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举官途-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孩子果然天性聪颖,勤奋刻苦。我看了他的文章,格式上来讲没有大问题,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算是合乎规范。甚至有几篇文章的破题立意也很有新意。只可惜遣词造句还是太过平实,引经据典之处太少。这样的文章想要过县试也是有几分难度的。”
  听完周文彬的话,荀夫子不住点头。问题确实如周文彬说的那样,林清的文章缺乏灵性,也没有太多深度。可惜他自己所作的文章也不过如此,所以很难帮助林清再更进一步。
  “所以才需要文和加以指点啊!”荀夫子见周文彬话里的意思有所动摇,立即接话道。
  周文彬看着林清点了点头道:“指点是可以。但是拜师却着实不必。子才兄你也知道,我确实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教导学生。不如每五日来我这边一趟,我帮他看一番文章,指点一下。你看如何?”
  荀夫子也知道这样是最好的结果了,连忙拉着林清向周文彬道谢,倒是让周文彬连连摆手,只称举手之劳,不敢居功。
  林清也很识相得将之前准备给陈秀才的拜师礼并五两银子呈上,周文彬和荀夫子一阵推脱后,最终只收下来二两银子并拜师礼,坚持不肯再多收。
  送林清和荀夫子出门前,周文彬还将两本自己所写的读书笔记借给了林清,嘱咐他看完后可以交流一下所思所想。
  虽是一波三折,但是林清终于能得到秀才公的指点,每月也仍旧只需出二两银子的束脩,倒也着实让他送了一口气


第十八章 伙计
  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荀夫子心中也是畅快了,虽说周文彬无法像他一样时时刻刻盯着林清学习加以指导,但是以林清之聪慧,只要有师傅能领进门,想必就可以靠着自身的努力修行了。
  因为还有些事情要办,荀夫子并没有跟林清一道回村里,而林清则和林大娃约好了傍晚时分在镇东头集市口等着,到时候一起回林家村。只不过此时刚刚和荀夫子两人在馄饨摊上用过午饭,时间尚早。
  师徒两人分别后,林清原想到书肆再去蹭一下午的书看,反正那边书铺的伙计早已和他相熟,到时候再买上一套科举教材,想必那伙计心中也是欢喜。
  想到这里,林清就熟门熟路地往书肆走去。然而快要到书肆的时候,一块招牌闯入眼帘“张记布行”。
  “张记布行?这不就是爷托人说的那家店铺吗?”那时候林清也听了一耳朵,说等九月之后就让林清道这家“张记布行”去相看一下,若是东家满意他们也觉得待遇不错,那就留在这家布行当伙计。
  原来这家张记布行就在书肆隔两个铺面的地方,只不过之前林清每次来去匆匆,就算看到了也就眼前一闪而过,并没有记在心上。
  踌躇了一番,林清脚步一转,还是往这家布行走去。
  走进这家布行,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原本以为只是一家门脸很小的店铺,倒也有七八十个平方,最里面是两排约两丈高的货架,长约十几米,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色布匹,显然是比较珍贵的品种,花色繁多,看着面料也比较光滑,应该是丝绸一类的布匹。货架前安放一张柜台,一名年约三十的男子正在那边打算盘记账;墙壁两侧也是一排货架分上下两排,这上面的布匹则是看着稍差一些,但是也是细棉布的料子;最中间的长桌上摞着一匹匹粗布,有两个穿着布衣的妇女在那边正认真挑选着。
  掌柜的可能正在处理账目处理地比较专心,所以一直到林清走到他跟前了才看到他:“小兄弟可有事?”
  林清正要说明来意,却听到一声略带沙哑的惊呼:“林清?!你怎么在这里?”
  林清扭头一看,来人竟是许久没见的张立学!
  张立学已然是个半大的小伙子了,上嘴唇上长了一簇淡淡的绒毛,嗓音可能是在变声期所以有些沙哑,但是性子却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大大咧咧,热情大方。
  自从张立学从荀夫子那里拜别之后,林清和他相见的机会就少了。林清知道他是到镇上叔叔的店铺里帮着做事了,每十日才有一次休沐时间回张家村,偶尔两人还能在张家村碰面,但是一人忙着读书,一人忙着家中各种琐事,也是很难再像之前那般开怀畅谈。
  这次距上次相聚已经有半年之久了,骤然相见,两人都是开心不已。
  张立学很是兴奋地将林清介绍给了其叔叔张春生:“二叔,这就是我经常跟你讲的我的好友林清!”
