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医纪事-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是这样的,防疫丹多出了细辛和白芷两味温药,凉热比较均衡。而回生丹这副药方偏凉些。临证应用时可以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用的。”
  “嗯,林五小姐说得有道理。”大夫们都点点头,不管林五小姐真正看病时效果如果,最起码,她于医理上还是懂得不少的。当然懂医理不等于就能给人看病了,实际看病的时候,病人的表现千变万化,如果没有相当的经验,想在种种复杂病况中抽丝剥茧般找寻蛛丝马迹谈何容易?
  最终林晚的药方得到了全体大夫的认同。有几位大夫也作了些补充,提供了自己用过的验方。但总体来说还是以林晚提供的药方为准。
  张同海本来是想挑出点毛病来的,可是竟挑不出刺来,何况他一个积年的老医所提供的两个药方还不如人家林五小姐给出的要好。光是看那些大夫的表现就知道了,大家拿到他的方子不过是神色淡淡的放到一边。反而是林晚发下来的资料,那些大夫都仔细地折叠好收了起来。
  张同海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来他想趁着林五小姐冒头的时候搞事情,最好是能让她出出丑,她出丑了便是刘炳良出丑了。结果人家的脸没打到,倒是给人递了个梯子。
  不过他转念想想,这女孩子未必就真的能看好病了,待会儿去济生堂的时候,他倒要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像她说的那么能行。
  那位瘦瘦的大夫高高兴兴地把林晚给的辨证之法和药方收起来,然后好奇地望着林晚前边那一叠小册子,问道:“林五小姐,你那些小册子是做什么用的?”
  林晚从上面拿起几个,分发给在座大夫,道:“这些倒不是药方了,在座各位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拿回去多印一些,然后发给百姓们。诸位都知道的,霍乱这个事儿,预防更重要。这上面都是预防霍乱的措施。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喝污水,要把水浇开了再喝,另外尽量不要吃生冷食物。如果预防没做好,就怕爆发起来,大夫人手不够救不过来呀!”
  林晚说的这一点他们倒都是知道的,难能可贵的是,林五小姐考虑到普通大众很多都不识字,把防病的措施以绘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样任是谁都是一看就能懂得。
  这些大夫一想,林五小姐对这个事考虑得实在够周到,他们的境界倒是有些小了,面对着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这些老爷子们生出了些敬佩。
  按林五小姐的构想,一方面,在百姓中展开防疫宣传,这样,能够防患于未然;然后另一方面又要备齐防疫所需的药材,甚至可以提前按那个防疫丹的药方做成药丸,这样用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服用。便能救更多的人了。
  这些人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讨论了一会儿,便与刘炳良一起前往济生堂,那里有三个霍乱病人正在隔离室里等着治疗呢。他们定出的策略到底能不能行,首先就要在这几个病人身上试验一下。
  林晚另外还提供了两种针灸方法,到时候也是可以酌情选用的。
  这些大夫都是各地数得上名号的名医,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都比较感兴趣。林晚所说的这些,也让他们对此行有了期待,他们倒想看看,林五小姐的方法是否真的够实用。


第102章 从怀疑到佩服的距离有多远
  一个弟子拉开隔离室的沉重木门,这些大夫和他们的徒弟几十号人呼啦啦地鱼贯而入。
  刘炳良询问了看守的弟子几句话,便领着众人到了这仨人身边。
  其中一个刚从茅房出来。另外两个都躺在床上。严重的那一个皮肤干巴巴的,有气无力的躺着不动。
  连这么多人进来都没能让他有什么反应,显然病得太重,已经脱力了。
  另一个躺着的忽然爬了起来直奔屏风后恭桶,行至半路,嘴里便喷射出淘米水样的呕吐物。这人也来不及管这个,直扑屏风后,总算没在这么多人面前拉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他才扶着墙,有气无力地挪回床上。
  他眼睛暗淡无光,看着这些大夫,像是在求这些大夫快给他治一治。
