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白的科举人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枝枝可见筋骨,打眼看过去就是下了功夫的。
江绯白看过之后心里五味陈杂,还是要做小孩模样拉着刘氏手臂撒娇道:“娘亲,以后这些东西让绿枝绿荷姐姐帮你做好不好?我都听绿枝姐姐说了,您生我前身体就不好,生我后也一直费心劳神,眼睛也时时不舒服,我都知道。我明白您是想亲手为我做点什么,可是孩儿也是心疼您啊,我还想您长命百岁,看着孩儿长大陪您走遍我大景万里河山呢!整日里从书本里看有什么意思,您等着,将来我亲自带您去看,去体验,好不好嘛,娘亲?”
刘氏听完这一番话心里感慨万千,平日里看着孩子嘴甜,撒娇卖萌,守门的婆子都能婆婆婶婶,亲亲热热的叫上一通,只把个人哄得恨不得把他捧在手心里疼。
只是没想到还是个心细的,竟然注意到了自己平日里看的书净是些游记,地理志,各地风俗志异。一时怔怔的杂七杂八想了很多。
江绯白看着刘氏好一会没有回答,竟然发起呆来,以为自己说了什么勾起了刘氏的伤心事,忙拉着刘氏的衣袖摇晃道“娘亲,您就答应孩儿好不好?好不好嘛?”说着眼泪已经在眼眶打转,真是眼泪说来就来,活脱脱一个戏精转世。
刘氏一看儿子误会了,眼泪要落不落的叫人看了平白难过,赶忙放下手里的绣品对儿子道:“好好好,娘都听安哥儿的,快别哭了,你一哭呀,娘的心都要碎了。”
江绯白心里暗叹,自己这个娘呀,什么都好,就是经历娘家巨变,丈夫打击后,有时候太敏感了。得了,还是自己以后多多照顾吧。
“唉”,没忍住小小的叹口气,心里默想,到底是谁照顾谁呀,关爱小朋友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呀,可惜了,别说这个时代,就是前世,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
结果叹一口气引来屋里丫鬟的一众哄笑,绿枝看着小小一团的人儿,平日里就爱操心些有的没的,这会竟然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叹气,可爱又好笑,还不好笑出声,免得小少爷恼羞成怒不理人,忍得辛苦。
江绯白看着丫鬟的样子,猜到她们的想法,又无法沟通,忍不住摇头叹息,代沟呀代购,千年的大鸿沟,不可跨越。
刚想装深沉表现一番自己曲高和寡的孤独感,刘氏就用手轻拍她的脑门“得了得了,小人精,不闹了,既然说好看,娘亲拿这个给你做个笔筒如何?”
江绯白听见刘氏这么说,瞬间就明白了,刘氏是想送自己去学堂读书,这一年由于实在太无聊,也没有啥娱乐消遣,就缠着刘氏读书识字,刘氏看着小人儿爱学,乐得将启蒙用的《启蒙韵律》慢慢教给他。
可是刘氏教了两月之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读书上极有天赋,这就更加坚定了要把孩子往读书科举的路子上送的决心。
一来读书科举一向是黄黄正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代大局如此,个人无法改变,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大景朝以武力军功建朝,但是在最初一轮的论功行赏之后,国家逐渐安定,治世还是需要大量的文臣,武将基本除了镇守边疆守卫京师重地的,都放在家里高官厚禄的荣养了。
简单来说就是给多多的发工资,您就在家里安稳待着别出来晃悠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国情如此,乱世出武将,出战神,盛世只需要治国能臣,毕竟谁都不希望经历乱年间人不如狗的时代。
