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好莱坞之路-第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站起来提问的是来自《好莱坞报道者》的记者,他的问题比较专业,“这部影片以长镜头为主,节奏也比较舒缓,与你之前的快节奏的影片完全不同,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变?”
  “因为我首先要保证观众能感受到故事的情感氛围,情感是我在这部影片里面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保留的东西。”
  相比于过往的采访,墨菲回答这个问题基本说的都是实话,“你想让观众感知到什么?在观影时,如果观众从头到尾都能感觉到你所想表达的感觉,你所做的一切就都值得了。他们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手法,也不是摄影技巧,也不是表演,甚至没有故事,而是他们的感受。”
  想要让观众记住迭戈·罗斯这个对他们来说的无名小卒,就要让人看了之后感同身受。
  这是墨菲的想法,能不能做到他也无法保证。
  又有一个记者站起立接过了话筒,说道,“墨菲,看电影的时候,我坐在最后面,与一些普通影迷坐在一起,我周围有些你的影迷对这部影片缓慢的叙事节奏很不满。”
  墨菲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说道,“作为一个电影人,必须要知道,无论事情看起来多么积极,你总会看到不好的评论,你总会注意到某些人喜欢的正是某些人讨厌的,所以你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我觉得只要去做你相信的事就好。”
  记者描述的事情墨菲也有所预计,这种影片肯定无法讨好他那些固有的影迷,但负面影响也有限,毕竟几乎所有的大牌商业导演都执导过文艺片,而且他在这部偏文艺向的电影之后,会用一部绝对的超级商业大制作,来消除这些不好的影响。
  后面问出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像是与迭戈·罗斯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传闻,墨菲早就做了充足的准备,都比较轻松的化解。
  “我知道你不喜欢过多谈论自己,但我可以问一个不那么私人的问题吗?”有记者把话题转向了墨菲个人,“不拍电影时你喜欢干什么?”
  墨菲很直接的回答道,“我喜欢与我的未婚妻在一起,我不打高尔夫,也不会骑马,更不喜欢飙车,跟盖尔在一起,我可以彻底放松下来。”
  或许是受到了前面的记者启发,接下来的记者的问题,还是针对墨菲个人。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希望你的未来像哪位电影人一样?”他问道。
  “嗯,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电影人。”
  说前一句话的时间,墨菲已经想好了后面的措辞,现在颁奖季已然开始,要表现的足够积极,“我很愿意像某些伟大的电影人一样工作到晚年——比如约翰·休斯顿。”
  稍稍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我认为斯坦利·库布里克很厉害,只要他想,他就能在片厂系统内拍摄非常个人化的电影,我想这是大多数电影人渴望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直保持自我待在电影的最前线,这多么了不起啊!还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我认为,很多电影人现在拍的片子还是跟他们拍的第一部大热片一样有趣。不断努力做出优秀的作品就是我终极的追求。”
  这个记者并没有交出话筒,反而抢问道,“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这个时代,你希望他们如何评论墨菲·斯坦顿的电影?”
