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是古代数学史还是近现代数学史,沈奇皆有着一定的研究经历。
  高二时期在省奥数队集训时,古巴比伦数学将沈奇带入了浩瀚的数学史中,他对数学史的兴趣和研究从那时开始。
  大凡有点名气的数学家,沈奇都能说出一些和他们相关的轶事,除非那个数学家的日常生活乏善可陈。
  近现代数学史上,沈奇从未听说过托尼·曼宁这个人物,他很有兴趣了解一下。
  “人与人如此之近,灵魂却相距甚远。”穆勒教授唏嘘的感慨了一句,以一种黑白纪录片的沧桑语调回忆了他和托尼·曼宁之间的新泽西往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穆勒在普林斯顿追随恩师哥德尔,陪伴数学大师哥德尔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据穆勒回忆,这是他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是他的学术成熟期、定型期。
  除了学术上的成绩,穆勒在那段时间还收获了爱情和友谊。
  穆勒坠入了爱河,他爱上了一位美国姑娘。
  美国姑娘善良、性感、热情、漂亮,是一家俱乐部的舞娘,她也爱穆勒,两人的爱情迅速升温,认识三个月之后便步入婚姻的殿堂。
  与此同时,穆勒结识了他学术上的重要合作伙伴托尼·曼宁,一位肌肉发达的美国年轻人。
  两位年轻的数学研究者在学术思想上高度一致,可谓英雄惜英雄,两人成功合作了不少项目,托尼·曼宁一度被提名为“麦克阿瑟天才奖”候选人,这个奖项只颁给美国本土的科学天才。
  但托尼·曼宁有一个不良的嗜好,他喜欢赌博,常去不远的大西洋城碰运气。
  精通数学的托尼·曼宁运气不错,别人十赌九输,他十赌九赢。
  而且曼宁能控制住欲望,每次到手一两千美元甚至几百美元,他就离开赌场,然后花天酒地一番好不快活。
  即便再小心,意外还是发生了。
  有一次托尼·曼宁失手了,他没能压制住魔鬼般的冲动,赌大了,一夜之间输光了全部积蓄并欠下高达15万美元的债务。
  高利贷以日息计算,黑涩会的钱到期不还,后果将非常严重。
  无力偿还的托尼·曼宁往左轮手枪的弹夹中填入子弹,准备一了百了见上帝。
  是穆勒救了曼宁一命,穆勒帮曼宁还清了债务。
  为此穆勒花光了所有的钱,并卖掉了他两部限量版老爷车中的一部。
  曼宁无以为报,发誓将以生命和信仰报达穆勒的救命之恩。
  “穆勒—曼宁定理”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曼宁在定理的猜想和证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表现的异常积极。
  再然后穆勒去欧洲出了趟差,因会议开到一半临时取消,穆勒提前返回美国。
  打开家门,穆勒发现自己的太太和曼宁在客厅中上演激情戏,激情到沙发抱枕都被扯烂了……
  ……
  “屋子里弥漫着肮脏到令人窒息的味道,我当时就想杀了他俩,然后自杀。”几十年过去了,穆勒依然耿耿于怀:“但我最终没有杀人,我离开美国回到德国,在波恩大学找了份新工作。”
  “混蛋,曼宁这个遭天杀的混蛋!忘恩负义的超级人渣,他必须下地狱!”沈奇气愤的猛捶桌面,明白了,这段数学史搞明白了。
  富裕又讲义气的德国中产阶级学者,养了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美国白眼狼。
  总结就是,我穆勒把你曼宁当兄弟,帮你偿还赌债,使你避免被黑涩会绑起来丢大西洋喂鱼的悲惨命运,你曼宁却睡我的老婆,撕烂我家的沙发抱枕。
  回到德国的穆勒找了位离异的德国女会计,两人结婚,都是二婚。
  “我现在的太太很好很温柔,所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穆勒以一种悲愤的心情讲述完那段刺激历史后,恢复了平常的心态。
  “听到这些我表示遗憾,穆勒教授。”沈奇心疼穆勒教授,同时也感激穆勒教授跟他分享这段刻骨铭心到想自杀的往事。
  这说明穆勒教授没有把沈奇当外人,被最好的兄弟给绿了这种事情,需要极大勇气讲出口,也只会讲给心腹听。
  “沈奇,你千万不要沾上赌博,否则我不会承认我是你的导师。”穆勒严肃的告诫沈奇。
  “我对任何形式的赌博,都没有任何一丝的兴趣。放心,我这辈子绝对不碰这玩意。”沈奇郑重说到。
  穆勒欣慰的点点头:“好孩子,接下来让我们具体探讨‘穆勒—沈定理’的重新证明工作吧。”
  “好的,现在就开始吧。”
  严格来说,“穆勒—沈定理”现阶段只能称为“穆勒—沈假设”。
  任何人皆有权利提出任何形式的假设或猜想,并发布在世界上最大的公开网站上。
