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语秋年-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琼芳苑内,刘氏坐在上侧,端得是王家二房主母的架势,王锦锦在她旁边站着,头发梳在脑后,露出一张干净而明媚的脸庞,生机勃勃。

    王文业干笑着上前,对刘氏说:“若阑,这个……这个便是上午我跟你提过的余秀,余姨娘。”

    王锦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发现这余姨娘长得的确不错,年纪看起来和刘氏差不多,但眼梢眉间都是风韵,带着一股子江南水乡女子的婉约,怪不得能把王文业迷的不行。

    王文业又指着王慕瑶说:“这个是你妹妹,王慕……王听瑶,跟你同年,只比你小两天。”

    他说完,看向王听瑶,说:“瑶儿,快叫五姐姐。”

    王听瑶走出来,纤细的身子如弱柳扶风,走到王锦锦和刘氏面前,弯腰道:“五姐姐,娘亲。”

    王锦锦忙道:“妹妹快多礼。只是有件事,姐姐得提醒妹妹,不管怎么,都得先称呼长辈,刚才你应该先唤娘亲,再唤我姐姐,以免在旁的姐妹面前闹笑话。”

    王文业听后也点点头:“明珠儿说的有道理,毕竟你在外长了十几年,不太了解府上规矩,多跟你姐姐们学学。”

    刘氏道:“这点你放心,我让张嬷嬷去教她们,只要用心,怎么都能学会。”

    话音刚落,就见外面丫鬟跑进来通传,说周姨娘和王听兰到了。

    刘氏微微一笑:“来的正好,和余姨娘她们认识认识。今日先把咱们房里的认熟了,明儿我就带你们去各房瞧瞧,别一家人,都不知道姓甚名谁。”

    余氏陪笑说:“姐姐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

    这时,王听兰扶着周姨娘来了。

    周姨娘今日穿了件褚色绣花的流云袍,王听兰穿了件浅蓝色的荷花褙子,看起来清雅绝尘。

    刘氏忙笑着介绍:“你来的正好,我给你说,咱们二房又多一位姐妹啦。这便是余秀余姨娘,这是六姑娘听瑶,瞧瞧,多俊俏。”

    周姨娘也“哟”了一声,亲热的上前:“妹妹好文雅,六姑娘也是好标致,二爷有福气了。”

    这两个一唱一和,倒让余姨娘准备的一肚子话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刘氏又说:“余姨娘,这是周姨娘,你的院子就在她院子的背后,有什么不懂的,我这边儿路远,你都可以去问她。周姨娘是个好性子,你可千万别怕生。”

    余姨娘笑了笑,说:“姐姐放心,我竟然来了王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怎么会生疏呢?”

    “不错,是这个理儿。”周姨娘附和。

    王文业看正室这么快就接纳了余姨娘,心头松了口气,看向刘氏的目光也柔和起来。

    他上午跟刘氏谈过,刘氏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十分难过,可她仍然为了自己,努力让这个家和睦,果然是他王文业选中的正妻,他没有看走眼。

    王锦锦注意到王文业的目光,低头掩饰冷笑。

    男人,真可恶啊!

    不管是娶了王听荷的赵炑,还是三妻四妾的王家老爷们,都好可恶。

    但王锦锦也知道,此乃当今社会的风气和规矩,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根本不会有人和她一样的思想。

    她还不着急,她还有几年时光,只要让她嫁人,她就跑!

    “明珠儿,你在发什么呆?”刘氏突然喊她。

    王锦锦回过神,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发:“我看六妹妹看出神了,只觉得没见过比六妹妹还漂亮的女孩子。”

    被人夸漂亮,王听瑶自然忍不住的得意。

    她笑了笑:“五姐姐别谦虚,你也是妹妹见过最好看的呢。”

    王听兰见这两人虚假的恭维,只觉得烦躁,翻了个白眼不说话。哪怕周姨娘一直给她使眼色,她也当没看见,理也不理。

    虽然王文业带回来了外室,可过了大半月,众人似乎都习惯了。

    王锦锦也习惯了。

    那余姨娘与王听瑶还在学习王家的规矩,这么久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只是吃穿用度费了些。刘氏见她们初来乍到,也没有苛刻,要什么吃什么都支牌子允许。