  这个问题墨菲完全可以拒绝回答,不过他思考了几秒钟,还是说道,“我希望他们说我的电影总是雄心勃勃,总是带着真诚,为了实现这份雄心而努力,我就这点希望,至于电影的好坏,我当然希望人们喜欢它们。”
  说到这里,墨菲笑了起来,“不过老实讲,那真的说不准。”
  就在墨菲应付记者的时候,托德·麦卡锡已经赶到了自己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打开电脑,登陆自己的网络专栏,翻开笔记本看了看,趁着对影片记忆尤深,准备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互联网影片专栏。
  “在《迭戈·罗斯》这种影片中,墨菲·斯坦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对八九十年代混乱的洛杉矶进行了深刻的刻画,造就了一部现代的启示录,其中最值得思考的是所谓的国家和宗教到底给予给了人民什么?法律、公平到底能不能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冉冉升起?对于少数族裔的人群而言,无疑是一团巨大疑云,他们想象不到,也难以看得到……”
  “这部影片所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洛杉矶,也不仅仅存在于美利坚,它衍伸出来的是这个世界的问题。暴力滋生和宗教问题在当今这个文明的世界之中,它迫害着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儿童和少年,上流社会的富足总是与贫穷、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或许也包括我们一直都挣扎残喘在痛苦世界的边缘。”
  更新完自己的专栏,托德·麦卡锡打开了老朋友肯尼斯·图兰的网络影评专栏,发现这个老家伙的动作更快,早在五分钟之前就更新了自己的专栏。
  “墨菲·斯坦顿为《迭戈·罗斯》打造的情节非常考究而不落俗套,讲述故事的方式已经非常接近艺术,这是这部电影最闪光的地方。”
  “我非常佩服他的功力,影评中暴力横行、枪支泛滥、毒品肆虐,很难找到一幅干净明快的画面。整部影片,都沉浸在一种昏黄、暗淡、陈腐、老旧的气息里。”
  “他以一种极为真实的拍摄制作的手法,将人物因为信仰崩溃而堕落的现实撕裂给我们每一个人看,道德的沦落和信仰的崩溃,天使之城张开血盆大口,将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吞噬。”
  刚刚看到这里,托德·麦卡锡的电话响了,接起来后,正是肯尼斯·图兰。
  “我刚刚得到消息,前几天二十世纪福克斯将拷贝送到了罗杰·艾伯特那里。”
  他的语速非常快,不等托德·麦卡锡开口,又说道,“据说罗杰·艾伯特收下了这部影片的拷贝!”


第618章 四星半
  银幕上的光影全部熄灭,私人影院中的灯光瞬间亮起,罗杰·艾伯特靠坐在椅子上,缓缓闭上了眼睛,旁边一个护理人员立即拿起毛巾,轻轻擦拭掉他额头上的汗水,然后静静的看着他,等着他再次睁开眼睛,下达命令。
  因为几次手术的关系,如今的罗杰·艾伯特已经说不出话来,甚至连影片都很少看,影评都极少写了。
  这一次,二十世纪福克斯送来影片的拷贝,他本来也想拒收,但听送来的人说这是墨菲·斯坦顿一部完全用艺术化的手法拍摄的电影,而不是之前的黑色商业片,最终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让人把拷贝留了下来。
  墨菲·斯坦顿的个人风格化很强的黑色商业片他非常喜欢,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名导演的功利心过强了一些,明明可以沉下心来拍摄一些更为深刻的影片,偏偏一头扎进商业电影的圈子里面,不肯跳出来。
  现在有这么一部影片,他确实非常想看看。
  “距离顶级的艺术片大师差距明显。”罗杰·艾伯特缓缓睁开眼睛,“但对一名只有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导演来说,能把叙事节奏放的如此平缓而不拖沓,主题深刻而不尖锐,很难得。”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护理人员,这名护理人员已经在罗杰·艾伯特身边待了很多年,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对佣人吩咐道,“准备好笔和稿纸!”
  说完她推着罗杰·艾伯特的高背轮椅出了私人影院,进入了旁边的工作室,佣人已经把笔和稿纸放在了罗杰·艾伯特的专用书桌上面。
  护理把罗杰·艾伯特推到书桌前面,让周围人安静,然后自己也站到了一边。
  罗杰·艾伯特拿起熟悉的钢笔,闭目想了一下,笔尖缓缓落在了稿纸上面。
  “伴随着男主角迭戈·罗斯翻腾的愤怒能量,墨菲·斯坦顿和他的新影片一头扎进了洛杉矶八九十年代的混乱里!”
