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簪缨问鼎-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请领兵救灾!”骠骑将军奕延大步出列。
  梁峰只犹豫了一下,便摇了摇头:“水患不似临阵对战,卿去不妥。水部郎徐藻,你带人前往河东,配合太子调兵防洪。钱粮、物资要尽快运抵。不容有失!”
  这可是涉及储君安危,谁敢轻忽?整个大赵朝廷都运转起来,向着泛滥的河汾扑去。
  东宫。
  “殿下还在河东,这可如何是好?!太子妃,你要求求陛下开恩……”有宫人六神无主,哀泣进言。
  张婉沉声道:“父皇有令,殿下自当坚守河东。有谁敢扰乱宫掖,拖出去杖毙!”
  已有九月身孕,腹围胀大,行动不便。然而张婉的表现却干脆利落,未有丝毫慌乱。这态度,也极大的镇住了内宫,让那些闲言碎语烟消云散。
  所有力量,都在向河东汇集。梁荣本人,却被困在临汾城中。
  这里原本是伪汉都城平阳,到了新朝才改的名。怎么说也是一朝国都,临汾墙高城阔,防备森严。就算洪水真的来了,也能挡住。
  “父皇命我治水,我怎能龟缩城中?!”梁荣怒火中烧,大声斥道。
  “殿下!防洪之事,自有裴都水和郑太守操办。两人熟知水务、用兵,殿下前往,反倒添乱。还当固守后方,总揽全局!”太子左庶子范宣拦在梁荣面前,寸步不让。
  “你……”梁荣还想再说什么。
  一旁卫率田林也道:“左庶子言之有理。若遇战事,主帅哪能冲到阵前?殿下职责,乃是安定民心,而非身先士卒。”
  深深吸了口气,梁荣终于压下那股邪火,点了点头:“再派些人手,安顿灾民,莫生疫情。”
  直到今日,梁荣才知晓自己原先有多天真。就算曾经孤身被困上党,他身边也有崔稷、奕延,深居高墙,有护卫在侧。安全无忧。而如今,敌人不是兵马,是河水。波涛汹涌,势不可挡!在它面前,刀兵也没了用处,人力更是渺小,不堪一提。
  可是父皇没有放弃。生麻编织的口袋里,填上河沙,运上堤岸。一层层,垒砌高墙。冲破的豁口,用装满石块的大车塞住,再用兵士顶上。数不清的役夫和屯兵,奋不顾身,与那洪水搏斗。为的是什么?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园,因为上至太子,下至县令,没有一人逃离。而是拼尽气力,与他们一起守在这尚未完工的堤坝上!
  他没想过,那些小民只用手,用肩,就能扛起如此洪流。
  这就是大赵的百姓!是父皇治下子民!
  身为太子,他又如何能够冷静自持?没法前往河堤,梁荣开始在临汾城中奔波。亲自到难民大营中,探问贫苦,赐药赈钱。还数次在城门口亲迎回城休息的兵士,安排热饭睡榻。就连东宫,也送来了大量衣衫,都是太子妃领宫女缝制。
  所有参与抗洪的官员,梁荣也亲自提笔为其表功。虽然未曾出城,但是他的言行传遍了河岸,也让无数百姓知晓,他们有这样一位储君!
  兵民气势更振,竟然连续堵住了数个溃口,牢牢把那条水龙,困在了河中!
  雨势减缓,八月,灾情尽去。没于洪水者,不足百人。
  几日后,太子妃诞下一女。天子大悦,取名芷,封平阳。
  作者有话要说:  这次洪灾,晋书里只有一句话“河汾大溢,漂没千余家。”


第371章 安邦(2)
  河汾大水,洛阳震动。然而此刻的南方小朝廷; 并没有余暇北伐。江东自开春后; 雨水就少得可怜; 到现在已然成灾。
  “都是因为陛下倒行逆施,才会惹来天罚!”大将军府中; 王敦面色阴沉,语气不善。
  之前安排了刘琨镇守寿春也就罢了,司马睿竟然还不消停; 又下旨放免扬州境内的僮客; 把他们编队成伍; 交由戴渊统领。扬州世家极多,僮客更是数不胜数; 这一来; 等于多了一支数万人的大军。把他们交给戴渊; 还不正是为了防备自己吗?