    这一点传到王文业和老太太耳朵里,对刘氏又是一通夸赞。

    王锦锦对虚假的姐妹情没什么感觉,她这个人,交友看眼缘。比如王听荷,比如王听桃王听芹,不管过程怎么样,反正都能成为朋友;反之,王听兰和王听瑶,她是半点接触的意思都没有。

    这天,王锦锦又拿了养生的药丸去找萧秋年。

    昨儿榜也放了,萧秋年果不其然中了举人,明年就可以去京城贡院考试,考中了便是光耀门楣,考不中,他现在年少中举,也够所有人羡慕不已了。

    这次萧秋年中举,各房都送了东西给林氏,虽然不贵重,但也证明萧秋年在王家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四哥!”王锦锦悄悄绕到萧秋年身后,对他大吼一声。

    萧秋年没有反应。

    王锦锦埋怨道:“至少做做样子嘛。”

    萧秋年看她一眼,微微一笑:“你进来我就发现了,实在做不出样子。”

    “好吧。”

    “你那个新来的姨娘妹妹如何?”

    王锦锦有些诧异的看他一眼:“你怎么还突然关心这个了?”她随即答道,“不如何,就那样,来了半个月,跟我和娘亲都不亲近,听下人说,她与周姨娘她们倒是混的不错。”

    萧秋年若有所思道:“还是注意提防一下,毕竟是外人,不要忘了当年周姨娘对你们也没什么好意。”

    “她现在对娘亲也没什么好意。”王锦锦摊手,“可那又有什么法子,女人多了,是非就多,谁让他们都嫁给了同一个男人,为了多得到关爱,多得到重视,总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萧秋年勾了勾唇角:“你懂的不少。”

    王锦锦有些得意的抬头:“我什么时候懂的少了?”

    她视线上上下下的打量萧秋年,说:“四哥,你以后最好也不要娶太多,你看我爹,看看三叔四叔,哪个不是被后宅弄的一团糟。也幸亏老太太在,还能镇得住,不然不知道这些人要翻什么天。”

    萧秋年侧过脸说:“我不会。”

    “当真?”

    “当真。”

    他回答的倒是毫不犹豫,可王锦锦却不怎么相信。

    王锦锦又说:“反正我是不会嫁给这种人的,他要娶我。可以,但只能娶我一个!别的女子,多看一眼都不可以!”

    萧秋年看她稚气未脱,却在讨论婚姻大事,忍不住泼冷水:“你那是善妒,他可以休妻。”

    王锦锦“切”了一声:“休呗,他不休我就休他,我善妒?他还是花心呢!”

    萧秋年闻言,一脸凝重的对她讲:“不可这样想,如今女子被休,是很耻辱之事。娘家人不会认,夫家也不会管,女子一人流落在外,境遇可想而知,所以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

    王锦锦略表怀疑的看着他:“若我被休,王家人就不会认我?”

    “是。”

    王锦锦瞪大眼:“你也不认我?”

    半晌,萧秋年才无奈的笑起来:“我除外。”

    王锦锦看着他笑,便也捂着嘴一起笑。

正文 战事

    虽然王家多了余姨娘和王听瑶,可这两人不惹是生非,王锦锦觉得倒还不错。

    但日子没有平静太久。

    五月刚过,边关传来急报,突厥将领莫顿率领三万大军侵犯大元边境——陵城。

    陵城将领冯飞龙带士兵五万余人抵抗反击,暂时与突厥周旋。

    待急报从陵城传回京,全国震惊,当朝老皇帝更是气愤不已,调兵部尚书王忠义前去监军,又派老将薛松出马,集合各州二十万大军前去支援,势必要将突厥一举击退。

    突厥与大元总有征战,虽然大元上下惊怒,但却对本国抱有极其自信的态度。

    上到老皇帝,下至黎民百姓。

    就连王锦锦也觉得区区蛮夷,不足为惧,大元朝都派去了二十万兵马,怎还会对付不了突厥三万人呢?

    然而半月后,所有人都震惊了。

    二十万大军还未行到陵城边关,陵城五万大军便自己失守,突厥大将莫顿,直接抓了陵城将军冯飞龙,割下他的头颅,挂在城墙上三天三夜!

