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之顺治爱美食-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着想着,皇上轻轻笑出来。
  依稀还记得,五岁那年被爷爷带着回老家祭祖。
  祠堂是一座古老的“书院”。
  乾隆皇帝下禁令要拆除南方各省的祠堂,焚毁族谱,很多江南的家族暗度陈仓,改头换面,把祠堂改名叫“书院”,把族谱上的先人变成家族圣贤来拜。
  “书院”,祠堂,经历朝代变迁,历史沧桑,几经焚毁,几经重建,在奔忙在世界各地的族人看来,那就是一个标识,一个精神寄托。
  法律深入人心,文明发达,各家过各家的红火小日子,可不就只是一个象征?
  过年过节的时候祭拜祭拜,哪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家族里有空闲的人都帮着忙乎。
  发现哪个族人的个人事儿没有处理好,搬出来家训祖规、人伦道德念叨念叨……。
  而现在的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王阳明的心学在他和十五叔的刻意引导下又有发展,年轻人不分男女走出家门,游遍大清,出洋跨海,开始追求个体解放,追求男女婚恋自由……。
  自然就引起全大清国人的关注。
  皇上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了过去,下午起来的时候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小脸蛋红扑扑的,兴高采烈的模样,笑开来。
  第二天下起来大雪,堆的雪人还没融化,春节过去。
  皇上开始上朝,太医们在各家转悠解油去腻开胃。??
  御医从睿亲王府回来乾清宫。
  睿亲王的身体全靠精神撑着。
  皇上没有说话,宫人们都退下,乾清宫的偏殿只有他一个人。
  脑袋里乱哄哄的一片混沌。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放下手里的地图,站起身来。
  慈宁宫。
  苏茉儿姑姑给皇上脱下外袍,领着宫人们都退下,自己守在门口。
  皇上和亲娘对坐说话儿。
  “叔父的事儿,额涅知道。”
  皇上的声音艰难,一字一顿都好似用尽全身力气挤出来,“我过两天去皇陵检查地宫情况。”
  “顺便看看其他地方的地形……”
  “额涅……额涅的将来……”
  太后娘娘没有说话,面色平静,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皇上微微抬头,迎着亲娘的目光,面无表情,声音好似从天外传来。
  “额涅……将来……和我们在这边,可好?”
  太后娘娘的眼睛蓦地睁大,呆呆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皇上把一直压在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接下来就顺畅很多,“这是儿子的个人想法,额涅若是……儿子自是听额涅的意愿。”
  …………
  一片静默中,太后娘娘想要开口,却是抬手捂住嘴,眼泪哗啦哗啦地流下来。
  “额涅……。”
  皇上惊慌,急忙忙地起身,掏出帕子给亲娘擦眼泪。
  “额涅,不哭。”
  “额涅若是不喜欢,就当儿子今儿没来过慈宁宫。”
  皇上有点不确定自己的做法。
  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一向好强的额涅流泪。
  太后娘娘的泪水好似是压抑了好久终于有机会哭出来,她好似是摇了摇头,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一张口却是眼泪先下来。
  “额涅是高兴。”
  一句话说完,眼泪又是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个不停。
  “额涅怎么会不答应?额涅能在百年后还能看着儿孙们……”
  “额涅有个好儿子。”
  “额涅高兴。”
  太后娘娘边说边哭,大颗大颗的泪水无声的落下。
  皇上心里酸涩难忍,唯有沉默。
  这是他的额涅。
  这么多年,终于能哭出来,却还是无声。
  皇上默默地陪着亲娘一个下午。
  第二天晚上,皇上领着孩子们在乾清宫,把这个事儿和他们都说一声。
  “你们祖母的事儿,就是如此的决定。”
  皇上面对儿女们或震惊或沉默的表情,表示他的话只是告知。
  “京郊的皇陵,现在有你们的代善二爷爷等忠臣良将,将来会安葬更多人。你们十四爷爷是一个帝皇陵,你们的祖母是一个太后陵,将来阿玛和额涅一起。”
  八个孩子一起心里一抖,声音发颤,“阿玛,我们明白。”
  “我们将来,都和阿玛、额涅一起。”
  亲阿玛含笑点头,“虽然阿玛认为薄葬即可。可这也是阿玛的个人看法,将来随你们个人意愿。”
  “只记得,若是百姓没有安身之处,皇陵修的再好,风水找的再好,也是逆天之举。”
  小家伙们站起来行礼,朗声回答,“记得,遵阿玛教诲。”
  “嗯。这些日子朝堂上的事儿都听说了,自己回去看看地图,琢磨琢磨,或者一起商议也行。
  除了关外、关外必须要大建设的几个地方外,还有那几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原因为何。”
  “写一个章程送上来,阿玛看看。再一个,有关于最近的宗族之事,也都写写你们的个人看法。”
  皇上简单地交代一番,父子一行人来到坤宁宫用晚食的时候,皇后娘娘发现孩子们的表情不对劲儿,看一眼皇上。
  皇上微笑,很自然地给媳妇儿夹一筷子她最喜欢用的菜。
  ……皇后娘娘望着自己碟子里的肉丁,轻轻瞪一眼皇上,心里的疑问被岔开。
  孩子们忍住不让自己笑出来,心里刚刚因着阿玛提到的事儿引起的阴影,消散了大半儿。
  一家和乐。
  睿亲王、豫亲王听说皇上要在他自己的地宫旁边建太后娘娘的地宫,惊讶,感叹一阵,也没有多说。
  倒是朝臣们对此的反应比较大。
  太后娘娘母仪天下,岂能有不去盛京和先帝合葬的道理?
