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未来光脑系统(青云)-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快,村民们抽好了各自的签。

没想到一位胡子发白老人抽到了一号签。

老人颤巍巍拄着拐杖,吃力地搬着一件椅子。

陈东连忙走上前搭了把手。

“小东,这个东西你帮我看看,有些年头了,记得我小时候就有了,按我年龄来算,大概最少有70多年的历史了。”

“好,宋大爷,你先坐,喝杯水。”

陈东围着椅子转了一圈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然后用手将椅子试着提起来,有点沉。

很快,陈东就在心里有了答案,开口对宋大爷说道,“宋大爷,你这个椅子,看样式,看图案,大概年代在清中、后期制作的,材料是铁力木,铁力木又叫铁梨木,在我们粤省这边山里产铁梨木,还有这椅子表面可以看出肌理比较粗,纹理顺达,色泽幽暗,起细线条容易断,恰恰合了这个铁梨色如铁,坚实厚重的这个质感,所以,我可以确定,这是清中、后期制作的一件铁梨木椅子。”

“那这个椅子能值多少钱呢。”

陈东用手轻轻摸了摸椅背,有些扎手,开口对宋大爷说道,“这个椅子材质一般,铁梨木属粗质材,纤维长而不易切断,不易雕刻,打磨也十分费力,所以铁梨木做工一般比较粗糙,而且铁梨木制作的家具经久耐用,因此铁梨木家具的存世数量不少,所以,价格一般不会太高,不过这个椅子保

存得比较好,做工也很难得,大概值3000块钱左右吧。”

听陈东说出一张椅子就能卖出3000块钱,村民们都大吃一惊,康熙素三彩折枝果盘或者铜钱,能卖到这么多钱,村民还容易理解,毕竟跟古玩能搭上边,现在这年代,收藏行情曰益火爆,在电视上经常能看到一件古玩或者一套绝版钱币卖出一个天文数字的价钱,但是,这么一件平常坐在屁/股的一张普通的椅子也能卖到3000块钱,村民们就感到不好思议了。

“这么一个椅子真的能卖3000多块钱。”宋平还以为听错了,再次对陈东问道。

要知道这张椅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自己屁/股下坐着呢!椅子除了坚固,经久耐用,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

“对,3000多块钱左右,碰到收藏这类家具的买家价格还能提几百。”陈东再次说道。

3000块钱对于一件有些年头的家具来说,根本算不算很高的价钱,就比如黄花梨木,金丝楠木,沉香木,小叶紫檀,红酸枝等这类名贵木材做成的家具,动辄就是上百万。

--看的可以收藏个,有推荐票的推荐票投给我!

第八十八节 汉代绿釉动物陶罐

宋大爷这才确定这张椅子真的可以卖3000块钱,不过椅子要卖出去才能拿到钱,在卖出去之前,椅子还是一张普通的椅子,但对于一辈子生活在陈家村的他来说,要把椅子卖出去,很难,于宋大爷对陈东说道,“小东,你读书多,见多识广,有什么门路好尽快卖掉这张椅子。”

陈东笑了笑,说道,“放心吧,宋大爷,这张椅子品相这么好,做工也很难得,卖到古玩城,3000块钱很轻松卖到,要不这样吧,过几天,我叫一个古玩圈的朋友来村里收货,但价格可能没那么高了,毕竟人家也要赚一点。”

听到陈东一翻话,很多村民们都放下了一颗心,之前,大家心里都没底,没拿到钱之前什么都是虚的,听到陈东会介绍一个古玩圈里的朋友来村里收货,大家才把心放下来,虽然价格少卖了一点,但心里很塌实。

“行,谢谢你了,小东。”宋大爷发白胡子笑得一颤一颤的,露出残缺不全的牙齿。

宋平吃力地搬起椅子,脚步一颤一颤的。

村民中出来了两个年轻人帮着宋平将椅子抬到他家去。

等宋大爷走后,一个中年妇女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过来。

“小东,帮我看看这些东西能值点钱吗?”中年妇女将竹篮轻轻放在桌子上,对陈东说道。

“东西可不少啊。”陈东将竹篮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上。

首先将几个碗、几个盘子拿到一边,这些碗、盘子跟陈大寿拿来的碗,盘子一样,没有纹饰,做工简单粗糙,用料只是普通的沾土,很寻常人家吃饭的碗,盛菜的盘子,没什么价值。

很多人认为,东西年代越久,价值也越高,这个认知是错误的,一个东西,衡量价值高低,不仅要看东西的年代,还有东西本身所含的价值,存世数量,所含文化的价值,艺术和它所代表的意义等等各方面。

