,能够夺得1924年和1928年奥运会足球金牌以及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乌拉圭人勇敢地守护着他们祖辈留给他们的东西,并被那件神圣的球衣所庇佑。1950年的乌拉圭队中,有这样一个无畏的人,他就是奥夫杜略·巴雷拉,乌拉圭33岁的老队长。
比赛开始之前,乌拉圭人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胡里奥·佩雷斯甚至在奏国歌的时候就紧张得把球衣汗湿了。“我一点也不觉得羞耻。”他后来说道。
上半场双方都没有进球。但比赛进行到28分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正常比赛结果的事——巴雷拉击打了巴西队左边卫比戈德,双方有些小的摩擦。裁判马上赶来,但两个人马上就否认了有野蛮行为,只是说互相礼貌地“打了个招呼”。然而,从那个时刻开始,乌拉圭人无疑在心理上开始占据了上风。
。 想看书来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4)
如果你问一个巴西人,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很有可能会告诉你代表巴西队在马拉卡纳球场参加世界杯的决赛并进球。但是至今只有一个人做到了这点。下半场刚刚开场1分钟,弗里亚萨接到阿德米尔的传球突入禁区,拔脚怒射。“巴西队进球——了!”
乌拉圭人的反击始于比赛的第66分钟。巴雷拉传球给吉贾。吉贾接到球后先是晃过比戈德,然后下底传中。中路的斯基亚菲诺及时赶到,一蹴而就,将比分扳为1∶1。马拉卡纳球场顿时死一般的寂静。尽管如此,巴西队只要能够守住这个比分,仍将夺得冠军。
时间走到下午4点33分。
吉贾再次带球晃过比戈德,突入禁区。但这次他没有选择传中,而是果断地起脚射门。守门员巴尔博萨没有想到吉贾会突然射门,慌忙向左扑去,但是太晚了,皮球已经从他身下滚入球网。
“乌拉圭进球——了。”环球广播电台的解说员路易斯·门德斯出于职业习惯,下意识地喊了起来。但很快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难以置信地问道:“乌拉圭进球了?”但又听见自己的回答:“乌拉圭进球了。”就这样,他不停地自问自答,像中邪了一样,将这一句话重复了6遍之多,每一次都是不同的语调——他脑中几乎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有震惊、麻木和无奈。
整个马拉卡纳球场如坟场一样安静。很多年后,吉贾非常自豪地说:“历史上只有3个人能够让整个马拉卡纳球场寂静无声。弗兰克·西纳特拉,教皇保罗二世,另外一个人就是我。”
作家若昂·马克西姆在自己的书里这样写道:“吉贾的进球让整个马拉卡纳一下子沉默起来。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进球,但却有难以估量的历史分量。这个球一下子将巴西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进球前和进球后。”乌拉圭当地报纸报道说,有3名球迷围在收音机旁边收听比赛转播,当听到吉贾进球时,居然一下子兴奋过度,上了天国。而在里约,一名58岁的老人也是受过度刺激而去世。
“当球员最需要球迷的支持时,马拉卡纳球场却哑火了。你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足球场上——这就是1950年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
这个致命的进球被当时的摄像机记录了下来(葡萄牙语fatídico,致命的意思。从1950年之后,人们开始用这个词来形容吉贾的进球。在阿罗多·马拉尼昂编著的《足球字典》中,也有这个词条)。摄像机吉贾带球……
……射门……
……球进。巴尔博萨的噩梦开始了
在巴西队球门左侧立柱后面,画面清晰地记录了这个“致命入球”:吉贾带球靠近球门了。当他的左脚刚刚踏上禁区线上时,就果断地射门。摄像机飞快地移动想追上球的飞行轨迹。但球速太快了,于是又转回去。可能当时的摄影师以为吉贾没有把球打进。可当镜头重新回到球网时,才发现皮球躺在远角球网里,巴尔博萨垂头丧气地慢慢站起来。
这个“致命入球”和刺杀肯尼迪的那颗子弹一样,都拥有“同样的戏剧性……同样的运动节奏……同样精确的轨迹……”作家保罗·佩蒂冈在他的《悲剧之剖析》书中写道:“这注定是个巴西足球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入球……因为它已经超越进球这个行为本身,而成为巴西人生活中的一个时刻。”
世界杯亚军已经是巴西队当时在世界杯上的最好成绩了,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个彻底的失败。这个国家不需要其他的,除了冠军。失败是难以承受的。“我已经没有感觉了,傻傻地坐在看台上,看着落日慢慢地将余晖洒在球场上,听着周围观众的沉默。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小说家卡洛斯·埃托尔·科尼写道,“亲眼目睹这场悲剧发生的人相信余生再也不会有快乐存在了……1950年7月16日所发生的一切值得树立一个纪念碑,就像无名烈士纪念碑一样。这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寄托。”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5)
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