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青云想让两位老人赶紧去歇息,可是该问的话还得问,不然心里很不踏实,“周伯的病情如何了?”

    “老奴的旧疾暂时是好了。”

    刘婆蹙眉道:“他生的是怪病,这几年已有五回了,好端端没有任何预兆就突然发作,发作时肚子疼的满地打滚,失去理智用脑袋撞床头、撞墙,恨不得自行了断,停止时立刻不疼了,跟没事人一样。这几年给他在七个城府瞧了几十个名医,买了好多药,把汤药当水喝,连尿的尿都带着药味,那都不管用,还是没有好,该发作就发作,该停止就停止。”

    刘婆性子急,说话语速快,这一番话倒豆子似的噼哩叭啦的说完了。

    福伯都没听清楚,还好江青云都听懂了。

    江青云瞧着周伯额头上的乌青,“你这额头上的乌青可是旧疾发作时疼痛难忍碰墙碰的?”

    周伯低头道:“老奴在马车上旧疾发作,当时忍不住额头碰了车窗……”

    “都怪我太困了在马上睡着了,没发现他病情发作,等我醒来,他已经尖喊尖叫的从马车上滚下去了。”刘婆回想起来,心有余悸,胖呼呼的手捂在胸口,“亏得他福大命大,没被马蹄踩中。”

    周伯抬头道:“我一把贱骨头死不了。”

    江青云问道:“那些名医诊断周伯患的是什么病?”只有知道患的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

    刘婆唉声叹气,“那些名医说法不同,腹疾、肚痛、肝脏不符,还有说是吃坏肚子。”

    福伯道:“老爷跟燕王府请了太医,后个太医就过来给老福瞧病。”

    周伯心里装着大事,望向江青云道:“老爷……”

    刘婆忍不住道:“别叫老爷,得叫少爷。少爷这般年青,模样又生得这般好,你叫什么老爷。”

    周伯望向江青云,目光带着请示的意思。

    江青云缓缓道:“叫我少爷也无妨。”

    周伯低声道:“少爷,老奴有极重要的事向您禀报。”

    江青云轻轻点头,带着周伯去了书房。

    福伯安置刘婆用饭歇息。

    刘婆刚才进府时粗略瞧了几眼,江府远远比不上蜀地的江府。

    大周国规定,官员级别决定府邸正门门槛的高低。

    蜀地的江族族里官员十几人,最高的族人官职正二品,正门门槛的近一尺半。

    长平县的江府只有江青云一人,他是举人的身份,没有官职在身,正门门槛不到两寸。

    门槛低,面积小,里面的设置也远远不如蜀地江府。

    江族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蜀地江族。

    刘婆在路上就想过这些,可是亲眼目睹,内心无法接受,更别说江青云这个江族人。

    这个时候,刘婆有些猜到江青云为何这么消瘦这么消沉。

    福伯见刘婆望着院子角落的积雪发呆,缓缓道:“北地荒凉,物产稀少,到了冬天,一场大雪,方圆几百里的城府镇村全部被白雪覆盖,地里什么都没有,只有白雪。”

    刘婆失声道:“蜀地没有雪,冬天地里有菜。可是蜀地的江族现在什么都没了,方圆百里的城府镇村都没人了,一片荒芜。”

    福伯长叹一声,看到刘婆的胖脸上又落下眼泪,泪水掉在她的衣服上,有几滴被刺骨的风吹到滴在地上,这泪是为江族的人还是她的儿孙流的?

    周伯发现书房跟大厅一样温暖如春,却没有瞧见火盆,这是怎么回事,不过眼下要跟江青云极重要的事,这件小事回头问福伯便是。

    “这是老奴变卖家族所有铺子、货物兑换的银票。”这个家族指的是江族。周伯姓周,是江族的下人,也就是江族的人。

    一叠大额银票放在一个雕刻有小兽吉祥图案的漆盒里面,那是江族现今所有的财富。

    众所周知,江族是个拥有几百年历史历经几朝出过十几位三品以上高官的大族,哪怕这些官员都是文官中的清流,江族光是古董、字画就价值不菲,何况是金银。

    可惨遭天灾人祸的江族如今所有的财富就只剩下这一漆盒银票。

 145家族隐秘

    “辛苦了。”江青云目光带着几分感激。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在那种情况下变卖家产是多么不易的事,如果不是周伯能力强,如果不是燕王周冰派出王府亲兵护送,江族的财产早就被那些人吞了,连一枚铜钱都不会给他留下。