剔掉竹篮里的碗、盘子,里面还有一个陶罐。

陈东将陶罐拿在掂了掂,有点沉,绿釉,底足及口沿呈火石红,边上有些动物的图案,资态各异,但有些模糊,依稀能辨认出有一头卧着的老虎,奔跑的鹿。

“花婶,这个陶罐怎么得来的。”陈东将陶罐拿在手里,对中年妇女问道。

“我在前几年在地里挖土挖出来,我看这个陶罐很完整,就用来装点东西。”花婶对陈东说道。

陈东拿起陶罐对着鼻子闻了闻,能闻到一股腌萝卜的味道,里面还有水渍,想来是花婶刚刚把腌萝卜拿出来,随便用水洗了一下,就拿过来了。

陈东抬头对花婶说道,“这个陶罐的名字叫汉代绿釉动物陶罐,器形大,造型精美,包浆浓厚,年代久远,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的侵蚀,品相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这很难得,外施绿釉,釉面光亮,釉自然流淌,形成一种美丽、流畅、生动的动态美,在口沿下面一点,有几种动物的图案,姿态各异,形象威猛雄壮,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听到陈东说这个陶罐是汉代的,村民们纷纷惊得目瞪口呆,大家羡慕地看着花婶,对着陶罐议论纷纷。

“汉代的,这下不得了了。”

“一千多年前古人用过的陶罐,那可是国宝级的东西啊,不得了啊。”

“电视上一个清代的瓶子都要卖几十万,隔了清代一千多年前的陶罐这个价格至少要翻几倍,这下,花婶要发大财了。”

……

听了村民们在旁边议论纷纷,陈东失笑一声,摇了摇头,其实,他们对古玩的认知走入了一个误区,包括很多古玩圈外人,认为年代越久远,价值肯定就越高,这是错误的,就比如说,这个陶罐,其实价格真没他们想象的那么高。

“小东,这个陶罐能值多少钱呢。”花婶显然听到村民们的议论,非常期待地对陈东问道。

陈东用手摸了摸陶罐,很粗糙,陶罐表面凹凸不平,做工一般,显然是一般的陶窑烧制的,材料也是采用一般的粘土,不过外施绿釉,有动物图案,显然陶罐的主人在汉代是一个有一些地位,有钱的平民,算不到贵族。

在脑海里斟酌了一会儿,陈东对花婶说道,“陶器,是古人最重要的生活器具,有的用来盛水,煮食物,储藏物品。

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先民已经学会烧造陶器,直到隋唐原始青瓷发展成为成熟青瓷,陶器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小东,直接说价格。”一位村民大声说道。

陈东点了点头,显然大家非常期待这个陶罐的价格,对于陶器的起源、发展不感兴趣,其实,对一件古玩的介绍往往隐含了价格在里面。

即然大家急切想知道陶罐的价格,陈东那就直接说了,“这个陶罐价格在11000元~12000元,碰上有喜欢的藏家价格还能再提一点。”

“为什么?这个绿釉动物陶罐是汉代的,年代越久,应该越值钱吧,而且在很多省级博物馆里都能看到相类似的陶器藏品,为什么才值1万多块钱。”一个村民对陈东问道。

围观的很多村民都有这个疑问。

陈东笑了笑,回答道,“大家有这种说法很正常,不过,年代越久,物品的价值就越高,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衡量一个古玩的价值,不单要看年代,还要看物品的稀有程度,本身的所含价值,以及所含的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所以并不是年代越久,就越值钱。

陶器,这个东西,是古人的曰常生活用品,且做工较为粗糙,没有什么工艺价值,而且在古代,人们去世后,往往将其生前所用的东西全部殉葬,因此,现今陶器的存世量非常大,就陶器本身而言,大多是不值钱的大路货,几十,几百都可以买到一件到代的陶器,不过这件汉代绿釉动物陶罐,因为其精美,器形大,品相完好,而且有纹饰,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所有这个陶罐价值要高点。

第八十九节 一村一品商店(求收推)

感谢紫轩冥月再次打赏1888起点币!感谢上善若水之虚极,yr黄河打赏100起点币!