  “听闻天子也有重用庾亮、刘隗之意; 恐怕是对太傅起了防备之心。”一旁幕僚低声道,“太傅为人宽宏; 自不放在心上。但是天子之意; 明公不得不防啊……”
  庾亮的妹妹是太子妃; 本人又姿容俊美; 极善玄谈; 大有名士风度。太子重用他,明显是想分去王导手中大权。若是王导真的被其他世家挤出中枢,琅琊王氏的优势; 也就荡然无存。
  “司马小儿欺人太甚!”王敦心中也似火燎。
  只是一个刘琨,就极难对付了,再加上庾亮等人,更是扎手。江东世家如此多,北地那些高门更是凭借劝进之功得了天子青眼。一旦让他们得势,自家这数年经营,顿时要成过眼云烟。王敦怎肯就此罢休?
  “要不大将军先探探朝中深浅?若是不妙,亦可早作打算”又有人进言道。
  这个试探,自然要拿刚刚入主寿春的刘琨下手。王敦缓缓颔首:“先看看吧。若真让奸佞乱了朝政,就要挥兵入京,清一清君侧了!”
  随着这森寒话语,几份奏书递到了司马睿案头。或明或暗提及镇北将军刘琨与叛将祖逖交往密切,到寿春后按兵不动,意图投城之类的事情。司马睿惊怒之下,下旨叱问。然则刘琨是谁?当初的金谷二十四友,自元康年间就名满天下的大名士。论文字精妙,江左恐怕无一人能及!
  刘琨立刻上书自辩,又恳请去职,以证清白。司马睿正是用人之时,当初刘琨的劝进表更是挠到心底痒处。听他这么一说,叱责也就变成了劝慰,天子忙不迭给刘琨加了司空头衔,以示信赖。
  江东这一潭水,越发混了。然而下面百姓,可不管朝中公卿的手腕。旱灾使得粮食绝收,赋税又不见减免。越来越多不愿投入高门的百姓,收拾行囊,朝着北方的赵国而去。
  ※
  “吾儿此次历练,果真大有长进。”梁峰望着立在殿中的太子,满目赞许。
  水患过后,梁荣又自请留在河东赈灾安民,耽搁了两个月才返回洛阳。这一趟,可是把所有水务相关的东西都经历了一遍,连赈灾的流程也亲身参与,怎能不让梁峰欢喜。
  梁荣面上也带着自豪神色:“父皇曾说过,水能载舟。这次河东之行,儿臣才明白民心可贵。若是治下百姓皆如此,何愁天下不平?!”
  看来这一场抗洪,也激起了梁荣的勇气和信心。不过梁峰并没有顺着他的话说,而是反问道:“如此质朴纯良的百姓,为何前朝用不得?”
  “自是因晋天子分封无度,导致郡国林立,吏治败坏。才有了其后八王之乱,诸胡并起。!”梁荣飞快道。他每日都在弘文院学习,无数名师指点,还有父亲亲自教诲,这些自然一清二楚。“父皇登基以来,还未曾封过郡公,更别提异姓王。我朝定不会重蹈覆辙!”
  梁峰摇了摇头:“那平定天下时,要如何封赏功臣?他们的子嗣又有多少会恩荫袭官?”
  梁荣登时一噎。不说平定天下了,只这次打下长安,就又赏了不少人爵位和封邑。若无加官进爵,谁会拼死卖命?
  “将来会有公侯郡国,我梁氏血脉也要分封食邑。就算再怎么悭吝,百年后,朝中仍旧会出现一批世代公卿的豪门。他们将要从百姓手中夺取田产,压榨役力,想尽办法中饱私囊。天子的圣令不再能传遍四方,就像过于庞大的树木,从根系末梢处缓缓腐朽。到那时,你眼中的百姓,也会如前朝,如黄巾军,如陈胜吴广一般,揭竿而起。”梁峰的声音不缓不急,平淡无波,向儿子描述着一个王朝覆灭的过程。
  “会有法子改变。”梁荣咬紧了牙关,之前的自得和喜悦,已然消散,“有御史台,有三省六部,有枢密院。父皇定下了无数规章典制,正是为了分权,为了制衡,为了控制中枢!况且,还有屯兵和六军!”