  张春生性子和张立学一样,都是热情之人,但是可能做掌柜日久,所以眼角眉梢也带着一些精明和圆滑,听是张立学的好友,很是热情地招待林清到待客处的桌椅那边去落座,并叫张立学去东边铺子里买一些点心茶水过来。
  这是张立学平时做惯了的,一有大客户过来,张春生就会让他去买点零嘴吃食过来招待客户,以促进生意的谈成。
  正要答应出门,却被林清立马拦了下来:“不忙不忙,立学兄。其实不瞒张掌柜的,我这次过来是听家中长辈说您这里缺一个伙计,想问问我是不是可以过来做?”
  “你过来做伙计?”张春生有些惊讶地看着林清,他可没少听自家侄儿吹嘘他的同窗林清是何等厉害之人,如何被夫子喜爱,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学三个月就能比他侄子学三年的都好。现在却到他铺子里来做伙计?
  不过转念一想,他确实之前有听家里人递过话,说林家村有个读过书的孩子想到镇上做伙计,如果他这边缺人可以来试试。倒不曾想,这人竟就是林清。随即又释然了,这读书再有天分又怎么样?不过是一个农家子,家里哪能供得起他一路读下去?能去私塾读几年书已经是天大的造化了。
  如果这孩子真如侄儿说的那般聪慧,那到这里做事可是个好苗子:“你是立学的好友,立学又处处称赞你,若是你愿意到我店铺里来做伙计,我当然是欢迎至极的。”
  林清也是觉得今天能在这里碰到的是张立学和他叔叔,也真是又惊又喜了:“谢谢张掌柜的,我会在这里好好干的!只不过我每五日要去西街葫芦弄周秀才家让他指点一番我的文章,所以我每五日要休沐一天,不知这样可否?当然休沐那一天的工钱可以不用发我。”
  竟是还要求学的,还能找到秀才公给他指点,这孩子倒也是个心中有成算的。只是若是如此,可能这心不一定能都放在这里了。
  张春生心中略有迟疑,张立学是他亲近之人,从他一些细微的动作表情里立马察觉到了些什么,他心里是千万个希望林清能留下来和他一起做事的,便马上打圆场道:“二叔,你刚刚不是还说上月的几笔账怎么也对不拢吗?林清的算术也是数一数二的好,要不要让他帮你看一下?”
  张春生幼年时和张立学一样,只读了几年书就出来闯荡了,他当时运气好,和一家走商的商队一起跑到了西域,从那边沿路倒买倒卖,被他愣是赚了一大笔银子,回来开了这家布行,这几年生意着实不赖,这才想再招一个伙计。
  张春生勉强字是都认识,也能写,会看账本,但是每次对账的时候都是一个头两个大,没个三五天就算不清一笔笔账目。有些往来的小账金额不大的,虽然有疑虑,但是也懒得多去管,只能糊在那边。倒也不是没想过去请一个账房先生,但是请一个账房先生可不像一个伙计那么简单,光月钱都至少出到三五两银子,像他这样的店铺,着实不必有这项开销。
  之前只听说林清读书很厉害,倒是不清楚算术也厉害。此时听到张立学如此力荐,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上个月的账本给林清看。
  林清接过账本,先是一目十行地扫了一遍,账本上的数据记得有些凌乱,是一本流水账,记了几月几号进了什么布匹,一匹布多少银子,车马费花了多少钱,其他一些日常开销。然后又会在第二页写今天卖了几匹布,收入几两银子等等这些信息。完全没有任何归类,杂七杂八地全都记在上面,一个月下来也是一本不薄的账本了。
  林清问张春生借用了毛笔和一张空白的纸,也没用算盘,每翻五页纸林清就会快速地在白纸上写上几个数字,不过一刻钟时间林清就将账本全都捋了一遍:“张掌柜的,您看一下,这是您这个月的总开销,这是总收益,这是盈利。”
  此时店铺里还有别人,所以林清只是将数字写在了空白的纸上,并一一指给张春生看。
  张春生一一细看过去,除了盈利这边少了五两银子外,竟是和他这几天算下来的相差无几。可是他算了整整四天时间啊!这孩子就算了一刻钟不到的时间,还没打算盘,随便翻翻账本,就给算出来了?!