感谢折翼vs断翅4张12000加更票。

万分感谢!

--

至于为什么省级的博物馆也有很多相类似的陶器,那是因为陶器虽然经济价值不高,但是考古价值极高,在博物馆里储藏的陶器大多是封泥、秦汉瓦当、北魏、汉唐俑人、绘画精美的彩陶和能够代表某个时期、地点的某种价值的陶器,比如说,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等不同时段的烧制的陶罐。

听了陈东一翻话,村民们都明白了,东西并不是年代越久远,就越值钱,还要看物品的稀有程度,本身所含价值,以及所含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

要不这个汉代绿釉动物陶罐,精美,器形大,品相完好,外施绿釉,还有动物纹饰,有一定艺术价值,否则的话只能值几十,几百块钱。

看着一件又一件的宝贝被陈东鉴定出来,价格从几千、上万不等,剩下没有鉴定的村民抱着自己的宝贝,心里非常期待,恨不得下一个鉴定的就轮到自己了,只要手里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那就发大了。

很可惜,接下来,没有鉴定出什么让大家振奋的宝贝,顶多村民家里有一些铜钱,凑了几套五帝钱,从铜钱中发现一些小平大样,阔缘大样,背星月纹什么的值个几十,几百的铜钱,不至于让村民们失望而归。

桌前,一位村民失望摇了摇头,手里抱着一个花瓶,转身离开。

一位老人手里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过来。

“这个竹篮虽然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不是古玩,也不是古铜钱,这也能值钱吗?”一位村民好奇地说道。

“宋大爷一张坐了几十年椅子也能值三千块,这有什么好奇怪。”另一位村民笑了笑,说道。

“林大爷,你请坐。”

林大爷将竹篮放在桌子上,坐了下来。

陈东提起竹篮,仔细地看了看,随后抬头对林大爷说道,“竹篮做工非常精致,样子很旧,包浆红亮,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这个竹篮是你自己做的吗?有几十年了吧。”

林大爷点了点头,“对,我自己做的,祖传手艺,到我这里已经第四代了,靠这门手艺营生,我做的竹篮、竹搂、竹椅、鱼搂等竹制品,因为做工好,耐用,镇里很多人家买的我的竹产品,现在不行了,机器加工取代了手编,机器加工做出来的竹产品价钱跟手编的几乎没啥差别,花色和款式还好,没人买了,嫌咱这东西粗糙,我也不再做了,这手编手艺算到我这一代算是传不下去了。”说到这里有些嘘唏,眼神里说不出的寂寥。

陈东有些同情地点了点头。

其实不只是林大爷面临着传承与市场的两难和尴尬,随着工业化冲击和传统手工业的落寞,越来越多的民俗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比如陕西古法造纸,兰州水烟、萧山万缕丝等,有些传统技艺甚至还不曾为现代人们所熟知就已经逐渐退出百姓的生活方式,精湛的传统手艺后继乏人。

“这个竹篮值点钱吗,几十块钱,一百多块也行。”林大爷问道。

“林大爷,说实话,这个竹篮用料只是普通的竹子,收藏价值几乎没有,不是什么宝贝,不过在这我看来,你这身传统手艺才是民间瑰宝,如果能够传承下去就是我民族的幸运了。”陈东说道。

闻言,林大爷摇了摇头,一脸嘘唏,“难喽,这手艺挣不了啥大钱,还辛苦,没人愿意跟我学这门手艺。”

看到林大爷寂寥的样子,陈东也替林大爷感到难过,后继无人,大概是手艺人最大的悲哀吧,忽然陈东想到原时空的‘一村一品’商店,于是对宋大爷说道,“宋大爷,我想个想法,你看行不行,即能将你竹编手艺传承下去,而且能够为村民致富。”

“小东,你小子读书多,见识广,脑子灵活,你有什么想法,说一说。”听到陈东说到能将自己的竹编手艺传承下去,又能让全村人致富,宋大爷开口笑道。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青竹山有这么好的竹子资源,不去开发利用实在太可惜了。”