  眼见这几个人病的都不轻,刘炳良挥挥手,道:“都看看,搞清楚症状,然后都说说怎么用药。你们回去后就得自己辩证用药了,趁着大家都在,抓紧时间都看看。”
  众人都知道这机会难得,交流的机会太少了,平时大都是自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摸索。
  刘炳良这么一说,众人就散开了。
  一时间抓手腕的,摸皮肤的,看舌苔的,还有跑去看地上的呕吐物和恭桶里的排泄物的。
  因为之前会上对霍乱的辩证说的很明白,上吐下泻,淘米水样便。腹泻时无里急后重。另外其中一人小腿肌疼,即所谓的霍乱转筋。最严重的那个有明显的脱水症状。
  所以,虽然有几十个人在看,大家也都很快就看明白,这三个人的确都是霍乱没错。
  辩证上没什么问题了,大家都意见一致,下一步便是商量用药了。
  先研究的自然是病的最严重那个,已经严重脱水,看上去奄奄一息的。症状倒是符合林晚的急救回阳汤之证。
  眼见这人病势沉重,大家都没异议,张同海也同意给这人服用急救回阳汤。
  这么多明白人看着呢,他没理由反对,都是明医理的,林晚的急救回阳汤很适合这种危重患者。
  于是,便有人赶去抓药熬药。
  在等药的时候,张同海道:“林五小姐不是说可以用针灸来辅助药物吗?不如林五小姐给我们大家演示下,这样更明白。”
  林晚不是看不出张同海话里的意味,这是想考校她,或者说想找机会让她丢脸啊!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各地汛情紧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疫情,有大量的工作等着他们去做,这么大岁数的大夫,算起来也是资历很老的,怎么老是想着这么点事?
  对于这种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实力碾压他。
  做大夫这一行的,各地哪儿都有,随便哪条街上大都有开医馆的。但是要做到手到病除经验老道的名医,极为难得。
  也正是因为做个名医不易,这一行就有着默认的等级观念。
  能在技术上碾压众人的,说话是极有分量的。
  到现在为止,林晚提供的防疫策略和药方,虽然已经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肯定,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这些药方她是从长辈那里得来的。
  所以对她算是挺客气的,但是敬意谈不上,现在能听进她的意见也是看在药方的份上。并不是出自对她本人的敬意。
  林晚无所谓他们是否敬服她,她只希望他们不至于怀疑她的实力,进而怀疑这些药方。如果因为怀疑而没有好好的推进她所提出的策略。万一爆发疫情,后果可能会很可怕。
  她谈不上什么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在她明知道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她无法眼睁睁的看着那么多的人面临未知的巨大危险而不顾。
  如果到时候真的死亡太多,那种生灵涂炭不是她的心能承受的。
  所以她并没有在这里反驳张同海的话,来到一个病人身边,先后刺入他的素髎、十宣、中脘、足三里等等,并且一边刺一边解释这个病人为什么要刺这几个穴位。
  林晚针刺和讲解的过程中,病人都安安静静的听她的指示,很是配合。
  能不配合吗?之前他们都快吓死了,想着自己会不会死掉啊,现在知道能治了,那大夫说什么就都是对的。便是大夫说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也得答应啊。
  林晚针完了这一个之后,又指着另一个病人,说明像另一种情况针哪些穴位合适。
  指出之所以有这些不同,是因为这两个病人虽然都是霍乱,但是寒热有区别,心内有热的那个,可在服药的同时用些生石膏类的凉药。
  在场的人都有一定的水平,林晚稍加点拨便全都明白了。
  有不少弟子都一边听一边拿本子记着,好像在听大师傅讲课。
  等到急救回阳汤煎好端来的时候,这边的病人针灸已经扎好了,也有人去给这个人去煎药了。
  林晚便要走过去,看看那脱水严重的患者。人群立刻给她让出来一条道,把路给她腾出来。
  张同海也想凑过去看看,结果不知道是谁往前一挤,把他挤边上去了。
  他这也是活该,在会上让他发言不好好说,有点私货又都藏着掖着的。他这么做,在只认技术权威的医界,瞬间把他自己的地位给拉低了。
  大家本来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你技术上显得不行,那外地的就不会把你当回事。谁还会让着你呢?