    大元居安太久,五万士兵死伤大半,剩下的士兵也没有抵抗的勇气,纷纷放下武器投诚,并大开城门,迎莫顿入。这一下正中莫顿下怀,他恩威并施,将剩余两万多陵城士兵编入自己麾下,组成一支降军队。

    朝中众人为士兵倒戈而义愤填膺,纷纷责怪死去的冯飞龙练兵无方,老皇帝年迈,也将失守的怒气发泄到冯飞龙身上,下旨诛他九族。

    幸好朝中还有与冯飞龙关系不错的官员,纷纷出来说情,老皇帝才不至于杀冯飞龙满门,但圣怒难平,冯飞龙上至八十岁老母,下至襁褓中的婴儿,都免不了被流放的命运。

    刘氏来与王锦锦说这些的时候,免不了一阵唏嘘:“你没出生的时候,娘亲同冯飞龙的妻子见过几次,是个温婉贤淑的,可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这祸事说来就来,也是让人心疼啊。”

    王锦锦若有所感,叹气道:“伴君如伴虎,大元的老皇帝太老了,他早就分不清是是非非……”

    “明珠儿!”刘氏忙打断她,看了眼四周,“这话别乱说,可是杀头的死罪。”

    “好吧。”王锦锦瘪了瘪嘴。

    刘氏这时又道:“虽然突厥勇猛,但等咱们二十万大军过去,应该能夺回陵城。”

    王锦锦却觉得没那么简单,但她对于行军打仗又不太懂,便没有开口。

    事实上,她的预感十分准确。

    半月后,二十万大军还没到陵城呢,与陵城紧紧挨一起的潍城、邡城、蒲州等十城便全部沦陷,皆为突厥占领。照这架势,只要突厥破了陇右道的凤阳关,最后一处边防屯兵之地,便可长驱直入大元腹地,直捣京城也未可知!

    这下子大元所有人才害怕起来,纷纷议论,生怕大元被蛮夷人的统治,炎热的夏日到来,所有人都感觉到了空气中的不安。

    好在二十万大军及时赶到凤阳关,薛松主将与兵部尚书找到凤阳关都督宋玉秉,连夜商讨对敌之际。

    三日后,大军整歇完毕,由薛松和宋玉秉领军十万,进行对突厥的第一场反攻,然而,等上了战场,薛松等人才知道,突厥远远不止三万大军,他们少说也有十五万!且个个身披甲胄,兵器也比大元的枪刀长三尺,训练有素,杀人果伐,这头一仗,竟是打的薛松等人措手不及,十万兵马折损了一半!

    鲜血染红了凤阳关外的戈壁,与天边的红霞同色。

    此消息传入朝中,老皇帝当场就被气晕了过去。等他醒后,又收到急报,原来经过薛松等人彻查,原先陵城等地有不少突厥买通的内应,都是些城池小官,装作死里逃生,其实是突厥故意放出的内应,再由这些内应上报假消息,来迷惑对手。

    比如,本是三十万大军,内应上报便是三万;问突厥粮草兵器如何,答破铜烂铁,然而事实却装备精良,个个骁勇善战。

    怪只怪大元底层已经被腐蚀的烂透,才会如此节节败退。

    老皇帝一怒,当然是把查出的内应全都杀了精光。随即他还不放心,便派遣晋王前往督军,稳定军心的同时,想办法加强士兵的训练,并且审查内应。

    晋王最擅兵书打仗,欣然接下这门差事,带晋王世子与二公子一起前往。

    薛松等人在晋王来前,不敢确定还有没有余孽同党,所以又要找心腹重新勘察,计算,谋划……时间一长,竟是与突厥僵持在凤阳关一带。

    他们背靠丰沃的粮草,也不急着反攻;可突厥等不起了。

    突厥的粮草虽然在掠夺的十个城池里根本用不完,可他们并不想打持久战,每半个月发动一次的攻城战,改为每五天便要攻打一次。

    凤阳关的城门已经残破不堪,没办法,薛松等人只有迎敌,然而对手实在太厉害,每次拼尽全力,损失惨重,也只是勉强的扛住进攻。

    没办法,薛松只得请命,让朝廷加派援军。他粗略估计,突厥起码有三十万兵力,但突厥士兵太过勇猛,朝廷须派五十万,方能有胜算!