  虽然他们都知道当年先帝和宸妃娘娘不得不说的故事,可太后娘娘是太后。
  就算先帝在时,太后娘娘按照满洲规矩,也是正妻之一,妻子单独立墓,于礼法不合。
  皇上意决,就差直接说,额涅百年后爱怎么安葬。
  有大臣揣度着皇上的意思,没等豫亲王开口,直接跳出来。
  “先帝和端文皇后在盛京好好的,太后娘娘不想去打扰也是情理之中,谁规定妻子必须附葬丈夫?”
  “妻从夫葬,千古道理。”
  “你也说了千古道理,我们华夏延续了几千年,要不要说说远古时期的墓葬规矩?说说商周时期的‘同穴异坟’,现在的‘同穴同坟’。”
  “莫要乱扯。出嫁从夫,与夫君合葬,乃女子的最终归宿。”
  “你才乱扯。现在民间寡妇再嫁多得是,你倒是说说和哪一个夫君合葬?唐时候也有女子回葬娘家,这是血亲。
  血亲之情,夫妻之情,怎么就有高低了?太后娘娘要留在京城怎么行不通?”
  …………
  皇上听着下面的人为了一件,在他眼里是自家家庭私事的小事儿,吵成一团,额头青筋突突跳,急欲爆发。
  跟着上朝听政的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低着头小脸紧绷。
  豫亲王发现皇上和孩子们的模样,心疼。
  反正他对先帝一丁点儿好印象也没有。
  “启奏皇上。”豫亲王大喊一声,等到殿上的声音都停了,接着说道:“太后娘娘的身后事,是国事,也是家事。”
  “论国事,太后娘娘母仪天下,功劳苦劳都有,单独安葬,完全当得。论家事,皇上和太后娘娘决定即可。”
  “臣附议。”
  “臣附议。”
  …………
  满蒙等其他民族的大臣们一个个站出来,汉家大臣也有三分之一站出来。
  三分之四,对比三分之二,此事议定。
  男女之事最引人好奇,太后娘娘的身后事更是牵扯到大清国人的神经,事情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来,大清国上下都是议论纷纷。
  谁也没想到一向对民间的言语争论不偏不倚的皇上,会让太后娘娘将来葬在关内。
  就连基本上都是一夫一妻吵吵闹闹过日子,“不问国事”的平民百姓,也都是张口结舌。
  很多老夫子对着京城的方向大声痛哭。
  “皇上啊,此举必然造成阴阳不平,尊卑失秩,伦理沦丧……”。
  很多年轻人琢磨着自己的小道道。
  当年叱咤风云的大唐女皇去世后,也是以皇后的身份“附葬高宗乾陵”……大清国的女子们,将来会比大唐、大宋时期还能蹦跶嗷。
  很多当家夫人默不作声。
  作为女子,生前面对丈夫的三妻四妾,心都操碎掉;死后还要妻子附葬,要同穴,要侧身屈肢,恭敬地面相丈夫,到地府还伺候着。
  为哪般?
  沉默的对抗最为吓人。
  大清国的男子都深刻地感受到这股排山倒海的洪流。
  男尊女卑几千年了又如何?三纲五常又如何?华夏人从母系走到父系,再到如今,皇上的意志明白着,个人谁能阻挡?
