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健安道:“我们午休后先去谢江哥哥,然后去金鸡镇看望张老师。”
李如意怕张秀才留四个哥哥吃晚饭,道:“江哥哥今晚过来用晚饭,你们得回来吃晚饭。”
李英华瞟了李福康一眼,然后与李敏寒不约而同的呵呵坏笑。
李山问道:“你们笑什么,怎么了?”
李敏寒摇头晃脑的道:“我二哥想金鸡镇去见见我们未来的二嫂,还想在二嫂家用饭呢。”
李福康羞得脸通红,“没有的事。”
赵氏连忙给二儿子解围,问道:“志高考上北华书院,你们见到他时,他有没有让你们跟他一起上北华书院?”
王志高是李健安的未来小舅子。
李英华看见李健安低头,便答道:“有。不过不是很强烈。”
李敏寒道:“北山书院比北华书院好,我们一开始就想考北山书院。”
李如意问道:“你们见到燕姐了吗?”
李英华答道:“见到了。”
李敏寒又嘻嘻坏笑道:“燕姐特意穿着新裙子去的,我知道她就是穿给大哥看。”
这下轮到李健安脸红了。
赵氏又连忙给大儿子解围,笑道:“你们考上书院,你爹高兴都笑了一个时辰了。”
闻言,李山脸上的笑容就更灿烂了。
几十里外的燕城远郊的一座宅子,一个头发灰白的妇人听到奴仆说李家四少年考上了两座书院,满脸懊悔。
283后悔与糖蒜
“小的打听清楚了,李家四位少爷都考上两座书院。”
“他们刚在学堂读了不到一年的书,怎会考上书院,你不过认错了人了吧?”
“小的没有认错。他们是军官李大人的两对孪生儿子,好些人认得他们。”
妇人面色复杂挥挥手,“下去。”
如果李如意要是在场,会惊讶的发现这个像五十几岁的妇人是自请被张秀才休掉的马氏。
短短的几个月,马氏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为此容貌苍老,头发变成灰白色,看上去老了二十岁。
大周国被休弃的妇人日子非常艰难,哪怕马氏是为儿子的前程自请被休。
马家的日子不好过,马氏回到娘家后的日子可想而知。
“莫欺少年穷。我当初不该不听夫君的话。我亲手毁掉了芸儿的好姻缘。”
“芸儿要是跟李福康定亲,李家仁义,就算我娘家出了事,李家也不会悔亲。”
“可怜我的芸儿,如今别说好亲事,就连提亲的人都没有。”
“可恨马招父子做下那等十恶不赦的恶事牵连我们全家。”
“错过李福康这个好女婿,我真是瞎了眼。”
马氏痛苦的流下悔恨的眼泪。
马氏的前夫张秀才被马招父子连累,学堂差点开不下去。
这次,李家四少年考上北山书院去看望张秀才,发现张秀才开的学堂少了一半的学生。
张秀才的长子张祺今年八岁,本来今年要试着考北山书院,但是家里乱了,心静不下来,后来马氏被休离开,张祺没了生母,心情很差,紧接着,张秀才大病,张祺要照顾张秀才,学业荒废了两个月,没有把握就没参加考试。
张秀才望着曾经的四个弟子,很是欣慰的道:“你们能考上北山书院,是你们自身勤奋努力的结果。”
李家四个少年非常的刻苦勤奋,别人不知道,张秀才还不知道吗。
更难得的是李家家教好,教导的四个少年重情重义还很谦虚。
张秀才心里很后悔当初在家里没有强势让马氏低头,没有把女儿许配给李福康。
张祺满脸羡慕,“我努力一年,明年考北山书院。”
李家四少年回到李家就跟家人说了张秀才父子的现状。
李山感慨道:“张秀才是个好人,怎么好人没有好命?”
“爹,您要是想帮张秀才,好办的很。”李如意给李山出了个主意。
李家四少年考上书院的事很快就传遍县城,众人皆震惊。
“他们怎么不考燕城书院?”
“李大人是军官,他的四个儿子要是上燕城书院,学费会减不少。”
“李大人是武官,把四个儿子送到书院读书,是想让他们当文官吗?”
“听说卖豆腐出身的李大老爷有四个文曲星下凡的儿子,在学堂只学了几个月就考上两座书院。”
“李家后继有人,风水可太好了!”