  “张掌柜的,我不知道您发现了没有,您这里有一匹叫百花翎的布匹,您这个月进过两次。第一次进了10匹布,第二次又进了10匹,第二次比第一次贵了半两银子一匹,但是您这边却没有涨价,依然是原价售卖。”
  林清将自己看到的有所疑问的地方给张春生点了点,因为他看到其他布匹张春生会随着进价的高低而作调整,唯有这个布匹没有。
  张春生随着林清点的地方看去,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按照之前的进价售卖,并没有涨价,这缺掉的五两银子竟是在这里!月中的时候他上头的供货商洪掌柜就和他讲过了,这个百花翎在南方卖的特别好,现在都缺货了,只能给他十匹,而且要涨半两银子一匹。这个布他们店里卖的也好,光李员外一家就预定了五匹,所以他也无奈只能接受涨价。
  原本已经记好了店铺里卖出去的时候也要涨价的,可是那天正好生意特别忙,一来二去的就给忘了。没想到他看了几天都没看出来的问题,林清就看了这么点时间就看出来了!
  这样又能做账房又能做伙计的人才不招,他要去招谁?张春生看着林清笑的嘴都合不拢。


第十九章 理科生的直线思维
  当林清回到家,将今日之事一一告知张氏和林三牛后,张氏简直欢喜的不知如何是好!原本还为着束脩,为着放弃镇上的差事而忧心,谁知二狗子竟然是两不耽误,又寻得秀才公指点文章,又将之前给他找的差事也给接下来了!
  而且,更加喜人的是,“张记布行”那边每个月给了林清整整五百文啊!这谁家当学徒伙计的能有这么多月钱拿?!顶了天了不过三百文!这也充分说明了“张记布行”的东家,是有多看重自家儿子。
  相比于张氏的喜不自禁,林三牛却是有些忧虑,这又是读书考科举又是要在铺子里干活,这能行吗?要知道在林三牛眼中,那些个读书人无一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不过到底是经不住林清的再三保证,又加上对儿子盲目的自信,倒也让林三牛把心放了回去,也跟着张氏乐了起来。
  其实对于林清来讲,这就是古代版的勤工俭学,对于他自身来讲也是松了一口气——至少,他现在可以靠自己挣一些钱了,也是他迈开自己在这个异世扎根的第一步。
  当天晚间,原本有些笼罩在林家头顶上的乌云瞬间散去,一家人难得的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林清读书一事,确实压在大家的心头有些日子了,举家一起供他读书大家实在没这个能力,不供着读书心中又有些愧疚不安,就怕如荀夫子所言,耽误了他的大好前程。如今林清不管怎样都算有了个出路,那周秀才也没有狮子大开口的要银子,让整个家庭的担子都感觉到一松。
  唯有些不舍的就是张氏,因为林清日后做的活在镇上,读书求学也在镇上。张立学又热心,让林清和他同住一屋,免去了他来回奔波之苦。只是让张氏每日想的紧,自小长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突然离开自己身边了,心中的失落不安自然难以言喻。
  幸而现在林大娃隔三差五往来同和镇和林家村,一到换季或者有了什么新鲜吃食,张氏都会让林大娃给带过来,倒也觉得心中略有安慰,至少还能照顾一二。
  林清在“张记布行”的日子算是如鱼得水,每日里将铺子里除尘打扫,柜台擦得锃亮,还细心地给每款布匹都制作了铭牌,上面写清楚了名字、产地、价格,让前来购买布匹的人一目了然,再也不用几匹布来回地指和问。再加上林清记忆能力好,将张春生给他讲解的布料知识都记得很牢固,一有客人过来需要讲解,就算张春生不在他也能讲解的七七八八,更是让张春生另眼相看,惹得张立学有时候都故作哀叹:“早知道就不让你过来了,害的我都被二叔嫌弃了!”