  皇上……
  皇上面对这一切,唯有沉默。
  苍天做证,他的初衷,只是不忍心看亲娘百年后去挤昭陵。
  皇后娘娘面对皇上冷不丁扔下的惊天大雷,既有诧异,也有意料之中。
  此刻面对皇上一脸“我很无辜”的表情,想笑。
  “华夏文化,对比生前幸福,更重视死后哀荣。废掉女子必须附葬丈夫才有身份认可的规矩,绑在女子身上的‘紧箍咒’一下子松了大半儿。”
  “那些打算着开始争权夺利的大臣们,也都乱了阵脚,先应付自家后院起火。”
  皇上……
  亲亲媳妇儿的额头,眉眼舒展,眼角带着勾人的笑儿,小小的风流流泻而下。
  “今儿天好,我们去梅园赏梅花?”
  …………
  忙完这一段时间,皇上把大小事儿,国家家事都扔给儿女们,专门陪着媳妇儿,每天不是赏梅花,就是赏迎春花。
  皇后娘娘自知争不过皇上,“无视”周围恨不得隐身的宫人,耳朵红红地跟着皇上手拉手,出发去梅园。
  都有事儿做的孩子们,呆呆地望着阿玛、额涅潇洒的背影。
  鼓鼓腮帮子继续忙碌嗷。
  三月十八,春和景明,风和丽日。
  皇上的三十六岁大寿。
  六岁登基到现在,三十年为帝,作为地球上最大国家,最强盛国家的皇帝,不管皇上多么不乐意热闹大办,面对事实还是只能接受。
  无他,自动跑来送贺礼的人,太多。
  大清国的官员们,皇上一冷脸,不敢折腾。
  其他人,比如东北老家、蒙古各部的人,比如西方国家的几位国王,都来北京城蹭皇上的这顿寿宴。
  穿着一双高高的高跟鞋使劲儿增高的路易十四,和三位大阿哥差不多同龄却身体瘦弱的卡洛斯二世,同样身体瘦弱,面色苍白的利奥波德一世……。
  丹陛大乐奏响,太和殿大宴。
  皇上按照流程走了一个上午,和亲娘,姐姐妹妹们,老叔们,兄弟们,孩子们说一声,光明正大地陪着媳妇儿午休,给小宝宝们做胎教。
  美其名曰,和皇后娘娘单独过生辰。
  哎呦呦,皇帝/皇上/阿玛,你还记得自己是三十六岁生辰,不是十六岁生辰不?
  亲娘,姐姐妹妹们,老叔们,兄弟们,孩子们……一边牙酸,一边面对一位位寻找皇上/阿玛的人,哈哈哈。
  唯有睿亲王带着果宝、海宝、山宝这一桌儿,作为老的,小的,没人打扰。
  三胞胎吃饱喝足,懒懒地摊在自己的小软椅子上,和十四爷爷显摆。
  “十四爷爷,宝宝有照相机啊。”
  “照相机照相比画儿清晰。”
  “咔嚓一声,全家福,喜气满满。”
  十四爷爷起来兴趣,“没忽悠十四爷爷?”