李家在当地卖豆制品、混糖月饼出了名,李如意的小神医名号有些名气,后来李山一下子从白丁变成军官,方圆百里都知道。
这下李家四少年出名了,县城、镇村的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议论此事。
有人好心的问李山,“你怎么不把儿子送进燕城书院。”
李山早就得了江青云的嘱咐,答道:“我儿子的第一个老师张秀才就是读的北山书院,我儿子的心愿就是上北山书院。”
“是哪年张秀才?”
李山就高声道:“就是金鸡镇的张秀才。”
“原来你儿子的启蒙先生是金鸡镇的张秀才。”
“张秀才才学高教书很有一套,人品也端正。”李山说的是实话。
张秀才要不是断指,肯定能考上举人。
李家四少年跟着张秀才学习的几个月获益匪浅。
“那我把儿子送到张秀才开的学堂那里读书。”
李家暗中相助,不过几日,张秀才的学堂又招满学生。张秀才心里更是感激李家。
麦收期间,李家的皮蛋、糖蒜大卖,特别是糖蒜,因为燕王府提倡吃蒜,糖蒜的价钱不贵,上至权贵下至贫民都买糖蒜吃。
糖蒜做法简单,七天就能腌制成功。
李如意把存的大蒜九成做成糖蒜,又从佃农及各村购买蒜做成糖蒜,要趁机卖掉赚一笔。
李家的佃农为了能够活下去,都特别勤快,今年开春种麦田的同时,听了李如意的话在山边开荒种了好多的蒜。
三家佃农的蒜合起来有五百多斤,为了报答李家,在李家收蒜时,燕城、县城的蒜涨价了,佃农仍是按以前的价钱卖出,少赚了一百多个铜钱。
李如意得知此事就让任余年给佃农传话,“我家买了你们的蒜,回头做好糖蒜便宜卖给你们,你们可拿到县城附近卖掉。”
“小姐真是菩萨心肠。”
“小姐的大恩大德小的全家一辈子都还不清。”
“小的也能卖糖蒜?”
“老天爷,我这是前世积来的德吧,遇到这么好的主家。”
三家佃农得知此事,有几人激动的当场落泪。
王族的人靠着卖李家的豆制品、皮蛋、糖蒜什么的都发了财,这是十里八乡人人皆知的事。
如今李如意同意让他们这些飘泊无根的佃农卖糖蒜,这就是对他们极大的信任与鼎力扶持。
“一斤蒜两个铜钱,做成糖蒜批发售卖。一个小的糖蒜一个铜钱。两个大的糖蒜三个铜钱。散糖蒜按瓣算,五瓣算一个铜钱。”
李如意把糖蒜批给王族、佃农,制定统一价钱,不让他们抬高价钱。
燕城、县城的商人来批发购买糖蒜按坛算钱,一坛能装五斤糖蒜(含一斤糖水)的坛子批发价三十五个铜钱。
皮蛋、糖蒜都能存放,一年四季都可以卖。
但是制作皮蛋用到的鸡蛋,方圆百里产量低,皮蛋的买卖不得不减少,只能等几个月后李家自家养鸡下蛋。
李家的豆制品买卖也比前些天好,特别能够做凉拌菜的豆腐丝销量翻了两倍。
收入增加,李如意给赵氏的钱跟着增加,赵氏一直担心家里负担四个儿子读书,又养一大群人,银子不够用,这下终于又踏实。
麦收结束后过了几天,李家的石头屋盖好,佃农喜迁新房。
三家佃农通过卖皮蛋、糖蒜赚了钱,对李家感恩戴德,这下又搬到新房,无比感激,给李山夫妻、李如意做了长生牌摆在家里。
同时,石头屋不远处的鸡棚也建好,买进一千只小鸡、二十只老母鸡、八只大公鸡。
284让人震憾的鸡棚
江府。书房。
一身白衣的江青云端坐于太师椅,身前是放有书籍及文房四宝的书桌。
每日江青云至少读书两个时辰。
天灾人祸夺走了他所有的族人,却没能夺走他勤奋好学的心。
读书范围很广,天文、地理、历史、杂记甚至医学都看。
他拥有过目不忘的天赋,还特别勤奋,再加上游历天下及特殊的人生经历,只是十六岁就才识过人眼光独特,连麾下人才济济的燕王都多次夸赞。