  每到这个时候,张立学都会吃到两粒毛栗子,然后捂着头气呼呼地走掉:“回去一定找爷爷告状,二叔你欺负我!” 然而不消片刻,张立学又会围着张春生“二叔”这个,“二叔”那个,逗得林清好几次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于学业林清也从来没有敢放松过,布行打烊早,林清早早吃过晚饭,出去走一刻钟消过食后就开始复习昨日的功课,然后就开始一边抄书一边温习。
  这抄书的工作还是林清到了镇上干活后发展的三产。如今林清的字也算略有小成,书肆里的掌柜看过林清的字后,也乐意给林清一些书籍让他去抄写,抄完一本书也能得个两百文。林清定性极好,又有耐心,抄书权当是温习课本知识或者是拓宽知识面,同时还能练习书法不用浪费练字用的纸张的钱,可谓是一举数得。
  林清自从来镇上后,就暗暗下定决心能自力更生,就绝不麻烦家里。故而日子过得十分的节俭却也怡然自得。
  “林清,你还不睡吗?明天有集会,二叔叫我们早点开张。”张立学洗漱好之后已经有些哈欠连天,倒在炕上就要昏昏欲睡。
  “嗯,你先睡吧。我再看一会儿书就来。”林清轻轻地将又写完的一页纸放在边上晾干,一边对张立学说道。
  许久没听到回应,扭头看去,张立学已经抱着被子呼呼大睡了。
  深冬的夜正是最冷的时候,此刻若能躺在暖和的炕上睡上一觉,简直是神仙都不换。可是林清还是生生止住了这种渴望,将思绪继续放回书本。
  林清放轻了手脚,将剩下的一页书抄完,感觉手冷的有些僵硬后,将手笼在袖子里取了一下暖,然后拿出一本程文看了起来。
  程文就是每年科考之后取中之人的文章集锦,类似于现代的高考满分作文、新概念作文选这样的书目。林清看的这本还是托了周秀才的福,从他手头淘换回来的,虽然都是前几年的程文了,但是林清依然视若珍宝。
  毕竟这里面随便挑出来一篇文章,都可以吊打林清的了,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将圣人之言化为己用,或者说是歌功颂德的本事,都是林清拍马不及!
  林清有时候看着看着都会忍不住打个寒颤,直感叹这古代的读书人真是脸皮厚的出奇,满嘴的谄媚之词,还硬是装出一副我很刚正不阿,我说的一切都是真的的表象,让林清忍俊不禁。
  有时候林清甚至会看着看着有些入迷,这八股文在后世很多人看来都是制约文人才智发展的镣铐,是只重体裁不重内容的典范,但是在林清看来这里面充满了规律,而规律对很多理科生而言,意味着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怎么起讲,什么时候议论,什么时候叙述,什么时候煽情,什么时候转折,什么时候讲道理做总结,都有它的一套规范。林清通过几十篇的程文揣摩后,再做出的文章,格式标准,结构完美,有时候连周文彬都感叹林清的洞察力之灵敏。
  可惜林清所做十篇文章里,只有一两篇被周文彬圈为尚可,其他的都是差等,批注均是毫无灵气。
  如果周文彬生活在现代,他应该送林清另外一句话:理科生的直线思维惨不忍睹!
  林清倒也不气恼,反而有了点越挫越勇的意思,已然和隔壁书铺伙计称兄道弟的林清,以蝗虫过境之势,扫荡这个书肆里的每一本书,把这些七拐八绕的古文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塞进自己脑子了。
  他还就不信了,自己搞不定一个小小的八股文!


第二十章 盆景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时间眨眼飞过。
  林清已经完全适应起了同和镇上的规律生活,也能利用抄书和在布行的工作,堪堪负担起自己的束脩,然而笔墨纸砚还有些日常吃食开销都是林三牛和张氏两人当心着,林三牛只要不农忙,就会跟着林大娃的驴车到镇上看林清。
  这一年家里给林大娃说了门亲事,对象是李家村的,据说家中条件尚可,长得也端庄,性格柔顺,林大娃非常满意。只等过完年就把亲事给办了,将新媳妇迎回家。
  也因为如此,林大娃如今来往同和镇愈加频繁,一个是想趁着年关将近,多做点生意多攒点老婆本,另一个也是各种采买准备结婚的东西。
  布行里的生意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很多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