  端药的小年把药给患者喂了下去,林晚看着那人把药咽下去,道:“如果药材不全的话,给他用独参汤或者萸肉都可以用来急救,看手头有什么药吧。用萸肉的话,固脱敛阳的效果更好些。”
  到这个时候,谁都听得出来,林五小姐这是在用心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给大家讲明白了。这些人心里的感激是实实在在的。
  要说他们想学点医术,都是很不容易的,家传的还好一点。若是给人做徒弟,就先得从打杂的手下做起,端洗脚水什么的这都是小意思了。
  有的做了几年杂事师傅才肯慢慢的教一些。但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凡教徒,有所保留的多得是。有几个会像林晚这样细致讲解的呢?
  所以这个时候林晚在这些人心目中可是有了地位,在很多人眼里,现在林晚就像他们的师傅一般。
  于是他们看着林晚的眼神,那是说不出的尊敬。林晚的年龄早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谁要是再说:这女孩这么年轻,能懂什么?这些人肯定都会嗤之以鼻:你知道什么?没听说过什么叫天才吗?


第103章 偏要这么作!
  不到一个时辰,这几个霍乱病人的病情就稳定了下来。效果是很明显的,上吐下泻都已止住。病情危重的那人脉象已经平稳。可见药方是有效的。
  这些人临走时,刘炳良强调,回去后要以惠民署的名义与地方官沟通下,由官方出面,向老百姓们宣传预防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的减轻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众人知道皇上对这件事很重视,哪能不答应?
  张同海是清原县人,留仙镇正是他开医馆的地方。
  回县里后,大弟子拿着从林晚那里领到的防疫小册子,问道:“师傅,咱们要不要去跟县令大人说一声,请县里出面宣传下?”
  如果官方出面的话,老百姓会相对重视些,若是以医馆的名义来做这件事,那么百姓们就有可能怀疑他们的用心了。
  “去跟李县令说说,不过这个东西不用带去了,你就跟他说明白就行,请县令在全城贴上告示就可以。”
  “不拿这个册子去?”大弟子问道,心里想着,这小册子上画得多明白,就算老太婆小孩子也能一看就清楚,贴告示的话没多少人会看的,更何况不识字的人太多了。
  “不用。”张同海有点不耐烦了,这一趟靖陵之行,别人的面子没削着,他自己的面子都掉地下了。
  大弟子不敢再多说,没办法,师徒之间等级森严,惹恼了师傅,都能把他给逐出门墙。
  大弟子正想走,忽然又想起药材还没备上。按会上大家商量好的,要备上粉甘草、冰片、薄荷冰、萸肉等等,还要提前做出批量的防疫丹。
  但现在他观察师傅的意思,这事有点玄。于是他就问道:“师傅,那咱们还要准备好药吗?”
  张同海点点头:“当然要准备,你按这个单子吩咐下去吧。”
  说罢,张同海唰唰唰写好了清单,递给大弟子。
  那弟子接过去一看,这不是按林晚提供的药方列出来的。是按他师傅自己的药方来写的。
  大弟子不敢多说,心里虽然有想法,但是没表露出来,拿着这清单就去安排了。
  这次跟去的弟子一共三人,大弟子从张同海那里出来,便把两个师弟喊过来,安排药材采购的事。
  三师弟陈然拿起清单一看,不对呀?他掏出自己带回来的那一份,对照了一下,确实没记错啊。
  见两个师弟都看着他,大弟子道:“师傅怎么吩咐就怎么办吧,咱们师傅也这么多年的经验了,用他的药方应该没问题。”
  大弟子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不是太确信,他就没听说过师傅有去疫区给人治过霍乱。
  陈然忙到天黑才回家,刚到家老娘就来叫他,问他:“怎么才回来,你小舅都等你半天了。”
  陈然小舅李石在县令身边做县丞,过来应该是有事吧。陈然这么想着,赶紧去了客厅。
  李石过来就是问问外甥去靖陵的事情,朝廷有公文下来,要求做好防疫的准备工作,如果有大的疫情发生又没处理好的话,县里的官员都是要问责的。
  所以李石就来问问外甥,他们医馆有没有为防疫做好准备。
  陈然听了直叹气,他平时不是这郁闷的性子,李石觉得肯定有事,便追问他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甥舅俩虽然是两辈人,可是年龄差不了几岁,平时也聊得来,陈然想了想,这事也许可以让小舅给拿个主意。
  便把这一趟去靖陵的事细说了一遍,然后又告诉小舅,师傅不肯用在靖陵大家一起商量好的药方备药。
  李石在官场混了几年,人情世故门儿清。他一听就知道这张同海心眼小,妒贤嫉能。
  平时他这么干,也许影响不大。可这个事照他这么折腾,会不会出大事呢?