    周伯用极低的声音报了一个数目,满脸愧疚的跪下,“老奴没有本事,老奴有罪。”

    “我在信里让你抛售,以为最多卖了几万两,没想到你卖出这么多银子。你做的很好,何罪之有?”江青云连忙双手扶起周伯,还让他坐下说话。

    “多亏了邓将军,不然老奴命丧土匪刀下,老奴命贱死了就死了,家族的银子就得落入土匪手上,那时老奴就是家族的大罪人,九死难以恕罪。”周伯一时激动,忍不住再次落泪。

    江青云心里领了燕王的情,也感谢邓将军,缓缓道:“我让你办的另一件事,把田地都捐赠给当地官府用来资助学子读书,你来信说办了。你做的好。”

    闻言,周伯想起了几个月前,自己在看到江青云的信里要捐田时十分不解,后来在卖商铺时得知江族遭到的人祸,这才明白江青云捐田的用意,当时心里对江青云敬佩无比。

    江青云见周伯不知盯着何处发呆,轻声道:“周伯,你很累了,快去用饭歇息。”

    “少爷,老奴有一件天大的要事禀报,请您俯身听老奴说。”周伯扑通跪在地上,表情无比的严肃,双手抓住了江青云的衣袖。

    江青云坐在太师椅上,身体向前倾,俯身下去,耳朵贴着周伯的嘴巴,只听他说了几句话,细若蚊音。

    周伯一边说一边观察着江青云的神态,竟然发现江青云面无表情没有半点惊慌,这是什么原因?

    “不瞒你说,在我离开蜀地之前已经从表哥那里得知了此事。”江青云伸手指了指屋顶,“若不是此事,若不是上面步步紧逼,我不会逃离蜀地来到燕城找姨母、表哥庇护,也不会让你赶紧变卖家产,把田地全捐出去。”

    周伯内心沉重无比,原来少爷早就知道了。一想到少爷顶着如此大的压力,不由得哽咽出声,失声道:“少爷……您受苦了。”

    “好歹我还活着。你们都平安回到我身边。只要我们都好好的活着,总能熬过去。”江青云再次双手把周伯扶起来,这时的他也是双眼流泪,满脸悲伤之色。

    周伯定定的望着还未及冠的江青云,一字一句的道:“您福大命大,一定会否极泰来兴旺家族。”

    江青云默默不语。

    刘婆左等右等不见周伯过来,只能先用了饭,而后洗漱去床上等他,多年夫妻只要各自觉得舒服就行了,没有那么多虚礼。

    足足过去一个时辰,周伯才回房,房里点着两根蜡烛,四处寻找没找到火盆,媳妇这些天快要累死了,特别是他生病的那几天,媳妇又累又急都瘦了几斤,这回见到心心念着的江青云心里终于踏实,不等他回房已经四脚朝天的睡着,还打起了呼噜,可是他想知道外面冰冷无比,房里没有生火盆怎么还这么暖和?

    周伯想了想,没忍住还是出去找到两个在院子里巡逻的护卫,“我想问问你们,房里没生火盆,怎么还那么暖和?”

    护卫倒是认识周伯,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解释道:“火炕。”

    “火炕?”周伯吓了一跳,若是着火那可怎么办?

    “咱们府里入冬前由长平县令派人来安了火炕,每间房都有烟道,白天黑夜都暖和,就不用生火盆了。”

    周伯又问了几句,还去厨房瞧看了火炕的源头及烟道,这才放心的回去。

    刘婆的声音响起,比平时低,似呢喃似说梦话,“死老头子,你刚才进房又出去,干什么去了?”

    周伯有些兴奋的道:“老婆子,你知不知道,你睡的是火炕不是床。”

    “早就知道了。”刘婆翻了个身,眼皮都不睁开,又打起呼噜。

    周伯躺在铺着上等棉布床单热呼呼的火炕上,不多时沉沉睡去。

    次日,刘婆一早就起来了,到了这个年龄,睡眠少了,心里有事更加起的早。

    她昨天从福伯那里要来活了,以后厨房归她管了,她一定要让厨子做出可口的饭菜把她的好少爷江青云养胖了。

    厨子指着锅里煮着白汤,解释道:“这是我们从长平县买的豆浆,可放糖可不放,老爷每天早上都要喝一大碗。”

    刘婆没听说过豆浆,更没喝过,闻着一股淡淡的豆腥味,“豆浆是用什么做的?”