    老皇帝收到这急报,顿时焦头烂额。

    大元久未征战,许多屯兵到了年纪都卸甲归田了。此时各州府驻守的大军也不多,满打满算四十万,还不算那些老弱病残。

    毕竟他驱除蛮夷,不可能倾尽举国兵力。

    且不说各封地的王爷,还有各州县衙门,都要厢兵驻守,京城十万禁卫军更不能轻易调动,毕竟皇城也需要保护。如此一来,征兵便迫在眉睫。

    王锦锦知道征兵的事儿,还是在她生辰那天。

    这天天气晴朗,她早早便拉着萧秋年外出闲逛,在东路吃了她最喜欢的云吞面,便在街口瞧见了征兵启示。

    一户出一男丁,十四岁到四十五岁,要是没人就抵押六十两的银子,又或者拉牛马等东西抵押。

    有几个家中只有一个男丁的,又给不起牲口和银子,便哭成一片。

    王锦锦看得暗暗咂舌,用手肘捅了捅萧秋年,说:“这点四哥你不用担心,反正不会轮到你。”

    她见萧秋年沉着脸不答话,以为他在担忧,忙又说:“放心啦四哥,花钱的事儿有我。”

    萧秋年看了她一眼,目光复杂。

    只是王锦锦被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吸引,没有注意到。

    但见街上来了一群人高马大的士兵,个个穿着光鲜,腰佩宝剑,当首的提着铜锣,敲一下大声喊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凡年满十四,四肢健全,五官正常之人,皆可前往兵部衙门报道。录用者,军饷每年二十两,表现优异者,更可升伍长、百夫长、偏将、校尉……”

    围观人群中有多嘴的问:“杀了莫顿,能当大将军嘛?!”

    当首的士兵答道:“你要真有那本事,皇上封你当个异姓王都有可能!”

    顿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有几个热血的便跑去兵部报名去了。

    又有人窃窃私语问:“万一死了咋办?”

    “能咋办?运气好帮你把尸体弄回来,运气不好死哪儿都不知道。不过朝廷会发抚恤金,听说五十两银子,还有许多大米布匹和盐。”

    “哟,五十两,那也不少啦。”

    “可不是么,省着点可以吃十来年了。”

    王锦锦听了一会儿,觉得唏嘘,便拉着萧秋年走了。

    今天她就年满十二了,而萧秋年十八。

    王锦锦感慨的对萧秋年说:“四哥,有钱真好,有钱就不用去边疆卖命了。要是人人都不是穷人,这也就没有那么多从军的了。”

    萧秋年脚步一顿,却反问道:“如你这样想,突厥来犯,谁又来保家卫国?”

    王锦锦一想也是,便没有反驳。

    只是她站在家人的立场,是绝对不允许自己亲人去战场的。虽然她从未经历战争,可战争有多残酷,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

    两人在临河楼吃了顿饭,便要回家。

    但走到王家门口,萧秋年突然对王锦锦说!:“我想起还没有给你买蛋糕,锦锦,你先回府吧。”

    王锦锦皱了皱眉,道:“不用啦四哥,一次不吃也没关系。”

    而且那饼,真的不是很美味。

    “不行,每年的规矩,不能变。”萧秋年难得坚持一次,而他坚持的事,就无法改变。

    王锦锦无可奈何,只好先回去等他。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直到快入夜,萧秋年才回来。

    萧秋年将油纸包的饼递给王锦锦,不等王锦锦说话,便道:“我有事要去一趟宝堂斋,你先回吧。”

    王锦锦拉着他衣袖,奇怪的问:“四哥,你今天怎么了?以前你都要和我上房顶看星星和月亮的!今天怎么突然想起去大伯母那儿?!”

    她不等萧秋年开口,又说:“方才你到底去哪儿了?买个饼要这么久?你真当我是小孩子好骗呢?”

    萧秋年拍了拍她手背,沉声道:“不要胡思乱想。”

    “四哥……”王锦锦眼神突然瞧见他右手拿着的一张纸,抬手便去抢,“那是什么?”

    可她想要从萧秋年手里抢东西是异想天开,非但没抢到,萧秋年还顺势甩开了她,转身大步离开。

    气的王锦锦只能原地跺脚:“我倒要看看你葫芦里卖什么药!”

正文 从军行

    萧秋年前脚去了宝堂斋,王锦锦后脚就跟了过去。

    好在林氏这么多年也很喜欢她,她去宝堂斋的次数不少,底下的丫鬟婆子都认识她,见王锦锦来了,非但没有阻拦,还笑着迎过去。

    “五姑娘来了,可你今日得在外头等一等了。”一个守门的婆子说。

    王锦锦问:“怎么?”

    婆子回答道:“四公子正与大奶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