  小宝宝的大眼睛炯炯发光,做出被“冤枉”的小模样。
  “宝宝们乖乖啊,十四爷爷。”
  “祖母、阿玛、额涅……的全家福。”
  “很多很多人一起啊。”
  十四爷爷心动,让人给皇上和皇后娘娘传话,皇上果然来了兴趣。
  虽然皇上知道小儿子们捣鼓的照相机还处于试验阶段,时灵时不灵。
  一个大家庭,今儿在京的人都站在一起。
  玉树临风、芝兰玉树的皇上;四五个月的身孕,腹部圆滚的皇后娘娘。
  端正地站着,身形开始发胖的太后娘娘。
  被儿孙们搀扶着,身形瘦弱,微微躬着背的睿亲王。
  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大格格……依次排序到七阿哥。
  肃亲王,裕亲王、英亲王……
  养心殿的大师摆弄了三四分钟,“咔嚓”了十来次,终于成功一次,留下了大清国的第一张照片。
  其他人纷纷闻风而动。
  皇上的三十六岁生辰,别开生面,创新千古,在此起彼伏的“咔嚓”,“咔嚓”声中圆满结束。
  《大清快乐报》:
  皇上英俊的面容上含着少年郎的笑意,是生生不息的希望,春风化雨的清凉,静谧安详的幽雅。
  丹凤眼里的光芒好像欣欣向荣的春天,蒸蒸日上的大清国,惊艳时光,感动岁月,尊重你我他,温暖整个世界。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正文完结,番外陆续送上。有想看的内容,或者人物,请留评论吼。
  乾隆皇帝命令拆除南方各省的祠堂,史书有记载。
  英国当年从美国和印度撤军,一方面是独立,个人感觉,还有一个原因,英国无法把两个地方融进英国。每年花费那么多年英镑做基础建设,可最终都是亏空。
  查了资料,夫妻同穴,好像就是一个笑话。妻子是附葬,葬的时候不是平等的各自平躺着,而是和生前一样行礼。
  感谢在2019…11…11 09:14:30~2019…11…11 14:35:4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绯羽☆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159 章

  团宝、泽宪; 是大阿哥的名字,这个世上; 喊他名字的人很少。
  那是一位好姑娘,大约十四五岁; 尚且年幼; 两颊胖嘟嘟的可爱。
  一双大眼睛好像会说话,有着属于这个年龄的天真善良,与生俱来的灵气聪慧,教养良好带来的稳重得体。
  祖母先在八旗选秀上看好了,阿玛和额涅给定下; 弟弟妹妹们偷偷去见了一面,都说好。
  团宝瞧着也好。
  他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喊他“泽宪”的人。
  十四爷爷的孝期过后; 团宝和两位弟弟是十六岁,恰好过个两年; 等多尔博叔叔的大孝过后,大婚。
  又是一年热闹的上巳节过后,皇上的生辰过后,春风和煦的春日傍晚; 二阿哥圆宝整理好自己桌子上的物事,凑过脑袋一起看大哥手里的纸张。
  “……十六岁; 两年后十八。”
  一边的三阿哥胖宝听了二哥的“自言自语”,回忆一下“大嫂”的模样,脱口而出。
  “‘大嫂’是娃娃脸啊; 大哥……。”
  大哥不自在地摸摸鼻子,他也有点儿惊讶。
  圆宝和胖宝惊讶过后瞅着大哥乐呵。
  大哥这不光是心理上“老牛吃嫩草”……
  哈哈哈哈。
  乾清宫偏殿里头传出来两位阿哥的大笑声,透着点儿魔幻的味道。
  殿外的侍卫们也都探头瞄一眼,团宝挨个瞪一眼两位弟弟,奈何两位弟弟抓住机会可着劲儿的乐呵。
  “大哥,二哥,三哥,五点三十五分啦。”三位小弟弟奶声奶气的小嗓门响起,接着是一阵咚咚咚的脚步声。
  大哥一抬头就瞧见三位弟弟红扑扑的胖脸蛋儿,额头上还带着微微的汗迹。
  对三位弟弟露出一个笑儿,放下手里的毛笔整整衣衫,团宝领着两个弟弟给阿玛行礼。
  皇上挨个叫起,不急不缓地翻看儿子们批完的折子。
  自从三位小弟弟进学,两位小妹妹出生,一家人就是这样的生活模式。
  到了五点,弟弟妹妹们下学,三兄弟也要“下班”。
  阿玛先去书房箭楼接弟弟妹妹下学,顺带挨个检查他们的功课,接着来乾清宫接他们兄弟三个“下班”,稍作检查他们批复的折子。
  前面几个皇上随手拿起的折子都没事儿,有想法“不到位”,思虑“不周”的地方,皇上一一给提出来。
  有孩子们自己无法做主,或者不大知道怎么处理的折子,皇上一一给讲解清楚。
  待到要结束的时候,团宝专门递给阿玛一个折子。
  皇上一眼看去。
  来自大清国的西南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藏马省巡抚递上来的折子。
  藏马省一个名叫曲登嘎布日的县,县令张自力报上来,他治下的县里出现一桩奇案,一个本应死了多年的案犯,“活了”。
  经查实,十年前负责此案的县令是当年派去藏马县三十位县令之一,目前是浙江开化府知府;负责斩首此人的县丞是当地人,目前致休在家。
  在任的时候性情谨慎,是当地人人夸赞的老实人,可就是这么一位老实人,他居然能和行刑的刽子手一起,被这名案犯的一个亲戚强迫加收买。
  这名案犯在被秋后问斩之前,县丞和当时的县令恳请,让其家人收敛尸体。
  然后在行刑之时,刽子手只伤到案犯的颈骨。
  案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