    “听说是黄豆磨的。”厨子见豆浆煮开了,就给刘婆盛了半碗,让她尝尝。

    “放糖。”刘婆喜吃甜食,特意让厨子在豆浆里放了两大勺糖,喝过甜滋滋香喷喷浓郁热呼呼的豆浆,身上都出了一层薄薄的汗,感觉毛孔张开,这个舒服,“豆浆是个好东西,难怪少爷喜吃。”

    “你要是喜欢吃豆浆,那一定也喜欢吃李家豆腐。”厨子特意道:“老爷就爱吃李家豆腐,每天都要吃。”

    “少爷那么年青,以后你,还有你们都不许叫他老爷,要叫少爷。”刘婆环视几个厨子。

    有个长脸青年是在厨房打杂的,壮着胆子道:“刘婆,我有话想说。”

    刘婆微笑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长脸青年道:“若是我们以后都叫主子少爷,府外的人会以为少爷上面还有老爷、夫人……”

    各府的主子都是有长辈有晚辈,长辈叫老爷、夫人,晚辈叫少爷、少夫人。

    江府不同,只有江青云一人,若是叫少爷,不知情的外人还以为江青云的爹娘健在。

    刘婆一愣,倒是没想过这点,如果有人因此问江青云,弄得江青云想起去世的爹娘,这心情能好才怪。

    众人望向刘婆,见她笑容收了,一脸伤痛,眼睛红了要落泪,连忙低下头来不再瞧她。

 146礼村小神医

    刘婆摇摇头,哽咽道:“我的少爷,唉,我想的简单了,还是叫您老爷吧。”

    厨子过了一会儿问道:“刘婆,今个我跟人定了李家豆腐、豆腐皮,到时做给老爷吃,余下的给你和周伯尝尝?”

    刘婆收了悲伤,高声道:“好。我们老两口沾沾老爷的光。”

    周伯没有用早饭的习惯,起床洗漱去书房给江青云请安然后去了大厅,不一会儿,燕王府的两名太医就到了,随行的还有秦太妃身边的大奴婢。

    大奴婢是一等奴婢,穿着绸缎衣裙,还外披斗篷,容貌美丽,比县令家的小姐都不差,不过在刘婆夫妻面前不敢摆谱,柔声道:“太妃让奴婢过来瞧瞧刘婆、周伯,说是你们一路辛苦,歇息几日再去给她磕头。”

    刘婆是秦家的家生子,几十年前秦家当奴婢时,时常见到还是少女的秦太妃,忙道:“多谢太妃娘娘记得老奴夫妻,多谢太妃娘娘体恤。”

    江青云特意见了两名太医,从他们嘴里得知周伯的病在医书上没有记载,以前也没有遇到过,不知如何救治。

    “在下告辞。”

    “江公子请留步。”

    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世上人千千万万,得什么病的都有,两名太医对于无法诊治周伯并不觉得愧疚,坦然离开。

    江青云心里很是失望,不过还是谢谢两名太医实话实说,这比那些所谓的名医不懂装懂乱开药强得多。

    作为病人的周伯反而安慰江青云,“老爷,老奴的身子骨还好,不用您费心思。”

    江青云不会放弃治好周伯,语气平缓但是透着几分坚定,“燕城是北地最大的城府,名医颇多,说不定就有人能诊断出你患的是什么病,还能把你的病治好。”

    一连几日,江府频频出现燕城的名医,直到整个燕城的名医都来遍了,也没有人能诊治周伯的病。

    不过有一位名医向江青云推荐了长平县、尚县的两位名医,“他们二人都是我的师兄,从医的时间比我多十几年。”

    江青云当即派人去请这两位名医。

    周伯夫妻见江青云这般重视,心里自是感激。

    江府天天进出带着药童的名医,周边的邻居,也就是当地的村民还以为江青云生了重病。

    江府的人跟村民买食材,雇村民修路种地等等。自从有了江府,村民的日子就比以前好过些了。

    村民都关心江青云的身体,怕这个财神爷没了,家里跟着少一笔收入。

    有几个胆子大的村民特意守在路边问负责采买食材的厨子。

    厨子认得他们,这种无需保密的事说出来也无妨,答道:“周伯是府里的管事,年近六旬,生了怪病。府里这些天请遍了燕城的名医,是为给周伯瞧病。”

    “原来是府里的周伯生病。”