  “我预测,距离地球328万光年之外的行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他们拥有和人类相似的身体构造及文明形态,我们可以成为朋友。”
  这就是一个猜想,由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位13岁中学生提出,发布在他老妈的推特上,吸引了不少粉丝围观点赞。
  如果科学家拿不出有力证据否定中学生的猜想,那这个猜想将一直存在,直到它被证明或被推翻。
  只不过科学家们不会去重视一位中学生的猜想,这种猜想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也难以用现阶段的实验设备去验证。
  对于无名之辈提出的天马行空、看似荒谬、毫无价值、无法用现有理论或设备验证的猜想,科学家们的态度大多是:你可以随便提猜想,我认真算我输。
  对于知名学者提出的具有专业性、有逻辑支撑、有学术价值、理论上在现阶段可验证的猜想或假设,科学家们往往会引起重视,并实施验证。
  “穆勒—曼宁定理”具备专业性、逻辑性和一定学术价值,最早由穆勒和曼宁联合提出。
  在沈奇看来,“穆勒—曼宁定理”的三条论断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之所以三十几年来未被IMU所认可,是因为证明部分存在漏洞。
  穆勒、曼宁、穆勒前妻之间发生了那种刺激的事情,三十几年来穆勒和曼宁再未见过面。
  因此“穆勒—曼宁定理”的修订工作中断了,跨了个世纪,一拖就拖到了21世纪。
  已故的曼宁被穆勒拉进了黑名单,现在由沈奇顶替曼宁的位置,完成后续的工作。
  “穆勒—沈定理”一字不差的沿用了“穆勒—曼宁定理”的三条论断,最核心的工作是运用21世纪的数学方法完成严谨的证明。
  三十多年过去了,数学在进步,经典理论依旧经典,具体的处理方法在更新换代。
  经过一周的讨论,沈奇认为应该重新定义逼近紧。
  这是前提,是基础,是武器。
  穆勒赞同沈奇的思路设定,他似乎找回了当年埋头做学问时的激情。
  “回忆逼近紧的历史和相关定义,这个定义首先由杰费莫夫提出,作为巴拿赫空间的一个性质可以保证任意的x∈X,都在非空闭凸集中有一个最佳逼近元素。”沈奇找了一推文献,做专业课题的同时也更加深入细致的梳理数学史。
  沈奇一直想写一部数学史,他认为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但迫于水平有限、沉淀不够,沈奇目前尚在构思、学习、积累阶段。
  相比于五花八门海量的专业数学教科书,和数学史相关的书籍太少了,真正经典的数学史参考书籍,一巴掌都数的过来。
  业内公认最经典的数学史是美国人克莱因编写的《古今数学思想》,沈奇承认这套数学史的学术地位。
  但是克莱因写的这套数学史,不适合数学专业人士之外的人群阅读,书中大部分内容是高深的数学专业理论,成绩不好的数学系学生也有可能看不懂。
  沈奇的雄心壮志是写一部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的数学史。
  高考数学100分以上(满分按150分算)的中国人,应该能看懂沈氏数学史一半的内容。
  大学高数没挂过的人,应该能看懂沈氏数学史九成的内容。
  即便完全不懂数学,只要认得字,也应该能看懂沈氏数学史五分之一的内容。
  这是沈奇对一部能广泛流传的数学史的设定,他希望可以完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没错,我记得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梅格尼森证明了X是中点局部一致凸,当且仅当X的闭球是逼近紧的切比雪夫集。”穆勒教授将沈奇从历史中拉回现实。
  “正是在那个时期,穆勒教授你证明了如果C是逼近紧集,则投影算子是上半连续的。”沈奇说到。
  “是的,这大概是我当时所做唯一有价值的事情。但没有什么用,其他的论述无法有效衔接,所以IMU一直没有承认我在1982年提出的定理。”穆勒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总结了自己三十多岁时的表现,总而言之就是年轻人没经验吧。
  “所以基于穆勒教授的这个证明,我大胆提出新的定义,请看……”沈奇将一张白纸递给穆勒。
  穆勒看过沈奇的手稿后,非常肯定的说了一句话:“我认为IMU将在三个月之内承认‘穆勒—沈定理’。”
  “或许应该叫‘沈—穆勒定理’,沈奇你做出的贡献更大。”穆勒教授补充说到。