  梁峰点了点头:“也许这些能制衡文武,土地兼并也能控制在理想状态。但是人呢?那些多出来的百姓,要如何安置?二十年内,赵国的人口就能翻上一番。随后再以十五年一个阶梯的速度,层层攀高。当年后汉鼎盛时,天下有近二千万户。若是没有黄巾之乱,恐怕还会持续递增。这么多人,遇上不断壮大,只想着自肥的官僚,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梁荣答不出了。这问题,也没有人能回答。多少贤臣良将,多少圣人明君,都无法解决这问题。
  梁峰轻轻叹了口气:“我原本没想让你这么早看它……也罢,随我来。”
  梁荣不明所以,跟在父亲身后,来到偏殿一角。两个内侍随着天子的手势,拉开了覆在墙上的帷幕,一副地图,出现在梁荣面前。
  那不是梁荣熟悉的舆图。
  吞了口唾沫,梁荣看着眼前这副巨大无比,能沾满整座墙的大图,有些说不出话来。
  “这是赵国疆域。”梁峰没有理会儿子的表情,举起金杖,在图的中下部,画了一个圈。那个圈内,包含了并州、幽州、平州、司州、冀州、青州、兖州、雍州。黄河以北尽在囊括。除此之外,还有大半豫州和部分荆州。
  这是一块极大的地盘。但是在图上,只占了小小一块。
  梁峰又往下方一圈:“这里是将要收复的国土。”
  包括秦州、益州、梁州、荆州、徐州、扬州、交州、广州、宁州在内的所有地界。被匈奴、氐人、东晋占据的领土。这是赵国未来要陆续平定的地方。
  然而两大块加起来,仍占不了图上一半面积。
  “这里是西域长史府。”梁峰手一抬,金杖指向了西北。一块面积不算小的狭长地域,通过凉州和中原相连。那里自东汉起,就是中原王朝所辖,魏晋也未绝断。从天山到楼兰,曾经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延伸开去。
  不过如今,凉州尚未归附,这一大片土地也成了境外飞地。连丝路都几近断绝。
  那根金杖,沿着西域长史府缓缓向下,圈住了另一块广袤地域。梁峰淡淡道:“这里是崇山峻岭,有羌夷散居。”
  在后世,它会被称作青海和西藏,一直延续到中印边界。
  “而这里,是鲜卑人的草原。”金杖向上,自呼伦贝尔草原到贝加尔湖,一块比中原还要庞大的领域。
  “还有羌胡,有乌孙、有高句丽和扶余……”最后几块散地,构成了大部分国人已知世界的全部。梁峰轻轻一叹,“这便是包围在国土之外的疆域,是高山沙漠,是草原冻土。即便汉武之盛,也未曾全部占据。”
  梁荣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只要我朝能扩大疆域,就能养育更多人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虽然这些地域,不太适宜居住,但是只要一步步扩大,总能找到解决之路。
  梁峰不置可否,用金杖点了点舆图:“换!”
  一声令下,两个内侍手脚麻利的圈起了这张图,露出了其下压着的另一张。那张地图不算太大,而且标注极为简略,大部分地方还是空白一片。
  梁荣眨了眨眼,茫然的望了过来:“父皇,这是……”
  梁峰在那张新图上,画了一个圈:“这是你刚刚看到的全部。”
  整个东亚面积并不小,但是在亚非欧三洲版图上,实在不怎么够看。
  梁荣只觉平生所知都被颠覆了,磕磕绊绊道:“怎,怎么会如此之大?”
  “这是根据海商们绘出的舆图。”梁峰用金杖在图上花了几个圈,“佛教传来的天竺,盛产琉璃的大秦,丝路连接的安息……也许大洋之外,还有大洲。”
  那是图上未曾画出的南北美洲和澳洲。
  “这才是天下!”梁峰吐出了一句话,“天下”二字,斩钉截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面对这样可怕的疆域,梁荣说不出此等豪言了。天下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要如何统御?如何利用?
  看着儿子茫然的表情,梁峰笑了:“可怕吗?”
  “父皇……”梁荣猛的回过神来,“这天下,这天下没人能尽占……”
  “所以国外,依旧有国。两国之间会有摩擦,会有邦交,会有贸易。我中国之土,已能养千万百姓,再加上从他国得来的,必能养活更多!”梁峰把最终的答案抛了出来。
  “所以,父皇要开海贸,造大船……”梁荣并不笨,立刻明白了过来。是啊,丝路现在不通,海上的商船就多出了数倍。如果用这些所获来养活百姓呢?
  “瓷、丝、纸就能换来米粮金银,香料宝石。百工奇巧,亦能在域外卖上天价。就如当年从大秦运来的琉璃,说穿了不过是些沙子,漂洋万里就变成了稀世珍宝。人人都说为父重百工,可是他们想过,百工换来的是什么吗?”梁峰的声音里,有了某种古怪活力,“况且,在海外还有金山银山,有一年三熟的肥沃土地。只要有足够强大的水师,还不手到擒来吗?”