再说江绯白自己,也想过当下自己最有优势的就是读书,并且是踏踏实实的读书,自己一不是天赋异禀的人,二也没有在哪个方面做过深入的研究,唯一的优势就是多活了二十几年,能更懂得珍惜时间,当然,记忆力好像比以前好了不止一点,不过好到哪种程度,还需要以后慢慢研究。
所以刘氏问起的时候,江绯白立刻回答“好啊好啊”,还很狗腿的加了一句“娘亲做的一定最好看了,可是娘亲做的我就舍不得用了,那娘亲你让绿枝姐姐给我做好不好?”说话的时候,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的惹人怜爱。
刘氏一看儿子这么上道的答应下来,就趁热打铁,追问,“娘年后送你去书院读书好不好?学堂里有很多和你一样大的男孩子,你可以和他们一起读书玩耍。”
江绯白心里暗想,得了,这是把他当小孩子哄呢,就怕他不去上学,代沟无法跨越啊。心里暗暗叹息,嘴上道“好啊,我白天去学堂读书,晚间回来陪娘亲,娘亲你可不要太想我哦,我才不会舍不得娘您呢”
江氏看孩子这么懂事,心里又酸又软,觉得为了这孩子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一定会拼尽一切让孩子顺遂安康,就像孩子的乳名一样,平平安安。
“好了,娘知道了,小人儿精,叫绿荷姐姐带你洗手,去吃桂花糕。”
“娘亲,您最好了,安哥儿最爱您了。”江绯白在刘氏脸上留下一个湿哒哒的吻后,拉着绿荷的手蹦蹦跳跳的走开了。
江绯白心里暗叹,带着记忆做小孩,真累啊,还得学会享受这个重新成长的过程。
刘氏看着江绯白的背影走开,对绿枝道:“绿枝,给二爷跟前的小桂子传话,让他想办法透话给江清云,我有重要的事情找他商议,做的仔细点,不要让荣安堂知道这边的动静,徒生事端。”
绿荷告退走了之后,刘氏继续之前未完成的绣品,绿竹看着眼前的奶奶,想着这几年的生活,也算是熬过来了,她也慢慢看开了,小姐这样生活也不算错,怎样都是个活法,这高门大户的事情,谁也不比谁高明到哪里去。
绿荷让小丫鬟看着奶奶有什么需要,出去和喜鹊商议来年安哥儿上学需要准备的一应所需,都该提前备起来,今天铺子管事该来交账查账了,小少爷又长高了,秋衣该提前准备了,顺带看看厨房新进了什么菜,晚饭准备的清淡一点。
绿荷这么一想,觉得日子过得也很充实,不缺吃穿,主子和善,小少爷眼看着是个机灵的,未来可期,谁又说的准比谁好呢?
三天后的傍晚,江清云来到秋明居,与刘氏单独商谈了半个时辰,又和江绯白一起吃了饭逗趣几句就匆匆走了。江清云心里也明白,之前错过那么多,生活中全是不可弥补的裂痕,很难重新开始了。而且他是个懦弱的人,反抗不了母亲,弥补又需要太多代价,他没有勇气承担那么多。他只能无谓的逃避,把空间留给妻子和儿子。
第4章 父亲
江清云知道刘氏生的儿子聪明又可爱,可是他也知道这个儿子不是刘氏给他生的,只是妻子给自己生的,刘氏不想让儿子过多接触江府的一切,他自己也知道,刘氏是个简单又纯粹的人。
自己每次看到那孩子都发现他比上一次见面又长高了,每一次见都能发现他又进步了,又学会了新的词在花园里和丫鬟聊天,有想吃的零嘴让门房的阿爷买,启蒙韵律背的一字不落。孩子很好,刘氏把他教的也很好,唯一不好的大概就是和自己这个父亲聚少离多。
真是好笑啊,一个府里隔着一道墙,最亲近的人心却好像在天地的两端。是了,安哥儿只有自己一个父亲,可是自己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罢了,先这样吧。
刘氏使人告知自己有事商议,江清云便猜测是安哥儿进学的事了,其他事刘氏不会让自己知道。自己在国子监司业的位置上已经好几年不曾挪动了,江清也知道自己不会钻营,没有背景,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为自己打点,毕竟所有的资源都应该向大哥倾斜,谁让大哥生来就是要将来继承家业,给父母养老送终的人呢?嫡长子,生来如此。
果然刘氏想让安哥儿年后进学,京城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族学,名门望族的族学外姓人没有过硬的关系不可能进去,江家老家远在青州,江府只是其中一支,并未设立族学。因此刘氏思来想去想让安哥儿去秦家族学。