第246章 导修课
  研究巴拿赫空间之前,我们有必要完全弄清楚巴拿赫空间、希尔伯特内积空间、赋范线性空间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赋范线性空间是距离空间,希尔伯特内积空间必然是赋范线性空间,巴拿赫空间是完备的赋范线性空间。这是三者间的基本关系。
  作为资深专家,具备大师水平的数学研究者,穆勒和沈奇同样需要依托最基础的理论去证明体系内的定理。
  内积空间中的内积可以定义范数,而范数不一定非要内积来定义。希尔伯特空间是巴拿赫空间的特例,而巴拿赫空间是完备距离空间的特例。
  所以,沈奇基于穆勒在1982年的一条证明重新定义如下:
  “巴拿赫空间X的一个非空子集C称为逼近紧的,是指对任意{xn}∞n=1∈C及任意y∈X,如果使得
  ‖xn…y‖→dist(y,C)=inf{‖xn…y‖:x∈C},
  那么{xn}∞n=1就存在一个柯西列,称X是逼近紧的,且X的每个闭凸子集是逼近紧。”
  “思路逐渐清晰,沈奇你认为一个巴拿赫空间X是逼近紧的当且仅当它具备drop性质。”穆勒教授再次检查沈奇设定的前提条件。
  巴拿赫空间综合了泛函分析、拓扑、空间几何等诸多分支,是一个有难度的领域,不适合初学者接触。
  “没错。”沈奇和穆勒交流起来非常通畅,聪明人不废话,数学家不啰嗦。
  “需要我做什么?”穆勒教授问到,并没有摆出教授及导师的架子,他视沈奇为平等的学术合作伙伴,就如当年的哈代和拉马努金、高斯和黎曼、欧拉和拉格朗日、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
  在学术上平等对待徒弟的师傅,往往能跟弟子一同载入史册。酷爱消灭徒弟的毕达哥拉斯,他在数学史上的声望评价为负分。
  沈奇说到:“巴拿赫空间的RNP性质和鞅理论分析就拜托穆勒教授了,你是这方面的专家。”
  “OK,那我们还等什么?分头干活吧,争取一个月之后合稿。”穆勒教授亲力亲为,这毕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定理,他要亲手完成这项跨越三十几个春秋、渗透复杂感情的课题。
  “OK。”沈奇收拾好资料,准备离开穆勒的办公室,去完成人生中第一个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数学定理。
  “对了,明天你去带导修课,这是我的教案备份和学生信息,你熟悉一下。”穆勒递给沈奇一个又厚又重的文件袋。
  “看来穆勒教授的一百二十美元并不容易赚到。”沈奇笑了笑,接过文件袋这便离开。
  晚上和第二天上午,沈奇开始编写“穆勒—沈定理”他负责的证明部分。
  沈奇坚持将自己的姓氏放在后面,以体现对导师的尊重。
  一整个下午,沈奇仔细研究穆勒关于非欧几何的教案,这是他的工作的一部分,他是穆勒的助教之一。
  穆勒在这个学期负责普大数学系本科生的一门课程,非欧几何。
  授课有两种形式,大课以及导修课。
  大课通常安排在能容纳一百多名学生的大教室中进行,主讲人是教授。
  前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普大当校长时,新增了一个“preceptorial”课程,即导修课,那时是1905年,这门课程一直延续到今天。
  导修课实行小班制,通常由助教负责,一个导修班有10…12名学生,最多不超过15名学生。
  在导修班上,助教带领本科生们复习最近一周的学业,数学系的导修课大多由解题和讨论构成。
  普林斯顿非常重视本科生教育,本科生们上完大课还得上导修课,每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都设置导修课。
  普大本科生的学业繁重,门门功课拿到A,还能泡到妹子或帅哥,又能兼顾社团活动及体育运动,那他或她一定是最优秀的少数派精英。
  晚上8点,沈奇抵达小教室,这是他作为助教第一次负责导修课。
  一堂导修课一般持续2个小时左右,沈奇能领到120美元的酬劳。
  时薪60美元在美国不算低,毕竟沈奇从事的是专业素质较高的脑力劳动。
  除了导修课的课时费之外,沈奇也有固定工资,一个月的收入有几千美金,跟外面的白领差不多。
  “先生们晚上好,我是沈奇,来自中国,你们的导修课负责人。你们可以叫我沈,或者奇,或者沈奇。来,跟着我念,湿衣嗯沈,妻衣奇,沈~奇~”沈奇对教室中的12位本科二年级学生说到,并在黑板上写出他的名字“Shen Qi”。
  “Sion~Ki~”十二位二年级学生皆是男生,平均年龄20岁,比沈奇小一点点。
  “Key,你可真年轻,你是我见过最年轻的助教。”
  “嘿,Key,你已经获得PhD了吗?”