  “《迭戈·罗斯》,这是部看起来让人紧张、恐惧、不由替剧中人担心的电影,宣告了一位具有出色天赋和激情的导演的新生:墨菲·斯坦顿开始探索电影艺术的本源!我身边有人将《迭戈·罗斯》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盗亦有道》相提并论,能这么比是它实至名归。《盗亦有道》一开始,旁白说自从他记事起,就一直想要混黑帮。而《迭戈·罗斯》中的男主角似乎是根本没有别的可选。”
  “影片根据洛杉矶大毒枭迭戈·罗斯的真实经历改编,墨菲·斯坦顿本人就是在洛杉矶贫民窟长大的,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那里,这就保证了故事有一个真实性作为基础!看过这部影片,你或许会疑惑,这真的是发生在美利坚的事情?但据我所知,这个文明国度的一些地方,比墨菲·斯坦顿描述的还要混乱和黑暗,这个国度日益加速的社会分裂,使暴力犯罪在一些地区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虽然影片的故事始终围绕一个人物,并且也只有一条主线,但导演就有办法把这些在平缓的叙事节奏中,通过镜头表达的十分巧妙,每一个长镜头,人物和场景都有画龙点睛之效,每一个镜头都工于心计到让我怀疑他到底来回梭寻的思考过多少次,去芜存菁外加风格统整,从头到尾的冷峻昏暗和压抑,充分的展示出了人性的挣扎。”
  “在一些镜头上,墨菲·斯坦顿借用了在纪实片中很少涉及的拍摄手法,如推轨变焦、高速闪现和突然定格等,比视觉形象更触目惊心的,是影片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施加给人的影响的直接刻画。”
  “从真正的暴力层面上来说,《迭戈·罗斯》并没有墨菲·斯坦顿过往的黑色电影那么强烈,但这部电影的氛围更加让人不寒而栗,男主角身处的环境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的希望,住在那些些地方的人,他们的故事很少有机会被人讲述,墨菲·斯坦顿对他们既不剥削也不蔑视,不为虚假的效果而刻意制造情节,不包含愚蠢、令人安心的爱情故事线;它只是用一双充满激情的、心领神会的眼睛,注视着自己知道的这一切。”
  尽管影片有点过于强调环境施加给男主角的负面影响,不过罗杰·艾伯特认为这些无伤大雅,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是深刻的,它不会因为你认为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
  抬起钢笔,罗杰·艾伯特又一次闭上眼睛,思考了大概半分多钟的时间,然后睁开眼给了最后的评分。
  满分五颗星的评分中,他给了《迭戈·罗斯》四星半,并且特意在最后备注发表的影评要竖起一根大拇指!
  第二天一早,这篇影评同时出现了罗杰·艾伯特在网络以及《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上面,立即吸引了相当多人的关注。
  尤其最近几年他很少再专门为一部影片写影评了。
  在这个颁奖季已经开始的时间段,罗杰·艾伯特和部分专业影评人的好评,无疑让《迭戈·罗斯》在颁奖季有了更多的本钱。
  除去这些影评人,第二天的纸质媒体上,对这部影片也是一片赞誉。
  “墨菲·斯坦顿用高超的剪辑、丰富的剧情、合适的配乐组成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更加让人震撼的是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好莱坞报道者》
  “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是的,这部电影带给人的冲击力之大难以用语言来形容,首先导演的水平很高,拍摄手法和剪辑方式都相当前卫,配乐也是和主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效果,故事越是残酷音乐越是奔放,洛杉矶八九十年代的贫民窟,世界上最接近地狱的地方,电影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
  ——《洛杉矶时报》
  “写实,震撼,描述了一段不光彩的血腥传奇。”
  ——《加州独立报》
  “剪辑、摄影、配乐……墨菲·斯坦顿在技术上的运用接近完美,叙事手法平缓而缜密流畅,故事本身真实又残酷。”
  ——《旧金山纪事报》
  “很真实的电影,让人知道美利坚还有如此黑暗、肮脏、充斥着暴力和犯罪的地方,值得推荐的片子。”
  ——《纽约邮报》
  “惊艳!震恸!某些片段可以作为视听分析范本!环境决定命运!墨菲·斯坦顿竟然能把电影拍摄的如此残酷和具有艺术性!”