  这是最简单的,转移国内矛盾的法子。很可能也是一种魔咒。但是梁峰不介意把它抛出来。越早知道世界之大,对于中国就越有好处。比起内敛自守,闭关锁关,他还是更希望看到尚武精神和不断开拓的勇气。中国本就不是处处沃土,还不是世世代代人开山填河,修渠铺路,打造出无数宜居之地吗?
  “天下……”梁荣在口中咀嚼着二字,眼睛却越来越亮,像是看到了某种让人为之振奋的东西。
  然而帷幕轻轻一晃,又遮住了那副让人震惊的舆图,梁荣不由自己,看向了父亲。然而这次,梁峰面上没有笑容:“天下之大,无穷无尽。但也不能好高骛远。在南地,还有烟瘴绝地,千里泽国。若是医术发展,能不能解决瘴气伤人?若是治水得力,能不能把云梦泽变成万亩良田?”
  生产力决定了人类居住的界限。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因为两湖平原还是泽国一片。更别说闽粤。只是南方的开发,就能多养数千万人口。渡江的东晋王朝,也是文明南下的开端。
  难怪父皇会把医科看得如此之重。难怪水利一直是诸务之首。梁荣用力点了点头:“父皇教训的是!天下之大,吾不能及,当以国朝为先!”
  “是百姓。”梁峰纠正道,“别忘了你做这一切,为的是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才是你继位后要时刻牢记的。”
  不是好大喜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让更多百姓能够安居,尽可能逃脱官吏的压迫剥削,延续一个王朝的命脉。
  “儿臣定然谨记在心!”轻狂和自得烟消云散,茫然和畏惧也不见了踪影,梁荣的神情渐渐平静了下来,变回了他在百官面前那副持重模样。只是老成不在,朝气磅礴。
  梁峰笑了,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阿婉还在东宫等你。”
  他会成为一个好皇帝的。两代明君,够不够让一个王朝立足?又够不够让一个国家改变?
  看着儿子告退的背影,梁峰抛开了手中金杖,慢悠悠向垂拱殿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图是梁少自己画的,海商神马都是接口XD


第372章 安邦(3)
  风帆接天,鼓角雷动。洛水之上; 两队舟师正在全力搏杀。“蒙冲”船身狭长; 背覆牛皮; 如梭陷阵。“斗舰”上设女墙,飞羽不避; 正面搏杀。“赤马”小而窄,迅若奔马,游走似鱼。数不清的船只搅在一处; 鏖战正酣。
  不过最醒目的; 还是两艘帅舰。其中一艘设有重楼; 高十丈,分三层。每层皆有女墙; 开窗孔; 可供兵卒发弩。舰上遍插旗幡; 刀枪林立; 威不可挡。另一艘则形似斗舰,不过更为长大; 舰身桨轮密密; 女墙之后; 砲架如林。
  两艘巨舰就似江中游龙; 排开水浪; 周旋对峙。下面小船则缠斗不休,兵阵变幻,都想突破对方封锁; 直捣黄龙。突然,那艘新式战船动了起来,桨轮飞摇,激起巨浪,以让人惊诧的速度突进。楼船上立刻响起了鼓声,上千兵士冲到了一侧窗孔,弓弩齐张,准备接战。
  然而比他们更快,那斗舰已经飞速打横,一侧砲架嗡嗡振响,数十枚砲弹飞出,向着敌人砸去!就算是楼船上的抛石机,都还未进入射程。这古怪战船怎么敢先掷?然而一声声脆响砸在了甲板上,红色和青色的烟雾弥漫开来。
  红色代表起火,青色代表船破。一击之下得了先机,巨舰开始转向,继续前冲。船头高耸的鷁柱向前凸起,饰以铜铁,携万钧之力,撞向了敌舰!
  “叮叮叮”,清脆金鸣回荡在河水之上。胜负已分。
  坐在岸边高台上,梁峰满意的点了点头:“车船可用。”
  赵国水军建成已有三载,他还是第一次亲自校阅。这新式战船的效果,远比预想的要好。
  如今的水战模式,跟梁峰熟悉的相差甚远。没有可靠的动力源和有效的攻击武器,水战讲究的还是“船大兵多”。当初西晋名将王濬所造的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东吴孙权的“长安”大船,更是“载坐直之士三千人。”
  这等规模的大船,弓弩齐发,威力极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