此时,他手里捧着一本农书,正看得津津有味。
农书与科考没有关系,像他这样的少年举人,出了孝定要参加科考考进士,无需看农书浪费时间,可是他仍是。
一是有博览群书的习惯,二是看看能不能找出提高府里田地产量的方法。
以前在蜀地的田地种的是水稻,哪怕是劣田的产量也有二百斤。
现在到了燕城长平县的田地只能种麦子,良田的产量还不到二百斤。
麦子的产量比水稻低,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
在蜀地雨水多,土地肥沃,一场雨过后,地里的菜就产一波,农民的菜地一年四季都种着绿油油的菜,哪怕冬天也有青菜。
燕城缺水,土地又不肥沃,蔬菜的生长周期也慢,青菜就是一季,到了冬天下雪天气太冷,什么菜都种不了,田地荒芜看不到一点绿色。
土地贫瘠,雨水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
燕城的农民比蜀地的农民要苦的多。
他看农书就是想找出能让土地变得肥沃的方法。
不知过了多久,周伯满头大汗兴冲冲的来了,怕汗臭熏到江青云,站得离书桌远远的,微笑道:“老爷,老奴去李家瞧看了,石头房砌的很结实,住个上百年没问题,李家还给三家佃农打了口水井,以后佃农不用吃河水,冬天也不用去河边打水。”
江青云没想到勤俭节约的李山夫妻竟然舍得给佃农打了一口水井,合上书点头道:“甚好。”
“李家盖的鸡棚离三家佃农家不到三十丈,里面很大,估摸有十亩地,一半是空地,一半有六排平房,每排八间,那么多房间各用用处,有鸡下蛋晚上睡觉住的、孵小鸡专用的,还有几间竟然是养……”周伯话都嘴边生生咽了回去,望着白衣胜雪俊美似仙的江青云,后面的话恶心的很实在是说不出口。
江青云好奇的问道:“养什么?”
周伯赶紧转动脑子,婉转的道:“这个,这个,就是养了喂鸡的动物。”
江青云又不是没见过鸡吃食,鸡吃的虫子有许多种,菜叶里肉呼呼的小青虫、泥土里蚯蚓等等,问道:“虫子?”
“差不多。”周伯想到在那间房里看到的那些东西,恶心的竟是打了个寒颤。
之前李如意就说养鸡除了喂蒜,还有大绝招,江青云更加好奇了,问道:“难道是有毒的蝎子?北地的蝎子比南地少多了,如意难道要自己养蝎子喂鸡?蝎子成长期长,怎么能用来喂一千只鸡?”
周伯干咳两声,低头道:“老爷,您神仙般的人物还是别听了污了耳朵。”
“不是虫不是蝎子,那是什么?”江青云放下了农书,起身道:“我去瞧瞧。”
周伯急道:“别。老爷,老奴告诉您,您别去瞧了。蛆。那几间房要养蛆。老奴看到的就是蛆。”
出乎意料的是江青云没有恶心的呕吐,又是问了好几个问题:“鸡吃蛆?蛆怎么养?养在粪尿中?”
“老奴没看到鸡吃蛆。老奴看到一盆盆的蛆就恶心的跑了,没看清楚有没有粪尿。”周伯见江青云从书桌前走了出来,连忙伸手去拦,“您可别去那地方,老奴这就再去瞧仔细了禀报您。”
江青云不以为然的道:“我去过的地方有些比生蛆的地方还恶心。我要亲眼瞧瞧李家怎么养蛆喂鸡,若是好,我们府里的佃农都闲着,我盖一个鸡棚,让他们跟着李家的佃农一起养鸡,这样也算有个事做,当然鸡棚要是能赚到钱更好。”
周伯惊喜问道:“老爷愿意听小神医的话养鸡了?”
江青云微笑道:“如意用的养鸡方法闻所未闻,我觉得有意思可以试试。”
周伯大喜,没想到恶心的蛆竟是让江青云改变了主意要盖鸡棚让佃农养鸡了。
刘婆过来请示完江青云午饭吃什么后,见周伯又要出府,小声问道:“你要去哪里?”