    “周伯不是好好的吗,昨个我还瞧见他带着人去巡查树林。”

    “这么冷的天,周伯他老人家要保重身体。江老爷也要保重身体。”

    有一个村民想了想,歪着脑袋道:“我听说礼村有个小神医,医术特别高明,专治疑难杂症,你们府把小神医请来给周伯瞧病。”

    “礼村小神医。”厨子记在心里,采买完食材回到府里特意在福伯面前提了一嘴。

    昨个福伯从几个护卫嘴里听说礼村小神医,还听说李家混糖月饼、李家豆腐、李家豆腐皮都是出自小神医家,这不正准备跟江青云提提,又有厨子提了礼村小神医,看来小神医在当地小有名气。

    可是几个人都提了小神医,偏偏没有一个是郎中,更别说名医了。

    礼村小神医要是医术高明,怎么没听燕城、长平县、尚县的名医提起她?

    “礼村小神医?”江青云听到这五个字,脑海里闪现出在燕王府见过的用老藤编织的安全帽。

    福伯也是很担心周伯的病,虽然没亲眼目睹,可周伯额头上的乌青就能说明发病时的痛苦,问道:“老爷,这么多名医都瞧不出老周的病,您看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老奴派人把礼村小神医请到府里来给老周瞧瞧?”

    “好。”江青云只说了一个字。心里对这个小神医及她家只有淡淡的不屑,却没有半点好奇。

    燕城十一月冬天,天气冷到大晴天人站在官道上随手擤的鼻涕甩在地上立刻就能冻住。

    礼村的人就在这样冷的天气里卖豆腐、豆腐皮。

    村民为了不让豆腐、豆腐皮冻住,给它们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棉被打开,豆腐还是冒着热气。

    “李家豆腐六个铜钱一斤,豆腐皮七个铜钱一斤。”

    “豆子都涨价了,成本高了,豆腐、豆腐皮只能跟着涨价。”

    “天可怜见的,这么冷的天,能把狗都冻死,我出来卖豆腐,你们还不想让我挣点辛苦钱?”

    葱、萝卜都涨价钱,李家豆腐、豆腐皮也涨价了。不过以前的主顾还是花银钱买李家豆腐、豆腐皮。

    “今个豆腐皮只进了两斤,半个时辰前就卖光。”

    “豆腐只剩这么一小块了,不到一斤,有个七、八两,我便宜卖给你,三个铜钱拿去。”

    李家豆腐、豆腐皮就算涨价,买卖仍是特别红火。

    礼村的人卖李家豆腐、豆腐皮就没有卖不完原自拿回村的。

    豆腐引来了长平县、尚县的酒楼掌柜,他们不想从礼村人手里买豆腐,要从李家直接进豆腐,这样一斤能少花两个半的铜钱,还有豆腐皮,购买量也不小,只有跟李家直接打交道才行。

    再者,他们想跟李家搞好关系,以后李家有什么新鲜吃食能想到他们。

    李家正准备后日的满月酒,卤猪肝、酱猪肉、炸肉丸子、炸豆腐、炒花生,李山父女、李山正在厨房忙的脚不沾地,见两县的两个掌柜来了,李山父女只能先放下手里的活,跟他们谈买卖。

    长平县酒楼的掌柜开门见山,“我家酒楼每天跟你家买三十斤豆腐、十五斤豆腐皮。”

    三十斤豆腐能做出五十道炒豆腐、豆腐汤。十斤豆腐皮配上萝卜大葱能做出二十道炒豆腐皮、凉拌豆腐皮。

    在酒楼里面豆腐皮的利润比豆腐高,但是点豆腐的食客比点豆腐皮的多,所以酒楼进的豆腐比豆腐皮多。

 147炸丸子与一记耳光

    尚县酒楼的掌柜道:“我家酒楼要的量跟他家要的量少一点,豆腐二十斤,豆腐皮十斤。”

    尚县的人口不如长平县多,酒楼的流水同样如此。

    李如意道:“我们卖给村人的豆腐一斤四个半铜钱,卖给你们不可能是这个价,五个铜钱。豆腐皮就六个铜钱。”

    两个掌柜面面相觑,亲自上门一趟,每天才省了几十个铜钱,没有达到期望值,“我们量要得不小,你们家就不能便宜些吗?”

    李如意态度比较强势,“你们也瞧到了,我们家人少活多,每天产的豆腐、豆腐皮是有数的,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