  “Key,我猜你是双鱼座。”
  小师弟们对沈奇的年龄、身份很感兴趣,这么年轻的导修课负责人从没见过呀。
  “Shen”对于歪果仁来说较难掌握标准发音,于是师弟们管沈奇叫“Qi”。
  因为发音习惯,念着念着,“Qi”就被师弟们念成了“Ki”,跟“钥匙”这个单词的发音一致。在美国英语里,key不发长音,音标就是【ki】。
  “实际上我正在读博,至于我的年龄,保密。而我的星座,同样保密。”沈奇笑道,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热情,好奇而兴奋,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你们回答正确一个问题,我就解锁我的一个秘密。”沈奇说到。
  “来吧来吧,Key,两小时后你走出教室时,将再无秘密可言。”一位白人学生自信满满的说到,他有着强烈的探知欲。
  “虽然是非欧几何的导修课,但我在开始非欧几何的辅导之前,会问几个数学史的问题。我始终认为了解数学史,才能学好数学。”沈奇说到,“我通过花名册已经记住了十二位帅哥的名字,接下来我将逐一点名,我想认识你们中的每一位。”
  “斯蒂芬·科里,你昨天进了几个三分球?”沈奇锁定几位白人男生,他觉得斯蒂芬·科里应该在几人之中产生。
  “很遗憾,我打的位置是中锋。”一位身高一米八左右的白人男生举了举手,示意自己就是斯蒂芬·科里,这个名字和NBA球星斯蒂芬·库里的发音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拼写方法。
  “好吧,我们的强力内线斯蒂芬,请告诉我,是谁将欧洲数学从中世纪漫长的黑暗中解救出来的?”沈奇问到。
  “毫无疑问,这位救世主是卡丹。”斯蒂芬不假思索的回答到,然后立马询问:“Key,请告诉我,你的年龄是?如果你比我的年龄更小,我将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我和斐波那契同年。”沈奇在黑板上写下一行信息,莱昂纳多·斐波那契,1175…1250。
  “No Way!”斯蒂芬作出夸张的样子,他当然知道沈奇不可能和斐波那契同年,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回答错了,是斐波那契拯救了欧洲数学而不是卡丹。


第247章 非欧几何
  意大利人斐波那契的数学水平是大师级,他的翻译水平是大师+。
  意大利所处的地中海腹地连通欧亚非,全世界的商品和知识在此交融。
  精通多种语言的斐波那契是威尼斯商人的儿子,他翻译了埃及、阿拉伯、印度、中国的数学文献,并融会贯通形成欧洲文艺复兴版的数学大百科。
  欧洲数学因此复活,随后的几百年之内欧洲数学天才辈出,数学进入了最鼎盛的黄金年代,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接下来我将认识卢卡·菲尔比诺蒂。”沈奇锁定一位深色卷发、浓眉大眼的白人男生,资料显示,卢卡·菲尔比诺蒂是一位意大利留学生,教室中具备南欧人外貌特征的只有这位男生。
  深色卷发、浓眉大眼的男生举手示意他就是卢卡·菲尔比诺蒂。
  沈奇问到:“卢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