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中天谈社会:公民心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 您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 对不起,没想过,问别人吧,我只是凭良心做事而已。
  问 在您成长的旅途中,有没有碰到让你终身难忘的良师?
  答 有啊!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比如初中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王辅仁先生,对我的影响就很大。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导师之一、武汉大学教授胡国瑞先生。除了学问,胡先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老人家的气节、风骨和豁达大度。记得1978年入学不久,学校悼念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老校长李达,中文系不少先生都写了诗词,但胡先生的诗给我印象最深,道是“天意何曾重斯文,万民刍狗总非仁”,当时就让我为之一震。后来,先生和师母纪念金婚,填了一首《鹧鸪天》,遍赠诸生。这首词的下阕云:“身外事,马牛风,人生何处计穷通。尘间信有神仙侣,修短盈虚一笑空。”有此胸怀,自不妨毁誉由人,爱谁谁谁,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所以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首先还是做人。 。。

教师是一种年轻的职业──答《凤凰周刊》吴海云(2)
关于治学
  〇 学术争鸣要有三个条件: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真诚的愿望。
  问 您曾经在访谈中指出,希望中国学术环境中也能出现“争鸣”的现象。为什么?
  答 这个好像不成问题吧?没有争鸣,哪有学术,又哪有学术的繁荣?不过,中国的学术界,似乎更喜欢“自娱自乐”。自说自话,没有风险,没有麻烦(至少不怕得罪人),还职称照评,学官(院长、系主任、评审委员等)照当,何乐不为?学术繁荣嘛,管他呢!
  问 在您看来,“争鸣”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才能实现?
  答 我想恐怕有三点: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真诚的愿望。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子的百家争鸣?就因为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今天跑到这个国家,明天跑到那个国家,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由啊!各国的君主,诸侯,大夫,也很大度。没有谁搞“思想言论罪”,更没有谁一言不合,就拎起刀来杀人。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听你的,然后客客气气把你打发走,打发得不客气、不体面,还要挨骂。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才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也才成为我们民族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但是现在呢?就连学术界、知识界,都很难做到自由和宽容这两条。比方说,我在《百家讲坛》讲三国、讲诸子,就有人跳起来,你一个学中文的,怎么可以讲历史、讲哲学?这不是“走穴”吗?然后马上扣一顶大帽子:腐败!这可真是好笑。你说这就是“走穴”,那我告诉你,先秦诸子是“走穴”的老祖宗!他们不但“跨学科”,而且“跨国界”。孔子走了多少国家?墨子走了多少国家?孟子又走了多少国家?韩非子,干脆跑到敌国去了。搁在今天,还不得骂成“卖国贼”?
  因此,我非常希望知识界,也包括广大民众,当你听到不同观点的时候,第一不要骂人;第二不要在对方的动机上做道德文章;第三换位思维,想一想对方有没有对方的道理。有了这三条,我们就能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宽容的精神。
  为什么要有这三条呢?因为百家争鸣的前提是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错误的言论也有自由。美国有一部电影,是以《花花公子》杂志为原型的。当时有人把《花花公子》告上法庭,说伤风败俗,应该查禁。花花公子的老板在法庭上为自己做的辩护是:我是流氓,我是人渣,但是连我这样的流氓都能宽容,我们的国家就真正做到了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要付出这个代价的。
  实际上,就连错误的言论,也未必没有道理。完全没有道理,他不会提出来。当然,如果是故意蛮不讲理,或者实在胡说八道,也可以不理睬他。这也是“言论自由”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对于不同意见,你有批评、反驳的自由,也有不予理睬的自由。但骂人、做道德文章,大可不必。
  最后,就是要有真诚的愿望。我们讨论的,也应该是“真问题”,不是“伪问题”。争论“伪问题”,那不叫“争鸣”,叫“扯淡”。即便扯得人模狗样,引文、注释、关键词一应俱全,也是“认真的扯淡”。现在我们的学术界,诸如此类的玩意很是不少,有的还能申请“国家级课题”,真让我这样“不想当将军”的“厨子”望洋兴叹,自愧不如,自觉下课不去争取当“好裁缝”。。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教师是一种年轻的职业──答《凤凰周刊》吴海云(3)
问 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有人说是宋朝,有人说是民国,您认为呢?