周伯答道:“老爷要去看小神医家里的鸡棚。”
“天不是很热,老爷出去走动一下好。”刘婆望着江青云非常清瘦的背影,目光带着几分慈爱,“老爷有感兴趣的事就好。”
从去年至今,一年多的时间,江青云的变化很大,再没有死气沉沉的暮色,取而代之的是少年应该有的朝气,身体也好了许多,起码不用天天喝汤药,也不会大夏天的还怕冷到里三层外三层裹起来。
这样的变化让刘婆夫妻、福伯看在眼里,心里除了感激秦太妃、燕王、县公爷等人,还有李家一家人。
周伯描述的鸡棚远没有江青云亲眼看到的震撼。
六排平房清一色的砖屋,房顶是木制的,十分结实。
从外观看,这已经不是鸡棚,这比村民住的还好。
用来给鸡睡觉下蛋的房间—鸡窝,非常大,每间长十丈、宽五丈,三侧墙壁上钉着几排铺着干草的木头架子,还有一侧墙壁砌有火炕,房间的中间很大的一块地面铺有干草。
用来孵小鸡的房间面积不大,不过,一半是火炕,上面也铺着干草。
养蛆房的面积最小,里面有一多半是火炕,炕上、地下放着木桶、木盆等。
现在只有一间养蛆房养着蛆,房间的十几个木桶、木盆上面爬满了白生生的蛆。
没有想象的臭气熏天,空气有腐败的臭味还有鸡粪的臭味,在江青云的忍受范围之内。
他在木桶木盆的最底部看到了鸡粪、麦麸、花生渣,原来这就是用来养蛆的原料。
陪同过来的佃农是个又瘦又矮的中年汉子,用不可思议的目光望着江青云的背影,然后低下头,脸上表情十分自卑,耳边传来周伯的声音道:“我们老爷想看看鸡吃蛆,劳烦你了。”
285鸡棚奇景
“不劳烦。正好到了鸡吃食的点,小的正好要喂鸡。”中年汉子说着就去隔壁房间拿来两个大筐,然后戴上用草编的手套,把几个爬满蛆的木盆木棚放进大筐,提着大筐大步流星的去前排房子。
天气好,所有的鸡都放出来在院子里晒太阳。
二十只母鸡领着一千只非常可爱毛茸茸黄色小鸡仔在草丛里找虫子,几只羽毛鲜艳的大公鸡在周边悠闲的溜达。
一千只小鸡仔听上去很多,在偌大院子看着就不多了。
中年汉子把大筐丢到院子里,里面的蛆盆蛆桶滚了出来,然后就看见二十只母鸡激动的张着翅膀带着小鸡仔潮水般涌至,开始抢吃。
大公鸡亢奋的喔喔叫唤几声加入到抢食的队伍。
毛茸茸的小鸡动作非常灵敏,一口啄食一条蛆,够不着就扑腾着很短小的翅膀跳起来,很是可爱。
蛆很多可是架不住鸡也多,别看小鸡仔小,可是吃起蛆来,每只都能吃十几条。
大周国唯独李家的鸡棚才能看到群鸡抢吃蛆的场面。
中年汉子把掉在大筐上的蛆拌在地上,然后再去取蛆,这般来回两趟。
江青云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上看到鸡吃蛆一说,今日若非亲眼目睹,实难想象鸡这么爱吃蛆。
周伯看着小鸡吃食觉得喜庆,脸上不知不觉挂起了笑容,问道:“大侄子,这些鸡只吃蛆,还吃别的吗?”
中年汉子被周伯叫一声大侄子,一下子觉得周伯很亲近,笑着答道:“吃。吃麦麸、青草、菜叶。等过些天蛆多了,就不用喂菜叶。”
“多少天能下蛋?”
“我家小姐说百日。”
“这么快?”
“我家小姐还说我们家的鸡吃的好,下的蛋蛋黄会别人家的大,还有我们家的鸡吃蒜吃蛆不会生病。”
“鸡吃蛆也能不生病。”
“不生病。”中年汉子自豪的道:“我们小姐可是神医。我们小姐是活菩萨,能救人命还能救牲口的命。”
周伯一个劲的点头,激动的道:“那是。我的命就是小神医救的。”
“原来叔的命也是我们小姐救的。”中年汉子好奇的问道:“叔生的什么病?”
“我的胆里生了石头,好多的石头,不是大石头,是细小的石头,能有一堆。”
中年汉子说话声都有些变了,“胆也能生石头?”
周伯每回讲此事,闻者都十分好奇,这让他诉说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双手捂着肚子,“能。你可是不知道,我疼的要死要活,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