刘氏知道自己曾经与秦家孙辈的三房有些关系,想求一个秦家族学幼学班的入学考试资格,没错,不是入学资格,是入学考试资格,说白了,就是报名资格。我答应了,毕竟是我唯一的嫡子,我只能尽力而为了。
秦家有位大儒,在前朝战乱年间辞官隐居,远在深山仍不忘钻研学问,企盼战乱结束之后用至圣先贤的圣人言说教化万民。
当然,他也成功了,大景新朝初立,年逾六旬的秦老夫子效仿先贤有教无类,开坛讲课,最终成为一代大儒,也因此桃李满天下。不管在朝在野,秦老夫子的名声无人不识。
如今秦老已经耄耋之年,在秦家别院休养,但是秦家族学这些年已经慢慢发展成大景读书人无人不知的东林书院,盖因当年秦老有一日在桃花山下的东林寺与友人郊游路过,兴之所至,忽而有赋《东林道上闲步》,后将秦氏族学建立于此,后人称之为“东林书院”,也就是京城人所谓的秦氏族学。
现任书院的院长乃是秦老先生的小儿子,已是大衍之年,素日里不常在书院,书院的一应事务由其大儿子秦长生打理。
秦长生年近而立,也是一代传奇人物,生而体弱,祖父秦老先生为其取名“长生”渴盼长久顺遂,从小聪慧异常但是不走寻常路,做过的事情京城人能说三天三夜。
弱冠之龄夺取京中科举榜首,皇帝欲将其点位状元,然在殿试时发现探花竟然已年逾花甲,这位皇帝也有创造性的将状元点为探花,榜眼变状元,探花变榜眼,另两位因为年龄和样貌平白得了这天降馅饼,当然是欢快的伸手接了叩谢隆恩了。
不说后来游街的万人空巷,鲜花差点把从小体弱的秦长生砸个鼻青脸肿,就说皇帝陛下因重其才,欲让其在翰林院清水衙门熬资历,为以后入阁打基础,秦长生不论出生还是能力还是秦家的影响力,只要自己不作死,日后妥妥的内阁宰辅啊。
可是秦长生愣是给拒绝了,说是考试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识足够给天下学子为师,自即日起,他将暂代其父的东林院长之职,入东林书院教书育人。
自秦长生束发就学五载之后,弱冠之龄,成为大景东林书真正意义上的院长。而今又过了十年。秦长生已至而立,江绯白还是垂髫小儿。
京中人人皆知,东林书院的入学资格有民众推荐的,有当地官府举荐的,也有通过府试、院试自然选拔上来的,但是不管是哪种入学资格,都要经过东林书院的考试才能真正成为东林书院的学子,要不就只能旁听。
但是这并不包括幼学启蒙班,幼学班是真正意义上的秦家族学,师资力量一流,只接受秦家本族以及近亲家族有出息有天赋的孩子,从小学习,学上几年,正常考核通过,一路可以直接进入东林书院,这样的孩子,在科举取士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因此京中无数家族想把自家孩子塞进秦氏族学不得其法。
半月后,当刘氏亲亲热热的搂着江绯白,对江绯白说“安哥儿,最近要好好学习,争取年后可以通过秦家族学的入学考试”的时候,江绯白是蒙圈的,说实话,江绯白真没想到自己上个学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不论刘氏的人情,还是江清云的人情和财物。
毕竟人情这东西,是奢侈品也是消耗品,用一次少一次。
尤其听到小丫鬟叽叽喳喳说着打听来的,关于东林书院和秦氏族学那些明晃晃,闪着光,可以预见几百年都不会倒塌的金字招牌和光辉历史时,江绯白简直惊呆了好吧。
本来以为去外面的小书院读个书,进个学,楞是让刘氏整出了如此大的一出。顿时感觉压力倍增。只能在心里苦笑。真是沉重的母爱啊。
刘氏还在笑眯眯听小丫鬟讲听来的消息,随后对江绯白说“安哥儿,我知道你懂事,能进入秦氏族学固然可喜,可是只要你尽力了,不进也没关系,母亲知道你是最好的孩子,你别怕,最近按照往常母亲教你的学即可。”
江绯白立刻说道“母亲,我知道的,您一直都觉得安哥儿是最好的孩子,可是安哥儿想努力试试,能有更好的选择,我为什么要放弃?”