  ——《纽约客》
  “影片的媒体评价非常不错,在烂番茄收录的76家媒体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给予好评,平均分达8。4分;权威媒体综合评价MetaCritic收录43家媒体平均分为82分。”
  正午的阳光照落在花园中,墨菲坐在藤椅上面,边看着花园中刚刚更换的盛开的天堂鸟,边拿着电话听卡拉·费斯那边的数据通报,“现在多家主流媒体都认为,影片有望在本届奥斯卡斩获提名或奖项。”
  “那还需要我们的努力。”墨菲很清楚这一点。
  卡拉·费斯又在电话里面说道,“但观众评价较为一般,你需要注意一下。”
  墨菲微微点头,“我知道。”
  今天早晨,他就看到了这方面的数据,CinemaScore公布的几个试映场次影院观众评分,《迭戈·罗斯》的现场打分只有“A…”。
  对于一部只是在小范围内点映的影片来说,这样的评分并不是特别理想。
  墨菲也知道原因何在,首先去看点映的基本都是他的影迷,他的影迷都是些什么人?恐怕都习惯了快节奏的商业制作,对于这种叙事平缓的影片,看不下去倒不至于,但有些不符合期待是难免的。
  好在这部影片本也不是以商业和市场为目的。
  “我已经让人引导市场口碑了。”墨菲已经通知比尔·罗西斯,让他的黑粉组织适当的出动,他转了话题,“天主教那边有动静吗?”
  “没有。”卡拉·费斯很确认地说道,“目前二十世纪福克斯没有收到任何形势的通告或者抗议。”
  她问道,“需要做点什么吗?”
  “不着急。”墨菲想了想,对着话筒说道,“我们再等等。”
  影片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点映,媒体也没有集中报道这方面,对方没有反应也很正常。
  就在墨菲挂断卡拉·费斯的电话的时候,圣莫妮卡一栋毫不起眼的办公小楼里面,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刚刚接到了手下的通告。
  “你是说……”他看着对面年轻的牧师,“这部影片里面明确提到了性虐待,并且天主教信仰容易导致人走上歪路?”
  年轻的牧师点了点头,“是的!您交待过我要及时关注这部影片,我上午专门去了趟影院,上面对我们教会的描述非常不堪,远远超过了前几年的《虐童疑云》!”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站起来,来回走了两圈,吩咐道,“你以我的名义,给二十世纪福克斯和墨菲·斯坦顿打电话,我要尽快见到他们!”
  “好的!”
  这个牧师刚要出去,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样喊住了他,“给我准备便装和电影票,我先去看看这部影片!”


第619章 严正的抗议
  坐在靠窗户的沙发上面,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等的稍稍有些不耐烦,转头看向窗外,洛杉矶的天空阴沉,冬日的太阳躲在了厚厚的云层里面,连空气中都透着一股阴冷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好。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收回目光,转而看向室内。
  二十世纪福克斯这间会客室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挂在墙壁上的一幅幅电影海报,虽然不是电影爱好者,但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也能从中认出《星球大战》、《异形》、《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知名影片的海报。
  还有几张,他不太熟悉,不过海报上导演的位置全都标注着墨菲·斯坦顿,明显是墨菲·斯坦顿执导的电影。
  想到昨天下午看过的这个年轻导演最新的那部影片,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就觉得无名火起,天主教竟然被他描述的那般不堪!
  还有,八十年代那些事……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用力摇了下头,影片中并没有出现那名神父的名字,字幕也只是以天主教教父来命名,谁也不知道具体指的是哪一个人。
  再说了,当年的事都过去三十年了,谁又会记得?远的连自己都想不起来了,好像自己只是包庇了那个牧师,后来他去了哪里,也没有关注过。
  看了看挂钟的时间,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皱眉,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对方竟然还没有过来,他什么时候遭遇过这种冷遇?
  如果是放在美国东北部,他这样的地区大主教说一句想见谁,对方就会乖乖上门拜访,哪里用得着亲自出动?但这是南加利福尼亚,天主教影响不算太大的地方……
  会客室的门突然被人从外面打开,一男一女两个人走了进来,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抬头去看,男的身材高大,面容坚毅,正是此前见过的墨菲·斯坦顿,女的穿着一身职业套裙,妆容精致,明显是个精明干练并且身居高位的人。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坐在沙发上,并没有动,丝毫没有站起来打招呼的意思。
  “你好,神父。”墨菲客套的打了个招呼,边走边介绍走在旁边的卡拉·费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