  答 春秋战国,理由前面已经讲了。
  问 在西方,知识分子强调的是一种置身彼岸、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但在东方,士人、文人则始终强调一种此岸性的责任感。您觉得自己更倾向于前者还是后者?
  答 置身彼岸,关注此岸,也可以吧!
  关于传播
  〇 走出书斋要有胆,走向大众要有才。
  问 在当上高校教师和走上《百家讲坛》这段年头里,你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近电视媒体的?
  答 说来话长,不说也罢,不过最早“触电”,是在凤凰卫视,和王鲁湘、胡一虎他们做《纵横中国》。当时的感觉,是挺好玩。后来才知道,这事其实不好玩。主要是风险太大。你知道,电视这种媒体,是有放大功能的。它能放大你的优点,也能放大你的缺点。你不能说,我只要求放大优点,你们不能放大我的缺点。对不起,没这么好的事,要放大就一起放大。那你想啊,天底下哪有没缺点的人?一不小心,给放大了,浑身是嘴都说不清,也只好兜着,赔礼、道歉、认错。好玩吗?不好玩!
  问 您说平时不太看电视,那又为何会信任这种大众媒体?您从未对上电视有排斥心理么?
  答 说不上信任,也谈不上排斥。所谓“媒体”,也就是媒介、载体的意思,相当于交通工具。对待交通工具应该是什么态度呢?也就是“利用”吧!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走,但肯定快不了,也远不了。要想又快又远,就得坐飞机。不过坐飞机可能会失事,肯定比自己走路风险大。可惜,我还很少听说为了保险,不坐火车或者飞机,自己从厦门走到北京的。电视,就是媒体当中的飞机。它的好处,是传播迅速,面也广。坏处前面说了,是会放大你的缺点。问题是,你既然选择了这种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你就得连同它的坏处一并接受过来,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想清楚了这些,就不会有你说的那些问题了。
  问 您如何去理解、消化、甚至利用大众媒体对于收视率的天然追逐?
  答 这个事情也简单。你既然选择了坐飞机,那就得遵守坐飞机的规矩。比方说,你不能在飞到一半的时候对空乘说,你停停,我先下去喝杯茶,你这没有茶馆舒服。或者说,开慢点,别那么快。这不可以,对吧?
  同样,你既然选择了做电视,那你也得遵循电视的传播规律。你也不能对电视台说,我的节目就得按照我的想法做,我平时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别管什么收视率。这个也不可以。不但不可以,相反,你还得学会在电视镜头前面说话,学会把你想说的话通过电视说给观众听。观众喜欢听,喜欢看,自然有收视率。
  所以,一旦上了电视,就得想着观众,这叫“要有收视率”。但是,你不能观众喜欢什么,就说什么。你说的,仍然必须是自己想说的话。否则,你上电视干什么呢?这叫“不唯收视率”。总之,交通工具是别人的,目的地可以自己选。或者说,内容是自己的,方式是电视的。苟能如此,就不会被收视率害了,也不会把收视率丢了。
  问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人文精神构建和倡导的职责,整体性地走出书斋,走向大众。”您赞同这种观点么?
  答 不赞成。“整体性地”走出书斋,走向大众,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干嘛倾巢而出呢?总得有人看家吧?
  再说了,统统出走,走得出去吗?你以为走出书斋、走向大众就容易呀?实话实说,难得很!首先,你要豁得出去。比方说,不怕别人说你“不务正业”,不在乎丛林中的暗箭难防,舍得掉体制内的种种好处。其次,还得能让大众接受。别以为你是什么牛皮哄哄的“大学者”、“大人物”,肯“放下架子”走向大众,大众就会感恩戴德夹道欢迎,箪食壶浆以迎王者。没有的事!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也不尿谁,人家凭什么呀?你得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才行。
  由此可见,走出书斋要有胆,走向大众要有才。这两条,我看十有八九做不到。所以我的意见,是十之八九留在书斋,百分之五走向大众,还有百分之五不妨观望游移。不客气地说,走出去的那百分之五,能够不受干扰地坚持到底,就阿弥陀佛了。
  2009年2月19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