刘氏在这一刻突然感觉孩子长大了,失落、开心等复杂的情绪交织,让她本能的抱住江绯白,只说了一句话“好,娘亲相信你。”
绿枝绿荷带着众人退出屋子,让两人亲热相处了会儿,母子两人在这一会已经交流了打听来的各种信息。
总结一下发现秦氏族学幼学班的考试不一而足,考试内容因人而异,不同的先生考试方法内容不同,同一先生不同学生考试内容、方式也不一样。简直让收集消息的人眼花缭乱,心力交瘁,还没有规律可循。
如果说科举收集主考官的诗集、时文、策论是为了更好的揣摩主考官的喜好和习惯,以增加录取率,这种方式是可以并且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秦氏族学入学考试好像是完全凭借先生的心情,人家爱咋整咋整。
鉴于此,刘氏和江绯白商议还是把《启蒙韵律》再好好读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刘氏适当教一些幼儿启蒙诗词,增强学习。然后过不过的随天意吧,刘氏私心里也不想把儿子逼迫的太紧张了,累出病了也不划算,而且安哥儿现在满打满算也才四岁,翻过年也就虚岁六岁,刘氏也不是很放心让儿子去别人家进学,整天不在身边。只能说是碍于现状,不得已为之。
江绯白也就答应了,心里还暗暗想着,姐上辈子高考文理不分科,大学还选修了古文学,这辈子记忆力貌似也加强了,也算是开了个金手指,要是这样还不能进幼儿园大班,只能说,这个大班的面试算是看老师和学生的眼缘的,要是双方看不对眼,说什么都是白搭。
认真准备,交给命运选择吧。
晚间吃过饭,就把《启蒙韵律》在心里默背了一遍,然后把前世的《三字经》、《千字文》在心里默记一遍。江绯白是真的害怕自己哪天就忘记了曾经的过往,没有来处,不知过往,心就像无根浮萍,飘飘荡荡,没有归处。
第5章 过年
最近江绯白一直在想,自己算不算是穿越然后变异,得以开了金手指,因为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是越来越好,而且越是努力回想,越是能清晰的记得前世学过的东西。
比如以前只记得高中数学老师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口沫横飞,粉笔点着黑板,对着全班同学说:“我们在这里放一个P”,具体这个P的位置,作用一律想不起来,更别提这是一道什么类型题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越想越清晰,不仅能知道P点,还记得M点,N点,这是一道求最短距离的题,用了什么公式,老师当时的语气,动作都逐渐清晰起来。
江绯白只能知道两世的唯一相交点就是自己的名字,都是按照家族排辈取得,而且一模一样,只此而已。
江绯白不知道这算不算变异,也不知道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甚至这种变化对自己是好是坏,只能乐观的想着:“最近偷看过母亲的游记、札记、地理志都没忘掉”,也算好事一桩。
日子在江绯白自己一个人的纠结中,临近年关了,江绯白才发现难怪以前小时候喜欢过年,现在重新作为小孩,在千年前体验到了人民群众真正关于“年”的期盼与祝福。
打从腊月初八,刘氏一大早就吩咐秋明居的丫鬟婆子熬腊八粥。待到临近午时吃腊八粥时,江绯白对站在一旁的绿枝绿荷显摆道:“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绿枝绿荷看着小少爷一脸洋洋得意的表情,十分可爱,忙不迭夸赞道:“少爷懂得真多,一看就是做学问的人,哪里像奴婢等人,奶奶少时不知废了多少功夫教奴婢,就是记不住,没的浪费奶奶一片苦心,现在好了,少爷竟是个不用教自己都能学会的,奶奶不知道多欣慰呢!”
还不忘问旁边的喜鹊等人,是不是这个理。
一通夸赞,江绯白的厚脸皮险些受不住,只能尬笑着埋头苦吃腊八粥。心里暗想“这只是日常的商业吹捧,说不定日后自己还要用这样的方式和别人商业互吹呢,看来得多学着点,也要多多习惯才好呢。”
腊月二十五“接玉帝”,腊月二十六“洗福禄”,腊月二十七“洗疚疾”,腊月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小除夕,贴春联至此,真正进入过年高潮。
刘氏娘家远在边疆,和江府关系也不亲密,也是近两年才让二房姨娘初一十五来秋明居请安,也是每逢初一十五去老太太的荣安堂问安,都是面子工程,真正坐在一起,恨不能一口咬死对方,一桌吃饭只能尬聊。
因此,除夕夜守岁三房在各自院子里倒也乐得自在,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