  毕竟林五小姐那些方法已经当着一帮人的面经过了验证,是有效的,用那个显然是更稳妥的。
  李石这么一想就坐不住了,道:“我得去一趟县衙,跟李县令说说。”
  “小舅,你可别说这事是我告诉你的啊,不然让师傅知道了,还不得把我赶出来?”
  张同海毕竟是清原县最有名的大夫,陈然拜到他门下也是费了挺多功夫的。
  李石却道:“赶出来就赶出来,怕什么?不行的话你下个月去靖陵惠民署开的医学堂去学,你年龄正合适,小舅这里还有名额给你留着呢。”
  陈然一听,顿时很高兴,这一趟靖陵之行,让他挺有感触的,感觉在那边似乎能学到更多东西。
  本来要是让他离开师门,他是顾虑重重的,害怕为人所不齿。现在有了小舅的支持,这事倒可以好好考虑考虑了。
  李石离开陈然家后,急急忙忙地赶到县衙,这个时间,李县令早就该下衙了。李石绕到县衙,又赶到后边的县令府第。
  到了一问,才知道县令被紧急叫走了,说是因为颍州大坝有溃堤危险这个事。
  清原县因为地势整体较高,并不会轻易被洪水淹没。但是现在颍州已经有人往这边迁移了,毕竟两地离得不远,清原县又比较安全。
  县令这是下去安排接受安置移民的事去了,临走时还让人告诉他留守县衙,以防有什么事需要照应安排时,衙里没有得力的人在。
  李石听了,心道,怎么就这么巧,他后脚刚来,县令前脚就走了。
  李石耐着性子又等了一天,见县令还是没信,也不知道到底去了哪个乡镇,又没有多余的人手专门去给他找人,就那些衙役,一个个都忙的两脚不沾地。
  李石便拿出些积蓄,让自家人去采买些外甥给他的那份清单上的药材。然而第二天,家里的管事就回来了,只拉回来少半车药材。用来防疫是远远不够的。
  “怎么回事,就这点呢?”
  “爷,咱们去晚了,药材都被别的州县的人抢光了,就这点,还是花高价买来的,都涨价了啊!”
  管事一想那花出去的钱,就心疼的不行,这钱来的不那么容易,就这么花出去了,连个水花都没看见,钱就没了!
  “没事没事,以后钱还能挣回来。”李石安慰了管事几句,看着那点药材,无奈也没法子了,现在到处都下雨,道路难走,只怕再想买不容易了!


第104章 准备就绪
  “师傅,您看看这些药材够了吗。”
  刘炳良的弟子杨慕生随着刘炳良,林晚以及尚致远来到医馆后院库房。
  几人看着架子上做好的防疫丹以及草药,仔细看了看,药品质量都没问题,数量也不少。
  他们买的早,再晚点药材就购不齐了。
  刘炳良在会后以惠民署的名义给靖陵各医馆下达了命令,要求每个医馆负责几个街区,这样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医馆,就能防止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夏老不爱走动,便由尚致远来代替他。具体的防疫方法基本都是出自于林晚的手笔,因此这些检查落实的事,林晚也得参与。
  刘炳良一大早就带着他们两个人在全城各医馆检查准备的情况。
  济生堂就是检查的第一站,这里是刘炳良亲自坐镇的地方,当然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几个人走了几家医馆,准备的都算合格,毕竟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是皇帝下旨要求的,当然得好好办。
  官府那边也要求里正们挨家挨户分发小册子,讲明厉害关系。都不敢不重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