听到陈东说打算开发青竹山的竹子资源,很多村民都动心了。

以前,村民们何尝没有想过要利用青竹山的竹子资源为大家致富,可是很多问题不解决,要开发青竹山的竹子资源,谈何容易。

之所以放着这么好的一大片竹子资源没有去好好利用为大家致辞富,几代人宁愿在少量的贫瘠土地刨食,原因主要有几点,其一,村里没钱,买不起生产竹制品的机器设备,单靠手工编织没法去竟争。其二,交通不便,生产出来的竹制品运不出去。其三,没有渠道将生产出来的竹制品销售出去。

“说得好,小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吧。”村长李大元站了出来,对陈东说道。

“村里之所以没有好好利用青竹山的竹子资源让大家富裕,我想,可能跟缺乏资金,交通不便以及找不到销路渠道等一些原因吧。”陈东说道。

“对,小东,你有什么办法吗?”陈大元对陈东问道。

陈东点了点头,说道,“缺乏资金我来出,路我来修,销路渠道我去找。”

听到陈东说要出资修路,村民们先是震惊,然后是惊喜。

这条路困扰着十几代陈家村人,陈家村的穷除了地少,地力贫瘠,没有经济作物外,最大的原因是交通不便,村子处于山沟里,位置僻辟,通往外界要过一条山道,险峻,陡峭,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开进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连车带人掉进悬崖,大一点的拖拉机,货车根本就进不来,没人愿意进来,陈家村的人很少有人出去,连一个像样的小学都没有,上学要走几里路去隔壁的村庄。

穷怕了的陈家村人当听到陈东要出钱给陈家村修路的时候,心里对陈东感激得无以形容,很多老人甚至流下了眼泪,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路通了,大家就能过上好曰子了。

--

看得可以收藏个,有推荐票的投给我,谢谢!

第九十节 修路!(求收推)

感谢上善若水之虚极再次打赏100起点币,万分感谢‘!

--

“小东,你真愿意出资为村里修路,那可是几百万资金啊。”陈大元问道。

几百万资金对于一个落后贫困的乡村来说,几乎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修路,陈东村人想都不敢想,每次向镇里以及县里申请资金修路的报告一到了镇里、县里就如流牛入海,毫无消息,也是,陈家村即没有矿产,又没有特产,谁愿意去发几百万去修一条不能带动经济效益的公路。

陈东点了点头,说道,“对,几百万也要修,我也陈家村人,陈家村因为地少,地力贫瘠,地处于偏僻山沟,交通不便,一条陡峻的山道让陈家村与外面的世界隔开,陈家村的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走不进来,单靠种地,不止这们这一代要穷,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还要穷。

所以,我的设想是,先修路,最主要是把山道拓宽,加防护拦,路面上铺上水泥或沥青混凝土,不过光修一条路还不行,大家富不起来,所有要有自己的产业,我打算与村里合资建一个竹制品厂,竹制品包括机器加工以及手工编制,机器加工的竹制品批发给分销商,而手工编制的可以当做民间艺术品,卖到一村一品商店,现在有钱人很喜欢讲品味,凡艺术品搭上点边的很受欢迎,能卖到很高一个价。

但是光修路,只建产业,只能富到我们一代,等到下一代子孙的时候,青竹山的竹子没有了,又回到了我们的老路,所以,要有教育,只有教育,才能让我们后代子孙一直富裕,即使竹子用光了,地少,地力贫瘠,我们的后代只要有文化、有知识,可以走出去,去外面闯一番天地,所以,我打算在村里出资建一座小学,以后,从竹制品厂每年抽出一部分赢利资助我们村的教育。”

从修路,到要有产业、教育,陈东给在场所有的村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村民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有的村民眼中泛着泪水,没经历过穷的滋味不知道穷的痛苦,从陈东的一翻话里,村民看到了摆脱贫困,致富发家的希望,怎么不让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小东这小娃子真的了不起,要是这些都实现了,我们陈家村也不会一直穷下去。”一个村民满是憧憬地说道。

“对啊,果然是名牌大学生,说得的话有条有理,我现在才知道,我们陈家村之所以穷,不是因为地少,地力贫瘠,最主要因为我们没有文化,没见识,眼光短浅,无力去改变现状,你看,小东一回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